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整个红河平原大概也就两万平方公里,他这一下子就要去了三分之一,还是最精华的部分,怎么好意思说仁义?

    然而即便如此,岑黄两家还是能够接受,因为如果没有高务实,他们什么都捞不到。

    不过高务实要红河三角洲这块产粮区主要倒不是从经济利益考虑的,而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考虑:掌握粮食就能掌握人口,所以掌握了产粮区,才好“移民换血”,同时也为将来汉家势力继续扩张打下一个物资基础,要不然以后搞南扩什么的,粮食难道还要从大明国内去调?

    大明都要进入小冰河期了,他搞不好还得运粮食回去救急,哪有多的粮食往外拉!

    所以,红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必须掌握下来,否则将来的事情不好办。而岑黄两家瓜分了剩下一万多平方公里红河平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惊喜了。

    以前黄氏好歹还有个狭长逼仄的明江平原,多少能种些粮食,而岑氏那边几乎全是山田,根本没几亩好地,现在忽然得了这么多良田,哪能不喜?

    后世越南水稻的单位亩产远低于中国,可是它的粮食总产量却相当于中国粮食两大主产区湖南湖北之和,接近五千万吨,要知道广东拥有珠三角,粮食产量也只有一千三百万吨左右。区区越南那点地,就生产了五千万吨,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在现在大明和安南的亩产并没有拉开很大差距的时期,一个红河平原的粮食产量,也许能接近整个湖广。

    湖广熟,天下足。

    岑黄两家各拿到三分之一个湖广,这特么已经赚疯了!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良田就都归高务实和岑黄两家了,毕竟莫朝那些人又没死……他们还要慢慢找借口打土豪分田地。

    红河平原的瓜分还好说,从乂安开始,再往南的地区被高务实打包拿走,这就更谈不上什么仁义了。

    虽然目前这些区域,哪怕在安南人眼里都还是蛮荒之地,但高务实是知道它们的发展前景的。这片区域的农业固然比不上红河平原以及高务实远景规划中的湄公河平原,但自给自足其实也能做到,而它的真正优势在于矿产。

    本来以高务实的地理水平,也就知道河静有个高品位的大铁矿,其他基本上就一概不知了,但他在开始打安南的主意之后,就派人给刘馨去了信,向她询问后世越南的矿产资源分布。

    刘馨在四川联系好三七供应之后就去了云南腾冲见她大哥刘綎,那地方离广西很近,回信自然也快,很快高务实手里就得到了一份算是比较详细的后世越南矿产资源分布图。

    刘馨不仅把一些她记得的重要矿区和主要矿种给高务实标明了,而且还很仔细地画上了各种成矿带——这个东西高务实不是特别懂,但大体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他拿下的乂安、顺化、广南三宣抚,在刘馨给他的图中明确标明了属于“长山断褶成矿带”和“东印支断块成矿区”,去掉那些高务实拿来毫无办法的锰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等玩意儿,这两地最关键且能立刻利用上的矿产就是铁矿、金矿、铜矿。

    此处还有煤,不过据刘馨所说,在这里挖煤不方便,因为隐藏很深,以这个时代的技术不大好办,挖煤的话最好去广宁省——这是刘馨按照后世的政区规划说的,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已经划给了黄芷汀的安邦宣抚司。

    安邦宣抚司的煤矿储量极大,而且是优质矿,这地方又临海,海上交通方便得很。唯一的麻烦大概就是下龙湾附近的海盗,这个只能等打完仗之后去清剿了——不过理论上来说,海盗应该不会打劫运煤船吧?安南又不冷,他们抢煤有什么用,做饭吗?

    至于岑凌分到的西北地区,其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那边山多嘛,铜铁都有,不过由于河静铁矿足够牛逼,高务实不需要岑凌挖铁矿,他只要在兴化、宣光两宣抚司的地皮上挖铜矿就行了,毕竟这年代铜矿可是好东西,不管是铸钱还是铸炮,都少不得铜矿,偏偏大明国内缺铜。

    高务实的计划是,他自己控制区的铜矿就管自己开发利用,而岑凌那边的铜矿,则顺红河出海,运回大明。至于大明用来干什么,铸钱还是铸炮,高务实就不管了。

    黄芷汀分到的区域内,谅山还有个不小的铁矿,那边也可以搞起来,不过同样因为高务实自己不需要,所以那里的铁矿也可以运回大明。

    岑凌的铜和黄芷汀的铁,这都是高务实计划免费送给朱翊钧的礼物,说是免费,其实就是花钱买平安,跟进贡区别不大,只是不需要朱翊钧回赐。

    朱翊钧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给个名义就好。

    这个做法非常高务实,当年他就是这样从隆庆帝手中拿到香皂垄断权的。只是现在情况稍稍有些变化,是岑凌拿铜、黄芷汀拿铁,来换取朱翊钧这个大明皇帝陛下对他们“移镇安南”的认可和批准。

    说起来,论划算还是朱翊钧最划算,点点头、写个“可”,就有大笔收入进账,简直不能更爽了。


………………………………

第164章 舰队接战

    马江防线从建立之初,郑松就没有寄予什么厚望,因为敌军的水军优势实在太大了,大到任何沿江防线在他们面前都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步。

