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末年-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键朝廷还没什么好办法,毕竟李璟大部分的军饷都是自筹,这样丢掉了最重要的制衡手段,对乞活军也就没什么威慑力了。

    更加让朝廷感到气愤的是,凡属李璟举荐的那些个文武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向朝廷交来表示忠诚的谢恩奏本,一个也没有,连挨着大同镇的宁武副总兵郑仁宝,甚至对直辖上司张宗衡的命令都不闻不问。

    或许哪天高兴了,就派麾下的兵马动弹一下,可大多数时候,下边只有张宗衡状告宁武守军和镇西,振武两个指挥卫不听调遣的奏本,朝廷也无奈啊,现在好不容易维系着陕西的局势。

    到处求着李璟呢,要是让他知道朝廷前脚派他去陕西呆着,后脚就抽他的辖地,那要是逼反了这位手握十万大军的大将,一旦闹腾起来,那就是天大的祸事了,起码连一向不容臣子反驳的崇祯帝,都下不定决心对付李璟。

    不然早就命大同兵马南下解除宁武这些地方不停调遣的兵马了。

    闲话少说,反正朝廷现在是求着李璟,但是官职是不可能给他升了,爵位更加不可能,金银粮食又给不出,那就僵持着吧,朝廷上下可还是有派一任三边总督,重新掌握陕西大权的想法的,至于派谁去,那就是朝廷剩下的事了。

    “算了,不看这些了,通篇大抵都是一个样,也看不出什么新意来。”

    李璟将大多数奏本丢在一边,伸了个懒腰,然后对着下边坐了一排的大将,扫视了一眼之后,才道,

    “如今全局的钱粮,统计如何了”

    “回禀大都督,按照先前的军令,我后勤司已经将大多数军粮整合完毕,又招募两万多民夫,日夜运送,如今在北线长城隘口已经囤积少部军粮以供军用,在平凉等地亦修建粮仓,供给全陕后备。”

    一个后勤司参议立即起身,一五一十的道来,

    “另外按照大军东出的法子,我等已在黄河西岸,一并修建了七个主仓,每一仓存粮各十万石不等,只需大军东渡,便能支援各处征战。”

    “好”

    李璟一拍桌面,想了一会,沿着地图指了一圈,才沉声道,

    “各路大军已经编练完毕,各将均要用心操练,务必快速成军,我估摸着朝廷不可能一直任由咱们占据陕西,一旦发觉不对,必要兴兵讨伐,我等正该借此天赐良机,占据战略主动,以在撕破脸皮之后,占据先手。”

    李瑁也接了一句,“按照咱们之前的商议,大军以主力一部,留守陕西,然后东渡黄河,占据山西,驱赶流民肆虐河南,北直隶并湖广一带,正好山东有辽东军叛乱,我军在西,流民在中,辽东军在东,一举切断应天府和南方的道路。”

    “时机已到,我正好借祭奠先父停留在山西一月,正好将苏家一起带去山西,以大婚的名义,招来山西大同将官,一并扣押,然后驱赶山西流民向东,向北,让他们与消耗朝廷的兵马,我等坐收渔翁之利,等到朝廷兵马匮乏之后,以主力出大同宣府,直抵北京城下。”未完待续。
………………………………

第295章 不断试探朝廷的底线

    以李璟典型的后世思维,实力够了,直接出兵打就成了,其他什么面子,口号,忽悠忽悠底下人就足够了,推翻明廷,走历史上李自成的路线,从陕西出兵,

    攻克山西,走宁武关直扑大同,宣府,然后进入北京密云,直接围攻京城就行了,当年李自成以数万农民军能做的事,没道理今日自己坐拥十万精兵却做不成。‘

    “主公,若行此招,则势必招致天下人的骂名啊,”

    宁佑起身摇头晃脑的说道,然后一直东面,“山西有二三十万的乱民,我等大军走南线,乘机吞并沿途各部官军,占据县城,先建立基础政权,动民众起来抗争,然后行驱狼吞虎之计,朝廷眼下不正在着手剿灭山东的辽东军作乱吗?”

