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末年-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务养老了。

    “好说,好说,你我同朝为臣,一起为秦王效命,何须此般多的客套,但有拿不定主意之处,只管来问我便是。”谭武哈哈大笑着,他总算能够在秦王府一众军将中脱颖而出了,只要能顺利拿下西南,然后兵出湖广,届时入朝,自己的地位就能得到保障了。

    ……

    且不提秦军在西南方向上的大动作,反正在陕西和山西,都可以看到大批的被调集起来作为民夫镇的大军运输着粮食向大同和河南府聚集,其中由张二麻亲自统率三个民夫镇被编练成守备第六军,李富贵统率两个民夫镇和山西屯田军被编成守备第七军,

    其中张二麻所率第六军走潼关进入河南,李富贵则出山西进入北直隶,准备随时支援前线作战,在此情况下,李璟于明崇祯五年十月初一,即孔有德渡过黄河的第二天,在山西太原召集幕僚等,准备随时亲征进攻京师。

    “秦王殿下,孔贼如今不过十万之众,除开投诚明军和原属东江镇四五万人,余者皆是滥竽充数之辈,何况他本部兵马,亦非精锐,秦王乃千金之躯,何必以身犯险也?”作为秦王府长史兼领礼房郎中的李登高是最不希望李璟亲征的。

    因为越到这个关键时候,李璟越应该保存自身,等齐军和明军在北京城下打生打死,最好拼的两败俱伤之后,再起精锐主力东进,届时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更完美?

    “此言差矣,我主自兴兵以来,亲自上阵征战,文武百官,三军将士莫不拜服,何况此时勤王,顺天意,占据地利人和,大同宣府当一日而下,岂不闻前线战阵多有变幻,我主英名盖世,指挥三军势如臂膀,安能将士用命,百战百胜。”羽林军都督陈达顿时不乐意了。

    在他看来,无论是孔有德还是明廷,都不是秦军的一合之敌,李璟亲征,一则能够提升士气,二来也免了日后从太原迁都京师的麻烦,还不如直接上去振奋士气,当然了,最关键的是他们羽林军作为秦王的禁卫军,如果秦王不动,他们怎么能动呢?

    “我大秦兵马强盛,此次前线又有神武,虎翼上等军马,凡属第二,第三军全部,第一军主力一个镇又一个旅,十二三万主力,又得秦王发民夫二十余万,无论粮草补给还是军心士气,都是一等一的威武,无论孔贼还是伪明都不是咱们的对手,故而遣派一上将统帅大军,片刻就可取胜,又何必我主亲自上阵呢?”

    反对的文官不少,起码魏伯安就是如此,他作为山西巡抚,当然不希望李璟迁都京师啦,他甚至还企图以李璟出身山西夺取全国为名,想要上书留都太原呢,

    可是这个想法,在朝中也没得到全部支持,起码留守在太原的军队是不支持的,如果主公不走,他们也就失去了最后立功的机会,这夺取天下之前的功劳,和夺取天下之后的功劳,就完全是两样了,起码开国时论功行赏,陈达就混不上太高的爵位了,他哪里肯依啊。

    眼见麾下文武要吵闹,李璟也有些坐不住,毕竟李登高的话稍微有些道理,他现在急匆匆的从太原出兵,搞不好就直接把孔有德给吓跑了,如果他企图在原地稳扎稳打,那岂不是要兴兵向南去讨伐李自成和张献忠了?那谁来推翻明廷,统一天下呢?

