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若嘟起嘴道:“瞧瞧,狐狸尾巴都露出来了吧?”
想做好事,却被污蔑成“昏君”,真的是比窦娥还冤:“朕可是立志赶超文宗的,哪里敢为儿女私情拖累?朕若是急不可耐之人,定会先把梓童这个知书识礼,温柔贤惠的皇后采办了再……”(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三十八章:贤后
周芷若听了,粉嫩的脸庞倏地一红,假装嗔道:“呸,好端端地话,怎么不正经起了了?”
陆承启捉狭地笑道:“怎么地不正经了?”罢,稍稍用力捏了捏周芷若的柔荑。周芷若只是脸上一红,却没有挣脱。可陆承启恋爱经验少得可怜,根本不知道是周芷若放出的信号,还傻乎乎地挑逗人家,挠着周芷若的手心。
周芷若脸上潮红一片,低着头没有任何动作。若是个中老手,肯定知道有戏了,陆承启却还是傻傻地不知所措,真乃大煞风景。良久过后,周芷若也察觉有异,抬起发烫的脸颊,却发现陆承启已然神游天外了。见状,周芷若不免大失所望,可不知怎地又有一丝感激。
“陛下在想什么呢?”
周芷若见夜深凉寒,为陆承启拉起了一衣袍。然后再下床,把香炉搬近了些。陆承启此刻也回过神来,叹道:“朕在忧虑,这几日都把那些大臣拦在垂拱殿外,明日该如何面对他们?”
周芷若把陆承启的金丝软枕垫高了些,让陆承启更舒服地半躺在龙凤床上,然后把脸贴在陆承启的胸膛上,听着他强有力的心跳声,偷笑道:“这有何妨,明日不上例朝便是了。”
陆承启苦笑一声:“藉口呢?”
“龙体有恙呗!”
听得出周芷若话语中的笑意,陆承启又是爱怜,又是好气,哭笑不得地道:“这算什么,佯病吗?躲得了一时,可躲不了一世的。此番事情,皆由十品官制而起。更深层的缘故,乃是十品官制,堵住了门荫和纳栗的通道。哼,这些所谓重臣,打得什么主意朕不知道?无非是想为沾亲带故的混个一官半职罢了,这和前朝世家,有何区别?”
周芷若见陆承启动了气,连忙抚摸着他的胸膛,柔声劝道:“陛下莫要动怒,为了些许国事,不值得。”
陆承启轻轻揽住了她的香肩,闻着让人心猿意马的幽香,竟差把持不住。连忙转移话题道:“这些看似正直,都来劝朕,不要一意孤行。打得好算盘,但∴□∴□∴□∴□,m≡co$m凡为亲朋弄个一官半职,家族便能兴旺多些时日。哼,那天下寒苦之士,出头之日在哪?凭着门荫纳栗进入官场的,又有几个不是歪瓜裂枣?遂了他们心意,却害了朕的江山,这笔买卖,怎做得!”
听到这,周芷若“扑哧”一笑,道:“陛下怎么像个商贾,如此斤斤计较?”
陆承启听后也笑道:“利益之争,本来便是寸步不能让。朕若是让步了,难保下次他们更得寸进尺。若是寻常的事也就罢了,可关系到选才之事,选才又关系到国体稳固,如何能轻易妥协?不仅是十品官制,便是科举,朕也想一并改了……”
周芷若惊讶地道:“陛下不可,此事宜徐徐图之,切勿操之过急。十品官制,已然全国哗然,若是再改科举,这……这不是乱了套吗!”
陆承启也知道徐徐图之的道理,可就是气不过。这些大臣看起来一个个忠心耿耿,满口为了大顺着想。可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的门道,打着自己的算盘。陆承启阅历虽然不甚丰富,可见得多了,想得多了,也是能看出来的。
“梓童得在理,朕不过是气话罢了。此次秋闱,朕要同时开制科。只是宣布时日,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陆承启缓缓道。
周芷若一愣:“陛下欲再开算科?”
