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在高侍读不差钱,这笔钱他还贴得起。

    高小壮现在已经被高务实从京华香皂厂调去了京华钢铁,主管开平、迁西的煤铁事务,据说这小子现在压力很大——京华香皂厂虽然规模远小于京华钢铁,但却是个下金蛋的企业,利润大得惊人,在那里当主管简直轻松惬意。

    而京华钢铁迄今为止都还在投资阶段,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产出,但销路却尚未打开,三大厂无论原材料也好,还是成品也好,都积压了不少在仓库,高小壮感觉那些煤炭、铁矿石以及铁锭、铁条,全都好像压在他头上一样重。

    高小壮着急,高务实倒不是特别着急,因为他知道自己涉足钢铁产业本来就是提前布局,现在朝廷还没有放开军工私营,他手里这些钢、铁一时之间打不开局面是很正常的事,毕竟纯民用的话,他几乎只能想法子卖掉生铁的部分,精钢那一部分根本没有销路——民用要精钢干嘛?

    但军工私营这件事,只能靠高拱在朝中推动,朱希忠、张溶等人都只能敲敲边鼓,他高侍读除了等待,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倒有一个意外:戚继光的胆子格外肥,他在高务实手里下了订单,购买三千根精钢枪管。

    说是枪管,其实包括了枪身各种金属部件,如果真要说的话,除了木制枪托等部分,一把赛贡铳上的金属件,他全部从京华钢铁外购了。

    但是朝廷的脸面还是要照顾一下的,所以戚继光并不是订购整支赛贡铳,他是把所有钢、铁制的零件分开订购,然后再让蓟镇的卫所制造枪托等部分,最后再自行组装。

    嗯,钻空子这种事,谁说古人就不会的?你瞧人家戚大帅玩儿得多溜。

    可惜的是,现在也就戚继光能玩这一手,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虽然高拱的嫡系,但架不住那三镇缺钱,不比戚继光这边有练兵的兼差,总能在朝廷弄到银子,所以马芳等人虽然看了京华钢铁的样品之后,口水掉的滴滴答答的,却实在囊中羞涩,只能眼巴巴干看着。

    新郑这边开矿挖煤、炼钢冶铁,高务实自己估计,就算私营军工被朝廷批准,他大概也拿不到太多军方订单。毕竟河南这种内地,对军械的需求远不如九边各镇那般迫切。

    河南军方平时顶多也就是出兵剿个匪什么的,偶有什么起义造反,规模也都不大,属于那种把卫所兵凑一凑都能拿下的对手,对军械的需求当然也就很有限了。

    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高务实还是在投资计划中给新郑这边留下了一年一千吨的精钢产能,至于剩下的部分,就全是生铁和熟铁,且以生铁占大头。显然新郑这边是打算主攻民用市场了。

    说到底,这是个造福乡梓、创造就业岗位的工程,主要作用是邀名。

    既然如此,高务实也就不会太过费心,把整个河南的煤铁生意,一股脑儿丢给母亲张氏处置了。

    张氏出身商贾世家,无论是自己的商业头脑,还是能调动的商业人才,都足够驾驭高务实在河南的这些买卖,而且这是自己老娘,完全可以放心。

    高务实现在对于自己的产业推进,算是基本满意,要说很有什么担忧的,反倒是人才方面。京华钢铁的架子搭起来之后,他就把高小壮调过去了,现在京华香皂厂这只金鸡交给了高小壮的三叔高富。

    高富本来就是高小壮推荐给高务实的,但他擅长的其实是木工、建筑等方面,当初调去三慎园也是主管开矿,现在负责京华香皂厂,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幸好京华香皂厂已经走上正轨,而且销售方面有韦希旻等人负责,他三慎园本厂只需要负责生产,否则的话高富只怕搞不定。

    即便如此,高务实也觉得不能让高富耽搁在香皂厂,现在开平、迁西那边还只是小打小闹,等朝廷批准军工私营之后,马上就要迎来发展高峰,那时候必须把高富调过去负责煤铁开采才行。
………………………………

第018章 产业现状(下)

    高富调走之后,高国彦也不能常驻三慎园了,最好调回京师,居中管理开平、迁西三大厂和三慎园、百里峡等京师部分的各类财务事项。

    这样一来,三慎园那边只能提拔原慎思院管事沈立安来主管香皂厂。京西煤矿相比开平煤矿虽然小了不少,但它负责提供京师所需的蜂窝煤,也是盈利良好的产业,可以交给原慎行院管事彭少骢。

    彭少骢以前主要是负责三慎园民兵,现在高务实收拢了“兵权”,高陌、高珗为家丁护卫团的正副团长,彭少骢完全可以解放出来了。

    高翊和高炯二人,现在是负责武器研究,不过等军工私营的事情成了之后,他们肯定不能单单只搞研究,必须把生产抓起来,所以也要考虑迁往开平,依托京华钢铁把兵器厂搞起来。

    高翊还是可以继续主管研发,但高炯就必须转行到生产上来,不然生产这一块没人负责可不行。

    这么草草一算,自己手头的人才一下子就排得满满当当,如果再进军其他行业,或者再开辟别处的生意,就要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那可就尴尬了。

