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就在俺答刚刚在女奴的侍候下穿戴齐整,打算出帐之时,他忽然感到脚下地面有些异常。作为数十年来漠南草原的王者,俺答虽然年纪已经大了,经验却无比丰富,只见他脸色一变,蹲下来伸手在地上一按,不过数个呼吸的时间,他便已经猛然站起,大喝一声:“有敌军骑兵偷营,速速擂鼓吹号!”

    俺答汗帐周围的十几个亲兵大帐最先反应过来,很快便纷纷亮起了火把——此时不能随便点灯,只能将火把手持,以免遭到偷袭之时那些烛火无人打理,自己焚毁了营地。

    呜咽悠扬的号角和震人心魄的鼓声同时响起,无数蒙古兵丁从睡梦中被惊醒,稍稍迟钝了一下,发现并未听错之后,纷纷匆忙穿衣着甲,提着马刀弓矢就往外跑。

    但此时此刻,或许已经有些来不及了,或者说,多少还是慢了一点。

    由于有众多马匹甚至随军牛羊需要安置,蒙古军大营连绵足有七八里长,宽度也有将近三里,即便俺答汗靠着过人的经验,连派人查看这种常规操作都没有做,便果断下令擂鼓吹号,但他毕竟无法在这种时候把更确切的情况通知到每一个蒙古士兵。

    譬如,俺答仅仅从手按地面就立刻判断出来的两大要点:敌军骑兵约有一千左右,攻击方向是蒙古军大营东北角!

    俺答再强,也改变不了这个时代指挥体系的技术落后,他只能威严地走出自己主帐,用自己的镇定来给身边人传递信心。所以他没有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而是站出主帐,亲持火把,把自己的身形和面孔照得锃亮,然后大吼一声:“传本汗令谕,各部谨守自家营地,不得随意出营救援!”

    然后他冲着一名匆匆赶来的高大蒙古将领道:“恰台吉!吾儿速速点齐本汗宿卫亲军往大营东北拒敌,务必要第一时间将其逐出,不得使其冲击东北马圈!”

    恰台吉不愧是强到让俺答收为义子的右翼蒙古第一高手,他根本不需要俺答解释,也早已用同样的方法知道大营东北来了约一千敌骑,听了俺答的命令,大声回答:“大汗保重,儿臣去去便回!沙穆尔,你带一百人留下保护大汗,其余人与我去战来敌!”
………………………………

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一)

    恰台吉领着俺答的宿卫亲军刚走,俺答的心腹火屯倘不浪就带着七八个亲卫匆匆赶来了,见大汗亲自打着火把站在汗帐门口,一时没来得及多想,远远地就喊道:“大汗,来袭之敌只有千骑左右,末将已经集合部众,马上可以出兵将其击退!”

    俺答大怒,喝问道:“混账!你没收到本汗的命令吗!为何不遵我号令谨守营寨?谁让你来的!”

    火屯倘不浪呆了一呆,迟疑着答道:“可是明军不过千骑,末将觉得……”

    “如果偷袭的明军不止这千骑又如何?”俺答火冒三丈,一双虎目瞪着火屯倘不浪:“马太师的精兵至今未曾出现,你怎知眼下这支骑兵不是为了搅乱本汗大营,为马太师大举来袭创造机会的搅屎棍?”

    火屯倘不浪毕竟也是久经沙场之人,被俺答这么一呵斥,哪里会还不懂大汗的担忧?

    原来俺答根本没把区区千骑偷营当做大麻烦,他之所以下令各部守好自己的营寨,而命恰台吉只领大汗的宿卫亲军前去应战,就是怕这支骑兵不过是明军今夜偷袭的先导部队,真正的主力却隐藏在暗处等待时机,待自家把精力全放在这支小而精的偷袭部队上,然后突然大举杀出,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一个搞不好就要损失惨重,甚至全军溃散也不是没有可能。

    以俺答领军作战经验之丰富,这样的担忧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正面的德胜堡挂着钦差旗帜,依照明人的习惯,此处既然有钦差坐镇,而这些文官钦差又大多胆小如鼠,按理说德胜堡应该是大军云集才对,怎会只有两三千兵马?这不是太反常了吗?

