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顺皇朝-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库充盈了,百姓安居乐业了,连外敌都被你打败了。若说你做皇帝还失败的话,那历朝历代那些明君,岂不是要羞愧至死陛下,你有点着相了。臣妾虽然不懂治国安邦的道理,亦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来的。陛下现如今未及弱冠,便有此成就,假以时日,定能青史留名”

    周芷若看似说了一大堆,其实也没说什么重点。可陆承启又偏偏吃这一套,顺着周芷若的思路往下想:“是啊,来日方长,我急什么要是我能再活个四五十年的,定能将中国,带到正轨上。”

    这么一想,陆承启就想通了。人不怕钻牛角尖,怕的是钻了牛角尖还不知道退出来。稳定了心神的陆承启,又恢复了以往的皇帝风采,经过一番思虑之后,他又缓缓地说道:“梓童之言,朕受教了。诚然,这南边乃是大顺朝廷力所不逮的地方。可假以时日,朕开发了南部,又何愁南边不繁荣待到那时,百姓安定,定不会再有鬻儿卖女等人间惨剧的发生。”

    说这话的时候,陆承启心想:“九百多年后,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一个圈,便成就了中国的奇迹。我此刻地位不输于他,我画一个几个圈,难道还及不上那伟人吗开通出海口,通转商埠,自然能带动起经济来。自沿海再辐射到内地,又是一个京兆府对了,那新式战船的建造还不知哪里建船坞,这不是摆明的时机吗”

    周芷若说道:“臣妾不懂治国,陛下拿主意便是。但臣妾须得提醒陛下,这江南地带,地广人稀,瘴气弥漫,多地尚处蛮荒。加之土人居多,通商尚且不易。虽属大顺,朝廷却统管不力。此事若是处理不当,恐生内患,还望陛下三思。”

    陆承启倒是一愣,对于南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记得历史书上学过,在南宋时期,因北宋灭亡,赵家皇朝南迁临安,才把中原的技术带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增长。没想到现在,他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陆承启一时间想了很多,还是觉得通过开通出海口,增加商埠能迅速带起南方经济以外,别无他法。当然,南方的农耕潜力巨大,陆承启不会看不到这个。在东三省还在辽国的控制下的时代,南方是中原能开发的重要产粮区,不是有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吗
………………………………

第三百一十六章:帝后合计(下)

    陆承启缓缓地把心中计划全盘托出,请周芷若这个有一定经商经验的给个意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陆承启只能把控大方向,一些小细节的东西,还得专业人士去解决。

    周芷若听了陆承启的“奇思妙想”之后,仔细思考了一番,说道:“陛下,若以臣妾愚见,此事可行。但想要几年时间便达到京兆府这般,恐怕陛下还是有些想当然尔。臣妾还有个疑问,即便几年时间便能把南边变成又一个京兆府,那些被拐孩童岂不是还得等多几年方能获救臣妾怕到时候,被拐孩童已经被摧残致死了”

    陆承启苦笑道:“梓童,先前朕说了,要启用监察司,你说不可。现如今又怪朕办事不力”

    周芷若听了,吐了吐舌头,知道自己乃是关心则乱。一方面怕人贩子伤害那些可怜的孩童,一方面又急着救他们出水火。两相矛盾之下,便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说法。

    还好,陆承启能够体谅她的心情,安慰道:“梓童宅心仁厚,自是不会做那恶人。朕明日便吩咐监察司,加强暗探,若是查到幕后之人,定当严惩不贷。”

    周芷若一听,有些急了:“陛下,若是伤及那些孩童怎么办”

    陆承启一愣,心道:“是啊,这些人贩子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要是逼得他们狗急跳墙的话,肯定会把那些可怜的孩子杀死,找几个垫背的”

    他一时间也没了主意:“难道就这么放任他们嚣张不成”

    周芷若忧心忡忡地说道:“那定然是不成的,陛下。臣妾不懂这些。全凭陛下拿主意。”