    于是只能暂且作罢。

    但是等再过几日,山东传来消息,孔有德率马步水陆兵马六万,诈称三十万,从山东河南多地出发,北进京师,在通州击败了倪宠,金国奇和张外嘉统帅的明廷最后精锐,然后大军直抵京师南门,京营大乱,天下震动,明崇祯一日下发三道谕旨命令天下各部兵马入京勤王。

    而正是此时,进军凤阳的李自成焚烧了明王朝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祖坟,杀死了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杨一鹏,并缴获金银无算,而后李自成在凤阳大开义仓,招募流民,部队很快膨胀到十五万之众,当然了,他也不忘直接把凤阳明廷祖宗的坟墓全给挖了,这消息几乎与通州失陷同样传到京师,崇祯帝闻言几乎吐血。

    最后只能泪流满面的下诏东调关宁军吴镶,祖大寿部全师放弃辽东入关,并加祖大寿为五军左都督府都督,辽候,加吴镶为五军后都督府都督,蓟候,其余麾下祖宽,吴三桂,祖大乐等皆为总兵,而原任辽东总兵官高第加山海关总兵,负责防备建虏入关。

    西面,则加宣府巡抚马士英为兵部尚书,三边总督衔,以他调宣府十四万精兵入京勤王,可惜明廷现在也算是病急乱投医,甚至宣府保安州被打破的消息前脚传到京师,后脚内阁却给保安州还存在于纸面上的一个卫所下达了全师入京勤王的命令,他们甚至都疯了。

    “陛下,早做打算吧,京师但凡二十万人,皆不堪重用啊。”提督京营的李国桢是绝不想在孔有德的兵锋下化为厉鬼的,但是让他主动去打,拿什么打呢?先头京营能够动用的精锐,全部被倪宠和王朴带走了,剩下的全部都是门面货色。

    而现在呢,倪宠贵为京营总兵之一,却带着剩余的人马跑到了天津卫,美其名曰为朝廷守住海路补给,而另一位王朴干脆更好,现在他都做到了秦军山西都司衙门指挥同知了,压根就不惧怕朝廷的问罪了。

    “不,朕还有关宁军和宣府精锐可堪一战。”朱由检现在也是急了,就这么短短一年的工夫,怎么大明的江山就风雨飘摇,即将落幕了呢?

    “陛下,宣化镇大军已经完了,居庸关守将弃关逃跑,所部兵马全部投降,秦军已经过了居庸关,正在观望了,而关宁军祖大寿,吴镶所率四万马步兵马,正在向山海关前进的路上,恐怕也是赶不到了。”兵部尚书杨嗣昌前些日子还在谋算如何更进一步,企图将次辅温体仁拉下马呢。

    可真是世事无常,这才几个月?大明就走到了尽头了?他奉令巡视京营,结果发现门面货色十之八九,皆不堪一战,用这样一支军队去防御偌大的京师,而且银子和粮食也没有,他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不,朕绝非亡国之君,下旨,立即下旨,封李璟那贼人为西府秦王,命他速速带兵平叛!”朱由检已经不知道被这一连串的打击搞晕了头,还是因为心底不愿面对现实,居然发出了这么一道旨意,如果说孔有德是吃人的狼,那李璟就是老虎啊。

    “杨大人,这?”李国桢见朱由检已经开始疯言疯语了,就知道凤阳的事对陛下打击太大,于是只能苦笑着询问……(未完待续。)


………………………………

第446章 大敌当前自谋出路

    明崇祯五年十月初七,孔有德在通州派人入京,企图让崇祯帝退位,许诺给银钱安置前朝,但被崇祯断然拒绝。

    “此等乱臣贼子,安敢犯我天威,来啊,有谁愿意领兵前往通州平乱?朕封他为国公。”朱由检是气急了,可是在场的文武百官,稀稀疏疏的站立在朝堂上,一眼望过去,许多官员甚至连影子都没见着了,

    大明养士二百载,时至今日,也不知道养出了些什么东西,反正许多官员甚至连辞呈都没递,但是也不跑,就在京师自家宅院里呆着,因为南方传来的消息是在让他们没地可跑了。

    九月间,张献忠攻陷襄阳,月底,李自成拥军二十万渡过长江,攻克了苏松府,从东面威胁南京,而明朝地方苦于没有军队镇守,所以在贼军大举逼近的关口,只能远远的做鸟兽散,不过后续由于海路也断绝了,所以京师一直不知道江浙一带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但大抵上已经明了,大明江山到今天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回天之术了。