    “咱们直接驱使这二十几万的流贼,往山东去,沿途再占河南,山陕之地为根本,河南府为前沿,驱使流民先去碰撞官军后路,最好让官军与贼军两败俱伤,然后派一偏师,或作流民,或作叛军,直接掐断漕运,迫使顺天府活活饿死,岂不是更快哉?!”

    “此言大善。”

    自认最近读了几本书的谭武也忍不住出来了,

    “主公,既然能得天下,何不叫美名远扬?他日也好青史留作一名,明廷时至今日,早就当亡,既如此,何不坐视其河山变化,贼寇与官军互相厮杀,我等坐拥渔利,岂不更美?”

    “我亦有此法,但终归苦了农民啊,如今二三十万的贼寇霍乱山西,以至于地方民不聊生,纷纷易子而食,我若先冲大同出关,直扑北京,剿灭了明廷,江山易主之后。再兵荡平贼寇,亦是入反掌尔。”

    不得不说,李璟的认知也是没错,以大军先掐断了明朝的统治中心。剩余的地方群龙无,基本也就是个被剿灭的命运,

    他当然知道这就是走的李自成的老路,当时李自成出兵直扑北京的时候,实力与他大体相当。也只占据了陕西和山西南部,湖广和河南府,但是李自成的兵马,大多都是明王朝投降的官军和饥民,战斗力和纪律都没自己的好。

    况且用水利钻孔的新式火器,在射程和射及稳定性上,都比以往的旧式火器强得多,自己手头现在每月可造此火器一千支,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只需要装备个把镇。朝廷就几乎不是自己的对手了。

    至于关外的满洲鞑子,就更别提了,别看他们现在跳的欢,但实际兵力不足三四万人,自己只要拿下北京,把长城一堵,不犯李自成的错误,抢先攻克山海关,那鞑子就造成不了多大的威胁了。

    但下边人诉说的这个法子,却胜在稳妥。只要依照计划进行,便能不断的消耗一国三方的气力,到时候再出兵横扫,所受的阻力就要小的多。但是这样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北方富庶的地方,都会被打烂。

    河南府,北直隶和山东历来就是北方重中之重的省份,人口也很多,要是被这么一闹。没个一两年的工夫,是注定不能罢休的,届时死伤的无辜民众,就要成倍的增加了。

    “主公,敢问主公,以何为基业?乎尽斩之的大族?还是昔日朝廷的命官?亦或者向往明廷的读书人乎?”

    关键时刻,主政陕西民事参议的原明王朝余宁同知许意夫出来说了一句决定性的话语,又趁着几个人思考的档口,继续说道,

    “素闻主公爱民如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下臣代黎民感激不尽。”

    “但我主志在天下,今岁明廷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皆易子而食求活不得,正乃天罪之时,我主人中之龙,当为天下计,以一省之百姓,活天下人也。”

    “我主素以黎民为基业,叫那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地方豪强,尽皆一扫而空,黎民无不欢欣鼓舞,古今未曾有所耳闻,主公乃古往今来第一人也,臣等无一不拜服于主公麾下,甘为驱使。‘”

    “此则偏颇所在,素闻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尔等区区地方豪强,鼠目寸光者,不识时务,妄图抗拒天兵,但天下豪强何其之多也,主公何不遣派贼寇官军者,行借刀杀人计,屠戮地方豪强,主公大军随后进驻,黎民必感恩戴德,莫不相忘。”

    说道这里,许意夫跪倒在地,神情诚恳的拜服道,“请主公为天下黎民计,为社稷苍生计,为祖宗基业计,行驱狼吞虎之计,待时机成熟,一举鼎定天下!”

    “请主公行驱狼吞虎之计,一举鼎定天下!”

