《大明王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王冠-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纪纲在宫中和应天府衙也有心腹。

    是以很快知道了这笔黄金的由来。

    谁都知道徐皇后在这位霸道总裁心中的分量,让朱棣吃尽了苦头的徐辉祖,本该和铁铉等人一样被烹杀的下场。

    然而徐辉祖仅是被圈禁,由此可见一斑。

    庞瑛脸色煞白。

    这一次是真的坐地上站不起来了。

    纪纲却不急了,一只手缓慢的叩击着桌面,他想起了昨日乾清宫里陛下的一句话,当时陛下认为来自朱高燧的那封信是建文余孽的手笔。

    难道真有建文旧臣在暗中捣鬼。

    是谁?

    问道:“庞瑛,你说建文欲孽真的被我们杀完了吗?”

    庞瑛摇头,诏狱里就还有个黄观呐。

    纪纲知道他心思,“除了黄观叔侄,就没其他建文欲孽了?有没有存在一种可能,有些建文旧臣虽然投靠了陛下,但却在背地里使阴谋诡计?”

    庞瑛恍然大悟,“您是说,有人暗中设计?”

    纪纲点头,“如果吴溥家黄金失窃案最后确实栽到了你头上,如此一来,陛下麾下最强势的锦衣卫便和如今最受陛下看重的黄昏之间,产生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

    庞瑛一身冷汗,旋即笑了起来,“难道您还怕黄昏这个小儿?依卑职看来,这件事会不会是黄昏拥赃自盗,故意用这个事设计来陷害我们锦衣卫,毕竟我们捉了他叔父黄观。”

    纪纲冷笑一声。

    我会怕他?

    笑话!

    等等……

    庞瑛说的话不无道理,这件事既然不是庞瑛做的,燕六和赵三娃也是心腹,锦衣卫内部没有出现叛徒,又没有人跟踪庞瑛去吴溥家的话,这笔钱就只有狗儿太监知道。

    狗儿太监没有动机,也没作案时间。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黄昏欲要栽赃锦衣卫!

    想到这冷笑连连。

    黄昏,是谁给你的勇气,敢和我纪纲作对,别以为你自我吹嘘是可以预知的穿越者就能打倒我纪纲,大明天下,除了朱棣,老子最大!

    满面杀气,对庞瑛道:“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黄昏的目标是你,一旦坐实是你偷窃的那二十斤黄金,别说北镇抚司镇抚使这个官职了,能保住脑袋就是万幸。”

    庞瑛吓得四肢发麻。

    杀人越多,越怕死。

    纪纲又笑道:“不过,黄昏敢动我纪纲的人,我倒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这天下除了陛下,还有人是他不能惹的!庞瑛,立即给我派出一批人手,竭尽全力帮助应天府衙找出这一笔黄金的去向!”

    这是驭人之术。

    无形之中让庞瑛觉得纪纲是为他出头,让他越发的卖命。

    这件事不难解决。

    只要找出黄金,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最后证明这批黄金是黄昏藏了起来,那么我倒要看看,陛下怎么保你。

    庞瑛立即领命出门。

    北镇抚司锦衣卫,亦倾巢而出。

    纪纲起身。

    摸了摸腰畔的绣春刀,冷笑一声。

    我纪纲的绣春刀生锈了么。

    杀不了你一个黄昏?
………………………………

第四十二章 舌绽莲花

    应天府衙和锦衣卫将全城闹了个风声鹤唳。

    上元、江宁两县的捕快和兵丁,跟着府衙扫荡城内各个灰暗地带,任何蛛丝马迹都不可放过,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办这件事的“神偷”。

