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2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新型的音乐创造如雨后春笋,德国音乐界泰斗巴赫,正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定音,造出了世界第一架钢琴。从此之后,欧洲近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乐器,也都是以《十二平均律》定音。近代音乐,就此红红火火发展。

    以这个意义说,朱载堉就是近代西方音乐的奠基者。

    而事实上,享尽《十二平均律》成果的欧洲音乐家们,也是毫无压力就给《十二平均律》加足了“欧洲头衔”——“标准调音”、“标准西方音调”等。

    而同样深远的影响,还在西方科学界。

    《十二平均律》不止是一种音乐律制。它的诞生,更是建立在强大数学测算能力之上。于是,与《十二平均律》有关的东方数学“开平方”、“开立方”等理论,也迅速被欧洲学术界接受,更立刻助推了欧洲科学家们的头脑风暴。新颖的数学理念,推动了近代欧洲天文物理等多项成果,赫尔姆霍茨等近代科学家们,更是一个个都成了朱载堉的铁粉。赫尔姆霍茨就赞叹说:“(十二平均律)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甚至许多西方学者也是大惑不解,为什么对近代西方科学有重大贡献的朱载堉,会在鞑清时代的中国落到这般境地。以至于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感叹说,这真是“具有奇妙讽刺意义”。

    高务实当时就感慨:我们研究历史,对《几何原本》引入中国夸耀万分,然后一边说中国没有值得一提的“真科学”,一边却连中国真正的科学毫无了解。

    而现在,这位绝对当得起“伟大”一词的科学巨匠就站在高务实面前,高务实宛如数十年的铁杆粉丝见到偶像,自然是能拿出什么礼节,就拿出什么礼节了。

    高务实见朱载堉闭口不言,略带歉意地道:“九峰先生勿怪,学生对先生敬慕已久,实无半分恶意,倘有唐突之处,还请先生海涵。”

    朱载堉笑了一笑,指了指高务实借住别院大开的中门,道:“看得出来。”

    然后又道:“高龙文,你是大忙人,我呢……不瞒你说,也挺忙的,所以咱们就不要站在这门口闲叙了,如何?”

    高务实哈哈一笑:“九峰先生快人快语,学生佩服之至,先生请。”

    朱载堉也不管高务实为什么动不动就佩服,闻言却也不多客气,举步便走。

    到了会客花厅,两人分宾主做好,朱载堉便主动开口道:“听父王说,高龙文有意与郑王府做一笔交易,而且指定要我前来商议,现在我人也来了,有什么交易,高龙文不妨直言。”

    咦,看来您的确挺忙呀,这说话的风格,还真不愧是早年曾经自号“狂生”的人物。

    高务实笑了笑:“拿这些俗事打搅九峰先生清净,是学生不对。不过,先生若是以为学生请先生来,只是为了双方合伙多赚些钱,那九峰先生可就小看学生了。”

    朱载堉略微有些诧异:“不是为了赚钱?可我听说令堂派往郑王府的管事说,你高龙文此番是有意让我郑王府以土地入股,好扩大诸矿规模,为水泥厂和铁厂扩产做准备,难道此言不实?”

    “此事自然不假。”高务实解释道:“不过那说的只是做法,而不是目的。”

    “目的?”朱载堉笑了笑:“办厂开矿,不是为了赚钱,难道是为了再安置一波流民?这几年虽然河南也偶有水旱蝗灾,但相比前些年可是好了不少,尤其是危害最大的水灾,因为潘印川的束水冲沙之法确有实效,又有高龙文你的水泥相助,不少危险地段的河堤都有所加固,这几年的水灾无论是决堤的次数,还是灾情的严重,都已经比前些年好了不少,恐怕不至于再有那么多的灾民流离失所了吧?”

    高务实道:“如果学生说,最迟从万历八年开始,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四地,将出现严重的灾荒并引发鼠疫……九峰先生会信吗?”

    朱载堉原本带着笑容的脸很快沉了下来,皱着眉头,盯着高务实的眼睛:“子不语怪力乱神,高龙文出身中州高氏,乃是实学宗门,何以说出这等无稽之言?若果,载堉需问一句:高龙文此言有何根由?”

    哪知高务实很严肃地道:“自然有所根由,否则学生怎敢乱言天灾之变?”

    朱载堉这下倒是惊讶多过于怀疑,问道:“如此,倒要请教。”

    “天道有常,周行不殆。”高务实道:“学生知道,九峰先生长于历法(这里指天文历法),精于数术,想必先生一定知道,天下万物虽各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项变化,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朱载堉皱着眉头:“高龙文此言,我的确颇为认可,但这与方才你所言之灾害有何关系?难说,灾害也有规律?”

