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顺皇朝-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承启望向了徐崇光,看见了这徐老头微微地点了点头,陆承启便知道肉戏来了,淡淡地说道;“准奏”

    严华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道:“前日有学子在礼部衙门闹事,臣认为此事罪大恶极。不仅要严惩这些士子,罪魁祸首也要严惩。”说罢,他望向了御史中丞李然,很显然,言下之意说的就是李然。未完待续。

    。。。
………………………………

第一百七十六章:争辩

    此言一出,所有官员都看向御史台那些个言官。李然却好似没有听到一般,眼观鼻,鼻观心,啥都不看,自然也看不到别人的脸色。

    李然不说话,不代表他身后的御史台官员不说话,任由左司郎中严华指桑骂槐。监察御史贺礼曾当即端着朝笏出列说道:“严大人,何必含沙射影你认为此事是御史台引起的,那就直说,不必在这里拐弯抹角的。要是你觉得我们御史台不能督察百官,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有错不举,那还要我们御史台做什么”

    贺礼曾乃是李然的同乡后进,自然是李然的心腹。李然被人攻击,不能自辩,他便出来维护了。李然对他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成监察御史,他自然是要回报的。这时候,明面上官员是不能结党营私的。可内里,谁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所有的祖党、母党、根党、族党、乡党、朋党、同科、师生皆是一个个小圈子,要想挤进去一个圈子很容易,行拜师礼就行了,或者以心相交成朋党既可。但进去容易出来难,要想再融入另一个小圈子就很困难了。皆因这个时候,官员评判其标准是此人是否是忠心为主的,要是像正史上魏征这样的臣子,就会被别人诟病其德行。哪怕他的能耐再大,其余的官员也是一样看不起。

    一个官员要是站错圈子,那他的下场就比较凄惨了。哪怕日后做了高官,也逃不过一句“贰臣”的不雅称号。这可不是后世的职场白领,不想给这个老板打工。就跳槽到另一个企业去。这时候人们把君臣主仆看得非常重。改换一次门庭还能用良禽折木而栖。良辰择主而事来自圆其说。要是换多几次,三姓家奴的骂名肯定是背定的了。这做官有做官的声威名望,这官声名望不是看你为百姓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在官场上的信誉如何,说白了就是德行操守。要是经常换主子,还有什么官声名望可言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其实官员的选择的路子不多。投靠坐师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毕竟有一层师生关系在。即便这种师生关系很薄弱。但能做到坐师,说明深得皇帝信任,前途远大,绝对错不了。这样一来,你便不能做墙头草了,在官场里面做墙头草,永远是不能升官发财的。除非你被皇帝看中了,重用你,提拔你。不然的话,一辈子别想出头。

    有了所谓的结党。那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这也是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何一个在百姓看起来是好官的人,却难以攀到高官。而一个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大贪官,往往身居高位。皆因清官不屑于结党营私,朝中没有靠山,也不会上下打点,自然升官无望。唯有靠着所谓的政绩,慢慢攀升。而一些贪官,懂得阿谀谄媚,曲迎上意,上下打点疏通关节,自然是平步青云,升官发财了。所谓的官官相护,便是这个意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都在包庇别人,皆因一旦别人出事,他也会跟着倒大霉了。

    别看大顺官员的俸禄这么多,要是真的上下打点,疏通关节,这点钱真不够看。为何贪官屡禁不绝是因为他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操守在利益和威胁面前不堪一击,所谓的儒家学说只被他们当做做官的敲门砖,有多少人是真正钻研其中的学问说白了,利益是现实的,意识形态是虚的,这些贪官为了保住自己贪腐来的既得利益,就算要亡国他们也不会吐出来。

    而御史台的官员,或许不为什么钱财,但他们好名。御史台的工作就是弹劾官员,要是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清廉入水,他们凭什么升官自然要费尽心思罗列罪名,好提升自己的政绩了。只有被皇帝看在眼里,他们才能升官啊

    只可惜,陆承启不同于别的皇帝,他有着自己的情报机构,根本不需要什么御史台。要是等到御史台出政绩,大顺说不定就已经是贪官遍地了。如今监察司的余威尚在,上一年的反腐仍历历在目,被砍头抄家的贪官几乎塞满了整个监察司大狱。这般威慑下,陆承启不敢保证绝对没有贪官,但总归是不敢如此明目张胆了。犯罪成本一提高,这些满脑子都是算计的贪官们便要权衡了,要是升了官没命做,也是划不来的。如此一来,贪腐之人自然少了很多。

    这些门门道道,都是贺礼曾昧着良心弹劾其他官员的驱动所在。陆承启也明白御史台的尿性,这些人简直不分青红皂白,乱弹劾一通。要是像他们这么胡闹,大顺早就乱了。

    陆承启但也没想过要撤掉御史台,毕竟御史台和文武百官是沙丁鱼和鲶鱼的关系,缺了彼此都会失去了警惕心,继而陷入了混日子的恶性循环之中。

    贺礼曾这么一挑白,严华倒是很开心,笑道:“贺大人,本官可没有说你们御史台啊,这么快就承认了,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贺礼曾冷笑道:“严大人想要做什么,本官亦是一清二楚。陛下都说了不以言论论罪,更何况是我们御史台自古言官就是监察百官的存在,你们若是心中没鬼,为何怕我们御史台失职就是失职,你们做得我们就说不得了”