    偏偏马芳作为大同总兵、宣大三镇的头号名将,至今居然都未曾露面,这个更反常的情况自然也让俺答心中更加生疑。

    他白天的时候甚至担心马芳会不冲自己而来,却去打左右两翼辛爱与切尽的主意,所以这位谨慎的老汗王才会立刻派人去向他二人示警。只不过按照路程来说,现在信使肯定还在半路。

    但此刻中军遭遇偷营,却让俺答立刻发生了误判,认为马芳仍然是把目标放在自己身上。在俺答看来,马芳一定是故意先派一支骑兵搅乱自家大营,然后趁势大举掩杀。

    毕竟按照俺答的经验,他觉得在明军看来,击败辛爱或者切尽其中一路并不足以迫使自己退兵,但只要自己中军失利或者损失过大,却肯定会退兵。

    这是蒙古人的制度决定的:俺答虽然是右翼蒙古大汗,但如果他自己的本部损失过大,则其权威立刻就会受到影响,万一这种损失大到一定的程度,哪怕他数十年来建立了再大的威望,也有可能因为嫡系力量大衰而一蹶不振,甚至丢掉大汗的宝座。

    蒙古人,历来都是讲究以实力说话的,只有拳头大,说话才硬气,否则就算你是大汗,也没人会遵从你的令谕——黄金家族的后代多了去了,难道每一个都是大汗,或者说都配当大汗?

    正是出于这样的谨慎心理,老而弥坚的俺答才没有下令立刻反击、全歼来敌,而是命嫡系各部各自守好自家营寨,仅仅派了恰台吉带着大汗的宿卫亲军前去迎敌,而且他对恰台吉的命令也仅仅是“第一时间将其逐出”,目的就是尽可能的稳住大营内部,不让马芳有好的偷袭掩杀机会。

    火屯之后,其他各部也有人过来询问刚才的令旨是不是真的由大汗发出,俺答自然照例打发,同时再次要求他们加强防范,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马太师。

    然而俺答料不到的是,这次明军还真就吃错药了,这支来偷袭俺答中军的骑兵根本没有后手——俺答担心的马芳马总戎此刻远在三百里开外。

    其实这一次,明军对于俺答大军压境的应对,有很多都不同于往日。由于高务实的小翅膀扇给了宣大三镇两千多匹战马和更多的普通驮马,王崇古、方逢时和马芳因此采取了不同于原先历史上的策略,不再安于固守长城边线,而是选择相对薄弱的一路主动出击,争取以战促和。

    而为了保障这一策略的顺利推进,德胜堡这边不仅多了高务实这个半拉子钦差作为诱饵,更由于担心俺答不上钩或者看破明军策略而主动出兵偷袭挑衅。

    先不说俺答坐镇中军紧守营寨,且说恰台吉领着宿卫亲军前去迎敌的情况。

    俺答的宿卫亲军平时维持的规模正好是一千骑兵,恰台吉留了一百人保护大汗,自己领着九百骑去迎战来犯之敌。俺答的这座中军大营虽然绵延数里,但对于骑兵而言却也不算什么,恰台吉很快望见了前方的敌军。

    只是远远的打了个照面,恰台吉就知道这支骑兵的确不是为了“杀敌立功”而来,因为前方骑兵根本没有追杀被他们驱散的蒙古士卒,而是分作两批,一批冲在前头的只顾奋勇杀开上前阻拦的蒙古兵,一批跟在后头的却要么直接往蒙古军的毡帐和草料堆扔火折子,要么干脆点起火箭往适合引火之物上乱射。

    不过,当恰台吉带着宿卫亲军出现之后,这种局面立刻变了,而且还是明军方面主动做出的变化——麻贵毕竟是麻贵,虽在领军冲杀,仍然从成群结队的马蹄声中察觉到有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冲着自己而来,他循声望去,一眼就看见头盔上全部拥有洁白旄旌的宿卫亲军正朝自己这边而来。

    麻贵二话不说,立刻勒马大喝一声:“京华骑卫扔掉火折子,所有人向我密集靠拢,三眼铳点火准备!”

