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特能够从西莱姆的嘲讽里提炼出他想要的东西,至少独臂将军魏格纳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西莱姆当着艾伯特的面再一次驳斥了德意志帝国继续存在的必要,只是艾伯特的表情着实有些出人意表西莱姆话音刚落,艾伯特疲惫的脸上就写满了尴尬和意外,言辞间也多了不少自嘲的意思。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阿姆斯特丹谈判的间隙,近代德国最后一场武装叛乱被艾伯特领导的“宪兵内阁”以雷霆之势血腥镇压,被艾伯特铁血手腕惊吓住了的独臂将军魏格纳才能理解艾伯特当时的心情。
艾伯特深深看了西莱姆一眼,一言不发地走下宪兵司令部大楼前的台阶,一只手摸上了轿车的车门。
复古轿车的车门被拉开一半,已经有一只脚踏上轿车的艾伯特突然停下动作,依着半开的车门扭过头问道:
“将军,你真的觉得德意志帝国已经死去了?”
宪兵司令部大楼前的空气顿时凝固了,饶是直面日德兰血火也能镇定自若的魏格纳将军也情不自禁的张大了嘴巴,发出惊呼声。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让我不敢忘记帝国,但是战争终究会结束,‘长久的民主与和平’迟早会成为时代的主流……”
西莱姆倚着大楼前的雕花圆柱,歪着脑袋去看一脸严肃的艾伯特,不紧不慢地回复。
“将军,我知道您不相信我,因为无论怎么看,我更像是政治掮客而不是有担当的政治家,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艾伯特指了指仍旧在宪兵司令部顶端高高飘扬的德意志帝国国旗,淡淡道:“请千万不要小看从帝国到共和国的艰辛……”
“二十年怎么样?!”西莱姆粗暴地打断了艾伯特的发言,铁血道:“二十年后我也才五十岁不到,所以我给这个国家二十年的时间,如果它仍在旧的道路上徘徊,我就会辞职全部军事职务,或许作为国家元首,或是作为国家首相,让这个国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
尾声(五) 求和信号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1917年8月4日,军事强人鲁登道夫用不合法的方式彻底终结了一个时代。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浅浅的低吟,“痛哉,痛哉,美好的世界,您被摧毁”,德意志帝国毁灭的那一瞬间,无数人跪在滚烫的焦土上大声痛骂鲁登道夫,无数人奋笔疾书,将鲁登道夫写进历史的耻辱柱,鲜有人记得是鲁登道夫用他的莽撞间接打碎了禁锢这个国家的沉重枷锁,给予这个国家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小说章节。
也是在1917年8月,受人尊敬的海军领袖海蒂西莱姆用非法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依然可以用歌德的诗篇,“当朝阳的闪烁光芒初露,传来人权共享的佳音,又听到令人欣喜的自由,令人称赞的平等”。德意志共和国登上历史舞台的瞬间,无数人在歌颂西莱姆,在书写西莱姆,鲜有人知道左手将兴登堡元帅扶上总统宝座,右手将艾伯特主席送进菩提树下大街的首相府,顺手将头长反骨的巴伐利亚人撇到一边,还捎带着重重很踩保皇党一脚的共和国缔造者海蒂西莱姆曾经无数次表达了他的庆幸和后怕。
柏林兵变闹剧以荒诞的方式开始,又以荒诞的方式结束。平叛战役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在柏林相安无事,盘踞在德意志西北部的工人党武装陆陆续续放下武器,接受国防军的整编,除了遭到西莱姆放逐的前摄政王马克斯和一些保皇党人陆续集结到巴伐利亚,德意志内部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海陆军达成谅解和保皇党的退场极大地加快了共和步伐。为了在九月份到来之前确立政体,国会和政府先后成立了共和国筹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也努力约束军队。拱卫即将诞生的政权。
1917年8月25日,大批军警涌上柏林街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这座古老的都城严密防护。在德意志的盟友、中立国的外交人员、柏林市民、帝**界政坛巨头、大学教授的注目下,在肃穆的战争状态中,德意志共和国成立了。
辞去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职务的兴登堡元帅“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许多年后,超级大国新生代的火星一族对政治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海蒂西莱姆是谁,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持续了多久,更忘却了祖辈们创业时的铁血和悍勇。但是他们却对共和国首任总统却记忆犹新,因为兴登堡的人生哲学与21世纪习惯享受的德国年轻人不谋而合。
八月中旬强行修改社会民主党党章的工人党领袖艾伯特以国会第一大党主席的身份出任共和国第一任首相,他领导的内阁包括工人党精英、少量左翼祖国党政要和贝特曼霍尔维希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这些内阁长官都在柏林兵变之夜锒铛入狱,所以被惊魂未定的柏林人戏称为“宪兵内阁”。又因为这一届内阁的诞生与西莱姆脱不开关系,所以又被称之为“西莱姆内阁”。
除此之外。前海军大臣弗朗茨冯希佩尔成为共和**事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霍夫曼将军成为第一副委员长兼陆军总管,西莱姆成为第二副委员长兼海军总管,海军第一次获得了与陆军平起平坐的机会,并且通过西莱姆和霍夫曼两个人的努力,类似日本海陆军水火不容的关系被提前扼杀。
“炙热的八月,继沙俄帝国之后。欧洲又有一个老牌强国轰然倒下。与罗曼洛夫王朝的覆灭有所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德意志帝国会借着崭新的德意志共和国破茧重生,比原来还要强大!”