    严华丝毫不动怒,笑道:“贺大人,想必你是弄错了,本官说的罪魁祸首,可不是你们御史台,而是另有其人。”

    李然闻言,终于有所震动,他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先前每次例朝前都有人把书信丢入御史台之中,他们的消息根本不可能这般灵通。李然虽然一根筋,却也不笨,他早就知道是被人当枪使了。可御史中丞的职责,让他不得不咬着牙这般做。他的眼睛,可是紧盯着御史大夫的位置呢。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宰辅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监察大权。而宰辅被撤掉之后,御史大夫就要协助内阁处理朝政了。

    正是因为御史大夫可以替补相位,换成内阁制就是可入内阁,这可是掌握中心权力的重要位置啊,李然不盯着就怪了。可惜,现在的御史大夫乃是两朝元老梁坤和占据着,他的资质比李然老多了,一日他没有退下或者进入内阁,李然就没有机会。既然如此,只能另辟蹊径,靠政绩升官了。可惜李然的算盘打得挺响,就是不奏效而已。

    而严华说完这句话之后,贺礼曾也没话说了,怔在那里,不知道严华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未完待续。

    。。。
………………………………

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

    陆承启见文武百官都静默了,示意左司郎中严华继续说。有了陆承启的支持,严华的胆子更大了,反正他本来就是徐崇光一派的官员,此刻为了博小皇帝一个好印象,这个风头必须继续出的。

    严华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陛下,臣得到可靠消息,这次的罪魁祸首,乃是官盐的取消”

    这话一出,文武百官立时哗然。徐崇光的政敌,立即有人跳出来驳斥道:“陛下此举乃是为了百姓吃到低价盐,你一个小小左司郎中,如此大胆抨击陛下新政,可是想要造反”余者纷纷附和,一时间严华便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待得百官讨伐之声渐渐平息之后,严华再次说道:“臣当然知道,陛下此举乃是利国利民之策。但有人却并不这么想,官盐的取消,代表他们手上的盐钞便一无所值,利益驱使下,他们便铤而走险了。这些盐贩子极其可恶,不仅自身作恶多端,欺行霸市,甚至还勾结私盐贩子,私自蓄养兵丁。臣还查明,先前私盐贩子屡禁不绝,皆是这些人从中支持。这些盐贩子垄断了官盐私盐的买卖,聚拢巨大钱财。但我大顺子民却陷入盐价越来越高的怪圈,许多贫苦百姓连盐都吃不起。这些人实在是我大顺一大隐患,宜早除之”

    此话一出,先前聒噪的官员们立时陷入了沉默中。严华的消息也太惊人了,他们作为一个圈子的人,都没有收到任何风声。为何严华能得到这样的消息

    这些官员都不是傻子。想一想严华是谁的人那是徐崇光的手下冲锋战将。他说的话,等于就是徐崇光说的话了。徐崇光又怎么能消息这般灵通他作为内阁首辅,是见皇帝最多的官员,他的意思,不就是陆承启的意思吗

    明白了这一点,这些官员便沉默不语了。笑话,这时候要是再傻到跳出来反对,那么你的前途便完蛋了。且不论什么攻讦不攻讦的。单单是得罪皇帝这个罪名,你就吃不住了。被老板厌恶,你这个手下还能做多久,能有什么前途可言陆承启是当官的最大老板,哪怕你可以不听实际上的主子的话,也不能当面拂了皇帝这个名义上主子的话。不然一道圣旨下来,你就得跟官场说拜拜了,你的主子又怎么会为你一个小卒子得罪皇帝

    不会审时度势的,基本都被淘汰出官场了。丛林法则,在官场中也是适用的。见文武百官皆默然。陆承启满意地说道:“既然如此,严卿可有解决办法”

    严华端着朝笏的手微微一颤。眼神瞥向了朝笏。这朝笏是用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皇帝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严华早就做好了功课,朝笏上便有他要说的话:“我大顺律有云:持杖拿武器盗贩私盐者;三人已上;持杖者及头首并处死。若遇官司擒捕;辄敢拒捍者;虽不持杖;亦处死。陛下虽取消官盐买卖,可这些人勾结私盐贩子,蓄养私兵,已经形同造反,宜出兵剿灭之。”

    文武百官一听,才知道原来陆承启的用意在此。大顺朝是皇帝掌握所有兵权,手中握有兵符。而枢密院拥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只负责给领军将领发兵。而统领一支军队的将领,虽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若是没有旨意调动百人以上的军队,便算是造反。大顺朝忌惮武人如此之深,皇帝牢牢把握着军权,深怕被人架空了去。又故意拉拢文人,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又加之天灾频发,不断把难民充入禁军之中,原先尚有战斗力的禁军,被这些难民进来之后,拉低了战斗力。以至于到了陆承启掌权之后,禁军几无战斗力可言。若不是陆承启铁腕剔除老弱病残,禁军现在都没有一点战斗力。这个办法虽然安抚了难民,阻挡了一时的民怨,可后果更是严重,直接让大顺原本战无不胜的禁军变成了软脚虾。不下重本,如何能练成精兵

