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王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靖难余晖


………………………………

第一章 是的,这里是大明

    痛苦。

    言语无法形容的痛苦弥漫身心。

    安静。

    与世隔绝的安静。

    黑暗。

    整个世界都已失去颜色。

    从痛苦到安静再到黑暗的短短几秒内,黄昏眼前出现了这一生的细碎画面,有欢喜、忧伤、愤怒、哀愁……

    三十余年的岁月一闪而过,最终化成一声无奈叹息。

    肉身和灵魂皆坠入无尽深渊。

    ……

    ……

    噗!

    噗噗噗噗噗!

    吐水吐了个天昏地暗,感觉胆汁都吐了出来。

    迷迷糊糊中醒来,窒息的痛楚依然缠绕心头,因为缺氧过久,思绪昏沉四肢乏力,想睁开眼却又无能为力。

    我还没死?

    果然,老师没有骗人。

    好人有好报。

    被自己救的那个小孩子,应该没事吧。

    心里打了个寒颤。

    溺水的感觉……真不是恐怖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死亡太可怕了。

    耳畔隐隐约约听见儒雅的声音,“水吐了应该没事,与弼,待他醒来,你拿一套最大的衣服给他先穿着,等局势安定些,为父再将之送回家。”

    “好嘞,我这就去拿。”声音很清脆。

    儒雅的声音又道:“换了衣服后,先让他躺着休息,外面兵荒马乱的,你俩也别出去,唉……燕王大军怎么就打进城了呢,为父去找你王叔他们。”

    脚步声远去。

    吱呀~

    开门关门声响起。

    黄昏浑噩的思绪有些诧然,祖国正在伟大繁荣昌盛的路上,一切都会越来越美好,哪来的兵荒马乱,还能打进内陆城市?

    缓缓睁开眼。

    嗯。

    农家乐么,倒是少见的复古建筑,不算大的院子里,栽着几株梅兰竹菊,很是雅致,南面的厢房甚至专门有一间书房,书架上放满古书,满院的书香味,显得主人家极有雅气。

    角落厨房外面堆了一阶沿的木柴。

    院子里的地面,只象征性的铺了一条直通堂屋的青石板路面,其余地方全是干硬泥巴。

    很走心的老板。

    几乎算是很完美的再现了古代读书人家的住宅风貌。

    六月正酷暑。

    天穹毒辣阳光打在院子里,一切都焉搭搭的。

    黄昏缓缓坐起。

    还好。

    溺水的后遗症不厉害。

    只是回家后免不了要被老婆一顿埋怨,碎嘴自己爱多管闲事——说归说,晚上肯定少不了二两小酒几个小菜慰劳一番。

    毕竟做好事嘛。

    院子里安安静静,没有一个人影。

    黄昏有些气苦。

    溺水小孩的家长呢,我好歹救了你家小孩,别的不说,象征性的关怀一下我,让我感受一下当英雄的光辉很难吗?

    人啊……

    黄昏摇摇头,缓缓起身。

    站在堂屋门口,可以看见远处天空飘起的无数道滚滚浓烟,直上青天。

    起火了?

    为何没有听见消防车声音。

    这些年经济发展快速,尤其房地产,家乡小县城风貌一日千里,二三十层的高楼比比皆是。

    然而……

    触目可及之处,不见高楼。

    连二三层的自建楼都没看见一栋。

    我在何处?

    吱呀~

    堂屋侧面的厢房推开,一位十一二岁的青葱少年跨门而出,五官方正,穿着粗布长衫,长发分成两半,扎在头顶左右各一个发髻。

    貌似是古代十一岁到十五岁少年的总角发型。

    少年手上抱着套粗布长衫,看见黄昏,眉眼里都是温和笑意,“你醒啦?”

    笑容清澈。

    黄昏微微蹙眉。

    不是自己救的那个溺水小孩。

    话说,这家复古风农家乐真是走心,连老板家的孩子都穿着复古衣服。

    看服饰样貌,像是儒衫。

    应该是两宋或者明朝时期的。

    少年快速走过来将手中的粗布长衫递给黄昏,“你比我大,都束发了,已经是半大小子,我的衣服小,你凑合着穿几天。”

    黄昏闻言苦笑不得。

    半大小子?

    我可是八零后人,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油腻男人,小伙纸你得喊我喊叔叔。

    嗯?!

    等等!

    黄昏看着自己的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处于溺水昏迷状态。

    手很白细。

    一看就是养尊处优没干活的手。

    这没问题。

    作为农村出身的八零后,黄昏比较幸运,家庭条件一直不错,打小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宝贝一样供着他,没怎么做过农活。

    但……现在比之前更白,而且嫩。

    被水泡的?

    也便罢了,让黄昏不解的是,手足足小了一圈。

    是个青少年的手!

    我擦!

    泡了一场水,反而泡缩水了?

