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听到此处,倒是有些意外,原来海禁还跟这个有关?
………………………………
第124章 奉旨观政(七)
黄镇守的外甥刘平业务能力看来不错,一下子就把大明火器生产和原料管控的制度给高务实讲得明明白白,高务实听了也觉得在这个时代能做到这样,算是不错了,但他不明白的是,既然制度还算严谨,为何质量还是糟糕呢?
高务实面露怀疑之色,暗想:莫非问题就出在仓储上了?可要是仓储环节有问题,黄孟宇不可能完全不知情,那他还这么屁颠屁颠主动带我来看,岂不就没法解释了?总不成想要贿赂我吧?他是孟冲的人,应该知道我光凭京华香皂就能日进斗金,他拿什么贿赂我?
那边刘平见他面色迟疑,还以为自己说得不够清楚,顿时有些紧张,高务实见了,就笑着安慰了一句:“你说得很好,不过你还只说了生产和原料渠道管理,检验、分发和仓储都还没有说到,请继续吧。”
刘平这才放下心来,又接着说了下去。
原来大明的火器在制造之前,除了要按制造的数量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的主管官员列出所需物料,在购买原料时还要珥委官监懂如有侵欺物料从重治罪之外,为了保证军器在使用时有足够的数量,军器局和兵仗局的官员还要经常检查各府库的军器数目,缺少者要及时补造,送内府该库收贮。
而如果各卫所或布政司需要添造火器,则必须由镇守巡抚等官员开集体会议,将所需数目开列明白奏上,皇帝组织大臣讨论后下达工部,由工部及两局筹办物料制造。如果有新型火器被研制出来,则首先要由军器局生产出样品,由兵部试验后才由政府拔款进行大量制造。
如嘉靖二十三年七月,宣大总督翁万达研制出多种火器,请求如式制造。兵部在试验之后,对有些火器诸如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棒等,俱认为便利可用,确宜多造。而对有些火器如火兽布地雷炮孥等,便认为“似非所需”而建议不多造,都得到朝廷的批准。
至于卫所制造的军器,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规定,所造军器每月都要上报朝廷,惟湖广、铜鼓等卫,也就是所谓“路远者”则一年一报。
朝廷每五年还要派巡按御史同按察司进行检查,对不按规定制造的火器和侵欺物料的官员进行治罪,如降级或发边。
在火器制成之后,为了保证质量,朝廷还会派内府给事中和御史等人,从兵仗局取一件样品和制成的火器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试验,合格品才能收贮,不合格的要进行重造,这样的检查每三月一次。
后来又在西安门设置试验厅一所,对各地卫所征解入京的军器进行检查,由工部和兵部各派出员进行试验,合格的收存各用,不合格的下令重造。
整体而言,大明的重要火器制造由工部负责管理,由内府两局制造,而支领分拔则由兵部负责。
对于一般火器,各卫所都能生产,若有缺少或急需的,要赴部请给,由兵部计较可否,对于一般的火器分配,有一定的年限规定,分别为三年一次,六年一次,十二年一次。
根据刘平所说,宣大每五年领一次,按例可领铜弹四万个。蓟镇那边,他只知道是三年领火器一次,顺天府是五年一次,数目方面他就不太清楚了。
而京营春秋操演时关领的火器也有规定,在开操时间向军器局关领,停操后交还。分到各边的火器,为了保证火器不被丢失,还要将官员的姓名刻记在火器上,有的甚至还将卫所名称写上,如果损失,要进行赔偿。
即便以高务实看来,这样的制度也已经称得上严密了,但问题就转了回来——既然制度严密,为何造出来的仍是垃圾?
难道大明火器质量差只是发生在大明将亡的那些年,现在的火器还算不错?可是,按照与高务实有过直接交流的刘显、马芳和戚继光所述,大明的火器明明现在就已经够糟糕了啊!
怀着一肚子疑惑,高务实干脆暂时先把制度问题放开一边,亲自在这些仓库里面选定了一批火器出来,进行现场实弹测试。
令他哭笑不得的是,这次测试差点找不到人——监枪内官这边的办事小吏们哪怕面对钦差的威势,也纷纷表示不敢上去试枪。原因是,由于高务实要检查这些火器到底能连发多少枪,所以他要求一直射击,直到火器炸膛为止。
闹到最后,还是王崇古和马芳帮忙,调来了抓获的白莲余孽和蒙古俘虏,加在一块大约有百人上下,才算满足了高务实所需。至于这么做本身有违规的嫌疑这一点,反正王崇古和马芳二人一个总督一个总兵都同意了,再加上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的全力支持,大同巡抚方逢时也就保持了沉默。
测试的结果让高务实大为满意,认为很符合自己的所需——当然不是质量很好,而是的确垃圾。
按照高务实的抽查测试结果,京营送来的各类手持火铳,平均的炸膛射击次数是五次出头,其中军器局的产品平均每5。4发射击会导致炸膛或其他故障,兵仗局的产品每4。9发射击会导致炸膛或其他故障。
而卫所制造的武器居然还能更差,平均3。4发射击便要炸膛!