    陆承启苦笑道:“梓童不懂。难道朕就懂了要不这样,朕派出一个钦差大臣,专职禀办此事,如何”

    周芷若眼前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可如果被那些人贩子知道了,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额朕让钦差暗中查访便是了,同时授他尚方剑,有先斩后奏之权。这样总行了吧”陆承启不得已,抬出了尚方宝剑这个杀手锏。这个尚方剑说的不是剑名,而是这个时代皇帝一般把剑放在尚方之中,也叫做尚方斩马剑,正史上到了明朝,才被称作尚方宝剑。

    这种剑,是历朝历代的专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署,耗时十余年磨出来的宝剑。汉代的时候,这个官署,叫做尚方。因宝剑锋利到能斩马,所以又叫尚方斩马剑。而大顺朝的尚方剑。则是由将作监和军器监联合打造,历时八年方成。其中沁入了陨铁,以及陆承启都说不上的金属,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估计力大者,斩马是不在话下的。因尚方剑的名声深入人心,所以这柄剑,也顺着叫尚方剑了。

    当然,这柄剑最大的用处,在于象征着天子,又称天子剑。如果御驾亲征的话,这柄剑是当仁不让的天子配剑。历朝历代的皇帝,若是授剑给臣下,必定是皇帝的心腹。持此剑者,上能斩奸佞,下能令厢军,更兼先斩后奏之权。特权之大,若非心腹,皇帝是断断不敢授予的。

    当然了,皇帝授剑前,会在圣旨上写得清清楚楚,持剑者,不能因私忘公,利用特权做其余的事,更重要的是,任务完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给回来。

    这尚方剑,政治意义大过它本身的锋利。若是谁能得授此剑,心思敏捷的群臣便立即知道,此人乃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圣眷正隆,还是与此人交好为上。若是先前交恶,则远远避开,免得惹得一身苏州屎。

    周芷若生于官宦家,自然知道这尚方剑的用途,心中一惊,说道:“陛下,这尚方剑轻易可动不得啊”

    陆承启脑子里想起一个潇洒的身形,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说道:“梓童,放心吧,朕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若非信得过的臣子,朕又怎么会把此剑暂时给他用呢朕有预感,这次的事,不会小了。若是钦差没有一点权力,恐怕办不成这事。哼,能不声不响拐卖三个省的孩童,也算是为恶一方了。若不是有点根基的,哪里敢藐视国法”

    周芷若知道,若是论处理政事,她定是不够陆承启考虑得周到的。既然陆承启已经成竹在胸,那便这样做吧。她一个妇道人家,似乎也做不了什么。

    他们聊着聊着,定下计策之后,时间已悄然流逝。这下可苦了守候在御膳房门外的太监宫女们,只能傻傻地站着,连走开去茅厕都不能。时间一久,心中都嘀咕了开来:“怎么今日小皇帝和皇后用膳这般久难不成他们在这御膳房里边应该不会吧,就算等不及,总该回到仁明殿再说啊”

    这些宫女虽然都未经人事,却早已受过训练,这方面懂的东西并不少。只是陆承启还以为他这幅身体还是个雏,却不知道十五岁那年,他已经被专门教导的宫女侵占了

    咳咳咳,这些乃是闲话。正当宫女们暗自嘀咕的时候,紧闭着的御膳房门总算打开了。心怀鬼胎的宫女一看,“咦,他们怎么一副平常的模样,这不合理啊”

    却见陆承启一马当先地说道:“来人啊,朕要和梓童摆驾仁明殿”

