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我这位堂兄拜在程大位门下,恐怕不是要学什么圣人经义,而是要学数学!
这倒是有趣了,我们高家莫非还有机会出一个数学家?可这位堂兄历史上似乎也没听说混出多大个名堂呀?难道是因为高家的身份摆在这里,最终逼得他无法一展所长?
哦,我想起来了,这位堂兄毕生无出,最后倒是从“我”这里过继了一个儿子为嗣……这两者之间会不会也有某种联系?譬如说,家族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数学,然后失去理想的他整个人郁郁寡欢,最后郁郁而终?
想到这里,高务实总算下定决心,不管自己的猜测到底对不对,既然这位堂兄喜好数学,那请他来帮忙管理下自己的产业,想必问题不大。
算起来,二伯好像也快要致仕离任,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我这位堂兄在南京闹出这么一出好戏,只怕二伯脸上也难堪得很。既如此,我若此时去函请堂兄来京,二伯应该很有可能会答应。
不过,我也不能完全不顾堂兄的意愿,就算不说让他来得多么迫不及待,也总得让他来得不至于太心不甘情不愿吧。不过,他既然喜欢数学,那就好办了。
想到此处,高务实面露微笑:“好,高陌,你这个建议我看甚好,三槐兄长既然长于数术,异日于我必有臂助之力,待会儿我会修书与二伯和三槐兄长……你再说说还有没有举荐之人?”
高陌稍稍犹豫了一下,道:“小人当初也不过是大老爷的亲卫家丁之一,所认识的大抵也就是身边这些人,若说符合大少爷方才所说要求的,却也只在这些人里头了。”
高务实明白他的担忧,笑道:“无妨,你尽管举荐。”
“既然大少爷如此说,那小人就再举荐三人。”高陌收起小心翼翼的神色,道:“其一,是原先大老爷亲卫家丁中的第一高手,名叫高珗。高珗此人历来最得大老爷看重,甚至曾亲自传授其用兵之道,此人若能来京师为大少爷效力,小人情愿让贤。”
“高先?”高务实对“让贤”一说不置可否,却问道:“哪个先?”
高陌道:“是王旁先,类玉美石之珗。”
“哦。”高务实笑了笑:“倒是好名。”
高陌道:“此名是大老爷为他取的。”
“我大伯既然为他取此美名,想必也是对他寄望颇深。”高务实笑着问道:“此人现在何处?”
高陌道:“在为大老爷守墓。不过,大老爷仙逝之前,曾命他管理护院家丁,守备高家祠堂。”
那就是眼下有差事在身呀……不过还好,新郑是高家老家,这些事有的是人能做。
但高务实想起另一个问题,于是微微蹙眉,又问道:“此人眼下在几房?”
“仍在大房。”高陌说完,又马上补充道:“不过务滋少爷一直不甚喜欢高珗,认为他太过严肃,所以大少爷若能亲自修书一封与务滋少爷,说希望将高珗转进六房,想必务滋少爷不会留难。”
高务实笑道:“看来我今儿要写的信可不少,好吧,这个人我也要了,你接着说。”
高陌道:“小人再举荐一人,名叫高翊,立羽翊,此人原是逃难军户出身,因其家传制造火器技艺出众,被大老爷收于麾下,尤善制造各种霹雳火球。”
“霹雳火球?”高务实怔了一怔:“那是何物?”
高陌解释道:“所谓霹雳火球,乃铁铸球壳,中藏火药及各种发火装置,使其或被按压、或被牵引、或被引燃之时发生爆炸,威力巨大。此物乃是守备要地之神物,大少爷若得高翊,则将来我三慎园安如泰山,如百里峡响马之流,若有一窥三慎园之心,必重伤与霹雳火球阵之下。”
哦,我懂了,这不就是地雷吗?明代各种文献都有记载,言明朝地雷技术在当时来说颇为先进,这么看来还真是不假。
火器人才可是抢手货,尤其是对于高务实而言。
“好,这个人我要了……这次要写信给谁?”高务实笑着问道。
“高翊眼下在五房。”高陌解释道:“当年五老爷曾为前军都督府经历,管的也是火器,所以他在因病离任后,便找大老爷把高翊要去了五房,平时常与高翊讨论火器制造和改进之事。”
啥?我这五伯也懂火器?
不过这也没什么意义,五伯身体不好,当年大伯致仕没半年,五伯便也因病致仕回乡了,我来京城之前五伯便已经是个病秧子。他那放在后世得接近一米八的大个头,眼下还不知道剩不剩得下一百斤重,完全已经是皮包骨的状态……而五伯只有一子,名高务本,比自己才大了四岁,眼下也还在老老实实读书,想必留着高翊也没多大用处,我把此人要来应该问题不大。
“行,也算他一个……还有一人是谁?”高务实问道。
高陌轻咳一声,一贯比较沉稳的脸上,居然浮现出一抹红润,道:“还有一人……还有一人是……是犬子高烔。”
高务实微微一怔,接着就笑了起来,打趣道:“你这是效法祁黄羊内举不避子呀?”