最厉害的是,在测试的过程中,某卫所生产的三眼铳居然出现了两起头一发射击便直接炸膛的优异成绩,让闻讯而来的王崇古老脸黑得如包龙图一般,一旁的马芳马总戎更是满脸怒容,扶着腰刀的左手青筋凸起,看得高务实生怕他下令把那卫所指挥使叫来直接砍了。
三眼铳本来就比鸟铳或者赛贡铳的铳身更厚实,按理说炸膛比例应该要更低,可是这种平均下来发射四五发就要炸膛的质量,哪里比例低了?算起来,如果三眼铳都是四五发就炸膛,换成鸟铳岂不是一两发就炸?
这哪还能算是打仗,这不是自杀吗!
这般情况,连本来就是想“收集不利证据”的高务实都默然了,然后也跟王崇古一样黑了脸——大明就靠这些拿着烧火棍的士兵在守卫边疆?
这一刻,连他都觉得自己背脊发凉!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八)
测试过了火铳的可靠性,得出根本就是一堆垃圾的结论之后,已经彻底对北军火器失望的高务实决定再多找几个理由给自己涉足军工增添筹码,于是又当着王崇古和马芳的面开始测试射击精度。
由于这一次不是非得打到炸膛,高务实下令每支三眼铳只打两发,一排十人,打二十组,然后记录成绩算整体射正率。
三眼铳因为有三个铳管,打两发的意思其实就是射出六枚弹丸,不过这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这玩意历来就不是靠精确度混的,所以成绩一塌糊涂也在情理之中。
精确度测试完,高务实犹自不肯放手,又开始测试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果然这一次测试的结果也不例外,这批存储在库的三眼铳,真正能有效杀敌的射程只有不到三十步——平均计算的结果是仅仅27。1步。
高务实都忍不住叹气,难怪北军士卒直接拿来当铁棍用,就这点杀伤距离,对面又是蒙古骑兵,真打起来,估计对面冲锋的话,一眨眼就已经到自家面前了,那还射击个什么,明显不如直接操棍子砸。
不过高务实对蒙古骑兵的战法明显思路偏了,其实蒙古人从元朝到现在几乎没有半点进步,其最喜欢的战法,仍然是当年成吉思汗的那套战法——曼古歹。
据说,成吉思汗总结出的这套曼古歹战术,被西方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实际上说穿了就是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假装溃逃,诱使敌人追击,而其精髓就是速度和突然性。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三点,一是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是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是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理论上来说,彻底崩溃都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
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当初1241年4月时,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一战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血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
这一战术一直被蒙古人沿用至今,不过由于汉人长期与蒙古交战,对于这一战术也渐渐找到应对办法,那就是坚阵与火器。
然而应对办法毕竟只是应对,要击破还是很困难,如果蒙古人坚决要走,汉人军队由于机动力远不如对方,所以也没什么好办法。这也是为何北军总打出一些数字上很难看战绩——人家来了你只能结阵迎敌,人家要走你只能跟在后面吃屁,所以哪怕戚继光打倭寇动不动就是全歼,到了北疆之后也多半只能“击破”、“迫虏退避”等,斩首能上百就算了不起的战果。
好在蒙古人也不是永远只有一套战法,他们也会有所谓“铁骑强攻”的时候。在这种时候,蒙古人的战斗队形一般是分作五排。重骑兵组成前两排,挥舞长矛、战斧和狼牙棒等作为主要打击力量,当然也会带上强弓。而身穿轻甲或者不带甲的轻骑兵构成后三排,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短剑和投枪,当然也同样少不了强弓。
当两军交战时,其他的轻骑兵部队会首先分散开来和对手展开小规模战斗,并在战斗中转向两翼而以主力部队构成正面。
当这一步完成后,主力部队中后三排的轻骑兵就穿过重骑兵的阵列向敌人发射箭和投枪来造成敌人阵列的混乱。如果此举没有造成敌人的混乱,轻骑兵就会采用一边后退一边转身射箭的曼古歹战术,勾引对手追击并导致其阵型混乱。
一待敌人阵营混乱,轻骑兵就转移到两翼给重骑兵留下畅通的通路以进行决定性打击。
如果轻骑兵没有达成目标,带兵首领通常就会命令一翼上的轻骑兵从侧面攻击敌人侧翼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同时重骑兵包抄到这一侧翼后面,从后方发动致命的攻击。
