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第一皇帝-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虞姬想了想,对项羽说道:“千军,臣妾还受的住!”

    项羽却是无奈的说道:“虞姬,可是还有一万只马呢。”

    说完以后,赵桓忍不住自顾自的笑了起来,却是发现面前的两个女人面色有些难看,赵桓这才意识到,现在宋朝的局势,说这样的一个笑话,估计是让她们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悲凉了吧。
………………………………

第19章弱国无外交

    “哎呀,不要这般伤感嘛,放心,朕不是项羽,金国皇帝也不是刘邦,你们就安心的待在这开封府里面,没有人能伤害的了你们。”赵桓也是有些感触,伸手将两个女人搂到了自己的怀里。

    两个女人一左一右很是顺从的靠在赵桓的肩上,此刻,能够靠在这个男人身边,她们觉得非常的幸福,此时,不需要再说多余的废话,赵桓相拥着自己的两个女人,躺到了那张宽大的床榻之上。

    尽管前世的赵桓是一个大宅男,但是这会倒是轻车熟路,毕竟这种事情,每个男人都是自学成才的。

    正月的天气有些寒冷,但是此刻,皇后的寝宫里面,却是热血沸腾,不时传出几声女人的娇啼声,刺激着众人的神经。

    第二天早晨的时候,赵桓艰难的从床上爬了起来。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赵桓嘴里面嘟囔着,原先学白居易这首诗的时候,还不觉得怎样,但是此时此刻,他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

    “去,这句诗给我挂在床头。”赵桓对旁边的贴身宦官说道,他必须得把这句诗给裱起来,然后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

    随着太监操着鸭公嗓念完那一句“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口号,这天的早朝算是正式开始了。

    按照昨天在御书房讨论的结果,在早朝的时候,由朱胜非提出要成立军械部的提议,因为这件事昨天已经在御书房原则上讨论通过了,所以也没有人会傻的这个时候提出来一些反对意见,于是乎军械部便正式成立了。

    接下来就是李纲汇报了一下金军的最新动向,现在金军已经退守到了燕云一带,驻扎了起来,看样子随时做好了继续南下的准备。

    赵桓知道金军还会卷土重来的,看来真的是急需进行军队的改革,不然等到下一次金军打过来,真不知道像是现在这样的宋军,还能不能抵挡的住。

    于是,退朝以后,赵桓召集了众多的大臣在御书房开会。

    在场的有李纲、宗泽、朱胜非、李若水等人,岳飞也被叫过来开会,站在了最外围的位置。

    赵桓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众臣,这些人,其实也就算是形成了他执政时期的一个圈子,但是这个圈子的走向,却是需要他来引领。

    “刚才李纲在早朝的时候已经说了,金军只是暂时退守到了燕云一带,看样子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诸位有什么建议?”赵桓询问众人说道。

    和历史上朝廷以求和派为主不同,在场的众人虽然有文臣,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主战派,这个时候听到赵桓的问话,李纲率先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开封府周围修建防御设施,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

    赵桓听了以后,点了点头,说道:“其他人呢?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李若水是一个纯粹的文官,他想了想,站出来说道:“陛下,现在我朝民生凋敝,实在是不适宜再起战争,我看不如派遣使者,出使金国,两个重修盟书,以结秦晋之好!”

    赵桓可是知道,此时宋朝和金国求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打一架,将对方打怕了,让他知道了自己的厉害,金国才会真正的坐下来谈判的。

    尽管不支持和谈,不过赵桓也没有反对,作为一个上位者,他明白,必须保证下属有不同的声音,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的时候大家共同的想法也不一定是对的。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也有道理。”

    宗泽插话说道:“只怕金军并不会和咱们和谈呢。”

    “不试试怎么知道?要是真的能通过和谈来解决掉一场战争的话,又何尝不可呢?”李若水争辩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说的对,咱们华夏民族,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绝对不会做出那种欺负弱小的事情。”

    听到赵桓说的话,几个主站的武将有些着急,想要说些什么,赵桓却是摆了摆手,说道:“但是我大宋也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和谈可以,那必须是在不割地,不朝贡的基础上才行,这样,你们推荐一个使臣前去出使,虽然成功机会不大,但是咱们总要试试的。”

    顿了一下,赵桓继续说道:“想我华夏民族上千年历史,无论是秦汉,还是晋唐,那个时代不都是众多番邦来朝贡,怎么会到了我大宋变成现在这个局面呢?”

    赵桓这句话说完,面前的众臣都沉默了下来。

    “岳飞,你来说一下。”赵桓突然点名说道。

    岳飞此时才刚刚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第一次参加这样重量级别的会议,他还有些不太适应,现在被赵桓突然点名,他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结结巴巴的说道:“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

    看到他这个样子,赵桓不禁莞尔,对他说道:“那你就来说一说,现在这种局面,咱们应该怎么做?”

