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吴溥才叹道:“这可真是个大局。”
黄昏忽然问道:“朱高燧身边有什么高明的谋臣吗?”
吴溥摇头,“应该没有。”
黄昏有些茫然,这个局就以朱高燧那颗猪脑袋,敲碎了也想不出来,究竟是谁在背后给朱高燧出谋划策呢。
是个高人。
此人不除,必成大患。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这种情况下,都不用自己出马,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肯定会联手。
………………………………
第三十七章 黄观归案
一只海东青从北镇抚司衙门里破空而起,穿入夜幕。
第二日。
黄昏起了个大早。
在纪纲必经的城门外,百无聊懒的等着。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看见大队锦衣卫归来,叔父黄观神色淡然的坐在囚车里,纵然衣衫污秽,读书人的儒雅之气丝毫不减。
纪纲高头大马,身披大红蟒衣穿飞鱼服,头顶乌纱帽,腰缠銮带而佩绣春刀,鲜衣怒马意气风华,鼻孔朝天不可一世。
但纪纲还是看见黄昏了。
他认得。
夏末时候,陛下敲打两位殿下时,就借黄昏穿越者的身份发作,那时纪纲还不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率领北镇抚司去搜了吴溥的家。
老实说,吴溥是真穷。
不过那院子还值点钱。
纪纲骄横,可脑子清醒,要不然也不会一手遮天敢抢朱棣的女人。
下马,按刀来到黄昏跟前,阴鸷神情里挤出一抹温和,声音中还是掩饰不住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傲,“黄昏小哥儿这是欲去何处?”
和狗儿太监的“昏哥儿”相比,纪纲的称呼要疏远一些,也更符合两人之间的关系、身份。
纪纲终究算半个读书人。
黄昏笑眯眯的,“纪都指挥使明知故问啊。”
纪纲回头看了一眼囚车中的黄观,话中有话的说,世事如此,黄昏小哥儿选择了私欲而放弃孝道,本都指挥使纵然有心,也无力回天了。
黄昏暗笑。
你就是想敲诈老子,还无力回天,给了你钱,你一样要把黄观送到朱棣面前。
道:“可否让我和叔父说一两句?”
纪纲摇头,皮笑肉不笑,“等到了诏狱,你叔侄俩有的是机会畅聊家常,今后也会有漫长的岁月让你俩叙旧,不过那个地方就是有点寒凉罢了。”
哪里寒凉?
地狱啊。
纪纲这句话已经摆明了,你叔侄两人都得死,到了黄泉地狱有的是时间慢慢谈。
纪纲说完转身上马。
黄昏无奈,没办法,现在还拗不过纪纲。
只能微微笑着对黄观挥手。
示意叔父不用急。
黄观笑了笑,目光坚毅。
朱棣登基后,拟定年号为永乐,等过了年关就会昭告天下,且方孝孺因为拒写即位诏书而被诛,楼琏草诏归而自尽,解缙献上即位诏书……
这些事都被侄儿黄昏言中。
如此可以推断,这个侄儿真是他说的穿越者。
这意味着他说建文帝没死,也是真的。
这就是希望。
黄观是敢投江殉国的人,连死都不怕的骨鲠君子,岂会惧怕锦衣卫的区区诏狱,尤其是看见侄儿满面红光的出现,他更是放心不少。
黄昏慢条斯理的回家。
吴溥今日去参加大朝会,其后会在文渊阁当值,要在晚上才回来,于是院子里重新装修两间书房的事情只有自己去找人。
吴与弼?
还是让他安心读书的好,对于读书人,黄昏多有尊敬。
哪怕是穿越前,他也是以读书人自诩。
反正有钱……
索性找人,打算把吴溥的院子全部重新装修一遍,该换新的家具换了,该添的盆栽也添,院子里除了梅兰竹菊,其余地方全部铺满青石。
或者大理石?
大理石高大上一些,打磨得好可以媲美后世的高端瓷砖。
待装修好了,聘请几个煮饭洗衣扫地的奴仆。
四斤黄金,够用。
另一边,纪纲着人将黄观送入北镇抚司的诏狱之中,他则轻车快马直奔乾清宫,等着朱棣下朝归来后,立即求见。
今日的大朝会开得有点久。
毕竟快春节了,朝廷得把春节期间的事情安排妥当,是以很多事情要交待清楚,且有些官员已经请假回老家省亲,各部门效率低下了不少。
几乎直到响午,朱棣才一脸疲倦的回到乾清宫。
看见门口候着的纪纲,点点头,示意他跟上来。
坐下之后,朱棣还没说话,就见纪纲啪的一声跪了下去,“请陛下赎罪,卑职的抓捕心切,没给陛下禀报就率兵出城直奔安庆贵池县了。”
朱棣颔首。
不错,还算懂事。
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这是你锦衣卫的职权,重大案犯,皆可以先斩后奏,将黄观捉回来了?”