“非是算科,医科、足安边科(选拔军事人才)、才膺管乐科(音乐人才)、志烈秋霜科(贤良忠直人才)、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画科、水利科、建筑科、材可治国科、牧宰科(畜牧人才)……”陆承启越越是兴奋,直了许多名字,听得周芷若都晕圈了。
“陛下可曾想过,这么多科目,如何出题?”
周芷若免不了要出言打击一下陆承启,免得又闹出什么事端来。陆承启一愣,这倒也是,出试题是他最不擅长的,只好道:“算科、医科、水利科、建筑科、器匠科、船舶科、商贸科、牧宰科乃是必开科目,朕的新政,缺少了此等人才可不行。至于军事人才,由皇家军校选拔便是了,分为谋略、领兵、后勤三科。对了,既然要行十品官,何不直取吏治科人才?”
陆承启想到这,哈哈大笑道:“如此甚好,考中了便是十品官了,朕倒要看看,天下士子到底愿不愿做这十品官!”制科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者可以直接授予相应官职,这明他们确实有某项特长而适合做某项工作,不必再经过吏部考试。不过考生可能并不都是士子秀才,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甚至还可以是已经获得进士、明经及第的中举者,也可以是在职官员,只要你认为自己有特长就可以经推荐参加考试,颇具开放性,不拘一格录人才。陆承启的高兴之处在于,其实并不需要什么试题,只要他看得上就是了。这好比后世的面试官,了谁可以,谁就能行一样。
周芷若幽幽一叹,道:“陛下还是莫要高兴得太早了,明日一关尚未过去呢!”
陆承启被这般一提醒,顿时蔫了下来:“是啊,明日例朝,可算得上是朕的大考了。”
周芷若听得好笑,道:“陛下也要赴考?”罢偷笑起来。笑了一会,周芷若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擅自做了主张……”
此刻的陆承启已然倦意来袭,迷迷糊糊地道:“梓童拿主意便是了。”
“臣妾见陛下忧心苏子瞻,便派了韩凤儿去暗中保护他,协助暗查拐卖孩童一案。陛下,陛下……”周芷若唤了几声,却见到陆承启眯上了眼睛,耳中听着他颇有规律的呼吸声,竟是睡了过去。
周芷若心疼地看着累坏了的陆承启,轻轻地抚摸了一下陆承启的发鬓,眼中爱怜无限……(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三十九章:朕去赴考了
“……要我拿主意,你可是天子啊!”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的周芷若,忍不住嘟囔了一句,鼓气地在陆承启身旁躺下,听着陆承启有规律的呼吸声,一时半会也睡不着。︾︾,
仁明殿分为内外殿,已经成了定式。聪明的古人虽然不明白为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烧炭会致人于死亡,可不代表他们就不会总结。聪明的工匠巧妙地利用空间,曲折地设置了内外殿,一来隔开了寒风,使得宫殿温暖如春;二来通风透气,放置火盆之时,亦不会使人中毒身亡;第三嘛,则是隔音效果特别好,便是在外殿,也不一定能偷听到内殿中人说的话。
这样静谧的环境下,再加上香炉的熏香促进睡眠,周芷若就算有什么心事,也很快便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等她再睁开眼的时候,身旁的陆承启已然不见了。周芷若眯着眼睛,隐隐看到陆承启正在宫女的服侍下穿起龙袍。看到这,周芷若自然就醒了:“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伺奉在龙凤床边的宫女连忙说道:“回娘娘,已经是卯时一刻了。”
周芷若听了,高声说道:“陛下为何这般早便起身了?”