    那些个大将,听得是热血沸腾,各个拜倒在地。

    ……

    崇祯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李璟在西安设招闻台,选派熟读诗文,通晓笔墨着入,地方民众但凡有侥幸未死着,念过几年私塾着,莫不相从,一时间各州各府均设亲民官与胥吏,管辖地方。

    同日,李璟在西安各文武大臣劝诫之下,决意聚拢兵马操练,克日准备东渡黄河,实施驱狼吞虎之计,准备借助流民和山东叛军之手对付朝廷。

    而山西代州宁武副总兵郑仁宝五千民夫,于淳县东南角原清河李氏一族聚居东面,兴建陵墓,以原慧济寺改显圣寺,下西南五里,建永昌王陵,尊李璟之父李氏先住为永昌王爵,以大明王爵之礼修建寝陵。

    动作甚大,以至于远在代县的三边总督张凤翼也有所耳闻,顿时大惊失色,先是派人查探虚实,可是被乞活军第二镇官兵牢牢监视,不得接近王陵附近,但听闻风言,便知其出朝廷规格。

    以追封李氏先主者,为山西都司指挥佥事,为正四品官员,身前规制,死后下葬均有规定,但五千民夫修建,必定是大大的逾越,但掌握不到证据,故而怒招郑仁宝赶赴代县质问。

    “来啊!各都进入代县之后,将总督衙门团团围住,休走了一人。”

    郑仁宝也是奉了李璟之命,以王爵陵墓之地来一步步试探朝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毕竟他行事需要名义,而区区一个征西将军衔,如今已经不能满足于他了,便说以宁武总兵李登高,如若按照以往,转任征西将军府长史,岂不是自降身份?

    故而,朝廷欲派张凤翼住持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剿匪总督,那空缺出来的三边总督的职务,该交给谁呢?

    再延伸下去,就是陕西布政使司,如今都被李璟的人给占完了,退?!

    想都别想,李璟想退,跟着他的那群人也不会退,更别提他自己也不愿意退让了,既然乞活军数十万兵将不愿退,那就只能朝廷退让了,或者两方就当没这回事,仍旧维系着陕西的局势不变。

    但只要李璟率军进入山西,这层窗户纸就算捅破了,要么朝廷册封李璟全权陕西事,要么就是李璟彻底自立,然后和山西流寇汇合,直抵京师,与大明朝廷决裂。

    但这终究是最后一步,李璟也没蠢到一开始就上来给朝廷决裂,所以借自家先父的陵墓,来先行试探朝廷的反应。

    郑仁宝在这种情况下,亲自带驻扎淳县的第一旅第一营北上,同时严令驻扎繁峙的第二旅第三营一部南下,汇合驻扎代县的第二旅第三营主力,将总督府团团包围住。

    然后才在全副武装的兵将护卫下,直接大大咧咧的进入总督府,那些护卫总督府的标营将士,根本不敢阻拦,外头可是足足有三四千的乞活军官兵啊,他们八百京营的兵丁,哪里是这群虎狼之势的对手。

    “荒唐,本官奉圣天子之命,巡视三边,区区一个宁武副总兵,居然敢带兵闯入,真乃该死!”

    张凤翼居于正堂之中,骂骂咧咧的说道,他可不信郑仁宝敢真取他的性命,毕竟尊别有别啊。

    “正是如此,下官带兵前来,正要试问一句大人,大人是哪里的官?管哪里的事?”

    郑仁宝哈哈大笑着进来,双目一蹬,丝毫没把张凤翼瞧在眼里,若不是看他挂了个兵部尚书的衔,恐怕今日,他就得下了他标营的武器,然后直接扫地出门了。

    “你。”

    一听这话,张凤翼官场老油条了,哪里不懂,这分明是要和自己翻脸的节奏啊,

    “本官乃当朝兵部尚书,如何管不得山西兵事?!”

    郑仁宝针锋相对的逼问道,“大人此话狗屁不通,山西兵事,却敢问大人一句,如何说辞?”

    “你!”