    按照郑松的观点,除非满剌加的佛郎机人出动主力,来和高、莫联合舰队作战,否则这支舰队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地横行安南沿海、沿江。

    满剌加就是马六甲,佛郎机就是葡萄牙,葡萄牙人早在七十年前就发动了入侵马六甲的战争,并一举击败了马六甲人,占领了马六甲城,控扼了太平洋与印度洋连接的最佳海道马六甲海峡。

    此后数十年,葡萄牙人一方面致力于从香料群岛运送香料去欧洲贩卖,一方面想方设法与大明联系,不过这个暂时不必细说。

    却说葡萄牙人也与安南进行了联系,不过莫朝相对保守,葡萄牙人便把主要贸易对象定格到了南边的后黎朝身上,确切的说,他们是和郑氏做起了买卖。

    然而在郑松看来,葡萄牙人的东西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两样:船和炮。

    毕竟当时莫敬典还在,郑松时刻要担心莫朝对他的军事威胁,因此只有船和炮才是他关心的,于是郑氏开始和葡萄牙人做起了军火买卖。

    在郑松看来,葡萄牙人的东西很不错,但有一个最糟糕的点:太贵了。

    因此这么多年下来,郑松在葡萄牙人手里买下的佛郎机炮一共不超过一百门,而船只买了两艘。

    但这两艘葡萄牙人的战船不是普通战船,乃是葡萄牙国内因为开始换代而淘汰送往亚洲来的两条大型盖伦船——而且是肋骨密集的军用型,不是肋骨稀疏的商用型。

    这两条巨无霸是郑松现在的希望,因为他已经听手下细作汇报过了,“明军战船”最大号的那一批,也只有那两条军用大盖伦船的一半大。

    这得解释一下,高务实这次出动的主力,是所谓的“武装运输舰”,一千六百料的船,相当于八百吨的排水量,放在这个年代的运输船里肯定不小,但与已经进入专业化海军的西方战舰相比,那肯定远远不及。

    因为造船这个产业,高务实能开的挂比较有限,大明过去海上辉煌时代的大宝船建造技术又因为昔日刘大夏那个坑逼一把火烧掉了设计图,而官府的船厂这么一百多年下来早就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地了,那些会造大宝船的匠户鬼知道都去哪里了,说不定已经完全失传了。

    因此高务实想方设法搜罗人才,这几年下来也就能造到现在的程度,目前他在莱州的造船厂正在想法子设计制造更大一号的专业战舰。

    这个预研发状态的专业战舰,在高务实老早就规划好了的造舰计划中属于专业军舰的最低一档,叫做“二级巡洋舰”,预计是两千料、一千吨,一层甲板炮,全舰分两级火炮,一共42门,定员288人。

    虽然相比现在的武装运输舰,在吨位上提高似乎不多,但由于完全按照军用设计,因此造价要贵了不少。武装运输舰目前的单艘造价是五万五千两白银,而二级巡洋舰的预估造价高达十二万到十三万两。

    而且实际上郑松从葡萄牙人手里买到的这两艘淘汰军用大盖伦是一千六百吨的大家伙,即便高务实的二级巡洋舰造好,现在也比不了。

    一千六百吨的货,在高务实的计划中,还要向上跨越两级:先是一千两百吨的一级巡洋舰,然后到三级战列舰才是这个吨位。

    任重道远……

    郑松知道高、莫联合舰队的规模庞大,而他的水军除了这两艘佛郎机人卖给他的大船之外,其他战船不值一提,因此他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明军准备将水军开入马江攻击他的沿河防线时,在马江河口附近的海面突然出击,希望能击沉一部分明军战舰,从而迫使明军放弃入江。

    只有这样,沿江防线才能称得上一条有意义的防线,否则明军水军战船的大炮千炮齐发,什么防线都是纸糊的——他在升龙城的细作已经报告了莫茂洽投降的“真正原因”:莫茂洽就是被一艘明军战舰的舰炮一轮齐射击毁了祥符门的角楼给吓得投降的。

    二月二十一,马江口外的海面上天气不算太好,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伴随着海风,把甲板上的水手淋得浑身湿透。

    幸好这是安南,天气并不冷,京华舰队的水手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大家都没把这种程度的风雨当回事,依然该干嘛干嘛。

    不过海上既然有雨,就必然影响视线,即便是瞭望塔上的瞭望手,现在能够目视的距离也大大降低。幸好莫军水军对这一带的环境相当熟悉,派驻在京华各舰上的联络员兼领航员都表示不必担心,前方海道没有什么危险,不会出现莫名触礁什么的倒霉事。

    由于高珗被调去掌管投诚的原莫玉麟部,而高璋掌握的京华家丁护卫团现在成了高务实的中军亲卫,因此京华舰队本次的指挥官换了人,乃是京华广州港运输舰队的领队,名叫高璟。

    此人原本不是高家家丁,他是广东本地人,姓陈,名景。其父以前有一支三艘海船组成的小船队,是家中三代人才积攒出来的家当。可惜后来一次出海遭了海盗——本来一般来说,遇见海盗也只需要交点买路财就行,这是默认的规矩,可惜那支海盗当时刚被俞大猷剿了一阵,接近于走投无路的崩溃边缘,发现了这支船队之后,根本不讲规矩,直接要连人带船全部夺过来“补血”。