陆承启听了这话,任由宫女帮自己穿衣穿鞋,头也不回地说道:“梓童也起身了?朕今日不是要去‘赴考’嘛,难免有些紧张,睡不着了自然要早起了。”
周芷若听得出陆承启言语中的故作轻松,颇有些担忧,还想劝说的时候,陆承启接着说道:“梓童若是困倦,再睡一会吧,此刻还尚未天亮。”说罢,便踏步往殿外走去。周芷若好几次想叫住他,却又担心误了陆承启的大事,都没叫出口。
看着陆承启大踏步出了仁明殿,周芷若也没了睡意,说道:“快帮我更衣打扮。”
身旁的宫女不敢怠慢,连忙说道:“是,娘娘。”
出了仁明殿后,陆承启神情开始凝重起来。今日穿着下礽很宽的龙袍,不适宜运动,所以陆承启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始晨练,而是慢慢地往御膳房方向走去。
贴身小太监高镐见陆承启心事重重的模样,也不敢多嘴,老老实实地与众宫女、内侍走在陆承启后面。适才陆承启说是去赴考,这个比喻是一点都没错的。自他掌权亲政以来,一直以为朝堂大局尽在掌控之中,不管是中枢的六部还是内阁,大都换上了“自己人”。内里掌控有内阁,外面有监察司监察百官,这样的力度可以说远超前朝。但这一次推行十品官制,为何还是这么多阻拦?单单是这四日以来的谏言奏折,都堆满了垂拱殿。每每高镐把内阁不敢票拟的奏折成堆成堆地拿来之时,陆承启连翻看的**都没有,往往都是淡淡说四个字:“留中不发。”
这让陆承启很怀疑,难道真的要用血腥的手段,才能迫使这些“自命清高”的大臣屈服?法不责众,在陆承启看起来就是个笑话,这各个衙门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胥吏完成的,这些所谓的大臣,留着也只是为了好看罢了。陆承启很想一次性全部贬谪他们,可这般一来肯定全国哗然,比十品官制更加动荡。
碍于如此,陆承启才按捺住自己的冲动。不过这些大臣,纷纷上了陆承启的黑名单。让陆承启困惑的是,不仅仅是那些有“前科”的大臣,连左司郎中严华、中书舍人刘庚、礼部尚书冯承平、刑部尚书周延华、内阁大臣蒋英、朱绪才、卫须惊、郑严、孙乐平、曹文忠、何云里、施文斐、张思明、吕振端、赵源奕等都纷纷上书,直谏十品官制弊害之处。唯有内阁首辅徐崇光明知事不可为,抱了静观其变的心思。
泰半文官,都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六部尚书除了工部尚书李诫尚在河南路奉旨治河之外,吏部尚书吴显祉、兵部尚书秦怡康、户部尚书林镇中没有牵扯进来而已。兵部向来不涉朝政之事,这个在意料之中。吏部是陆承启的自己人,自然也不会拆自己的台。至于户部尚书林镇中,是徐崇光的得意门生,自然也得了徐崇光的示意,静观其变。
纵观整个朝堂,能坚信不移之人,竟唯有吏部尚书吴显祉一个!这让陆承启怎么能放心得下?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文官集团的力量,却让陆承启大为忌惮。这样的官员,要是阳奉阴违,会使大顺蒙受多少损失?