    那些个贴身太监和宫女们不敢怠慢,由两个宫女在前面拿着灯笼照明引路,其余的手中也有灯笼,登时把周遭照得一片亮堂堂的,深怕他们跌倒了。

    自御膳房路过御花园之时,陆承启隐隐瞥见,因他跌入玉香池之事,而建起的护栏。他又望了望身旁的可人儿,心中一阵感慨。

    好在御膳房毗邻后宫大院,不一会便到了仁明殿外。此刻以至戌时,宫女和太监早该换值了。这也难怪那些宫女心中嘀咕,原来是到了下班时间。

    换值的宫女分别服侍陆承启和周芷若入浴、登上龙凤床,才退出了仁明殿。

    躺在床上好一会的周芷若,心忧那些可怜孩童,不由地问道:“陛下,臣妾能知道那钦差到底是何人吗陛下,陛下”

    接连叫唤了好几声,却听得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原来白日里思虑甚多,耗费不少脑细胞的陆承启,身子一沾到柔软的床铺,不到一会便已然入睡。

    看着沉睡中的陆承启,周芷若微微一叹,推动陆承启的动作停了下来,自己又躺了下去
………………………………

第三百一十七章:官廨

    距离上次春闱,已然过去快半年了。按道理来说,春闱状元应该是待遇最好的那个,不是外放七品官,就是做京官八品。但很可惜的是,这一次恩科状元苏轼,并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也许是陆承启特意想磨练一下他,故意给了他一个从九品的刑部主事的职官做。

    当然了,作为状元,还是有一定特权的。按例来说,就算职官低了点,阶官还是有正八品的。而吏部给苏轼的阶官,正是正八品的承事郎。

    对于同科的进士来说,这算是不错的了,起码都有一个职官做。更多的进士,其实都是领着一个文阶官,苦苦等着实缺。但苏轼是状元啊,要是和榜眼杨泓一比,那就一个天,一个地了。

    作为榜眼的杨泓,都给外放到松江府去做正八品的县令了,而他身为状元,却只是个从九品的主事。虽然说京官是比地方官好,但那也是要看品级高低的。不到正五品以上的京官,在长安城里根本就等于没地位。更别说苏轼这个不入流的刑部主事了。

    这件事,成了洪祥三年的笑谈。好在苏轼自我调节的能力不错,硬是道:“苏主事,陛下有口谕与你。此间人多耳杂,先去你家,咱家才能对你宣旨。”

    苏轼有点不解,说道:“可子瞻还得去刑部点卯啊”

    那小黄门见过不少高官达贵,可这样憨直得没半点政治心机的,还是少见。不得不明说了:“苏主事,陛下口谕。关乎你是仕途。那刑部主事,不过是你垫脚石罢了。在乎他作甚你只管放心,宣完旨之后,咱家便去刑部,代你陈情。”

    小黄门都这么说了,苏轼再坚持己见,那便是不近人情了。苏轼想了想,便道:“公公请随我来。”

    一路上,苏轼不止一次试探性地询问,小皇帝给自己什么口谕,这般神秘兮兮的。可那小黄门谨记陆承启的吩咐,只字不露,只是神秘地笑道:“苏主事待会便知。”

    当然了,被小皇帝记起,苏轼便已然很开心了。他还以为,自个要在刑部主事这个位置上熬个五六年,才有资格升迁。却没想到,幸福来得这么突然,这当口,小皇帝便想起自个了。

    苏轼的家,在长安城的宣平坊,距离刑部衙门,是有段路程的,更不用说距离皇宫了。好在这小黄门平日里宣旨宣得多了,走的路也不算近,还是可以坚持下来的。

    没办法,前朝的时候,长安城也不算得多大,仅能容三十万户。到了大顺立国之后,太祖下令将长安城扩建,至少要容纳得下五十万户才行。这般一来,长安城的人口,急剧攀升,据户部统计,这长安城中,至少住了五十二万户人家,就算是一家三口来算,也足足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长安城容纳人口的极限了,要想再容纳更多人,就必须再向四周扩建。

    走了约一盏茶时间,才算是到了苏轼的家中。苏轼原本在长安城是没地方落脚的,中了状元之后,才分配到了这官廨。如果他不是三甲,那对不起,你自己想办法吧。大顺官员住宅的解决途径,除了官廨之外,还有皇帝赐予、自己建造、花钱购买、租借别人的房子、借居他人之所