    仔细打量自身。

    黄昏有些懵逼。

    缩水的可不只有手,全身上下都小了个尺寸,又发现自己穿着复古的长衫,依然湿漉漉的,头发还极长,束了个发髻顶在脑袋上。

    果然是个半大小子。

    但这身复古穿扮什么鬼。

    少年轻轻黄昏推了一把,“发什么愣呢,赶紧去换衣服啊,将就穿几天,等几日打仗的安静下来,再去找你家人。”

    黄昏满脑子浆糊,怏怏着去了少年出来的那间偏房。

    清一色木制家具。

    甚至还有粗麻布制成的蚊帐,封建社会的落后感扑面而来。

    长衫不太合身。

    而且穿着别扭。

    来到堂屋门前,问少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这是哪里?”

    得赶紧回家。

    少年讶然,对这个称呼略有不满,“什么小朋友,我叫吴与弼。”

    又道:“这里是莲花桥畔平康坊,是我家,我爹叫吴溥。对了,你家又在哪个坊,等过几日,我和爹把你送回去。”

    坊?

    坊是古代小区的意思。

    黄昏猛然打了个激灵,想起什么,莫非……

    急忙问道:“今年是哪一年?”

    少年唉声叹气,很有些小大人模样,“你被水泡傻了不成,连这都不记得了?今年是建文四年呐,不过这年号也到头了,上午燕王朱棣进城后,紫禁城那边燃起了一场大火,恐怕是那位年纪轻轻的万岁爷自己放的,不愿苟活,倒是有骨气,哎,真没想到,大好局势下,却这么简单的被他叔叔抢了皇位。”

    黄昏懵逼。

    建文四年。

    燕王大军。

    靖难?!

    这里是大明?!

    所以才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复古院子;所以远处才有浓烟滚滚;所以自己才会缩水成了个半大小子。

    因为是古代。

    因为永乐打进应天府了。

    因为自己穿越了!
………………………………

第二章 看,这是一个笑话

    人生何等奇妙。

    黄昏没少做白日梦,如果重生了会怎样怎样,如果穿越了会怎样怎样,事到临头,却又觉得万般茫然,不知前路。

    没有《穿越者的自我修养》作为参考攻略啊。

    人对于未知,总是恐惧的。

    从穿越的震惊中清醒过来,记起一事,不可思议的问吴与弼:“你爹是翰林院编修吴溥?”

    吴与弼点头,“有问题?”

    黄昏心中顿起大浪滔天。

    莲花桥畔平康坊,吴溥和吴与弼父子。

    且不说吴溥。

    单说这吴与弼,就不是普通人,大明的理学大儒。

    他有个弟子叫娄谅。

    娄谅又有个弟子,叫王守仁。

    还有一件事和这对父子有关: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大军打进应天府城时,在莲花桥平康坊吴溥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小”趣事。

    黄昏笑了笑,对于善良的人,不要吝啬你的笑意,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何况还是对吴与弼这位声名昭著的先贤,别看现在是少年,将来可是青史留名的理学大儒,是明朝开一门学问的宗师。

    笑着说:“我想休息一下。”

    吴与弼哦了一声,指了指偏房,“那是我房间,你要是不嫌弃,先去休息片刻罢,不过这天气闷热,怕是要下大雨了,睡也睡不着。”

    旋即又叹道:“今日应天府又有谁能抱枕梦黄粱呢。”

    黄昏由衷叹服。

    不愧是要名留青史的理学大儒,哪怕现在尚少年,然而离开生活琐碎,稍微涉及家国时事,便能字语书香。

    房间简陋而干净。

    吴溥家不富裕——大概钱财都拿去买书了。

    溺水后身体虚弱,黄昏沾床即睡,这一觉直到天黑,被院子里传来开门声惊醒,又听见三三两两脚步声,旋即响起吴溥的声音,“与弼,去给几位叔伯泡茶。”

    黄昏倏然坐了起来。

    来了!

    轻手轻脚出门,恰好撞见吴与弼,从他手上接过茶壶,笑道:“我帮你吧。”

    吴与弼也不推辞。

    两人走入堂屋,将茶水放在分主宾坐好的吴与弼四人身旁后,黄昏和吴与弼站到了吴溥身后,默然无声。

    大人说话,小孩不插嘴。

    吴溥年近不惑,一身青花儒衫,极有读书人风气,面目清和,以询问的眼光微微看了一眼黄昏,黄昏点点头,示意没事。

    还有三人。

    皆是而立之年的读书人,一人居客位之首,另一人居下;还有一人,相貌略有些寒碜,坐在吴溥下位。

    三人皆着儒衫,颇有读书人的儒雅之气。

    黄昏心怀澎湃情绪复杂。

    自己正在目睹建文四年的这一场密谈。

    在波澜壮阔的1402年,这场密谈算不得什么大事,但绝对可以在史书里提上一笔。

    到吴溥家的这三人……

    解缙。

    胡广。

    王艮。

    身份高一些而居客位之首的那位,应该是今后将会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这是个大才子,太过有名。

    坐在他下手的则是胡广。

    和吴溥并坐的是王艮,他和吴溥关系最好。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解缙这样的才子交朋友,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实际上,胡广和王艮并不比解缙差。