    “都聋了吗?朕问你们话!”朱由检更加气愤了,这些个大臣们,以往都是一个个能言善道,可是今日却装聋作哑,

    “陛下,臣愿亲自领兵南下通州,为陛下平叛。”关键时刻,也就是杨嗣昌靠得住,但是他自己也明白,大明反败为胜的关键不在于他是否能南下打败孔有德,而是关宁军和秦军是否进入京平叛,可是随着消息传来,他也不抱任何希望了,毕竟关宁军和秦军观望的态势已经很明朗了,他们甚至想借孔有德的手来推翻明廷,然后以誓师勤王的名义逐鹿天下!

    “好,来人啊,草诏,命杨嗣昌为总理剿匪大臣,加东阁大学士,钦命总督蓟辽军务,率山永蓟辽兵马速速南下平定孔有德叛乱!”朱由检此刻仿佛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甚至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杨嗣昌身上,他满怀期待的想要这位当朝的兵部尚书能够力挽狂澜,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命运,早在一早就被定下了。

    等散朝之后,诸位文武大臣远远的看着杨嗣昌就避让而走,甚至五军都督府都关闭了营门,反正像是躲避瘟神一样避着他,事到如今,凡属明眼人的都看明白了,大明的江山啊,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搞不好就搁今年都过不了。

    这不,市面上都传扬开来了,甚至连改朝换代的童谣都出现了,反正啊,是别想这些达官显贵们为明朝再出一份力了,没给捣乱就算是良心最好的体现了。

    “李都督,我家秦王说了,若是都督肯投效,日后官居原职,荣华富贵都能保全,今日不过一介襄阳伯,明日怕不得襄阳侯啊。”神策卫京师千户王保年如今算的上是整个京师最活跃的一个人了,每天就是吃吃喝喝,往来于个个侯爵,伯爵家,甚至某些暗自为自己考虑后路的国公都派人来请他,毕竟大家得考虑明廷完了之后,投下家的事了。

    “好说,好说!只是不知秦王大军何日才从居庸关出发?我瞅着孔贼的大军,不日就要进攻京师了。”李国桢皮笑肉不笑的说着,他当然不可能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秦军身上,毕竟现在孔有德的威胁才是实实在在的。

    换京师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想法,那就是孔有德出身辽东东江镇,与朝里许多人都有恩怨,但是这关头,谁在乎这个,只要以前不是死仇,那就都可以化解,所以这两天,京师哪怕戒严了,这些勋贵和大臣们派往通州的信使也是络绎不绝,要么带着金银,要么带着某个大臣的亲笔投诚书信,反正啊,混个脸熟也得送一封过去啊。

    而同样的,在西门出居庸关的道路上,人数就更多了,毕竟秦王的威名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现在连宣府镇都投诚了,他们也没什么可以抵抗秦军的了,再加上东面的关宁军和东江镇之间的恩怨,所以朝中也不是没有辽东系的盟友,反正投降秦军,比投降孔有德要好的多,起码投降秦军不用和关宁军作战。

    “区区孔有德,何足挂齿,我主拥兵百万之众,俯视中原,只等孔贼进攻京师,都督起兵抵抗一两日,我主便能兴大兵东来,届时一前一后夹击孔贼大军,安能不灭此贼?”王保年自信的说着,这是在他身后足足三十万秦军精锐给他的底气,毕竟望眼天下,谁人是秦军的对手?

