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业叔,绢小姐嫁去省城,婚事便也在省城办了吗?”石二妹在车上插了一句问道,“那我们这些亲戚道贺,也要去省城?”
石里长愣了一下,回头道:“出嫁头两天,女方家也是要摆席面的,咱们这些族人和晖安县的亲朋自然是在举人老爷家吃席。”
石二妹暗暗吐舌,她对旧俗知道得不多,还以为和上一世一样,男女结婚只在当天摆酒席。原来这个时代是男女方分开摆席。看来,自己想借这个机会进省城的想法是不可行了。
并非石二妹没勇气孤身一人去省城,而是时逢乱世,女子独自一人出行很容易被歹人盯上!而且家中的钱都由李氏保管,石二妹自己并没有钱!无论时代怎么进步,没有钱都是寸步难行吧?
但石二妹并没有放弃出去闯一闯的念头,她可不想一辈子当村姑!何况还有个嫂子心心念念要把她嫁给傻子!虽说已经是民国十年,对女子的约束已不像过去那么苛刻古板,还有了女子学堂,但事实上只比封建王朝时期开放了一点点而已!男女婚嫁大多数还是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女子的地位却依旧没有提升多少!
**
当晚,石二妹哆哆嗦嗦的从外面抱着木盆进了屋。在灶间将东西收拾好后,她才裹着大棉袄进了东屋。
大哥石顺成亲后和妻子田来弟住在西屋,石二妹和父母睡在东屋的大炕上。
“这么冷的天儿,你还非得擦洗个啥啊!冻病了可怎么办!”坐在油灯下给丈夫石永旺缝着衣衫的李氏见石二妹进屋,便不悦地低声道,“也不知道穷干净个什么劲儿!以前也没见你这么爱折腾!”
十一月的天,往外泼盆水都结冰,偏偏石二妹宁可挨冻也要在东边堆杂物的小房里擦洗完再睡觉!这让李氏很是看不惯!普通人家天天洗脸洗脚才上炕睡觉,都是爱干净的了!
石二妹不理会李氏的不满,坐在炕边梳头发。女人的个人卫生一定要搞好,不然以后遭罪的还是自己!这个时代对女性健康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染上普通的妇科疾病也不大有人愿意去看大夫,怕被人说不正经、或怀疑做过什么不耻的事!乡下卫生条件又不高,自己还是多注意些比较好!
“娘,我听守业叔说,石举人家的绢小姐要在明年四月嫁去省城。”石二妹放下梳子开始编辫子,“我想……我想跟着送亲的人一起进省城看看。”
“啥?”李氏吓了一跳,手上被针扎了一下,音量也忍不住高了几分!
“嗯……”已经在炕一头睡着的石永旺哼了一声,但没有被吵醒。
题外话:
是不是太种田了?男主会在后面出现,哈哈。先写写女主脱离乡下的过程。
………………………………
22。拜年1
李氏瞥了一眼丈夫,压低声音训石二妹道:“你去省城作啥?那是随便去得的地方吗?老实在家呆着!”
石二妹抿抿唇,脱了袄子钻到热烘烘的被窝里不再言语。
李氏见女儿这副样子,也不好深说。只得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针线,撑着身子吹熄窗台上的油灯,拢被睡觉了。
**
很快就到了年节,石二妹跟随父母、兄嫂进县城去给石举人府上拜年,顺便再去探望一下石大妹。
关于葛木匠和同院住着的女人有些不清不楚的事,石二妹并没有告诉父母。一是她还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自己臆想着乱说反倒不好!二是夫妻间的事终究应该由葛木匠和石大妹先自己解决,若是解决不了再由长辈出面劝说、或是教训,这样不会太让人难堪。
石举人不但在晖安县有名望,连江对岸巴城也有不少乡绅名士对其敬仰不已!所以逢年过节时,到石举人府上走动人情者不在少数。
石永旺的父亲与石举人的父亲是兄弟,但石举人的父亲是嫡出,石永旺的父亲是庶子。分家时,石永旺的父亲得了石家村的几亩地和一幢宅子。但这个庶子在大宅里过惯了不务正业的日子,没多久就把分得的那点儿家产败光,累得儿子石永旺向本家租地种才能吃上饭!