    于是什么都没了,陈家不仅死了家主,还欠了一屁股债。

    陈景本来从十三岁起就一直都陪着父亲出海的,但那一次巧得很,他去考秀才,从而错过了出海,因此逃得一名。

    谁知道这一别竟是永别,父亲死了,家也败落了,秀才也没考上……

    走投无路的他想到了当时京华广州私港的招募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应募,结果因为他自小出海,不仅经验丰富、海路熟悉,而且还是童生身份,直接就被选中。

    不过他家欠的钱实在有些多,高达五千多两银子,现在又失了本钱,光靠正常应募的薪水,得还三十年。陈景思考了一个月,终于下定决心“卖身”。

    高务实得知消息后,亲自写信给他,帮他还完了欠款,又改名高璟——王字旁的名字,在高家不是轻易赐予的,属于亲信,如高珗、高璋都是如此。

    其实高小壮现在也有个大名了,叫高瑞,不过高务实叫他高小壮叫惯了,所以这个大名反而用得少。

    陈景变成了高璟,并且很快在广州港脱颖而出,去年年底升为京华广州港运输队的领队——其实如果把这支船队换成军方的说法,他就是舰队总指挥。

    前次高珗坐镇舰队的时候,因为身份关系,高珗自然成了指挥官,他以副手身份实际主管航行等事。而这次高珗不在,他就被高务实“扶正”,真正成了这支“联合舰队”的总指挥。

    高璟很感激高务实的信重,因此也把这份差事看得十分要紧,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他听旗舰上的莫军水军领航员说前面不远就是马江口之后,立刻下令全舰队戒备。

    郑松知道在马江口伏击明军舰队,高璟当然也知道马江口就是郑军能对京华舰队产生威胁或者阻拦的最后一道关口。

    随着旗帜的变化,整个舰队开始行动起来,原本比较稀疏的鱼贯阵变成了谨慎迎敌的雁形阵,高璟看了,稍稍松了口气。

    然而还没等他彻底放下心来,瞭望塔上的瞭望手忽然朝下面一边摇旗一边大喊:“前方有敌舰!前方有敌舰!头舰有三根桅杆,是红毛番的软帆大船!”

    高璟霍然走到舰桥边缘,大声对负责传信的水手道:“叫他看清楚,有几艘三桅软帆大船!”

    红毛番子的大船固然厉害,但他们的兵力一直很有限,高璟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家也是跑南洋出身的,又不是没到过满剌加,佛郎机人在满剌加的三桅软帆大船最多的时候都没超过二十艘,正常情况下一般也就十艘到十三艘左右,就算郑军能请动他们,数量也肯定不会多。

    没过多久,瞭望塔上又传下消息来,说对方的三桅软帆大船一共就两艘,其余的都是硬帆小船——安南人的造船技术基本是拷贝的大明,而中国历来用硬帆,所以安南人自己的船也都是硬帆的。

    高璟略微松了口气,只有两艘,那说明来的就是之前高团座提到的那两艘从佛郎机人手里买下的佛郎机战船。

    船当然是厉害的,要不然佛郎机人怎么能用那么点人在南洋形成那么大的势力?

    不过,海上作战虽然船只很重要,可是人的作用也一样不能忽视——安南人玩得转佛郎机人的大海船么?

    高璟深吸一口气,沉稳地道:“打旗语,全舰队保持雁形阵准备接战;各舰立刻准备火药和炮弹,同时准备调转方向,随时关注旗舰旗语,预备左转!”

    …………………………

    天天就是赶稿赶稿,差点忘记说了:中秋快乐!


………………………………

第165章 马江口海战(4更破万)

    高璟所在的旗舰,叫做“新郑号”,新郑号的船长并不是改姓的家丁,而是类似于韦希旻、沈立安他们那一类的雇佣关系,地位与一般陆上某处掌柜相当。→八→。八**读书,。↓。o≥

    他叫梁三才,也是广东人,但他的身份特殊一点,他是“个体海商”出身——当然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实际上这位老兄以前的主业就是海盗。说得不好听点,这年头大明的海商百分之九十都身兼海盗,或者曾经干过海盗。

    当然,大明的这种“海盗”未见得一定会去海上打劫,他们只是顶着海盗的身份做海商——这事比较复杂,没有一万字说不清,反正究其原因,都是禁海导致的,后来高拱开海之后,很多曾经的海盗摇身一变,就都成了奉公守法的海商,梁三才船长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他家没什么底蕴,他只是靠个人能力当船长,自己是没有船的,于是后来人往高处走,就接受了京华的聘用,成了京华广州港运输队的一名船长。

    “转向,抢风!”

    随着高璟的命令,梁三才船长扯着嗓子咆哮道:“预备——起!”

    水手们在掌帆长的呵斥下,一起用力地拉着转横桁索,滑轮动了,横桁发出“吱吱呀呀”的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