高陌脸色稍稍有些涨红,高务实倒也不为己甚,笑着问道:“好吧,我猜你心里一定认为,你的儿子来为我效力,最起码忠诚是有保证的,对不对?”
高陌用力点头:“是的,大少爷。”
高务实问道:“那他可还有什么别的才能么?”
高陌挠了挠头,道:“犬子……目力甚佳,是以箭术尚可。”
箭术?高务实心里摇头,这东西马上要过时了……
于是问道:“可会操作火器?”
高陌点了点头:“会倒是也会,当初他对火枪颇有兴趣,但小人觉得,眼下寻常火器制作不佳,常有‘未伤人先伤己’之忧,因此小人不准他常练常用,他还因此跟小人很是闹了几回别扭。”
………………………………
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
高陌对于火器的评价,让高务实既不爽,又无奈。
大明火器其实品类繁多,发展程度也并不差,但因为军户制早已烂得一塌糊涂,因此由军户匠人制造的各种火器每当制造样品呈给上官过目时,每每看来都相当不错。可是,只要一旦大批量装备,则质量极其堪忧,“未伤人先伤己”。
这情况要是放在后世来说,就是空有技术优势,却碍于生产管理制度极差而根本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不过好在,现在还没有袁大忽悠瞎搞,大明的火器发展虽然是按照齐头并进之势,没有找准最佳路线,但至少也还没有走上歧路。等到袁大忽悠上台主持辽东军务,那才是真正开始了一场猪一样的神操作。
袁崇焕有句名言,叫做“凭坚城,用大炮”,尤其是他宁远之战尝到甜头后,对此更是乐此不疲,坚信其为真理。但实际上,稍微用点脑子就知道,就守城而言,用红夷大炮难道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在中国至少两千年的战争史上,守城成功的战例多不胜数。远的先不说了,就说明朝开国时期,就有朱元璋的侄子兼大将朱文正面对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成功守城三个月,赢得了洪都保卫战的胜利。
那么反过来说,倘若面对野猪皮那种冷兵器为主的军队,居然一定要用红衣大炮才能守住的话,难道不是守城者本身的能力是有问题?更更何况守宁远才多久?
两天!
从袁大忽悠开始,大明把当时威力最大的红衣大炮用于和后金作战,被后世许多人津津乐道,搞得好像是多么明智的战略战术,然而在高务实看来,事实恰恰相反,这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质的巨大错误。
红衣大炮在当时而言,明显属于重炮,稍微有点军事素养的人都知道,重炮对攻城的作用远远大于守城——当年德军造大贝尔塔超级巨炮难道是拿来守城用的?
而对守城来说,在对方并没有重型火炮的情况下,只要布置得当,哪怕完全不用大炮,也是能够守住的。反之,对于攻城一方而言,一旦有了威力惊人的大炮,则原先看来无法攻克的城池,就变得有了攻克的希望。
举个例子:二战德军著名将领、“装甲三雄”之一的曼斯坦因元帅之所以能够攻克号称万无一失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除了他个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当时德军高超的战术素养之外,那聚集起来号称史上最强大要塞炮集群的重炮部队难道能够忽略不计?
高务实作为一个“后来人”,尽管不是学军事出身,却也知道火器是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也是因为战争的刺激而发展的。大明和欧洲并不一样,因为两者面临的战争环境并不一样,面临的对手也并不一样。
大明面对的主要敌人,一直都是文明程度远比自己落后的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所以大明作战的需要,也主要是野战和守城,几乎从来不是攻城和海战。可想而知的一点是:在对方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自己的情况下,如果大明自己不使用某种火器的话,那么对方也根本没有渠道来知晓运用这种火器——知晓和运用都不会,遑论制造?
而西方此时的战争,则是处于同一文明等级的不同国家之间的作战,大家都是农耕定居民族,打起仗来都要攻克堡垒、打攻坚城,也都需要海上炮战,所以他们是不同国家之间你追我赶。
这种情况的差异,导致大明需要着重发展的火器和西方需要着重发展的火器完全是不同类型的,简单的说就是双方的战争需求不同。
大明需要的是什么?是那种轻便灵活,容易运输,便于制造,适合防守,利于野战,不过度追求精确度和对坚固目标的摧毁能力,而是杀伤面积大,震慑效果强,对人畜影响大的火器,因为这样就能抵消北方游牧骑兵和弓箭的优势。
而这一时期的西方呢?由于攻城和海战的需要,着重发展的火器自然是对坚固物体摧毁力巨大,射程远、准确度高的大炮。
因此,大明在引入红衣大炮之前,自身火器发展的重点,一直是炸弹、地雷、水雷、大面积发射的火箭、火枪、小型火炮、多管火枪、毒气弹、烟雾弹之类。尤其是,大明在炸弹、地雷、火箭、多管火枪等方面的设计制造,技术之精密复杂、想象力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完全可以傲视当时的西方,有些方面甚至是遥遥领先。
总而言之,高务实的观点很明确:不能因为大明的重炮不如西方,就认为大明的火器水平不如西方。两者之间的技术发展差异,是因为双方面对的战争形势不同而造成的。
而现在,既然大明有了高务实这个开挂分子的存在,而他当然知道将来西方强盗迟早浮海东来,一旦自己的救明大计前半阶段取得成功,彼时的大明,对手就将换成西方人,所以坚船巨炮也是必须发展的。
大明火器的发展,在高务实看来,必须轻重并举,因为他心目中的大明、他心目中的华夏,就应该是陆上猛虎、海里蛟龙!