    在鱼贯进入大堂的乞活军兵丁面前,张凤翼可是不敢继续争执了,他的本职是陕西三边总督,他却呆在山西这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地域,关键手头还没多少兵马,郑仁宝又不是他的直系下属,最让他为难的事,

    民夫修建王陵这事,没有丝毫证据不说,而且他也不属于自家管的,自己并非言官,也不是山西本地官,压根插不上手啊。

    但这也难不倒他,只见张凤翼直接起身咆哮道,“本官要到天子面前去参奏你一本。”

    “悉听尊便~”郑仁宝冷笑一声,根本就没将他瞧在眼里。(未完待续。)
………………………………

第296章 性命要紧,本官可不上当

    说来张凤翼的地位在陕西山西,也算尴尬。 ‘

    身为朝廷任命的三边总督,还挂着领兵部尚书衔,按说他比前两任的杨鹤和洪承畴都要高一些。

    毕竟一个兵部侍郎兼任三边总督,一个佥都御史,都比不上兵部尚书来的有尊贵感。

    但是尊贵是尊贵了,架不住张凤翼手里没兵啊,要知道朝廷那会都针对山东乱局去了,京营在册二十二万的五军兵马,实际能动弹的,也就万把人,都选出来让王朴领着,去镇压山东的局势去了。

    被挑选剩下的,就只有八百门面货色,叫他一路带到山西,可八百人马,能作甚?

    在李璟一个镇动辄一万多人的情况下,就连驻扎在山西的兵马都有两万,别说张凤翼这点人马了,就算把大同镇兵马同时拉出来,也不见得打得过山西留守司的兵马。

    既然不能打,张凤翼的职衔又压不住,毕竟他的本官管辖的是陕西,而非山西,郑仁宝连宣大总督张宗衡和山西巡抚许鼎臣的命令都不爱搭理,他一介三边总督,如何吓唬的住。

    于是两方这么一僵持,张凤翼的面子里子都给丢了个干干净净,不能节制诸军,还被以下犯上,关键他还奈何不得对面,这不是丢尽了脸是什么。

    “征西大将军克日从陕西东渡黄河回代州,总督有何事,只管叫我家将军去说吧。”

    郑仁宝今日来,本就是为了故意泄露乞活军的底线给朝廷看的,要的就是张凤翼上奏参一本,要是朝廷不知道,那他才郁闷呢,这不演戏给瞎子看嘛。

    “哼,我倒要瞧瞧,这征西将军是不是目无王法,胆大包天了。”

    张凤翼遇到这等兵痞,十足的没办法了。‘可是他自认拿捏的住李璟啊,要是等他回来,逼问于他,岂不是这等军将也等拜服在自己面前?

    于是直接一甩脸子。也不奉陪了,“既如此,你且退下,本官要处理公务了。”

    “处理个鸟甚公务,这里是代州。本官乃宁武镇副总兵领振武卫指挥使,你乃朝廷陕西的官,留在此地数月之久,本官倒要瞧瞧,你这官到底是怎么干的,代州之地,不容他省之官,下官倒是要问问,大人这意欲何为啊!”

    郑仁宝才不管他服不服软,反正今天打定了主意。先和这人撕破脸皮,搞他个狼狈,让他知晓自己是不可能调动乞活军将士的,也好他日不受节制,有个说法。

    毕竟李璟的身份太高,一旦亲自上场,那就是和朝廷的彻底决裂,而他就不同了,身份正好合适,不高不低的。说话没个顾忌,哪怕张凤翼再气,能拿他怎么样?现在外边可全是他的人。

    “你。”

    张凤翼还没来的急出口,就被郑仁宝粗暴的打断了。

    “你什么你,身为朝廷命官,不为朝廷办差,却装起了缩头乌龟,在山西地界贪生怕死,不敢西进陕西平定流寇。当为不忠,既不忠于朝廷,养你何用?本官身为山西地界的官,也要看不下去。”

    如此激将的说着,然后彻底和他撕破脸皮道,“本官依照朝廷法度,限令三边总督立即离境,西渡黄河去,沿途怕有乱匪袭扰,特意派一营兵马护卫,张大人,请吧。”

    见他说的这样**裸,张凤翼气的胡须都要翘起来了,可是还没地说理去,这事本来就是他办的不地道,朝廷上下也是多有耳闻的,就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