    官方在册的三只手全被带回衙门。

    向宝明白,如果是庞瑛做的这个案子,不会让锦衣卫的人亲自动手。

    肯定有中间经手人。

    只要找到这个经手人,一切都好解决。

    锦衣卫分两拨。

    一拨人配合向宝,积极查找吃这门饭的三只手,另外一拨人,十二时辰不分昼夜的监视着莲花桥畔平康坊。

    如此大动静哪能瞒过应天新主。

    朱棣将纪纲召到乾清宫,问了事情起末后,没说什么,转身交待狗儿,这件事要先瞒着徐皇后,又对纪纲交待两件事:一、暗查庞瑛;二,监视全城的建文旧臣。

    他也觉得奇怪。

    这件事不像一般的盗窃,很可能有人要让黄昏和锦衣卫内斗,黄昏是自己青睐的人才,锦衣卫是自己倚重的暴力机构。

    若是斗个两败俱伤,受损最大的还是自己。

    幕后之人的身份扑朔迷离。

    庞瑛有嫌疑。

    毕竟二十斤黄金的巨款,庞瑛确实有作案嫌疑。

    也不排除黄昏的嫌疑。

    这真存在挟带私货的可能,趁机来个拥赃自盗,以此报复纪纲捉回黄观。

    更可能是建文旧臣。

    应天城鸡飞狗跳,黄昏却悠然自得,当向宝的应天府衙和锦衣卫都动了起来,这批黄金无论如何都会回来。

    他要去见一个人。

    高贤宁。

    朱棣说不动他出仕,纪纲也不行,自己为何不尝试一下,有才之士就该为国效力,而不是在老家浪费余生,当然,吴与弼除外,崇仁理学可是文化瑰宝。

    高贤宁今日离开应天回老家,来时被官府拘押戴罪而行,归时一人自由。

    高贤宁是有些意外的。

    本以为拒绝出仕后必死无疑,没料到能全身而退。

    他知道原因。

    纪纲。

    纪纲被赶出书院后,高贤宁一直和他有书信往来,关系不错,如今纪纲是朱棣身前红人,也只有他愿意救自己一命。

    折柳亭外,高贤宁回首望应天,一声长叹。

    准备登车归去。

    折柳亭中,一位束发少年郎忽然笑眯眯的起身,高呼一声,“先生慢走。”

    高贤宁讶然,绞尽脑汁也记不得他是谁。

    黄昏走到高贤宁身前,做揖为礼,“晚生黄昏,倾慕先生气节,特来相送。”

    高贤宁回礼。

    黄昏轻声自我介绍,“晚生叔父黄观。”

    高贤宁恍然大悟,由衷赞道:“原来是名门之后,高某怠慢了,见谅则个。”

    黄昏轻笑,“先生归去后,意欲何为?”

    高贤宁沉吟笑说,杯酒竹篱间,抬头望南山。

    这是致敬陶渊明。

    黄昏摇头,“晚生读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才情惊艳,先生之大才,若是埋没竹篱黄菊间,世间虽多一名流隐士,却是暴殄天物。”

    高贤宁愣住。

    《周公辅成王论》是在济南时有感而发,灵犀突来写下之后,用箭射给朱棣,事后被朱棣收了起来,济南城中也无原书,哪怕让自己现在写,也会有字语差错。

    这少年郎去哪里读过?

    黄昏眼咕噜一转,解释道:“前段时日去觐见陛下,闲暇时陛下说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对之赞溢不绝,晚生记忆犹新。”

    他看过屁的《周公辅成王论》。

    高贤宁不疑有他。

    黄昏继续道:“先生可知解缙、胡广、李贯之流,乃至于吴溥,为何皆愿入朝为官,而不是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

    高贤宁不屑,挥袖道:“有的人读了书,却喂了狗,又弯了腰。”

    黄昏正色,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如果天下读书人都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那么朱棣麾下再无明臣,长此以往,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朱棣背一个千古昏君的骂名也便罢了,先生亦是快哉了,但想问一句先生,天子无能,朝政昏聩,受苦的是朱家皇室,还是大明百姓?先贤有语,兴亡皆是百姓苦,我等仕朝堂,不仅是求家国不亡而百姓不苦,亦求一个家国兴盛百姓亦不苦!”

    高贤宁又愣住。

    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这个观点很新颖,而且也是事实,历来天子治国,麾下皆有一群能人善臣,国家这个庞大机器,不仅需要天子这颗脑袋,也需要百臣为手足。

    许久才道:“不是有李贯、胡广之流么,你叔父黄观尚且在诏狱而不愿卑躬屈膝,我高贤宁岂可没了脊梁。”

    黄昏暗叹一声,这就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

    道:“先生,我说一事,建文帝自焚奉天殿,朱棣如今是大明天子,这是既定的无法更改的事实,如果说……仅仅是如果,如果说,朱棣能将大明打造出不逊色于贞观的盛世,先生会如何看待朱棣?”

    高贤宁冷笑,“唐太宗会尽诛文臣乎?”

    如此暴行,岂能打造出贞观盛世。

    黄昏语结。

    这个确实有点没法反驳,朱棣对徐家和老朱家挺好,但杀的臣子是有点多。

    思绪急转,依然绕到辩证点上,“正因为朱棣有这样的暴行,今后的治政之中,才需要先生这般的人才,在朱棣行差踏错之际,敢于置自身生死于度外,以死劝谏天子,声压朝堂震慑宵小,方能避免悲剧重现,若朝中尽是佞臣,方孝孺的惨案只怕会有更多,天下百姓将饱受折难。”

    顿了一下,缓缓的道:“先生读书等身,当知晓范文正公那一句,我等读书人,不求人人皆是范文正公,但求一世有用之身,不为帝王仕朝堂,而为太平盛世尽十分心力,为天下社稷谋一分福利。如此,方不负我等满腹圣贤道理。”

    范文正那一句,只能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贤宁不得不说,黄昏这一番话极其有说服力,而且在理。

    他也无法反驳。

    高贤宁想了想,略有愁闷的道:“那高某也不愿如解缙、景清之类同流合污。”