虽然是堂兄弟的关系,石永旺这个作堂兄的也得巴结着堂弟才行!
往年拜年,石永旺一家都是拎鸡绑鸭、再带一筐山货干当年礼。怕礼轻了,少不得在县城里再买些点心果子之类的东西充充数。今年备礼时,石二妹给出主意,带了两大坛果子酒、一筐红蘑干、两小罐泡菜和两只小公鸡!都是自己家做的、有的东西,而且还没花多少钱!
石永旺和李氏觉得礼太轻,还不如往年了!怕惹石举人和石老太太不高兴!儿媳妇田氏是头一年去举人府上拜年,也觉得这些东西拿不出手,着实在婆婆面前唠叨了一阵子!
“举人老爷府上怕是什么都不缺,咱们送什么都不见得入了人家的眼,可必大费周章和钱财的备那些东西?”石二妹不以为然地劝说父母道,“今年咱们送的这些都是自己家精心准备和制作的,也体现出一份心意来。就带这些东西去拜年,到时候我自有办法让石老太太喜欢。”
讨得石老太太欢心,就等于是让石举人高兴!
一家人将信将疑的就带着这些东西去了石举人府上,门房迎客的管事看到石永旺带来的这些东西时,脸上表情明显有些嘲弄和不屑,随手招呼下人抬到后面去。
石永旺和李氏心里就是一沉,田氏的脸色也变了变,只有石顺心粗没发觉什么。
石老太太姓栾,其父在前朝的科考上中过同进士,因为没什么门路谋个官职,只好回乡开馆做先生。石家想优化自家血统,不能只当土财主,就替石举人的父亲求娶了栾氏。栾氏生了三个儿子,次子就是石举人,其他两个儿子也都中了秀才!石氏族人便异常的尊敬这位石老太太!
在丈夫过世后,石老太太作主,将本家大宅、县城里的两间铺子和大部分田地留给了石举人,其他几间大铺子和外地的宅子则分给了长子与三子!大老爷分得的产业离省城明城近,便举家搬到了明城;三子分得的是巴城及周边几个镇的生意,就搬到了石家在巴城的宅子里。最令晖安百姓敬佩的是,三兄弟对母亲的分配没有任何异议,并没有闹出别家那种为了争家产人脑袋打成狗脑袋的丑闻!
石二妹从别人嘴里听到了一些关于石老太太的传闻后,对这位老太太也很是佩服!很想见一见!
本家大宅保持着旧式格局,前院是待客的厅子、石举人的书房和一些接待外客留宿的房舍。垂花门内住的是内宅女眷,还有一座供女眷们平日走动玩乐的小花园,里面有鲤鱼池子。
石二妹这是穿越后第一次到石举人的府上,前身应该是每年都来过。所以,她进了府之后并没有好奇的东张西望,而是用眼角的余光将经过的地方观察了个大概。田来弟则没有这股子沉稳劲儿,张大嘴、瞪大眼露出了惊叹和艳羡的表情。
“老太太的身体依旧很硬朗吧?”李氏带着几分讨好的笑容向领路的仆妇问道。
“硬朗得很,老太太也时常惦念着永旺大爷和太太呢。”那四十左右的仆妇一脸笑容地客套道,“原本顺少爷成亲时,老太太就想亲自过去喝杯喜酒,但恰好身子不爽利就没去成。”
“哪敢劳动老太太呢,今儿就让顺子媳妇多给老太太磕几个头。”李氏赶忙惶恐地道。
那仆妇只是抿唇笑笑,并未接话。
后院里石老太太住的妙慈堂院子最大,今天大年初一,族内的女眷都赶着过来拜年,就显得非常热闹。
仆妇跟守在门口的丫鬟低语了两句,那丫鬟扫了一眼石永旺一家,然后用甜甜的嗓子高喊道:“石家村的永旺大爷和太太一家来给老太太拜年啦!”
丫鬟这一嗓子差点儿把石二妹给逗笑出来!