    “有。”高务实叹了口气,道:“在于先生论及这个话题之前,学生需要先向先生介绍一个新词:小冰河期。”

    “请讲。”朱载堉虽然从没听过这个词,但或许是出于科学家的慎重,他丝毫没有抵触。

    但高务实虽然说要解释小冰河期,却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道:“我华夏数千年,曾经历了至少三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这三次小冰河期,都导致了气温剧降,造成了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至少数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乃至战乱。”

    “这是你计算出来的?”朱载堉的脸色突然变得极其严肃甚至可以说是难看起来,倒抽了一口凉气:“你是说,现在大明要面对第四次这个……小冰河期了?”

    高务实的脸色也同样严肃异常,反问道:“九峰先生不妨仔细想一想近年的气候和灾害……学生怀疑,咱们恐怕不能说‘即将面对’,而是已经一只脚踏进第四次小冰河期了。”


………………………………

第108章 关键在粮?

    朱载堉沉默不语,苦苦思索了良久,才慎重地道“大致上看,似乎有些道理,而且近些年的确要比以前更冷一点,不过气候温差这种事高龙文,你和我说说也就罢了,咱们只当是讨论研究,却不要随意宣扬,毕竟天人感应之说还是有许多拥趸的。”

    高务实心里松了口气,看来不管朱载堉是否相信小冰河期这个说法,至少他应该认为自己是个肯思考的人,所以他甚至会关心一下自己。

    不过高务实却笑了笑,道“多谢九峰先生提点,不过这事儿无妨,我实学一脉,从王浚川公到我三伯高中玄公,可是向来反对天人感应说的,也没见谁把咱们喊打喊杀了。”

    高务实这话还真不是胡说,明代实学,尤其是王廷相和高拱这一脉的实学大家们一直都是明确反对天人感应和各种鬼神之说的,不仅口头反对,而且写进著作,乃至于写进奏章,这么多年下来,还真没有因此被喊打喊杀过。

    当然,学术争论肯定是有的,但那基本上是打嘴仗,了不起打笔战,升华不到哪去。

    这也不奇怪,像李贽那样的异端思想家都能活得好好的,足以证明大明根本没有什么舆论管制,尤其是对于士大夫们来说,除了高呼“打倒朱家残暴统治”可能会有些麻烦,其他都属于学术争论范畴,不会上纲上线的。

    要知道,相比于经世实学而言,李贽那个自号“儒家异端”的家伙,思想可是更加激进,他甚至敢公开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将程朱理学贬斥为伪道学,他还提倡人类平等、尊重妇女、婚姻自由、个甚至还提倡无政府主义!

    李贽都没死,他高务实怕个毛线?

    至于天人感应乃至程朱理学的问题,也没放在高务实眼中,原因就是身份!如果让戚继光、俞大猷、马芳、刘显等人站出来说反对程朱理学,那肯定要被批倒批臭,但他高务实站出来说反对程朱理学,就一定不会!

    世人谁都知道他是高拱的衣钵传人,而高拱的实学思想师承王廷相,王廷相是怎么批判程朱理学的?他说程朱理学是“伪儒学”!高拱也是一样,直斥程朱理学是“远人情以为天理”!

    高务实也不怕批判心学,因为王廷相照样抨击心学的心本论是异端!什么心外无物,在王廷相看来全是瞎扯,实学派认为万物由“气”构成,而“气”分阴阳二态,又可化为不同形态,所以“气”本身就是实物这思想都快接近元素说了。

    不过看起来,朱载堉虽然是律圣,但他限于身份,是不怎么研究这些可能“涉政”的话题的,高务实想了想,决定稍微给他介绍一下。

    “昔年王浚川公便认为天气和星象不可推测人事,他说日月薄食。星纬慧孛,历家可以逆而推之既可以推而知之,是天道一定之度当然,谓应人主之行政,岂不诬乎?此则其说不可通也。

    又说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以为千百国皆应之,而国君行政之善恶,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齐也。九峰先生既知学生出身新郑高氏,实学传家,当知学生立场。”

    朱载堉听罢大笑“如此,倒是朱某多虑了。”不过笑也只是这么一笑便罢,很快他就严肃下来“既然如此,且先不论这小冰河期是否确有其事,姑且算是有的吧,可那与郑王府同你高龙文的合作又有何关系?”

    高务实叹道“一旦真出现那样的情况,肯定又是流民四起,一旦流民过多,朝廷如何应对?前几年学生招揽流民开矿办厂的法子,本来是事出无奈,后来回过头一看,却似乎也是条路子”

    朱载堉却微微摇头“前次和这次恐怕有所不同,前次的流民其实是山东、淮北一代而来,而河南本省受灾并不严重,你以河南开矿办厂盈利来养活这些人之所以可行,也在于河南其实是有粮食的,只是那些流民原本买不起。但他们受了你的招揽之后,有了事做,有了积蓄,这才能有钱买粮。”

    朱载堉面色严峻“可是,照你刚才的说法,一旦灾害四起,不仅是河南,连北直隶、山西、陕西等地都要大范围受灾,到时候北方诸省恐怕都要缺粮你就算招揽再多的流民,开办再多的矿山、工场,买不到粮食不是照样要出乱子么?”

