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跑得最多的也就是马车了,载重量根本不大,对路面不会有什么损伤,不需要用什么钢筋,事实上这个时代,也不可能有钢筋给你用,所以造价相比后世,会便宜了很多。
最大的成本其实还是运输的成本。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每隔上一段距离,就建一个加工水泥的工厂,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的减轻,运输水泥的成本。
水泥的制作很简单,只要有石灰石和粘土的地方,就可以建水泥厂,并生产水泥,工艺和烧石灰也差不多。
石灰石非常的坚硬,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电力,也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先破碎石灰石,配制成生料,再进行煅烧的工艺,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所以只能先进行煅烧,直接将熟料进行破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们配置好。
相对于生料,坚硬的石灰石,经过煅烧成熟料之后,进行破碎就方便简单的多了。
“那还是算了吧!成本如果很大的话,朝廷肯定不会考虑,陛下也不会同意,凡是花大钱的工程,陛下都是非常小气的。不过皇城内的主要大街上,用水泥来修路,应该还是没有问题。
妾身这就去信长安,找人过来学习一下,怎么制作水泥,让他们回长安办一个水泥厂,应该可以赚到一点钱。”
一想到有钱赚,武则天立马就兴奋了起来,只要是能够赚钱的生意,她都不想放过。
“呵呵!从长安到洛阳的这条路上,商贾行人众多,几乎是日夜不断,朝廷如果不愿意出钱修这条官道,我们可以自己修一条啊!重新玩划一条路线,尽量的取直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李中华很随意的说道。
再后是私人投资修路,可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还是非常赚钱的生意。
“什么?我们自己花钱修路,老爷,你是不是又犯糊涂了,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情,私人帮朝廷修路,这个不是很短的路。”武则天很惊讶的说道。
武则天现在很后悔,自己为什么没事找事,说什么修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弄的老爷突然发神经,居然想自己掏钱修这条路。
她突然感觉自己腰包里的钱,马上就要飞走了似的。
“你家老爷可没有犯什么糊涂,不对,什么叫你家老爷又犯什么糊涂了,老爷什么时候放过糊涂了?”李中华实在是有些郁闷,
“算了,本老爷也不和你计较了,其实修这条路,虽然也可以说得上,是帮朝廷修这条路,但这条路也是帮我们自己修的,不过他不仅不会让我们赔钱,甚至还有可能会赚钱,而且是赚大钱。”
“老爷这话说的,妾身都听不明白了,各位姐妹们都听明白了吗?老爷居然说我们自己掏钱修路,不仅不会亏钱,而且还会赚大钱,什么时候出钱修路还有钱赚了?”武则天夸张的说笑道。
“妹妹都没有听明白,我们这些姐妹,又怎么听得明白,生意上的事情我们可是不懂。
不过老爷既然这样说了,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妹妹不妨等老爷说完了之后,不就什么都听明白了吗?”杨雪微微浅笑着说道。
这话既捧了一下武则天,又帮着李中华说了话,谁敢说杨雪是个没有心机的人,只是她的性格并不喜欢争强好胜而已,说话也不喜欢得罪人。
所以她这个大姐,做的也令人无话可说,对谁都是一种包容的态度,既不偏也不倚,无论对谁都是一种包容的态度。
“这条小泥路修好之后,我们是要收取过路费的,当然也不是强制大家都要走这条路,所以这条路是需要单独修建的,路线也是单独规划的。
不想花过路费的人,仍然可以走以前的老路,这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想要走我们修的这条水泥路,那就必须交过路费。
但朝廷办事的官员,军人,是可以免费通过的,而且修这条路,也必须获得朝廷的批准,也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收费,我们才可以修建这样一条水泥路。
有了朝廷的批准公文,我们收取过路费,就是合理合法的,任谁也是无话可说,如果没有朝廷的批准,我们当然也就没有权利,向过路的人收取过路费了。我说的意思你听明白了没有?”李中华解释了一遍后问道。
“听倒是听明白了,关键是朝廷他们会批准吗?而且一次收费多少标准?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这条路的成本?”
武则天有些怀疑的说道,但所提的问题,无不显示出她身为一个女强人的特质,十分的精明。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4章 长安米贵
“收多少路费合适,这个问题不用那么着急,等把路修好了再说。
至于朝廷会不会同意,朝廷为什么会不同意呢?整条路都不需要朝廷投入一个铜板,朝廷却因此多了一条,可以迅速反应的路,这条路的军事意义,可是比民用的意义还要大上一些。
你试想一下,假设皇帝现在正在东都洛阳的行宫,帝都突然有大事发生,皇帝是不是可以通过这条水泥路,迅速的回到长安,处理突发情况。
修好了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以后长安到各州郡的路,都可以修水泥路,商人可以因此得利,百姓因为参与修路,也可以赚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钱,朝廷到各地的路况好了,处理突发状况的效益,也会大大的提高。
朝廷不仅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而且还能够因为修路,大大的繁荣经济,增加税收,可谓是一举数得,朝廷实在是没有什么,反对修水泥路的理由。”李中华非常自信的说道。
“那万一没有多少人愿意,为走水泥路买单,宁可走以前的官道,那我们到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岂不是亏大了,妾身还是觉得,修水泥路的这个风险,实在是有些太大了。”武则天摇了摇头,很是犹豫的说道。
武则天的目光,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人,目光看不到那么长远,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李中华并没有觉得有多奇怪。
虽然武则天掌管着家中的生意,己经有十年之久了,按理说处事应该非常成熟,但李中华交给她管理的生意,简直是不要太好,那里有什么风险可担心的?