    “那便正好。”李国桢敷衍的说了一句,反正他以往虽然掺和到关宁军和东江镇之间的冲突,但是肢解东江镇,他又没动手,孔有德发泄也发泄不到他的头上来,故而两面下注,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不过提这点小九九,算是被王保年都看穿了,要是放几天之前,王保年肯定还得奉承着吹捧几句,可是如今,神武军主力攻克居庸关,朝廷在京师以西的所有军队全部都投降了,只剩下个张家口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相信也很快了,所以王保年不打算继续和这些人打太极了,而是单刀直入的说道,

    “我知道都督心中如何想,可是我家秦王来时就交代过了,李都督与我家秦王五百年前乃是一家,既然是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我家秦王要的是完整的京师,绝不容许孔有德率军来袭,若京师某个将领私自投诚孔贼,造成京师百姓受损,那么我家秦王少不得发大军来攻,只管叫片刻之间,杀尽无耻小人也。”

    “这?”李国桢被这番话一下子惊的腾地一声站起来,毕竟这话里蕴含的深意,他不得不防,现在看,孔有德的威胁是最大的,可是他的实力未必是最强的,已经占领西北和西南的秦军,底蕴深厚,而且在战场上素来是没有敌手,如果他投降孔有德,再被秦军击败,说不定这些荣华富贵,就没有任何的保障了。

    “我主秦王已招关宁军星夜西进京师,在东面保障京师侧翼的安全,如果都督想要立功,何必瞻前顾后,只管将京中不愿跟随都督的兵马都打发给那杨嗣昌,让他带着去通州送死便行,我想以都督的能力,办下这等事,却无半分困难!”王保年端起茶杯轻轻的吹拂了几口,然后才心满意足的喝了下去。

    见此情况,李国桢少不得在大堂之内来回渡步,他实在是一下子难以抉择,这个消息对他的冲击来的太大,如果关宁军真的全军入关,并且投降了秦王,那么他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原本就在居庸关的秦军主力,一旦全师南下,孔有德未必挡得住,而且按照王保年给他的说法,孔有德甚至都回不去了,因为从南线而来的秦军第一,第三,第四军主力,在收复河南之后,第一军和第三军全军北上,到时候切断了黄河,孔有德甚至连山东都回不去了。

    “如何?都督,时不待我,若是再三心二意,我家秦王发怒,保不准日后富贵不保,遗害子孙啊。”王保年最受不得这种犹豫,要知道他的时间很紧迫,京里还有许多家勋贵需要他一家一家的去游说呢,再说天策卫在京师的人马也动了起来,他要是说动的勋贵家多,那么在日后的竞争中,神策卫就能占据一定的上风,不然的话,回去之后,刘天文也饶不了他啊。

    “若关宁军出山海关到京师,我瞧见大军到位,则立即向秦王投诚。”李国桢知道是时候决断了,关宁军和东江镇素来不和,那可是生死大敌,如果没有秦军,那关宁军少不得要和孔有德来一场生死决斗,至于事后明庭如何办,那不是关宁军需要关心的问题,说不定另一个东江镇就起来了。

    但是谁让天下还有个秦军呢,关宁军反正是不敢冒着被秦军殴打的威胁去争霸天下的,况且他们也没这个底蕴,毕竟只拥有百万人口的辽东,素来需要内地供养,一旦失去了内地这个输血的地方,他们甚至连流寇都不如,况且在强大的秦军威胁下,他们敢做流寇吗?没看到连女真人都在秦军面前撞了个头破血流?

    “那便好,此乃顺应天意,我主逐鹿中原,克复天下,当有都督一席之地,望且勿要自误了。”王保年点头笑了笑,他知道李国桢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毕竟这种事身不由己,不怕他敢对秦王的命令阴奉阳违,不然秋后算账,他少不得刑场走一遭了。

    “多谢大人,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收下,日后给我在指挥使大人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啊。”李国桢同样露出笑脸,同时招来麾下,将一叠百两的银票不着痕迹的塞入王保年的怀里,

    “那就叨扰都督大人了,下官告退。”王保年笑嘻嘻的将银子收下,当然,这回头是要报账的,他犯不着在这种当头给自己讨不自在。(未完待续。)


………………………………

第447章 大军向北攻破京师

    “舅父,我们如今该怎么办才好?”正经广宁向宁愿退缩的关宁军主力,浩浩荡荡的一眼望不到头,居中的新任辽东宁远总兵官吴三桂正跟在祖大寿的身侧,

    “咱们和东江镇的仇怨不是一日两日了,单说他们在皮岛,和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