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深吸一口气,问道:“你之所以能在北地纵横多年,老巢甚至就安在京畿附近而不惧被剿,便是倚仗此事?”
“那是自然。”曹淦这人,一旦下定决心归附,倒是相当豁得出去,一点都没隐瞒的意思,道:“若非少爷身份委实未必寻常,小的又深知高阁老在朝中的地位……少爷,您想,小的既然敢大摇大摆地带着几百马队在京郊之地追杀刘显父子,怎会没有凭恃?”
高务实听得也是心头一阵后怕,暗道:这大明的军队简直没几支可靠的了,难怪几十年后,宣大这边的部队顶着“九边精锐”的名头,其实也就能调往内地镇压一下农民军,遇到野猪皮就是送菜,合着根子早就烂掉不知道多少年了!
他叹了口气,把话题稍稍一转:“蒙古人不肯卖马给边军,原因我倒是也能理解,可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你会把马匹转卖……或者转送给边军么?对了,那些马匹,你到底是转卖给边军,还是转送给边军?”
“那自然是转卖,送哪里送得起?”曹淦忙道:“少爷,战马那个层次的马匹可不便宜,就算是小的拿货的价格,中等骟马也得作价八两左右,上等骟马作价差不多要十两左右,一年近千匹,那可就是近万两银子了,而且这还只是成本价!”
………………………………
第052章 边市秘闻(下)
大明此刻银价颇高,万两银子的确是一笔巨款,送不起也是理所当然,所以高务实也不纠结这一块了,再次问道:“你既然是转卖给边军,可边军军饷有限得紧,他们拿得出钱来买马么?你成本价转卖?”
“成本价也不行的,我还是得亏。”曹淦笑道:“那马匹在我手里哪怕只是过个手,总也要耗费些时日,如此马料、照养等花费都得花钱,再加上边军还得时常拖延些时日才能凑够货物,我怎肯成本价给他们?不过一般来说我卖得也不算贵,差不多一匹马加价二两左右也就是了,毕竟要顾忌和边军的交情不是?”
他顿了一顿,又继续道:“至于边军拿不拿得出钱这件事,少爷倒是有所不知。要想边军直接拿银子出来买马恐怕是颇有难度,反正这几年来边军都极少给现银。他们一般会拿其他物资冲抵货款,这些玩意儿范围很广,小的方才说过的那些绸缎、布绢、绵花、针线、绳索、梳篦、大米、盐巴、糖果、梭布、水獭皮、羊皮盒子什么的,他们都会拿过来冲抵……这也是为何小的说没法原价卖马给他们的原因之一:他们这些货物太杂,不惟他们自己凑足货物麻烦,咱们这边计算起价格来也很是麻烦,总要浪费好些时日,那些养马的钱小的总不能自己掏了,没人会蠢到这样做买卖。”
高务实这下子明白过来了,问道:“而你又拿着这些货物去和蒙古人交易?”
“那是,反正蒙古人什么玩意都要。”曹淦道:“不过其实这其中有些玩意儿小的也是不喜欢收的,譬如那些个寻常针线之类的便宜货,小的因为不喜欢要,一般给边军作价都很低。”
高务实略微好奇:“为何不喜欢要?蒙古人不缺这些小东西么?”
“蒙古倒是缺,但能大量卖马给小的的人,都是在蒙古颇有身份之辈,他们怎会有兴趣买那些个针线之类的玩意儿?他们要的都是绫罗绸缎之类的好东西。至于那些寻常蒙古人需要的东西,大多只能拿去换些牛、羊、毛皮、马尾之类,而且不知为何,近年来蒙古人都不大爱卖牛了。”
“哦?”高务实微微蹙眉:“不卖牛又是为何,你可知晓其中内情?”
曹淦摸了摸自己的大秃头,迟疑道:“小的不曾细思,不过估计是跟白莲教乱贼大量裹挟边地汉民迁往蒙古开垦田地有关。”
哦,是这事儿……这个情况高务实前世便有所了解,说穿了无非是一部分边地汉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活不下去了,被一些白莲教众想方设法弄到蒙古南疆开垦荒地种田。蒙古虽然以草原为主,但也不是说就毫无可开垦的土地了,因此有这样的地方划给治下的汉民,甚至弄出所谓“板升”来。
板升城这件事,在后世经常被拿来抨击明廷的统治不得人心,主要的说法就是诸如大明的农耕技术和一些手工技术乃至筑城技术和医术被“流传”去了蒙古,使得汉人自己的竞争力下降云云。
高务实对此的看法是:放屁。
为何?
君不知“文化输出”这个词么?高务实恨不得蒙古人更快、更多的接受汉人文化,加大筑城聚居的力度——今后才方便汉人统治!
蒙古人要是始终保持千万里游牧的风格,科技倒是没什么发展了,可汉人想要一个长治久安的边疆基本也就没戏了——他生产力越弱,就只能越发的依靠动不动来汉地打草谷来维持生计,人家又是以骑兵为主,抢一波就走。你长城虽长,难道真能万里设防?