而这些大臣,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小皇帝的黑名单了,还抱着法不责众的想法,想要逼迫小皇帝就范。可陆承启哪里是好糊弄的,他认准的事,怎么都得推行下去。不管文官集团怎么反对,吏部已经开始行动了。长安城的胥吏大多登记在册,改革起来并没有多难。仅仅四日时间,就已经将京兆府的胥吏,一一登记在册。但凡欺压百姓、侵占民田、协助乡绅偷逃税款的,都被一一起了出来。这些恶吏污吏,统统都被拿去河南府当了苦力。
最叫苦连天的不是吏部尚书吴显祉,他的工作大部分是给手下的胥吏,哦不,是十品官给分摊了。登记官册一事,也进行得很顺利。毕竟天下胥吏,不可能全都是恶吏污吏,也有好的胥吏,不是吗?最痛苦的官员,却是京兆府府尹黄玮颐。面对吏部和监察司联名提交的证据,他不得不依法惩处这些恶吏污吏,以及豪取巧夺民田、偷逃税款的乡绅。单单是四日来,就已经处理了近百件案子。饶是京兆府府尹黄玮颐“业务娴熟”,也彻底累垮了,哪有时间写奏折请求撤销新政?要是给御史台参一本他,说尸位素餐,他吃不了兜着走!不知道多少人盯着这个京兆府府尹的位置,黄玮颐可不敢有一丝大意。
好在今日是例朝,黄玮颐终于从繁忙的政务中脱身出来,直如脱离地狱一般,还未到卯时便从府邸出门,登上马车往皇宫而去。
通过监察司暗报,陆承启对这一切都了然于胸。
但就是如此,陆承启才更感不安,等会朝堂之上,会发生什么更不可预知。心事重重地往御膳房走去之时,陆承启突然开口问道:“高镐,调来的禁军,都把守好长安城了?”(未完待续。)u
………………………………
第四百四十章:先发制人
跟在陆承启身后的高镐连忙道:“回陛下,昨日禁军千人,便已进入长安城。现在按照陛下的旨意,一半纳入城防司,一半在宣德楼前集结。”
陆承启了头,调遣禁军入城,是为了安全起见。谁知道有没有什么野心勃勃之人,恣意闹事呢!禁军入城协防,加强了力量,也震慑了宵,一举两得。禁军加上城防司、监察司,驻扎在长安城中的军队,已然超过万人。再加上千人的御前侍卫,虽然防不住长安城的每个角落,可一旦有人闹事,想要逃出长安城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种无形的震慑,就是告诉有野心之人,给朕好好呆着别乱动,乱动有你好看!
高镐亲自去传旨的,自然要问他。其实禁军的作用,威慑多一。而且来得禁军,全是精锐中的精锐。既有火枪队,也配有神臂弓,更多的是佩带朴刀长枪的禁军。而厢军,早已打散编制,编入禁军之中了。现在长安城郊的禁军大营,已然聚集了超过四十万的部队。大顺的厢军和禁军,已然混然一体,再也不分彼此。
“很好,想必那些大臣,已然见到朕的手笔了吧?”陆承启笑道。
高镐不知道陆承启这话什么意思,难道皇帝想要大开杀戒不成?这个骇人听闻的念头,高镐赶紧抛于脑后,不敢再想。陆承启调动禁军,一来是威慑宵,二来则是警告那些大臣,不要搞得太过分。没上过战场的文人,骤然见到衣甲鲜明,威风凛凛的禁军,气势上便弱了三分。兵法上这招便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给这些文官一个下马威,杀杀他们威风,免得弄得自己几日不见他们,就很弱似的。
果不其然,在宣德楼门外,来上例朝官员正准备进入宣德门旁边的待漏院时,却见齐整整的禁军在火把的照耀下,衣甲鲜明地把守着宣德门。
能上例朝的,都是七品以上的京官,官高权贵,哪里见过如此阵仗?一个个都愣在当地,议论纷纷。上朝是件累人的事,要是家住的远,寅时便要起床出门,披星戴月,走上两个时辰才能到。好在太祖◎◇◎◇◎◇◎◇,m≧co≡m心疼臣子,专门在宣德门外盖了一个“待漏院”,让大臣们先进去歇着。
上例朝,皇上能迟到一会,可大臣不敢啊!万一被人揪住辫子,弹劾一本的话,真的是有苦无处诉。于是大多提前出门,赶往皇宫。而皇宫未到卯时过半,是不会开宫门的。所以大臣便在待漏院候着,这么早来总该填饱肚子吧?大顺的商贩远超历朝历代,待漏院盖起来之后,也没有明文规定皇宫门口不得摆摊设,于是各种卖吃的卖早的商贩全都跑过来了。待漏院前灯火通明,人物走动繁杂,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热闹的吃早市。
这不,一些文官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买了早后,带入待漏院吃将起来,一边吃一边低声道:“我听府上管家,陛下调遣禁军入城,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这会看来,是专门给我们下威风的。”
“可不是吗,云大夫,我等在垂拱殿外请求觐见了三日,皆不见不得陛下圣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