    可是高家内部一时也找不出合适的人才来补充——如果是十年之后,那倒是好办,因为光是他高务实的弟弟就有好几个。历史上这几个小子读书的水平也就一般般,通通都是生员,差别只在于有的是贡生,有的是廪膳生,有的是普通生员罢了,反正连举人都没混到一个,完全可以全部安排到自己的产业中去负责一个部分。

    问题在于现在,青黄不接啊。

    自己的几个伯伯,高捷、高掇、高才都只有一个儿子,三伯高拱干脆一个孩子都不剩了。

    掰着指头一算:大伯高捷的亲子高务滋是个纨绔,烂泥巴扶不上壁,这个就不说了;二伯的独子高国彦已经在自己麾下做事,相当于京师全部产业的财务总监;五伯高才的独子高务本马上要进京荫官,不可能来跟自己混。在这三位之后,就排到他高务实了……

    不对,还漏了个人,大伯的养子高孟男!

    从那天自己跟高务滋发生冲突时高孟男的表现来看,他对高务滋其实也是不满的,只是由于身份关系,不得不维护一下高务滋。但总体来说,他对自己的态度还算不错,而且自己回来这段时间,从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口中得知这个人还是比较稳重的。

    另外,当初大伯还没致仕的时候,高孟男就在南京取得了监生身份。监生的地位大致等同于生员,当然由于南北两京的国子监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所以监生的水平大家都知道有水分,但高务实觉得,再怎么有水分,按理说文化素养应该也还过得去。

    毕竟他现在只是找人管理自己的产业,又不是要他们去考进士,八股文写得好不好,跟能不能管理产业完全不沾边。

    那么,高孟男还是可以考虑一用的——当然前提是人家自己愿意来。

    高务实前世有点轻度近视,这一世很注意保护视力,入夜之后通常是不看书的,因此找了个晚上去见高孟男。

    高孟男对高务实的到访颇为惊讶,一直有些怀疑高务实的来意。不过高务实对他所表现出的态度很友好,而且也没有纠结那天的不愉快,反而主动避免谈及高务滋。

    高务实的谈话技巧还是不错的,话题很快转移到大伯高捷身上,然后又很自然的谈起当年高捷在南京时的旧事,再通过那些旧事,勾起高孟男的谈兴。

    交谈了大概一个多时辰,高务实就对高孟男有了大致的了解。

    短时间的谈话当然不至于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才能究竟如何,但高务实从谈话中发现高孟男的确是一个谨慎的人,他说话既不夸张,也不胆怯,对过去的一些经历,他只是如实陈述,甚至很少加入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他并不十分忌讳提到他的生父。他的生父是浙江宁波定海县人,定海卫军户出身,原本在浙江水师效力,后来因为征剿倭寇,被调来调去,最后不知怎的就归到提督操江的高捷手下,直到战死。

    据高孟男的说法,他小时候也跟着生父在船上呆过两三年——军户嘛,都是世袭的,而水师又与陆师不同,如果一个人从没出过海,肯定没法直接成为水师一员,因此很多水师军户的孩子,从小就要被带到船上熟悉船只、了解水文。

    对于高务实而言,这倒是个意外惊喜。

    在他的远景规划中,将来肯定是要推动大明“走向蓝海”的,但他自己对海洋的认知全部出于书本和网络,属于那种有知识储备但却毫无实际经验的水平。而这一辈子更是和海洋八竿子打不着,出身在河南这种内陆省份,身边可用的人甚至没有一个看见过海,所以他一直担心将来走向海洋的时候手底下一个可用之人都没有,全部得临时招募。

    现在不同了,高孟男本家一个活人都没有,他自己又是大伯的养子,连姓都改了的那种,他既然对海洋有所了解,不论这了解有多深,至少算是一个可用之人。

    当然,高务实眼下也没本事直接走向蓝海,别说蓝海了,黄海都难。不过这不妨碍执行他的一贯策略——先铺垫。

    本来他是打算让高孟男先去曹淦身边做个副手,以免俺答封贡完成之后曹淦负责的业务太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但现在这么一来,高务实就立刻改变了计划,把另一个早有准备但并没有打算这么快实行的规划拿了出来,让高孟男先慢慢干起来。

    这个计划是,去天津买地准备建港口。而且不止是天津,开平南边的乐亭县也要修建一个港口,用作将来京华钢铁产品的海运基地。

    天津港的价值不用多说,他早就跟高拱建议过漕运改海运,虽然高拱出于政局稳定的原因表示暂时不能实行,但高务实也不着急——漕运不行,私人货运朝廷总管不着吧?

    黄河连连溃堤,一淹就是几个县起,江南的货物走运河简直坑爹,高务实老早就想改成走海路了!