大明经常出现被蒙古人抢一波就走,等到明军赶到基本就只能打扫个战场,原因何在?你跑不过人家啊!蒙古人又不打算长久统治他打下的地方,他们根本就只是为了抢劫一些生活物资,一点占城侵地的念头都没有,你能怎的?
所以,高务实一点都不反对蒙古人汉化,甚至恨不能亲自为他们谋划谋划怎么加快汉化力度才好!所以虽然明廷对边民北逃很是恼火,但高务实却一点不恼。他不仅不恼,甚至还想起另一档子事来。
蒙古每次向明廷申请开市,还会顺便提出让明廷给他们赠送佛经,乃至派出京师的大喇嘛去蒙古传教,而明廷对此似乎一直没什么兴趣,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模样——这简直是送上门的好生意都不肯做!
高务实要是能掌权,一定尽心尽力多印佛经,多派喇嘛给蒙古人传教!因为喇嘛教对于蒙古来说,基本就是个自杀教,或者至少也是个自残教——这倒不是说喇嘛教是让蒙古人自杀或者自残的邪教,它当然也是劝人向善的正经宗教,但是从国家层面而言,崇尚喇嘛教会严重损害国力和进取精神。
君不见喇嘛教在蒙古兴盛之后,蒙古人的荣光就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么?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中,这里头还有满清减丁政策的影响,但喇嘛教导致蒙古人自废武功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各种情况来看,高务实根本不认为大明需要武力征服蒙古——只靠经济和文化就能把蒙古弄成个大筛子,然后再保证一定量的武力对其进行威慑,便能将之收为己用。
何乐而不为啊!
至于你说蒙汉矛盾尖锐不可调和?那简直荒天下之大唐,大明两百余年,不知道有多少蒙古人前赴后继的为汉人效力!
随便举几个例子,譬如著名的土木堡之战,明军号称五十万(实际约二十万),损兵七万,其中大量损失为蒙古族将士,他们多改汉姓,为保卫明军撤退同自己的蒙族同胞殊死杀到最后一刻。以至于后世有人戏称,说土木堡之战表面看是汉人朝廷跟蒙古人打,实际上反而更像是蒙古人打了一场内战。
万历年间,大明两次援朝,打击丰臣秀吉的日本侵略军。其中的宣府大同系明军,其主力就是蒙古人。彼时的宣大四将摆赛、杨登山、解青登、颇贵,四个人全部是蒙古人。
明末,辽东为明朝效力的蒙古人更以万数计,松锦大战明军失败时,仍有三千多蒙古人为明军死守到最后一刻,反倒是汉人降了之后,蒙古人才不得已被俘,最后被满清全部杀掉。
所以,深知其中内情和发展的高务实对于板升之事相当“看得开”。
………………………………
第053章 善后安排(上)
高务实对于在后世都算鼎鼎大名的白莲教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最早是前世看小说的时候老看见明朝有白莲教作乱,后来发现不仅明朝,哪怕到了满清,白莲教也很是刷了几波存在感,高务实颇为诧异一个白莲教居然几百年孜孜不倦地进行着造反大业,这才对这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教派有了些关注,于是在某个休息日下午花了点时间查了下白莲教的史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白莲教最早之源头,竟然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其创始人为吴郡沙门茅子元。到了元代,白莲教得到了更进一步之发展,号称“千枝万叶遍乾坤”,而明代的白莲教自然是元代白莲教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明朝建立伊始,白莲教便遭到了查禁,但却屡禁不止,其势力以燎原之势发展着,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均有活动。当然,这些白莲教徒所尊奉的首领,未必都是同一人,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也有流派之分。
曹淦所提到的漠北白莲教,按照高务实的了解和分析,应该主要是从山西等靠近漠北的省份流入。如正德年间的山西崞县人李福达,参与了王良、李钺的谋反活动,事发后被戍边,而此前其祖父亦“以幻术从刘千斤、石和尚作乱于成化间”,可见这白莲教还流行子承父业。
由于其靠近边关,为了加强和扩大与朝廷抗衡的力量,这些人就利用退走漠北的蒙古势力来同官军作战。嘉靖二十四年,山西应州人罗廷玺等以白莲教惑众,“因策划约奉小王子入塞,藉其兵攻雁门,取平阳,立充灼为主,事定计杀小王子。”嘉靖三十年,白莲教首肖芹、吕明镇与同党多人,引导蒙古军队犯边。嘉靖三十六年,北直隶蔚州白莲教首阎浩等出入漠北,向蒙古人泄露边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人引寇入关祸害汉人同胞,罪同汉奸,按理个个该杀。
但高务实不是一个年轻的愤青,他是一个从过政的老愤青。
年轻愤青的特点是:只要你做过汉奸的勾当,你就罪该万死,并且要立即执行,其余什么的提也休提,逮着机会就是杀杀杀,杀干净一了百了,免得小爷我看着心烦。
而老愤青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哪怕你做过汉奸,甚至现在还在继续兢兢业业的在做汉奸,但只要你还有利用价值,我就敢将计就计,先让你们再苟活几日,等我把你们的价值榨干之后再杀不迟。