    岳飞想了想,说道:“我觉的金国灭我大宋之心不死,和谈估计是很难成功,就像是李纲大人所说,咱们还是应该早做准备。”

    “嗯,那你觉得,应该做哪些准备?”赵桓有意考校岳飞。

    岳飞看着赵桓那赞赏的眼神,鼓起勇气说道:“我觉的,咱们现在的军队,其实不像是军队,倒更像是一些散兵游勇,虽然这一次咱们侥幸获胜,那主要是借助着城墙和靖康弩的协助,真要是和金军在正面战场打起来,咱们宋军真的是毫无胜算。”

    岳飞说的话像是一把刀子,彻底的撕开了盖在宋军身上的遮羞布,尽管李纲也知道岳飞说的话有道理,但是这个时候,他作为兵部尚书,脸上还是有些火辣辣的。

    “恩,说的很对。”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弱国无外交,想要和平,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保障。”
………………………………

第20章太上皇回来了

    “为了我大宋的长治久安,我国必须要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队!”赵桓对在场的众臣说道。

    众臣都齐刷刷的跪倒,齐声说道:“陛下英明!”

    英明,那自然是英明,这可是后世强军的口号,现在赵桓用后世一千多年的智慧在和面前这群大宋的精英相比,自然是完胜的。

    “我简单的制定了一些规定,决定对我军进行整顿,你们传阅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按照这个方法,执行。”赵桓说着,将一沓宣纸递给了李纲。

    李纲将文件拿过来,认真的通读了一遍,然后递给了旁边的宗泽。

    众人依次看完,众臣都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赵桓,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这些奇怪的想法的。

    一、遣散一部分不愿意留在部队的军人,在各军指挥使一级设立一名参军,级别同指挥使,职业主要负责兵士的思想教育问题,教育兵士要以报效国家为荣。

    二、裁撤厢军,只设禁军,各地不允许私设地方军,一切军队由殿前司统一管理,由枢密院统一调度。

    三……

    洋洋洒洒的,赵桓一共列了二十三条的内容,也就是后世被人常说的宋军二十三条。

    众人看完了以后,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来。

    “陛下,您的意思是,以后所有的男孩子,在年满十六周岁的时候,都必须到军营里面来历练一番?”李纲询问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金国的女真人一共数万人,却是可以将我们的宋军几十万军队打的落花流水,你们难道就没有想过原因,女真人全民皆兵,而我们呢,兵不是兵,打不了仗,民不是民,不能老老实实种田,实行义务兵制度,其实也是为我大宋保证兵员基础,真要是有了战争,那我大宋百万男儿,拿起大刀,那就是百万雄师!”

    “说得好!”岳飞听到赵华说的话,忍不住激动的说道。

    众人都将目光汇聚到了岳飞身上,岳飞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赶忙说道:“陛下英明,这样以来,咱们大宋也能做到全民皆兵,到时候就没有国家敢欺负咱们了。”

    赵桓对于岳飞的恭维很是受用,他笑眯眯的说道:“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宗泽想了想,对赵桓说道:“陛下,这参军是什么职务?”

    赵桓解释道:“咱们的战场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逃兵,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够,不懂得礼义廉耻,这政委就是为了主抓全军的思想教育,所谓上兵伐谋,下兵伐城,只有全军的思想凝聚起来,才能真正的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从后世而来的赵桓,那可是深知洗脑威力的巨大,从小就被教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自然就会很少出现哪些临阵脱逃的汉奸,那像是现在的宋朝,弃城而逃的军官比比皆是。

    在场的众臣此时都有些发傻,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以前他们所熟悉的那个太子赵桓呢,以前他不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思进取的吗?怎么一上任,就突然开窍了,还想出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且这些想法听起来都非常的先进。

    “陛下圣明,臣对此项改革并无异议!”李纲率先表态说道。

    剩下的众人也都跟着纷纷表态。

    赵桓一拍自己的巴掌,说道:“好,既然这样,那么咱们就按照这个政策执行下去,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这些政策给我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要是谁敢像以前那样,给我打了折扣,谁也不要给我求情,不论是谁,直接军法处置!”

    “喏!”众臣领命。

    “好,接下来我颁布任命,李纲任枢密院枢密使,赵鼎任殿前司,韩世忠任副殿前司……”赵桓任命道,这也算是在论功行赏。

    所点到的众人,无不高兴的跪地领命。

    “另,成立特种部队飞羽军,由岳飞任督军。”赵桓突然补充道。

    岳飞站在人群的末尾,因为年龄和资历的原因,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这群人有些格格不入,现在听到赵桓对于众人的任命,要说他没有一点失望那也是不可能的,虽然知道自己现在年龄太小,还不足以胜任一方,但心里面还是有所希冀,现在听到了赵桓的任命,他欣喜若狂,赶忙激动的跪下来谢恩。