鉴于这种情况,戚继光所部南军一到蓟镇,就全部配上了战马,成为“骑马步兵”,其军中火铳手,也变得有些像欧洲的所谓“龙骑兵”。
而马芳则是另一种风格,他由于少年时期被抓到蒙古人那边多年,甚至在那边打出了不小的名头,回到大明之后一贯是以骑克骑的典范,也就是用蒙古人的战法对付蒙古人。只不过,由于这一战法需要弓马娴熟,所以马芳的嫡系骑兵家丁部队数量一直上不来,而且其中本身就有很多蒙古人。
不过高务实虽然一时想岔了,但蒙古人的战术其实他还是了解的,甚至他还知道当年英国龙虾兵靠空心方阵大破僧格林沁满蒙骑兵的事迹,所以才会特意测试了三眼铳的有效射程——结果当然没的说,这玩意的有效射程还不如人家蒙古人的弓箭,就算摆出空心方阵也是白送战绩给对方。
想到这里,他不禁又有些佩服戚继光、马芳甚至李成梁等人,他们没有空心方阵加持居然还能经常打赢,实在是大有本事。反正他觉得换了自己去,没有军纪严明的大批鸟铳手摆出空心方阵,那是铁定要输……
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涉足军工产业尤其是火枪生产的决心,因为不管是戚继光、马芳,甚至李成梁,这种军事人才都是明末不可复制的,与其指望源源不断的军事天才出现,倒不如老老实实提高武器和战术水平,靠着科技与智慧来应战游牧民族的最后辉煌。
不仅仅是蒙古,还有野猪皮,甚至在遥远的未来,搞不好还要对阵沙皇的尖刀——哥萨克骑兵。
………………………………
第124章 奉旨观政(九)
黄镇守此前的预计非常准确,由于高务实对大同城内现有库存的火铳测试格外严格,又是耐用性测试,又是射击精度测试,又是射击距离测试……各项测试逐一完成之后才发现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已经接近傍晚时分了。
不吃午饭这种事,对于普通的大明人是无所谓的,因为此时的寻常百姓一天本来就只吃两顿饭,但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一日两餐就是比较特别的体会了,譬如高务实,就感觉自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眼睛都发绿光了。
其实中午的时候,黄镇守是悄悄让下人准备了几张锅贴的,只是那时候高务实正在发挥自己的表演专长,脸色阴沉地看着监枪内官们统计射击命中率。
黄镇守不知道高务实要的就是“北军火器实不足恃”这个结论,更不知高务实阴沉的面色下其实兴奋得不行,当然不敢在那种时候贸贸然上去提吃饭这种闲话,结果救耽误了下来。
眼下各项测试都已经完成,测试的结果在大同四大巨头看来相当不妙,除了马芳之外都担心高务实忍不住发怒——当然,担心和怕是两回事。
但高务实的表现在他们看来还算镇定,因为他只是面无表情地交待了黄镇守一句:“明日查验各类火炮,如果大同城内不方便试炮,也可以去城外,具体事宜还是有劳黄镇守酌情安排。”
黄孟宇忙道:“但请高侍读放心,此乃奴婢分内之事,奴婢一定安排妥当。”
王崇古在一边听得这话,心里不由嘀咕:这阉人对我尚无这般尊敬,却偏偏如此巴结一个黄口小儿。
转念一想,又寻思到:这些阉人对宫中局势远比朝臣了解得更透彻,何况我这等边臣大员?莫非此子在陛下和殿下面前真的已经得宠到连司礼监都不敢相争的地步了?若果然如此……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高务实眼下没空关注王崇古的反应,他在得到黄孟宇的肯定答复之后,又交待了一些细节,然后便过来与王崇古和马芳叙话。不过在这种公开场合,其实所谓叙话基本也只能是废话和套话,随意说了一会儿,众人便各自打道回府。
高务实由于年纪小,哪怕是在大同,出行也是以马车为主。不过高陌现在已经高升了家丁护卫团的团正,自然不好再给他驾车,甚至高陌之子高炯都已经成为高务实麾下数得着的亲信家丁头目,在三慎园协助进行火器研发。
但今日,高陌还真的从败胡堡赶到了大同,现在正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在高务实马车旁边,隔着马车向高务实汇报败胡堡那边的情况。
原来京师做出决定收留把汉那吉之后,前天下午败胡堡方面才得到消息。败胡堡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小关口,实际兵力才三百多人,身边放着一个把汉那吉,完全等于手里抓着一个烫手山芋,丢又不敢丢,吃又吃不下。
败胡堡操守崔景荣每天提心吊胆,生怕俺答来攻——哪怕俺答只派一支偏师,他败胡堡也扛不住啊!于是一天数次地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平虏参将刘廷玉请命,想要将把汉那吉送完平虏卫。
然而刘廷玉的平虏卫实力其实也不强,虽然名义上手底下得有六七千军队,但其实真正能战之兵不过两千出头,他听说俺答那边已经“纠集各部铁骑七八万余”,哪里敢接这个大麻烦?当下推脱说自己“已上禀大同知府程公”,眼下正在“静待上命”,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