    那边恰台吉本来打算趁乱直接发动突袭,见麻贵反应如此之快,心下诧异之余,也立刻做出战术改变。只见他口中呼号一声,本已持刀在手的他“刷”地一声将弯刀入鞘,顺手持弓抽箭,朝着麻贵随意一瞄,弓弦瞬间拉满的同时,大声喝道:“宿卫亲军,看我鸣镝方向!”
………………………………

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二)

    鸣镝,即响箭也。因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冒顿单于“鸣镝弑父”的故事而著名。

    说是秦末汉初之时,冒顿做了匈奴太子后,其父头曼单于又和新的阏氏给冒顿生了一个弟弟,于是冒顿失宠。

    失宠还不算完,头曼还想废掉他,只是匈奴立太子也有“立长”的习俗,于是头曼单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把冒顿送到月氏国做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国,头曼单于立刻就向月氏国发动了战争。

    这显然是父亲这是要置他于死地。不过冒顿也不是盖的,他偷了匹月氏国王的千里马侥幸逃回。回来后头曼无奈,又不便摊牌,只好让给了他“万骑”。

    于是冒顿乃作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也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尖锐的响声。冒顿给自己的骑兵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于是冒顿先射自己爱驹,有人不敢射,斩之;又射自己爱妻,有人不敢射,再斩之;从此左右皆闻鸣镝而射,不敢稍有延误。

    最后,冒顿配父亲头曼打猎,乃突然毫无征兆的朝头曼射出鸣镝,左右随从毫不思索地随鸣镝出箭,于是头曼单于被当场射成筛子。冒顿毫不迟疑“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自立为单于。

    不过,鸣镝虽是冒顿首制,因司马迁而著名,但后来的人们也并未因为其与“弑父”有关便将鸣镝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用途的箭矢被传承了下来,尤其是草原游牧民族,从来都是将它当做一种简单有效的“信号弹”来使用。

    眼下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又处在战场之上,混乱嘈杂不堪,而恰台吉带了九百骑,倘若只是大喊一声便射出普普通通的一箭,恐怕只有他身边的十几骑最多数十骑能看清他射击的方向,如此便达不到恰台吉所需的效果。

    恰台吉要的,是一轮齐射,是对着明军骑兵前锋部分发起一轮齐射。

    这是极其高明的一手:弓箭既可以直射,也可以抛射,只要恰台吉身后这九百骑都知道要射击的方向和位置,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眼前是否有障碍来决定自己是直射还是抛射,总之一定能把自己手上的箭矢射击到“鸣镝所向”。

    而明军的三眼铳则不同,它只能直射。这就意味着只有正当面的一列可以射击,而在其后的明军则会因为身前有自家战友而难以射击。

    其结果如果用后世的术语来说,就是“单轮有效弹丸投射量”远低于宿卫亲军!

    恰台吉的丰富战阵经验,在这一刻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麻贵也不是白混这七八年,虽然鸣镝本身因为要在箭头上挖孔来通过气动布局产生声音而导致威力大减,即便恰台吉是右翼蒙古第一高手,麻贵也不必害怕被一箭追魂,但鸣镝之后的千矢齐发却绝不能等闲视之。

    于是就在恰台吉大喝过后,麻贵也高喊一声:“全部伏马!”同时自己做得更绝,直接一个镫里藏身,整个身体全倾于马身的另一侧。

    “砰砰砰——”这是明军当面一排打出的三眼铳。

    “咻咻咻咻咻——”这是宿卫亲军在恰台吉指挥下立刻还以颜色的大波羽箭。

    继而,惨叫落马声、战马嘶鸣声便即响成一片。

    虽然在这种漆黑的战场之上,只靠周围点燃的个别毡帐、草料堆的火光,在影影绰绰之中双方都不能轻易断定战果,也无从判断己方损失,但侥幸无恙的麻贵仍然心头一凛,暗道不妙。