    赵桓的这次军事化改革,也正是宋军由弱转强的开始,政令颁布了以后,宋朝军队被遣散的有一半之多,但是剩下的众人,却个顶个的都是真正的战士,宋军的真正战斗力也并没有因此被削弱多少。

    这也是为何在金军又一次南下的时候,被宋军杀的落花流水的一部分原因,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而在另一边的太上皇赵佶,他逃跑的速度倒是不慢,一溜烟的时间已经逃到了镇江,这个时候却是听说金军已经退走了。

    赵佶心中大喜,心儿像是插上了翅膀,就想着抓紧时间回到开封,他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什么时候受过这般的颠沛流离之苦,再加上来到了这镇江以后,镇江的地方官对于他这个太上皇并不是很热情,这让他着实有些不爽,就更加想要抓紧时间回到开封了。

    于是十天以后,赵佶和赵桓再一次在开封府见面。

    赵佶走在开封府的大街上面,透过车辇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总感觉开封似乎已经变了一个样子,但是究竟是什么地方变了呢?赵佶一时间又有些说不上来。

    “蔡京,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开封已经不是原来的开封了?”赵佶问旁边的蔡京说道。

    蔡京作为赵佶身边的近臣,自然是明白赵佶说的这番话的意思,他想了想,对赵佶说道:“陛下,依臣之见,陛下您不如前往洛阳,招募兵马,以防金军再次来袭。”
………………………………

第21章老皇帝想要夺权

    洛阳,从隋朝开始,又名西京,算是长安的副都,蔡京提议让宋徽宗赵佶前往西京,隐晦的想法便是想让赵佶另立一个朝廷。

    这时候赵桓刚刚登基,根基未稳,如果赵佶到了西京,想要重新夺回政权,那也未尝不可。

    宋徽宗赵佶看了一眼蔡京,暗叹这个老家伙现在越来越能琢磨自己的想法了,他沉吟了一会,说道:“也好,朕就亲自休书一封,免得我这个太上皇在身边,皇帝想要行什么政令会有所掣肘。”

    蔡京心下大喜,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可是已经听说了,赵桓初一登基,就直接将户部尚书朱勔给砍了,他可不想步入朱勔的后尘。

    宋徽宗这一次是真的亲自给赵桓写的奏书,奏书的内容也是相当的诚恳,完全将自己的心态摆在了一个臣子的身份上写的。

    “皇帝陛下,现金军北撤,然亡我大宋之心不死,老拙料定金军必定会卷土重来,打算带领亲信前往西京洛阳,招兵买马,等到金军再次南下之时,我既可出兵勤王,又可作为牵制金军的据点,如此以来,金军首鼠两端,定可保开封无恙。”赵佶给赵桓的奏书说道。

    这封奏书,不可谓写的不恭敬,赵佶作为一个太上皇,赵桓的老爹,直接称呼赵桓为皇帝陛下,称呼自己为老拙,足见赵佶此时的心态。

    赵佶刚刚一进城,赵桓就得到了赵佶回来的消息,对于赵佶的回归,赵桓一点也不意外,赵佶逃出去以后,一点也没有已经退居二线的觉悟,到了地方以后,依旧像是皇帝一样,发布太上皇政令,当然赵佶的这些政令并不是为了抗击金军,而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迫不得已赵桓不得不在赵佶发布一条政令以后,他紧跟着需要发布一条圣旨来废止赵佶的政令。

    这样以来,地方的官员立刻就明白了两人只见的这种微妙关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桓是当今的皇帝,赵佶已经退下来了,所谓人走茶凉,从那个位置上退下来以后的皇帝,地方官员也就不那么重视赵佶了。

    而且童贯带过去包围赵佶的两万禁军也都是开封人,此时听说开封已经平安,就更加的思乡心切,内外因素之下,赵佶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亲信回来了。

    看到了赵佶的奏书,赵桓微微一笑,将奏书随手丢给了旁边的李纲。

    李纲粗略的扫了一眼,大吃一惊,他可是清楚宋徽宗的为人,如果真的允许了赵佶带人去西京洛阳,到时候赵佶政令一发,难保这朝中的大臣不会跑到赵佶的身边任职,那样可就成了开封和洛阳两套朝廷,这可是大忌讳。

    “陛下,不知道您打算怎么处理?”李纲试探性的询问道,本来作为皇家之事,是皇帝的家事,李纲实在是不应该过问的,但是这个时候,李纲却是不由的有些担心,毕竟这个时候的赵桓还比较年轻,官场的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李纲真的是生怕赵桓会一激动答应了下来。

    赵桓随手将奏折扔到了书案上,对李纲说道:“父皇年纪已经大了,实在是不适合跑到洛阳这么远的地方折腾了,还是留在朕的身边,也有助于朕在膝前尽孝。”

    李纲是个聪明人,听到赵桓说的话,他立刻就明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