纪纲心里惴惴。
若是以往,朱棣都会免礼,今日却没免礼……
显然陛下心里还是有些恼怒的。
急忙轻声道:“捉回来了,在诏狱等待陛下发落,因其是三元连中的大才,卑职不知陛下要如何处置,所以没敢对其用刑。”
这就是纪纲的聪明之处。
抓黄观,这是我职责所在。
不过不用刑。
万一黄观像那解缙、胡广、李贯一样受到重用,纪纲也不会被报复,就算这一次黄昏逃过一劫,他今后得念着这个情。
朱棣点点头,“黄观可说过什么?”
纪纲作为朱棣的心腹,太明白这位爷口中的“什么”是什么了,急忙道:“没有,黄观在向家渡的临时住处,藏匿着供奉了一张灵牌,若不是这张灵牌,我们的人也查找不到贵池县向家渡去。”
朱棣眼睛一亮,“谁的?”
纪纲犹豫了下。
建文帝虽然被朱棣赶下了台,但毕竟是老朱家的人,他可没胆量当着朱棣的面直呼朱允炆——尽管朱棣连建文帝的年号都给废了。
朱棣却懂了。
略有失望。
黄观供奉建文帝的灵位,并不能证明建文帝真的死了,毕竟那几天黄观在外募兵,后到安庆,如果建文帝逃走不主动联系黄观,他也无从得知建文帝的生死。
朱棣沉吟半晌,“黄观可曾说过其他事?”
纪纲犹豫着,“倒是有一件事,可卑职不敢说,说了怕陛下生气,伤了身子。”
朱棣冷哼一声。
纪纲立马说了,“在归来途中,黄观无意中透露,卑职并不是第一个找到他的人,在之前还有两拨人找到他,希望他能投靠陛下仕于朝堂,和他侄儿黄昏一起在奉天殿上相互照应,再呼唤旧日同僚,可为某人之臂膀,则望将来变天,黄家世代富贵。”
这话很妙。
黄观说了什么话,除了他锦衣卫的人,鬼才知道。
纪纲说什么就是什么。
难道去问黄观?
黄观肯定会矢口否认,是否投降且不论,若是投降后承认这件事,岂非证明他的投降别有二心。
朱棣怒极反笑,“两拨人?”
用脚膝盖都能想到,这两拨人肯定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的人,他们就如此按捺不住,连建文余党都要拉拢了么。
简直大胆。
………………………………
第三十八章 恩威并重,帝王手段
朱棣疑心重,但对纪纲颇为信任,不疑有他,沉吟半晌,“将黄观先放在诏狱。”
用的放。
这个字很好的解释了朱棣的内心想法,纪纲岂会不懂。
好吃好喝供着。
但纪纲明白,朱棣不会就这么作罢。
果然。
朱棣下一句又道:“纪纲,你的北镇抚司给朕好好盯着朱高炽和朱高煦,若是有异动,务必第一时间通知朕。”
纪纲心中大喜。
成了。
这一次这个局,并不是让朱棣彻底把朱高炽和朱高煦打入冷宫——储君之争,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涉及到天子逆鳞。
主要目的,还是让朱棣明白两个儿子的野心。
不过现在么……
纪纲内心的恼羞成怒化成了一句馋言:“陛下,黄昏作为黄观的侄儿,应该如何处置,其人自称能预知未来,若真是如此,他岂能不知黄观被抓,又怎么会将黄观安置在贵池县向家渡,以微臣看来,他就是个妖言惑众的神棍,犯下欺君之罪,不惩不足以威慑宵小。”
和我纪纲作对,黄昏你怕不是知道死字怎么写!
朱棣却笑了起来,道:“纪纲,你可知黄观为何如此愚蠢的供奉一尊允炆的灵位,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很容易暴露他的身份么?”
纪纲愣住,“也许是他迂腐?”
读书人都这样。
虽知死,而无不为。
朱棣心情略微好了些,这件事黄昏果然早就预知到了,或者说,这货的心思深远,早就谋划到了今日之事。
眼光之远,叹为观止。
道:“允炆的灵位,是黄昏让黄观供奉的,至于理由么,朕现在不方便透露,你只需知道一点,黄昏其人,绝非神棍,乃是朕心中之大才。”
这话很重。
很明确的点了纪纲,你小子最好别去动黄昏,老子朱棣要重用他的。
老子不重用,皇后那边也要重用。
鬼知道这小子弄出沐浴露和润肤水后,还会不会搞出其他莫名其妙但又会让皇后芳心大悦的古怪玩意儿。
一念及此,朱棣就觉得那两千五百两的白银花得真肉疼,这还只是个开始……以后钱还得继续花,转念一想,天下都是我朱棣的,难道给自己女人们花点钱,老子还要青史留个臭名不成,没道理嘛。
纪纲心里大恨。
在他眼中,没有他锦衣卫办不下来的人,哪怕靖难之战中,表面是敌人,背地里却是最大功臣的李景隆也一样。
锦衣卫要办他,真不难。
原本以为黄昏区区一个束发小子,我纪纲要办他阎王爷也阻止不了。
然而现在竟然办不了他!