    对面领兵蒙将经验之丰富、处置之果断、箭术之精湛都有些超乎想象,尤其是他那一记鸣镝,射出的速度竟然比寻常箭矢也没慢上几分!自己明明也反应极快的使出了镫里藏身这种近乎杂耍难度的动作来规避,可那支鸣镝依然几乎擦着左脸面皮而过,若是自己刚才的速度再慢上哪怕一丝一毫,现在就要被射个对穿了。

    麻贵虽然年轻,但却是战阵“老将”,他早已经发现对面来敌全是头盔上攒着洁白旄旌的骑兵,这支骑兵在右翼蒙古没有第二支,只有俺答的宿卫亲军才有资格做此装扮,而既然宿卫亲军出现在此,领兵之人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右翼蒙古第一高手、俺答麾下头号名将恰台吉!

    麻贵的脑子里一瞬间冒出两个大相径庭的想法:一是直接阵斩恰台吉,二是掉头就走。

    阵斩恰台吉的吸引力当然巨大无比,麻贵战阵经验虽然丰富,平时为人也足称稳重,但毕竟是个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如果能够阵斩蒙古第一高手、头号名将,这个功劳,就算今日杀敌一千也万万及不上!

    但麻贵的理智却告诉他,完成这个目标的难度可能大于登天!倘若自己带的这一千余骑全是经验丰富杀人如麻的“达兵”,倘若恰台吉带来的不是宿卫亲军而是普通蒙古骑兵,倘若自己这边方才没有因为要扩大偷营效果造成蒙古军恐慌而阵型有些分散……

    总之,现在的局面对己方明显更不利一些,至于恰台吉本人的战斗力,从刚才那一箭的威力就已经可见一斑,但那都反而是小麻烦了。

    至于掉头就走……麻贵微微有些皱眉。他虽然不是顾头不顾腚的莽撞初哥,也知道该撤的时候不能犹豫。可是,眼下自己偷营还只刚刚杀入俺答营中不久,只在连营东北角点了几把火,杀退了此处的蒙古军,连给敌人造成的实际伤亡都不大,而俺答的反应又极其镇定,没有派大军一举拥上,使自己一方也就失去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这……怕是不够啊!如果只有这点战果,回去之后算不了多少功劳都是小事,关键是俺答并没有遭到太多损失,谁敢断定他就会一怒之下发令攻打德胜堡呢?如果他没有怒而兴兵,那自己这一趟不是就白来了?

    不行,就算阵斩恰台吉难度再大,可事到如今,也必须要试上一试了!
………………………………

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三)

    漆黑如墨的夜色之中,只有一点新月微光和四周被点燃的粼粼火光。

    影影绰绰之下,袭营者和反击者因为营中障碍物的关系,都很难编组出个什么正经的战阵来,双方你一轮箭矢,我一轮三眼铳的乱射之后,就免不了进入短兵相接。

    麻贵的算盘打得不错,如果能阵斩恰台吉,不仅对面宿卫亲军的士气十有八九当场就要大泄,给明军以撤走逃离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损失,足够使俺答暴怒,愤而大举攻打德胜堡。

    但有一个问题是年轻的麻贵将军没有仔细思考的:恰台吉堂堂右翼蒙古第一高手,岂是随随便便就能被人阵斩之辈?

    由于麻贵刚才下令明军向他靠拢以便集中火力的缘故,他的坐骑此时几乎是停在原地不动的,而恰台吉领军而来,坐骑则处于奔跑状态。

    此时双方经过一轮远程对射,各有一些伤亡,而恰台吉这方已经果断加速,快逾闪电地冲杀而来。

    人借马力,自然威势大增。而麻贵所领明军一方,则只能临时催马上前,马匹还来不及跑起全速,气势上就先输了一筹。

    麻贵的目标是恰台吉,恰台吉的目标又何尝不是麻贵这个明军主将?

    不过两人并非正面对冲,所领之军的兵锋都有些倾斜错开——这是因为双方都是首领,如果直接带队对冲,即便他二人没有一招分出胜负,也一定会跟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