这群白莲教徒为了造反,甘于充当汉奸,按理全都该死,但高务实就会先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譬如利用他们加快蒙古汉化,以达到自己将来用经济和政治手段逐渐控制蒙古的大计,为了这个“远大理想”,高务实乐意让他们多活一段时间。
由于大明在对漠北蒙古势力经常的入境骚扰劫掠进行打击的同时,亦采取像准许“通贡”和开放“马市”等一些羁縻之策。而这些措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蒙古人岌岌可危的经济,但同时也使蒙、汉两地间的人口的流动趋于频繁与扩大。
在这样的人口流动中,一方面是一些蒙古人随着朝贡团队进入大明边境而滞留于内地,譬如正统初年,就有万余人定居于京城;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批的汉人北往。这其中除了部分是被蒙古军队所劫掠的边民之外,其余则是所谓的“叛逃”者。这些“叛逃”者,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处于边地的白莲教徒。这些白莲教徒大多来自山西,他们为了躲避朝廷的镇压和追捕,从内地逃往漠北边境,史书上说“其间白莲教可一万人。”
这些逃往漠北的白莲教徒,出没于中原和漠北边境地区,尽管其有时引领蒙古军队的进犯和抢掠,同时也有将中原的情况泄露于外,实际上充当了汉奸的举动,但反过来看,却也在无形中起到了促进蒙古汉化的作用。
譬如以丘富、赵全等为首的“中国叛人”,为躲避大明的剿杀而北逃,他们带着中原之地之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当地开垦土地,建造房屋,传授制造手艺,在荒凉的草地上筑城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使昔日“水草甘美”之游牧胜地,变成了宫城林立、良田千顷的塞外“板升”,蒙古人因此从落后的游牧经济向先进的农业经济过渡和转移。
咋一看,蒙古人因此实力更强了,似乎更难对付。然而高务实却知道,定居下来的蒙古人可远没有游牧万里的蒙古人可怕。当蒙古人定居下来,再想与汉人交手,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你打不过就万里转移,追剿起来那多麻烦?而且大明的火器尤其是火炮,面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蒙古人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可一旦蒙古人建城而居,大量财货都在城里,轻易舍不得放弃的话,那么大明的重火器就能拿来攻城,如此这般,效用就明显了。
高务实觉得,如果经过自己魔改之后的大明,连定居下来的蒙古都搞不定,那这个救明计划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他很是细致的问了一下板升城的情况,曹淦知道大明朝廷对这些白莲教叛逆一贯很是重视,只当高务实也是如此,便将自己所知原原本本告知高务实,着实让高务实对白莲教在蒙古的发展多了不少了解。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高务实这个习惯于搞长远规划的倒还好,曹淦却有些沉不住气了,说道:“少爷,小的既然已经投靠在少爷门下,有一桩事还需少爷尽早定夺。”
“何事?”
曹淦道:“百里峡将来是继续保持现有的局面,还是少爷另有安排?”
“暂且保持现有局面,你不要担心我会让你们收手,我可以和你稍稍透露一点上头的情况。”高务实伸出食指冲着房顶指了指,道:“对于跟蒙古进行贸易这档子事,朝廷里头不是没有分歧,但……颇有些阁老重臣认为只有与蒙古多做买卖,蒙古人的生计才会好转,他们生计好转了,才不会一门心思跑到汉地抢掠。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咱们自己也要振刷一番,倘若毫无战力,蒙古人发现抢劫比做生意划算,那还是会来的。只有当他们觉得打仗抢劫是亏本买卖,而老老实实做生意却颇有收益,他们才肯乖乖的呆在漠北,不敢生南下牧马之念。”
………………………………
第053章 善后安排(下)
高务实这么一说,曹淦就放下心来,松了口气,道:“少爷这么一说,小的就放心了。”
“此言何意?”高务实露出一丝好奇:“你那百里峡做个转手买卖,一匹马赚二两银子,一年下来也不过赚得两千多两罢了,虽然也不是小数,却也不至于这般舍不得吧?”
“少爷有所不知,咱们跟边军的买卖虽大,但因为卖的是人情价,所以赚得不多,一年到头的确也就是个两千两上下的光景。”曹淦稍稍压低了一些声音,道:“可咱们百里峡这么多人口,哪能只靠这区区两千两银子吃饭?若真只有这点钱,小的又怎么能连年扩充马队?”
高务实立刻明白过来,恍然道:“所以,你是说这笔和边军的买卖只是你赖以在宣府眼皮子底下活动的买路财,实际上你的生财之道还是自己倒手?”
“少爷明见。”曹淦笑道:“宣府边军穷得叮当响,一年能匀出来买马的物资也就这么点五花八门的杂货,还不知道是从何处搜罗来的,万一哪年穷得很,没准一匹马都买不起,到时候咱们百里峡总不能也跟着他们喝风拉烟。”
“既然卖马给边军是人情价,那寻常市价是多少?”高务实有些好奇了。
曹淦脸上的笑意越浓了,有些得意地道:“中骟马二十两以上,上骟马二十五两以上!”
高务实大吃一惊:“翻了一倍?”
“一倍还多一点。”曹淦摸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