    陆承启听了,并不置可否,而是问朝堂下面的文武百官:“严卿所说,诸卿以为如何”

    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些刻意刷存在感的人。这不,陆承启的话音刚落,左谏议大夫云枫便跳出来了:“陛下,不可啊臣尝闻范蠡言,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臣认为兵者凶器,一国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唯恐陛下轻行者也”

    陆承启知道,这些所谓的谏议大夫为刷存在感,一旦用兵,征集劳役,便会跳出来反对。“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过失之官。大顺设有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这时候,谏官被看作是与宰辅相同等重要的皇帝羽翼,专门指责皇帝施政的过错。但往往较真的谏议大夫,下场都不咋的。你一个下属,当面指责你老板的过错,或许在别人面前,老板不得不夸奖你是一个忠心为主的好人才。其实内心已经把你给记恨上了,一旦你工作上出现点什么小过错,皇帝立马把你给贬了,你哭都来不及

    聪明的谏官,一般都不会“廷诤”在朝廷当面向君主直言,而是“上封事”书面向君主提意见。这样皇帝又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又保留了自己脸面,君臣关系又没有这么紧张。

    好在陆承启是一个不在乎别人看法的皇帝,换了一个小心眼的,早就暗自记恨了。严华闻言,立即反驳道:“圈养私兵,等同造反。若这都不围剿,置我大顺纲常何在,律法何在,威严何在谏议大夫此言,臣不敢苟同”

    云枫还想再说什么,却被一旁的右谏议大夫钱宗方给拉住了,云枫被他这么一提醒,才算是醒悟过来。谏议之言,表达一下就行了,就好像保留意见一样。若是引起小皇帝的不快,他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不甘心地入了队列之中,不敢再说什么了。未完待续。

    。。。
………………………………

第一百七十八章:拍板定案

    起点终于出手打击盗版了,可喜可贺啊在寒冷的深夜里,求些订阅吧,哪怕是单章也好,不想成神的写手不是好的码字匠,而我只是一个键盘侠而已

    朝堂下一片寂寥,无人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严华见状,连忙再添加了一把火,说道:“天下匪患不绝,百姓怨言甚多。臣接阅之下,忧愤填膺,当食不能下咽。我大顺朝百年来,列圣深仁厚泽,洋溢寰区。福建路、淮南路、两浙及山东路匪患,滋蔓十六七年。兹逆贼如此鸱张,人神共愤。市恩则有赏无罚,军纪不立,国法已堕。将不畏法而畏贼,兵不畏法而畏战。将帅每以调兵益饷为诿延之计,营员即以奉令持重为自便之私,掩饰弥缝,贻误至于今日,生民涂炭。臣宵旰殷忧,但闻此事,莫不痛心疾首。急思殄此贼氛,苟稍有所见,何敢缄默不言我厢军兵勇有数万之多,却糜帑不下千万,而未能损贼毫毛,仍纵贼如入无人之境。如此厢军,哪堪大用唯今之计,陛下且令禁军替代厢军,前往剿匪,或能一举建功”

    严华此言,直接击中大顺兵丁的软肋之上。如果不是陆承启一力要求严格训练禁军,现在或许连禁军都不堪重用正史上,北宋的灭亡不就是如此吗北宋的所谓“天下精锐”的禁军,号称八十万人,却因为夹杂了太多老弱病残,加之冗兵的弊政,禁军没有了一丝战斗力。再配合宋徽宗、宋钦宗的决策失误。该出击的时候不出击。被金人直接灭了北宋。掳走二帝、嫔妃、朝臣三千多人靖康耻,不能忘啊

    大顺现在除了边军常年战斗,还保留有战斗力之外,很多禁军也是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厢军更不用说了,就相当于后世的民兵,他们其实就是在吃饷,干活那是不可能的。前几次派他们去剿匪,还没走到剿匪之处。贼寇早就做鸟飞兽散了,他们吃了一屁股灰,连贼寇的面都见不到。如此几次,贼寇都不怕这些软脚虾了,甚至还敢和厢军交战一番,每每百多人杀得千余人的厢军大败而归。被吓破胆的厢军,就算接到甚么剿匪勒令,也坚决不出战了。就算出战,也是紧守大营,哪里是来剿匪的。明明是怕那些贼寇到了骨子里

    陆承启早就想整治一番这些厢军了,这哪里是军队。连拿起锄头打仗的农民军都不如啊这也难怪,厢军在所有大顺军队中,饷银是最少的,抚恤那是基本没有的,相当于杂牌军。入伍没有什么要求,只需要拿得起武器就行了。要是在禁军之中,你没有五尺一寸高,别想进入禁军。五尺一寸是多高大概是后世的一米六左右吧,古代的人不高,一米六也算是高个子了。除此之外,还对膂力有要求,拉不开一石弓的,坚决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