永旺大爷和太太?凭自己家那个家境,爹娘还能称得上“大爷、太太”?但民国初几年,这种大家族的确是还保留着旧朝的很多习俗,石永旺与石举人是堂兄弟,出于尊重被称作“老爷”倒也没什么错。
一家人被引领进了堂屋,里面的欢声笑语伴着热气扑面而来,绕过屏风就看到屋内有男有女、或坐或立。时代毕竟是不一样了,过去的男女大防也弱化了,所以逢年过节一大家子男女聚在一起也没有太大的避讳。
石永旺一家上前跪在蒲团上向坐在上座的石老太太磕头拜年。
………………………………
23。拜年2
“过年好,过年好。快起来吧!”石老太太栾氏笑呵呵的让他们起来。“又是快一年没见着你们一家啦,如今又添了新人口啦。”
说着,石老太太的视线就落在了田来弟的身上。
田来弟表现出害羞的样子低下头。
“上个月我听说大妹儿有孕了?她是个有福气的孩子。顺子媳妇嫁进来也快一年了吧?可怀上了?”石老太太笑着问道。
低着头的田来弟瞬间就白了脸色,不安地朝公婆的方向看了一眼,又扭头看了一眼丈夫。
石二妹也对石老太太这直白的问题一愣,她怎么感觉石老太太不大喜欢田氏呢?
“累着老太太操心了,顺子媳妇还没有孕呢。这才成亲不到一年,也是不急。”李氏尴尬地陪笑道。
石老太太点点头,“你们夫妻不急便好。”
李氏听出石老太太语气中的冷淡,不禁略显慌张地看向丈夫。心想,他们一家刚进来,哪里就惹得石老太太不痛快了?
石老太太的视线落到石二妹身上,脸上又扬起笑容来,“穿着桃红袄子的丫头是二妹儿吧?快过来我瞧瞧!”
石二妹听命走上前,行了一礼道:“老太太好。”
石老太太拉起石二妹的手打量了几眼后,扭头对坐在身旁的一名穿着红底洒金宽袖袄的中年妇人道:“这孩子是越长越水灵了。我瞧着这模样,倒和秀英有几分肖似。”
那中年妇人也打量了一番石二妹,点头附和道:“是和小姑长得有七八分相像,比大妹儿更像。”
“我瞧着……不止七八分。”石老太太的眼眶微红,重又看着石二妹沉声地道,“九分也是有的。”
她们口中的“秀英”是石老太太唯一的女儿石秀英,十五岁时嫁给了巴城一个读书人,次年因难产而亡。石老太太痛失爱女,大病了一场,即使时隔十多年,再提起这个女儿也是难过不已。
石永旺家的石大妹渐渐长大,模样竟与石秀英有几分相似,石老太太甚是喜爱!这也是石府上下对穷亲戚石永旺一家还算礼遇的主要原因!
如今石二妹也十六岁了,因其内里已经是较为成熟稳重的施楠,再经过一番打扮,竟在容貌和气质上和石秀英更加相像!
中年妇人――石举人的太太杨氏见婆婆又要伤怀早逝的小姑,连忙劝道:“老太太,这大过年的您可别吓到了孩子。”
石老太太深吸一口气憋回了泪意,紧捏了两下石二妹的手又认真的看了几眼,真是越看越像!
“好孩子,今年多大了?”石老太太问道。
石二妹不知其中原由,倒真是被石老太太要落泪的样子吓了一跳,但反应还算快地答道:“过了年就十七虚岁了。”
“跟书玲丫头一般大吧?”石老太太问杨氏道。
杨氏点了点头,“书玲是三月的生辰,应该是比二妹儿大几个月。”
杨书玲是杨氏的侄女,去年二月开始寄住在举人府里,年纪与石二妹相仿。
石老太太从身旁丫鬟手中拿过一个红包,又退下手上的一只金镯子塞给石二妹,“拿着讨个吉利。”
“谢谢老太太。”石二妹再次行礼,接过红包和金镯子时心里怦怦直跳!