    你一个新科进士,想要皇帝赐予你宅邸,那是想都不要想。纵观大顺朝堂,能由此殊荣的,无不是为朝廷立下大功劳之人,比如内阁首辅徐崇光,还有前太师杨道奇、枢密使姜瑜等等哪个不是一品阶官

    皇帝赐予你就别想了,而官廨也不是随便能住的。首先,你得是一科三甲,且在京就职。如果不在京就职的话,那官廨也没你的份了。就比如这科榜眼杨泓,他被外放松江府,这官廨就没他份了。当然,他作为一个官、二代,他老爸杨道奇有着先帝赐予的大宅邸,又怎么会看上这官廨

    杨泓看不上,别人稀罕着这官廨不多,乃是福利房,仅供新科三甲居住,且只有三年居住权,要是期满,你就得自己想办法了。毕竟官廨不多,科举也是三年一届。开恩科的话,也不知三年之内有多少三甲进士。

    这三年间,官廨算是对你的住房补贴。而其余进士,没有职官的,俸禄里面也会有每月一贯钱的住房补贴,算是毕竟有人情味。

    这官廨,作为朝廷财物,隔三年便会有工部的工匠进行修葺一新,以备下一届科举进士居住。要是没人住的话,这官廨就会被闲置。而上一科进士,可以向户部提出书面申请,讲述自己的困难,酌情可以住进去。在一方面来说,大顺朝廷,确实有人情味多了,不像正史上明朝那样,摊上一个抠门的太祖,俸禄给的少不说,住房还要自己解决,官廨都不建几个。

    而宣平坊,正是官廨所在地。苏轼敲了敲自己分配到的官廨,不多时,便有一个同苏轼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开了门,见到苏轼,惊愕地说道:“子瞻,你不是去点卯了吗”

    他再看了看苏轼身后,心中一惊:“难道子瞻犯了什么事了”
………………………………

第三百一十八章:授剑钦差

    这年轻人不懂世事,以为苏轼身后跟着的是押解的公差,还道苏轼犯什么事了。

    苏轼笑道:“陛下有口谕,我今日便不去刑部了。子由,你的课业都温习好了”

    原来这年轻人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正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共称三苏。当然了,在这个时空,苏轼也只是刚刚金榜题名,苏老泉还是未曾中第,苏辙则是没有考过科举。

    苏辙时年已然二十四岁,被苏轼连累,所以考不了科举。不仅是苏辙,连苏洵都是一样。因苏轼前些年公然言论政事,被几个二五仔悄然举报,苏轼锒铛入狱。要不是陆承启登基,颁布了不以言论论罪的圣旨,恐怕苏轼此间还是在牢狱里面。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来。就算出来了,他们苏家的声誉什么的全毁了,考科举便是一个梦想,可望不可即。

    皆因大顺的七不准考,若是进了牢狱,便是犯了其中之一,就连直系亲属都不能科考。大顺的科举,严禁跨州府考试,需得本籍发放考号,凭号而考。若有案底之人,当地官府便绝对是不发放考号的。没有考号,就没了参考资格。

    这个规定虽然严格,但也有他的道理在。犯罪之人,必定是德行有亏。虽然难免有冤假错案,可也冤枉不到哪里去。德行有亏之人,做了官,岂不是百姓的灾难

    这七不准考,原先没有直系家属这一条的。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受难。是世俗眼光所界定,说不清谁对谁错。州府官衙不给你考号,你除了上京击登闻鼓告御状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

    不过这样的情况,击登闻鼓,也是败诉的多,胜诉的少。所以说苏轼时来运转,要不是陆承启来到这个时空。也不知他的下场是什么。

    苏辙听闻苏轼挂念他的课业,立马说道:“回兄长,正在温习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