纪纲心中怎能不恨。
他不明白,为何朱棣会如此看重黄昏,只是一个刚束发的白丁少年而已,且还是装神弄鬼的建文余孽,理应是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
朱棣何等人精,知道该给纪纲一点颜色看,让这位屠夫知道大明到底谁说了算,轻轻前倾,俯视着纪纲,目光阴冷,“纪纲,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消息,真是你北镇抚司麾下缇骑查到的,嗯?!”
浓重的鼻音。
纪纲只觉如泰山压顶,遍体冷汗。
福至心灵。
不敢再欺骗朱棣,磕头颤声道:“回陛下的话,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消息,是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有人摸到卑职府邸上,投箭信告知,卑职着人查过,没有查到投信之人,但那支箭上,却有……”
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说。
朱棣拍桌,怒道:“说!”
纪纲心一颤,他太明白朱棣了,这个人只要你忠诚于他,什么都好说,但你敢对他阴奉阳违,杀你或者杀你全家的脑袋,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急声道:“有三殿下的印记!”
对不住了三殿下。
我纪纲还不想死,只好出卖你。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还没封王,大概要等确立太子之后才会封王,当然,若是朱棣不急于立太子,封王也会提前。
纪纲确信,那封信就是朱高燧送来的。
那枚箭上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其实不叫破绽,是故意让纪纲明白,朱高燧想和他结盟。
朱棣闻言冷笑连连,道了一句好一个一箭三雕。
纪纲不解,“陛下的意思……”
朱棣神色冷峻,满脸杀意,另外一张冷血无情的面孔睥露无遗,“纪纲,着令你的锦衣卫,给朕全城彻查建文余孽,只要不是黄观和黄昏叔侄,其余人等皆可先斩后奏拿下送入诏狱!”
纪纲心头一颤,旋即狂喜。
今天本以为要栽,结果反而受到陛下的重用。
纪纲又有些疑惑。
看陛下的意思,自己被人利用了,那根箭根本就不是朱高燧的,而是建文余孽设下的计谋,其目的就是让朱棣父子相残?
皇权社会,如果朱棣和三个儿子杀得天翻地覆,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没准建文就复辟了。
好大的局!
纪纲正欲退下,磨刀霍霍向余孽。
朱棣却道:“纪纲,可还记得高贤宁,朕没记错的话,你和高贤宁还是同窗。”
纪纲讶然,“记得。”
纪纲虽然是个小混混,可也是读过书的,只不过读书的时候在书院里犯了事,被老师给赶了出来,至于什么事,纪纲从不对人说。
想来就是鸡鸣狗盗或者奸淫未遂、偷窥老师女儿之类的事。
朱棣点点头,“当日朕攻打济南,屡攻不下,写了一封劝降书,没曾想到,城内有个读书人回了朕一封《周工辅成王论》,这个读书人就是高贤宁,朕当时对其才情甚为惊艳,如今朕章江山欲兴盛世,正是这等才子为天下尽能之时。”
纪纲愣了下,道:“卑职了解高贤宁,他极其迂腐,且倔强。”
朱棣无奈的道:“确实如此,朕着人将他从济南带回应天,这几日见过一次,然而无法说服他,你作为他的同窗,去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想法,若能说服,那是最好,若是不能……”
人才?
大明天下人才多了去。
若高贤宁不跟着我朱棣混,是因为心怀建文的话,老子不介意多死几个读书人。
杀人……
朱棣不比朱元璋差,从没手软过。
纪纲心里叹气。
得了,以他对这位同窗的了解,高贤宁必死无疑了。
………………………………
第三十九章 有才之人未必有德
高贤宁被朱棣放在京营天牢。
纪纲不敢怠慢,打算去见这位同窗。
刚出乾清宫,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可能,那封告诉自己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密信,来自陛下?
目的简单:打压两个儿子的同时,有最好的借口对建文余孽进行又一轮清洗。
一念及此,纪纲浑身冷汗。
回首看了一眼灯火辉煌的乾清宫,纪纲生出错觉,似乎看见一头血红着双眼的狰狞巨龙,盘卧于乾清宫上,俯视天下。
纪纲走后没多久,有人在太监领路下匆匆来到乾清宫。
解缙。
朱棣和他说了几句,最后让这位大才子去办一件事,总裁《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
朱棣靖难得天下。
他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在史书中留下恶名,而《明太祖实录》初次修书是建文登基之后,前后三年,恰好是朱棣靖难之时。
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明太祖实录》自然对燕王及诸藩王的“谋反”多有指责。
朱棣不想背骂名。
至少在官方的书策中,自己靖难应是承天命而为,所以《明太祖实录》必须重修。
换句话说,朱棣当了婊子后,现在也要立牌坊,当初进应天城后,朱棣第一时间是去往奉天殿,去感受坐在龙椅上登基为帝的成就感。
被杨荣拦住。
杨荣这个人确实聪慧,他很明白朱棣想要什么,面对暴怒的朱棣,杨荣说了一句话: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还是先去祭陵呢?
朱棣二话不说,立即去了朱元璋的孝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