德意志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天,美国人在他们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上如是写道。
直爽的美国人在报纸上丝毫不加掩饰他们对德意志民族的费解。对以铁血手腕收拾兵变残局的海蒂西莱姆的钦佩仰慕,还有对美利坚合众国贸然参战的追悔莫及。
早在奥克尼群岛海战结束的那一刻,美国人就后悔了。牛仔们原以为他们已经赚够了军火钞票,局势已经发展到美利坚的小伙子们必须赤膊上阵,为国家摘桃子地步,所以他们亟不可待派出全部整训完毕的陆军和四艘精锐战列舰,却没有想到刚宣战,美利坚合众国就遭遇四艘精锐主力舰全军覆灭,三千多名海军将士阵亡的惨剧。
奥克尼群岛海战惨败消息传来,自诩海军世界第三的美国人直接被打懵了,他们慌忙停止没有制海权的海上运兵,下令全美的东海岸提高警惕,唯恐遭遇更大的损失,他们更加没有想到在1917年的初夏看似意气风发的协约国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外强中干的他们就好像是血吸虫,唯有依靠美国人的输血才能活下去。
或许美国人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德国人同样陷入内乱,只要给美国时间,美利坚就能爆出一千万人的陆军和数量不逊于德国的主力舰队,参战的美利坚最差也能获得体面的和平。
美国牛仔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但是他们却漏算了海蒂西莱姆。
8月的西莱姆以他的智慧挽救了陷入内战边缘的德国,并且将德国重新凝成一根绳子。这时候,美国人已经不敢奢望摘德国的桃子,就连寻求体面和平的希夷都变成镜中花水中雾,毕竟战与平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由德国人掌握。
9月初,德国百战海军仍旧在奥克尼群岛附近转悠,只有德国的一些巡洋舰和三艘马肯森级战巡在广袤的北大西洋狩猎,而美国人在他们的东海岸有着超过两个中队的主力舰和大量巡洋舰,但是美国人仍旧风声鹤唳。
就好像美西战争一样,各式各样的谣言在东海岸流传,一会儿是德国马肯森级战巡出没于纽约港,一会儿是德国人有了远洋登陆美国的计划,在慌乱中,富人收拾行囊逃离家园,穷人则拿出**战争时代的遂发步枪惶惶不可终日,就连将全部整编“精锐“派往欧洲,只剩下大量新兵和若干征兵站的美国陆军也在这种恐慌性情绪的推动下,开始认真制定被命名为“星球大战”的本土防御计划。
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在寻求实质上的和平。9月10日,美国人背着他们的盟友,辗转通过远东中国和瑞士联系上了德国外交部,隐晦地发出和平意向:
美国人希望直接结束战争状态,欧洲重新恢复秩序,只是,交织了国仇家恨的世纪战争哪里能这样简单收场?!(未完待续。。。)
………………………………
尾声(六) 布列斯特和约
美国人很隐晦地发出求和信号,可是以二道贩子的身份兼任“和平使者”的中国和瑞士在偌大的柏林根本就找不到能对德意志共和国外交事务说上话的角色。
直到《布列斯特合约》缔结的消息传来,二道贩子们才如梦方醒――德国人有理由轻视美国牛仔,在“豪爽”的苏俄人面前,美国人“不割地不赔款,回到战前状态”的求和信号未免有些太过矫情和做作。
罗曼洛夫王朝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整个俄国就被残酷的阶级论给撕碎了。扼守圣彼得堡的双头鹰失去了对北高加索、对中亚、对远东的实际控制,其欧洲精华部分要么被德国人压缩,要么被所谓的白军分割,红军和工人阶级只能占据有限的一些大城市。
红色帝国固然代表人类先进方向,但是这种先进性需要时间来发酵和巩固。摆在列宁及其追随者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一触即发的内战,所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祭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一边拿出“空间换时间”的方案,用数目惊人的割地赔款换取德国人的消化不良,等待撕毁协议翻脸不认帐的有利时机,另一边又派出大量政工人员,打算将国内矛盾尖锐的德国彻底赤化,“共产”德国战争红利。
不怀好意的布尔什维克们与德国人开启了时断时续的谈判。
和平谈判进展很快,苏俄人大大方方地摆出沙皇俄国的遗产。摊手仍由德意志的将军和外交官们在地图上挥毫泼墨自由发挥。六月份后,英国皇家海军恢复至其巅峰状态。美国人参战信号愈发明显,苏俄人意识到他们可能做了一桩亏本买卖,于是列宁急忙叫停原本已经接近签约状态的东线和平谈判。
苏俄人重新调整他们对战争的预期,对同盟国保持观望态度,却不知协约国只是回光返照,奥克尼群岛海战一役,看似强大的皇家海军不复存在,柏林杀戮之夜过后。德国居然改头换面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叫停谈判的苏俄人面对卷土重来的德国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比德国人的威胁更加恐怖的是苏俄国内态势的变化。