    现在总算有了个人可以用,怎能浪费?
………………………………

第019章 开港前提

    说服高孟男的计划比预想中来的简单,高孟男很快便接受了高务实的邀请。

    回头想想,高务实估计高孟男也是在新郑呆得有些静极思动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与高务滋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

    这一点并不算出乎意料之外,毕竟高孟男不是高务滋那样的纨绔,而且高务滋由于是长房嫡子,就算坐吃山空,起码那“山”还不算小,目前看来也还够吃一段时间。

    可他高孟男却不同,他虽然被高捷收为养子,但养子和嫡子总不能相比。高捷在世之时还好一点,高捷去世之后,他的日子就开始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长此以往,总有一天要喝西北风啊!

    高务实在京师的表现,新郑老家这边虽然不说了如指掌,但大致还是有些了解的,最起码人家的京华香皂,就足够他六房暴富了。能做出这么大买卖的高务实,又岂是徒有虚名之辈?

    跟着高务实,最起码比跟着高务滋要好十倍。这就是高孟男心里的基本判断。

    当然,投资天津港这件事,不是很着急,也着急不了,高务实并不打算让高孟男马上跑去天津操办。

    不是很着急,是因为开港和开矿不同。开矿,开采出来之后,不论是深加工之后卖成品,还是直接卖原矿,都能很快进入正常经营状态,开始回本和盈利。这其中只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销售网络。

    高家在官面上的名头摆在这里,又有蒲州张氏作为隐藏的商业后盾,再加上高务实自己放在明面上的京华香皂这只金鸡,几乎很少有人会怀疑高务实麾下产业会今天开张大吉明天关张大吉,所以他的销售网络建立一直都比较顺利。

    但港口的经营和矿产乃至炼铁却完全不同。

    首先,港口本身要有较为优良的天然条件,譬如对港口的形状、港内水域大小、港内水深、是否避风等等,都有先天要求。后世的天津港乃是国际大港,按理说先天条件应该还行,但是要知道,后世的天津港乃是经过很多次大规模人工改造才形成的,而现在的高务实可不具备那种改造能力。

    高务实当然也没敢指望打造一个后世天津港那样规模的港口,但仍然需要派人详细考察,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好做出最后决定,以免变成第二个月港。

    福建的月港虽然是隆庆开海第一港,也是目前的唯一开海港口,但其实月港的自然条件相当一般。那地方原本是因为走私盛行而自发兴起的一个港口,说起来真正拿得出手的优势其实很让人哭笑不得:地处偏僻,不容易被官府发现,更不容易被官府查获。

    正是因为月港有这个优势在,所以诸如水域面积逼仄、进出港口的航道下有暗礁之类“小问题”就被忽略不计了。

    但高务实是把天津港作为自家产业对待的,而且不是普通产业,他还打算将来能够承接朝廷“南粮北调”这样的大生意,那当然就不能随随便便,今天说搞港口,明天就跑去乱买一块地开始动工。

    建港口不比建码头,不是修几个栈桥就算完事的。除了要找到最合适的天然避风港,还要在港口区进行规划、大兴土木。

    规划这茬相对来说比较好办,高务实当年跟着领导去沿海考察的时候到过港口,大致了解港口的布局规划,虽然这里头学问其实很深,高务实只知道一些皮毛,但他估计他这点水平在这个时代也勉强够用。

    至少,他还知道根据吹流、潮流、波浪流的不同,港口的航道、防波堤轴线、口门方位等都要有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至于港口陆地区域的功能性布局,但凡到过后世港口的人都能说个一二三四来,他上他也行……呃,勉强也行。

    但第三点就厉害了,甚至是高务实现在不着急的最根本要素:刚有港口,什么作用都没有,因为港口本身不能产生任何价值,港口的价值来源于进出港口的船只。

    换而言之,港口本身需要有区位优势,然后吸引船只来停靠,通过港口的吞吐量来实现其价值。

    如果没有船来停靠、上货卸货,再好的港口也毫无作用,纯属垃圾资产。

    所以在修建港口之前,高务实必须先联系一批愿意船家、商家,让他们将来有兴趣把天津港当做卸货地,或者出货地。否则的话,这个港口投入多少,高务实就得亏多少,而且还得持续不断的亏下去——为了保证港口运转,总得有人管理和维护,这都要钱啊!

    除了这些硬性条件之外,高务实还得弄清楚私人商港这种事情到底能不能干,如果能干的话,需要办理一些什么手续。

    按照高务实目前对大明朝廷和地方衙门的了解,商人自行建造任何商业设施,只要形制上不僭越,官府都是完全不插手的。这也是高务实每次开煤矿造蜂窝煤、开铁矿炼钢冶铁等,地方官府都只查了一下他手里有没有那些地块的地契就直接放行的原因。

    如果说这一点还只能说大明的官府容忍性很高,那么接下来的一点就更神奇了。

    比如某商人在某交通要地自行建造一个大型货栈,由于当地是几省通衢或者几府通衢,货栈建成之后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官府这时候会怎样呢?

    恭喜这位商人,因为大明的官府仍然会当做没看见,根本不会想起来要去找这个商人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