之前还想着自己没有钱去省城,现在手里就握着钱了!
石老太太又给了田来弟一个红包,却没旁的物件了。
接着石顺、田氏和石二妹又给屋里的其他长辈们拜了年,同辈的堂兄弟姐妹们也互相拜了年。
下人给石永旺一家备了椅子坐下来陪石老太太聊天。先聊了些种地的事,后又聊到石二妹酿的果子酒上。
“十月时,你们送来那一坛果子酒真是不错。”石老太太真心地赞道,“男人喝着是少了酒味儿,倒很是适合我们女人平日里抿上两盅儿!若再酿出新酒来,可别忘了给我这个馋嘴的老太婆送点儿过来。”
旁边的举人太太杨氏也笑道:“老太太这话也说到我的心坎儿上了。自从喝过那坛果子酒后,还真是念念不忘了。”
石永旺受*若惊地站起来躬身道:“今儿拜年又带了两大坛子果子酒,是九月里二妹儿上山采摘浆果酿成的新酒。若是老太太和太太不嫌弃,以后酿出了新酒就给您们送两坛过来。”
“那敢情好!”石老太太爽朗地笑道,“我们可有口福了!”
李氏见石老太太比方才初见时高兴了许多,也大着胆子笑道:“二妹儿这孩子就爱捣鼓!前几天用新法子做了些酱……泡菜,今天也给您带了两罐过来尝尝鲜。”
噗哧!在座的人中不知谁喷笑出声。
“咸菜疙瘩都能拿来当年礼了,真是有趣。”有个细小的女声嘲讽地道。声音虽不大,屋里的人却都能听到。
顿时使李氏胀红了脸,又尴尬起来。
石老太太和杨氏朝发声的地方瞥了一眼,没说什么。倒是一个穿着青花瓷纹宽袖袄的妇女狠狠的瞪了一眼身旁的少女。
石二妹站起来垂首淡声地道:“我寻思着,年节里大鱼大肉铺满席,吃着肯定也腻了肠胃,所以才送了两罐发酵的泡菜来给老太太解腻。这也算不上是年礼,只是捎带的小东西而已。”
石老太太正对那少女的无礼感到不悦,听石二妹这么解释才缓和了脸色。
“二妹儿是个体贴的。”石老太太慈爱地道。“永旺媳妇,像二妹儿这么好的孩子,将来相看女婿时可得好好挑拣才行,不能委屈了这孩子!大妹儿的亲事草率也就罢了,二妹儿的可不再糊涂了啊!”
石永旺夫妇听得冷汗淋淋,田氏更是紧咬着嘴唇没脸抬头!
石老太太以前很喜欢石大妹,知道石大妹为了凑给田家的彩礼而嫁了个瘸腿鳏夫后虽没说什么,却是没参加石顺的婚礼!石举人也未到场,只派下人送了贺礼而已!现在又说起石二妹的婚事,显然是听说了些什么,才敲打石永旺夫妻。
………………………………
24。转机1
“是,是!老太太”石永旺连声应道。
杨氏怕石老太太说多了令石永旺一家难堪,便打圆场地道:“既然二妹儿说那泡什么的菜解腻,呆会儿吃饭时盛两碟给老太太尝尝。这也快到中午了,不如咱们先打着马吊,边等着开席如何?”
屋里众人应和,便纷纷起身。丫鬟、妈妈们开始忙碌地摆桌子、挪椅子。
李氏和田氏这种农家出身的妇人哪会那种高级消遣,只得与其他同样不会玩的族中妇人坐在一起嗑着瓜子闲聊。
石二妹坐在李氏身边,有几个身份是同族伯母或婶子的妇人不住的夸她长得漂亮、又心灵手巧。皆因石老太太今天对她的特别礼遇。
通过听这些远的、近的亲戚们闲聊,石二妹才知道方才嘲笑自己家送泡菜当年礼的少女是石举人庶弟的
**
在石举人府上吃过饭,石永旺一家又去看望了石大妹。
葛木匠也在家里等着岳家,全程态度殷勤,看不出什么异样。石大妹的脸上也挂着笑容,连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