因为叫停谈判,恼羞成怒的德国人重新在东线集结兵力,做出进攻的姿态,苏俄政府不得不将大量未经甄别清洗的部队与红军一齐留在前线。此举不仅分散了红军宝贵的兵力,也使得苏俄政府难以应对此起彼伏的叛乱兵变,不能扩大地盘。还使得保皇党和资产阶级在前线秘密控制了许多军队,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干涉军不断蚕食苏俄政府暂时难以顾及的“领土”。
骑虎难下的苏俄人不得不放弃自尊,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在《布列斯特和约》之前,苏俄人已经与中国、奥斯曼土耳其和日本达成默契。中国人拿到了蒙古和中东铁路,收回了俄国租界,以至于暮气沉沉的北洋政府在这一瞬间居然有了老树开花的新意;奥斯曼土耳其拿到了一部分北高加索。占据可以狩猎东欧平原的有利阵地;日本人虽然没能独占海参崴港,但是北库页岛和堪察加半岛南部足以安抚他们。
既然苏俄人面对中国、奥斯曼土耳其这些末流国家都能拉得下脸面,德国人在《布列斯特和约》上面的收获可想而知。
根据这份苛刻的合约,苏俄人丢掉了从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到波罗的海低地三国,总面积超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必须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支持波兰复国。
德国成功地将海岸线推进至里加湾。复国的波兰位置比另一个时空要更加靠北,虽然没了聊胜于无的但泽走廊,但是幸运的波兰人在王海蒂的坚持下,意外获得了从里加湾到塔林这一段海岸线,坐实了海洋国家的帽子。
几乎是同一时间,《德波条约》签订,德国和复国的波兰结成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超级同盟,王海蒂独创的德波煤钢共同体将成为联盟最坚实的基础。
《布列斯特合约》和《德波条约》震惊世界。就在协约国人跳着脚破口大骂俄国人无耻的时候,美国人服软求和的消息纷至沓来。
美国人自以为他们做的很隐秘,但是欧洲从来就不是个能藏事的地方,更何况半殖民地的中国根本就是列强的情报筛子。
苏俄彻底退出战争,美国人求和将苦苦支撑的协约国打得魂飞魄散,在这种条件下,协约国列强反应不一。
英国人的态度是暧昧的。
奥克尼群岛海战惨败意味着日不落帝国赖以为生的海上运输线被彻底掐断,约翰牛被德国刽子手强行阉割,不仅不列颠岛资源告罄,而且本土全面暴露在德国人的舰炮炮口之下,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
比海上运输更加恐怖的是大英帝国经济的总崩溃。进入20世纪后,大英帝国工业后继无力,战前原本就很疲软的经济因为两度打造奢华的两强舰队、保持天文数字一般的陆军军费开支以及对扶不起的法国持续不断的输血而血本无归,最后一丝力气又被烈度空前的爱尔兰起义榨干,曾经的工业霸主尴尬地被自己鼓捣出来的持久战拖垮了。
鉴于糟糕的经济和空虚的本土防务,英国人有心与德国人缔合。与美国人的直爽有所不同,即便狼狈不堪,英伦绅士们仍旧不改他们的心高气傲,紧随其后地提出了“德国放弃设德兰群岛、法国北部领土以及远东一切权益”的和平原则。
法国人则是不屑一顾。
此时的法国政府龟缩在南部的小城,其海军早在乌斯帝卡岛海战就遭遇重创,其陆军主力盘踞在德国人放弃了的巴黎,却与法国政府反目成仇,其陆军总司令至今念念不忘北伐收复失地,却从未想过他手中除了意法边境的少量游击队,几无可用之兵。
法国人就是这么落魄,然而在德国人面前却丝毫不肯示弱,甚至还有些变本加厉,他们的外交人员秉持着自高卢时代的狂妄和傲娇,借瑞士人之口说出了就连英国海军大臣贝尔福都不敢说的话:
“德国全面退出法国全部领土,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西南领土,租借鲁尔区。”
日本人惊慌失措。
面对德国这个庞然大物,小国寡民的日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日本陆军素来目空一切,可是再骄傲的长州藩也不敢妄言他们能够打赢师傅。日本海军卧薪尝胆,打造了一支在东亚横行无忌的海军,可是再狂妄的萨摩藩也不敢豪言能够对抗两次将他们师傅踩在脚下的大洋舰队。
日本人认怂了,甚至甘愿交还胶州湾和德属太平洋殖民地。
荷兰人代表日本造访柏林的消息不胫而走,美国人制造的多骨诺牌效应初露巍然壮观的态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
尾声(七) 可以预期的结局
(好多人都说我没有交代主角的感情线,我保证我一定会在尾声章节里给大家一个非种马的圆满结局,诸位瞧好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