陆权海权,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大明火器型号过多这一点,他也不会忽视。差不多效果的武器,在一支军队里居然就能找出七八种甚至更多,那纯属后勤灾难。这一点他将来一定会想办法避免。
不过,眼下这些事,只能悄悄的打些基础,还不能堂而皇之地去做。而对于自己手底下这些人,也必须慢慢地施加影响,让他们接受火器、爱上火器、精通火器。
高务实知道,高陌自己武艺精熟,不大看得上火器,并且年纪也到了四十来岁,他的观念可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扭转的,但他的儿子高烔既然早已对火器兴趣甚浓,难道自己还不能从他身上着手么?
于是高务实毫不犹豫地道:“既然是你儿子,自然应该来本公子手下效力。别的不说,就说让你们父子二人天各一方,岂是正理?他眼下在我们高家哪一房?”
高陌听高务实这么说,顿时高兴起来,满脸红光地道:“犬子正在咱们六房。”
高务实哈哈一笑:“那他的事情应该是最好办了,我一会儿给我娘也修书一封,把这事儿办了。”
长子找娘亲要个下人,那不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
第045章 务实御下(上)
高陌举荐完之后,便轮到高小壮,不过高小壮只推荐了一个人,名字相当不错,叫高富。高务实听到这个名字心里的第一反应是:哟,就差帅了。
巧得很,高小壮也是内举不避亲,这个高富其实是他三叔。
高小壮是高家的家生子,他三叔高富也是。真要算起来,打高小壮的太爷爷之后,他们家一帮子人都是高家的家生子。
这关系说来有点远了:高小壮的太爷爷五岁时,因为家贫遭灾,被家里卖掉,那时高务实的太爷爷高魁乃是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这官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大致相当于后世某部委的司长,如果外放的话,就算平级调动,也妥妥的是一任知府。
高魁老爷当时虽是京官,但他同时主管蓟州冶铁,高小壮的太爷爷就是高魁在蓟州督查官营冶铁时碰巧买下的。此后他这一家几代人,便一直以高为姓,成了高家的家生子。
高富这个人,高务实并不熟悉,只能听高小壮介绍,按照高小壮的说法,他这位三叔“手巧”,年少时先学木匠,干得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后来又学泥瓦匠,表现也是异常优秀——嘉靖四十五年三月,高拱以礼部尚书进兼文渊阁大学士之后,高家重修的大祠堂就是由他主持修建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名工程人才。高小壮推荐他的理由是:既然大少爷将来要开矿,而开矿必然要挖洞,所以肯定需要他三叔高富这样的人。
这个理由很充分,高务实一贯喜欢有专业特长的属下,至于高富的忠诚……几代的家生子,而且能够主持修建高家祖祠,那还需要怀疑么?
高务实心里算了一算,高陌推荐了三个,高小壮推荐了一个,再加上他们两个本人在内,到时候自己手底下的“高家帮”就有七个人之多,就算三慎园这边的人一时还不足以完全归心,自己也足以控制局面了。
再说,届时高陌手里还握着家丁护卫队这个基础武装,就算这边真有点什么事,也完全镇得住场面。
高务实前世既跟过领导,自己也做过小领导,下面的人会有些什么心思,他心里清楚得很。三慎园原本差不多就算是天下掉下来的产业,它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组织体系”,而现在随着高务实的入主,又会新加入一批管理层。
都在同一个地方“上班”,新管理层和旧管理层肯定会天然的形成两个派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状况,高务实才不会脑抽到非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团结一致”,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的处理方式是,尽量让这两个派系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之中:譬如三慎园原先的三位管事,因为有乡土优势,在本地的人望肯定不是高陌和高小壮可堪比拟,所以高务实直接加入了五名新的“高家帮”管理层,这其中甚至还有一名正经的高家少爷。
虽然高国彦的父亲、高务实的二伯高掇当年从了武,但高国彦毕竟是如假包换的“高家少爷”,这个名头往这里一摆,主仆名份就一目了然,只要他本人不是块烂泥巴,三慎园这边的三大管事就谁也别想能拿捏住他。
封建社会的地位差距,很多时候就是这么难以弥补、难以追平——除非你有本事去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