    说来也巧,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是老乡关系,解缙是出名的才子,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高考成绩至少是全国前几十名,可和胡广、王艮比起来,有点差距。

    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高考的文科状元、榜眼。

    第三名叫李贯,也是江西吉安府人。

    建文二年的头三名被江西吉安府包揽,成为一段佳话,当然,仅仅是江西的佳话,远远比不上宋朝嘉佑二年的千古第一榜。

    解缙、胡广、王艮都是建文帝的近侍,深受信任,而王艮是比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最有理由对建文帝不满。

    因为在建文二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王艮在殿试中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但建文帝看见王艮后,觉得这位相貌略微寒碜了些,作为今年新员工代表的话,恐有损公司形象,于是把新员工代表的位置给了胡广。

    所以论才学,王艮居首。

    犹在解缙之上。

    在座四人都是才华等身的进士,最差的是吴溥,可也是二甲第一名,名头不如状元榜眼,但好歹是传胪。

    全国高考文科第四名,真不差了。

    靖难到今日,燕王大军入城,建文帝的江山已无力回天,紫禁城里一场大火,彻底烧掉了所有希望,作为朝堂臣子,四人此刻会谈,当然扯不到诗词书画上去。

    老板驾崩,新老板掌权,大家得谋定后路。

    吴溥是捎带的。

    他只是翰林编修,根本没在新老板朱棣的视线之中。

    沉默。

    许久之后,解缙沉声道:“大军已进城,陛下已驾崩,虽有黄观、练子宁之流的朝中臣工在多地募兵,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徒然无用了。”

    胡广叹气,“可耻可恨,李景隆误事也!”

    王艮沉默不语。

    解缙倏然拍案而起,“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厚爱我等,领以重任,今有反贼朱棣倒行逆施而撺夺国之重器,乱纲纪而生涂炭,是我大明之悲,亦是世人之哀……君为臣纲,陛下何去,我等亦将何去,唯有以青血饲城耳,我等读书人……”

    慷慨陈词,大义凛然。

    说至动情处,更是义愤填膺,恨不能握刀而进紫禁城怒杀朱棣。

    黄昏看着这一幕,暗暗叹气。

    解缙啊……

    真是个口若悬河。

    胡广亦是拍案呼应,表情激愤言辞如行文,字里话间皆是以身殉国之慷慨大义。

    极为悲壮。

    许是受到这两位读书人的感染,王艮坐在那里,默然不语。

    唯有泪流。

    夜幕渐深沉。

    有人陈说大义,有人默然不语,有人冷眼旁观。

    恰如这靖难后的世道。

    当解缙和胡广离去后,王艮沉默着起身,对吴溥行礼之后看向黄昏,微微叹气,“汝之叔母有大节,当为巾帼,可为我等表率。”

    说完黯然离去。

    茕影孑立。

    但在黄昏等人眼里,却高如青山。

    黄昏略有茫然,什么状况,王艮认识我?

    我是谁?

    吴溥也有些诧然,却听得儿子吴与弼一脸崇敬的道:“胡叔叔有如此气概,甘愿以身殉国,实在让我等读书人敬佩啊。”

    吴溥笑了笑,看向黄昏,“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

    黄昏从自我审视的思绪中找回清醒,暗道了一声我用历史知识看啊,说:“胡广是不会殉国的,这三个人中,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他才是真名士。”

    吴与弼不服,正欲反驳。

    隔壁院子却传来胡广的声音,呵斥妻子,说外面兵荒马乱,看管好家里的猪圈,别让它跑了,被那些士卒抢了去。

    胡广就在吴溥家隔壁。

    黄昏、吴溥和吴与弼三人面面相觑。

    唯有苦笑。

    连一头猪都舍不得的人,你奢望他殉国?
………………………………

第三章 真的,穿越者是一种职业

    吴溥喜读书,不善交友。

    儒林好友,算来算去,其实就王艮一人。

    王艮临行前对黄昏说了一句话,说黄昏之叔母有大节,他略有不解,还以为这少年郎叔父叔母是书香名士,要不然哪能得王艮如此高评。

    让黄昏和吴与弼在自己对面坐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黄昏犹豫了。

    王艮认识自己,那么这具身躯的主人叫什么名字?

    吴溥见状,还以为黄昏有什么顾虑,笑道:“不说也无妨,你暂且住下,待城里太平后,我再送你找亲人,可终究需要个称呼。”

    黄昏想了想,“我叫黄昏。”

    吴溥点头。

    这是个好名字,也是个随意的名字,以为是黄昏临时取的假名,心里暗道一声不错,这少年郎有着超乎年龄的稳重和谨慎。

    话说,朝中姓黄的臣子倒确实不少。

    黄子澄、黄观之流。

    挥手,“与弼,带黄昏去睡罢,你俩暂住一房。”

    躺在床上,黄昏尽量躲着吴与弼,很多年没和老婆孩子以外的人睡一张床了,有些不习惯。

    没吃晚饭,肚子咕咕直响。

    吴与弼翻身坐起,“饿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