    不屑与之为伍。

    黄昏大喜。

    看高贤宁话中意思,已经被自己说动了。

    我果然是个天才。

    朱棣和纪纲做不到的事,我黄昏将要做到。

    话说,解缙这位大才子在天下读书人眼中的形象果然已经崩了。

    等等……

    黄昏从高贤宁口中听到另外一个名字。

    景清。

    自己怎么把这个人忘记了。
………………………………

第四十三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没时间去想景清的事情,黄昏打铁趁热,“先生,你才到应天,可能有所不知,晚生一介草民,又是黄观之侄,为何能屡次觐见陛下,原因很简单。”

    高贤宁也好奇,“愿闻其详。”

    黄昏毫无隐瞒,“因为我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嗯……怎么说呢,先生知道《推背图》吧,巧了,晚生从事的职业也有这等能力。”

    高贤宁蹙眉深思,“按你这说法,岂非就是神神鬼鬼的相士?”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读书人,是最不容易迷信的。

    黄昏笑道:“这且不论,我再说一事,如果先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值得期待,那就留下来入朝为官——不是为朱棣,也不是为先生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为泱泱中国。”

    明朝时期已自称中国。

    高贤宁:“愿闻其详。”

    他确实有些意动,因为那一句“若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没有谁比读书人更理解这句话。

    黄昏眼里浮起崇拜和向往,“大明自太祖开国,休养生息三十载有余,今疆域之内,四海无闲田,犹有民饿死,国不算强民亦不富,且外有安南隐患,蒙元余孽,边疆不定。但是晚生以为,朱棣治下将见盛世。”

    黄昏都有点佩服自己了,出口成章引典用古,胸有墨华自芬芳啊!

    “何等盛世?”

    “朱棣登基之后,以他好强的性情和靖难得江山的原因,必然要励精图治才能正其帝王之形,其措施不外如是: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完善科举,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为稳定边疆,亦会多次亲征漠北,南抚安南,宣扬国威之余,还需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或会派人下西洋,经营南海,又派人出使西域,以此开创万国来朝的局面。此外,晚生已经得知,朱棣将让解缙编纂一部旷古烁今的百科全书,包容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

    “天下因而大治。”

    “再其后,按照常理来推,应是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仁厚,他若是登基,也有可能打造出盛世之治,不难想象,数十年后,大明王朝疆域辽阔,国富民强,四海来朝,襄容宇内,展现出大一统王朝的蓬勃生机,这或许会是古往今来最大盛世,远迈汉唐!”

    “敢问先生,这样的盛世,我等读书人岂有不向往之理?”

    高贤宁听得是瞠目结舌。

    黄昏是真敢吹。

    远迈汉唐?

    按照你这说辞,朱棣比汉武大帝和唐太宗更厉害。

    不可能嘛。

    高贤宁这种心理很正常,人大多都有厚古薄今的想法,在他们这些读书人眼中,世间大概没君王能比汉武和太宗更强的了。

    黄昏最后定鼎而言:“要打造这样的盛世,仅靠朱棣就行了吗?所以大明朝堂,确实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晚生有一句话,还请先生三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的原话出自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辈先烈梁启超浓缩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

    高贤宁眼睛光彩熠熠。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观有个好侄儿!

    大明有个好读书人!

    低头沉吟不语。

    许久许久,才看向黄昏,“你称呼高某为先生,愧不敢当,一句‘若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是这两句便可传颂千古,更可为高某师。千百年后,世间读书当以此为明灯。先前是高某浅鄙过于自私,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感,高某亦向往你口中的煌煌盛世,朱棣可辅,高某定然竭尽全力,若是不可辅,那高某便挂印归去。”

    明臣也需贤天子。

    黄昏大喜,对高贤宁的谬赞有些羞臊,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是自己抄袭的,不料高贤宁又道:“然我已拒朱棣,又知与纪纲,如今又怎好入仕?”

    这是个问题。

    我这把年纪了,总不能让我再去参加科举吧。

    况且……

    前头刚拒绝,转身就跑去找朱棣求官,这会被天下人骂断脊梁的。

    我高贤宁也是要脸的人。

    黄昏笑意盈盈,“先生不必担心此事,不若先到吴叔叔家里暂住,给晚生一些时间,先生必然能朝为官,嗯……我不会让先生去和解缙编修《明太祖实录》的。”

    高贤宁甚是欣慰。

    黄昏这孩子硬是要得,很善解人意。

    于是让折柳亭外的马夫自去。

    和黄昏信步回城。

    高贤宁心中还有一个疑问:“黄昏,高某确实有点不解,你究竟是如何评断,朱棣和朱高炽会打造出那样一个煌煌盛世出来?”

    黄昏想了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高贤宁,“你且说说。”

    黄昏也不能和盘托出,只说继续重复先前的说辞,说自己集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天文星象学等学识之大成,推测一些未来事……

    反正是忽悠。

    高贤宁也是不信。

    他之所以被说动,确实是因为黄昏那两句话。

    天子无明臣,朝无善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落地有声。

    在将高贤宁忽悠到吴溥家里暂住后,他没停下来,继续去外奔走:高贤宁提醒了他,永乐登基之后,还有个景清。

    为何后人评价永乐,有时候会冠于冷血残暴?

    朱棣确实杀人很多,其中两件,尤为著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