    这算是说到关键点了,小冰河期本身并不要命,至少不是说小冰河期直接冻死了多少人。真正要命的是小冰河期的灾害严重影响了北方的粮食生产,原本北方的粮食产量就比不得南方,否则京师搞什么漕粮制度?所以如果北方还严重遭灾,那肯定会出现巨大的缺口啊!

    不管土地怎么分配,北方地面所生产的粮食不足以养活北方这么多人,才是北方出现乱子的根源。而这个缺额越大,乱子肯定也就越大。

    玉米、红薯、马铃薯这南美三大高产农作物,高务实当然是知道的,但他在南方的势力不足,派出的人到现在也没能搞到种子,只是查明了吕宋那边的佛郎机人手头似乎有大少爷提到的这三样东西,现在还在想法子看能不能偷带一些出来。

    这个情况高务实倒是有了解所谓吕宋的佛郎机人,其实就是西班牙人,不过眼下还没有正式的“西班牙”这个称呼,目前的西班牙其实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以及尼德兰低地领地组成的共君联邦。但是,只有卡斯蒂利亚王国拥有海外殖民之权。

    现在的西班牙可不是后世的二流强国,而是真正的王者,其前任君主查理五世曾说“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所以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就是它。

    此时的西班牙,论6战有吊打欧洲的西班牙大方阵,论海战有举世皆知的无敌舰队,正是高光时刻不过,把西班牙拖得半死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现在已经开始了,再过十来年,无敌舰队将会吃到它的第一场大败,莫里斯方阵也会取代西班牙大方阵但那都是后话了。

    而根据托德西拉斯条约的规定,罗马教宗亚历山大六世把除巴西之外的整个美洲全部划分给了西班牙,吕宋的这些西班牙人就是从太平洋东边的美洲一路向西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美洲高产作物的种子。

    然而西班牙人来吕宋也还没多少年份,甚至还没有全面占领这块后世的菲律宾领土,美洲高产作物的种子还被他们严密监控着。

    高务实在大明的南方都没有多少势力,就更没法子把手伸到吕宋去了。


………………………………

第109章 粮在湖广

    美洲三大神器当然是救明的关键法宝,但其实这个事情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搞到种子就够了吗

    高务实前世在党校进修的时候,曾听党校老师粗粗地讲过一下三大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推广,听完之后,他一点都不觉得这三大农作物能够很快的在中华大地上全面铺开。

    这个理由要说明白,得从这三大农作物的引进说起。玉米何时被引入中国,后世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玉米早在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之前就已经被引入了。当然,主流观点是明朝弘治五年哥伦布到达新大6之后才传入的。

    然而,具体的时间点还是有分歧。有15年、1531年、156年、1572年等多种说法,其流通渠道的说法也很不一致,有经过西北、西南、东南海路三大观点及三大观点的组合。

    高务实当时是去进修经济课程,对此研究不深或者干脆说根本没有研究,其实就是听老师提了这么一嘴,所以他也没法判断到底哪一条才是真的。不过单从感觉上来说,他觉得海路似乎可能性更大,只是这玩意光靠“感觉”可没用。

    反正,玉米直到鞑清前期,虽然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了种植,但是并不普及,这一点是肯定的。真正被大规模推广时间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因为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压力下,鞑清政府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相对来说,南方早于北方普遍种植,北方甚至到了清末、民国初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

    那么,番薯呢以前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在汉晋时期就已经有了番薯。但农业史普遍不认可这种观点,主流观点认为汉晋时期现的是甘薯,也就是山药。真正的番薯引入中国的时间,最早认为洪武二十年引入,但同意的人也很少,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万历年间中国才引入了此物种。

    番薯到了明末,在福建、广东有大规模种植,江苏、浙江有少量种植,也就是说在鞑清前期之前,番薯只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种植。乾隆时期因为人口压力,除了边疆地区和甘肃等外,才开始了全国性种植。于是到了嘉靖、道光时期,番薯成为主粮之一。

    再说马铃薯。此物引入中国时间最早应该也是万历年间,但因为证据比较模糊,学术界公认的是清初,具体时间是台湾省在165年的种植记录。而其最晚的引入时间记载,是晋商通过俄罗斯经商从哈萨克传入,也有人认为“回回山药”也即马铃薯是回族同胞从西北引入的。

    可是,因马铃薯的属种的退化问题,经过多次、各种途径引入,同样是到了乾隆时期,才获得大规模推广。

    也正是因为这三大神器都是经过多年酵,到了乾隆时期才的威,所以虏酋乾隆明明是个败家子,却居然能混成某些人口中的圣君,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

    反过来看,引入三大神器的明末也是够倒霉,没扛到三大神器认主就先一命呜呼了。

    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