基本上生意都是自己找上门的,根本不需要她去想办法,推销产品,她管得最多的,还是生产上的人事安排,各店铺的掌柜等销售管理人员,以及与各家合作结算分帐方面的事情。
投资方面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在哪里多开一家分店,产品供不应求时,加大产量,多招聘一些工人。
那些投资可以说是半点风险都没有,只要投入了进去,马上就可以看到回报。
投资修水泥路,那可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谁也没有干过。
不要说是投资修水泥路了,就是普通的路,也从来没有私人投资修过,就算是有善心人出钱修过路,那也只是一段很短的路。
至于收取过路费,那更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那些土匪山贼拦路打劫的另外。
李中华只能耐心的给武则天,讲解一些后世先进的理念了。
“商人以谋求最大的利益为原则,如果从洛阳运送一批货到长安售卖,走普通的官道,不仅要忍受一路颠簸,而且要用十天时间,耗费在路上。
而走我们修建的水泥路,运送货物的马车,就会跑得很快,根本不用担心,天气突然下雨之后,车轮会陷进泥坑里,从洛阳跑到长安,只需要三天的时间,那你说商人是愿意出点路费走水泥路,还是走免费的官道。”李中华问道。
“三天就能从洛阳,把货物拉到长安,那肯定是愿意出点路费,走水泥路了,早到长安一天,也可以早一天把货物卖出去。”武则天不加思索,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样不就对了吗?那你还需要担心,没有人愿意走收费的水泥路吗?”李中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笑了笑说道。
武则天还真是有些固执啊!劝说她可是费了不少的口水。
“如果害怕承担太大风险的话,也可以进行招商的嘛,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水泥的效果,都是不会介绍投资,一起来修这一条,从西都长安,到东都洛阳的水泥路的。”李中华又提出了建议道。
对于这条水泥路,李中花心里其时一点都不担心,朝廷会拒绝修路。
如今的帝都长安城,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
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
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本来相当发达,故从西周到唐代,长安屡为建都之地。
然而自东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全国的重要性便日益下降,加上关中适宜农耕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殖,统治机构的膨胀,粮食供应成为长安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二是从关东及江南漕运更多的粮食到关中。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
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四分之一,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
这个时候的长安,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长安城内和效外,多达一百五十万人,超出了整个大唐十分之一的人口。
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亦非易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
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
天皇四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
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
开皇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
如果有一条水泥路,可以快速的将粮食,从洛阳运往长安,李世民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长远来说,还是走水运,过三门峡之后,走渭水入长安,才是最划算的办法。
最近几年,长安的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就是因为人口增速过快,从南方槽运过来的粮食,运到长安之后能不贵吗?用斗钱运斗米,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而酿酒消耗的主要就是粮食,所以成本也在逐年的增加。
在辽东金州酿酒,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辽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
李中华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对于解决漕运困难的事情,大有帮助。
据史料记载,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后,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之前粮食的问题并不突出,李中华也就没有关心这些事情,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一旦出现了灾荒的年景,别说用粮食来酿酒了,恐怕长安城内的人,都要饿死不少。
虽然因为李中华的出现,很多人的手中都不缺钱用了,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南方的粮食,无法及时的通过漕运,调运到长安,问题可就非常的大了。
每年初春,就会有大批的江南稻米,用漕运的方式运到长安。渭水流浅沙深,黄河砥柱险阻,漕河水量不足,都会影响到漕粮的转运。
所以漕运粮食其实是最不稳定的,路上的损耗也是非常巨大,一路历经波折险阻,能够顺利运送到长安的漕粮,用十不足一来形容,也是毫不为过。
尤其是过三门峡时,有一段河道水流湍急,弯道众多,又有许多暗焦,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居,整船的粮食沉没于江中,毁于一旦。
所以后来不得不在三门峡靠船上岸,改用陆路运输的方式,绕过三门峡河段,重新装船,往长安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时间,也大大的增加了漕运的成本,长安的米价焉能不贵?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55章 安西四镇
长安不仅米贵,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贞观之后的社会日趋稳定,长安也渐渐的变得,居其不易了起来。
土地的价格,与贞观初年相比,早己翻了一番,并是上涨的势头仍然非常的强势。
长安城就只有那么大,上百万人涌入,官员也越来越多,都需要有住的地方,房子又怎么能不越来越贵呢?
虽然李中华并没有特别的提醒武则天什么,但不得不说,武则天对房产有一种非常敏感的反应。
早在她不断租凭店铺时,便觉得每月交租给房东,是一件极为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她在拓展店铺时,都是能买下来的,尽可能的把它买下来,哪怕是对方要价稍微高一些,都不喜欢租用别人的房产。
看到有心仪的房产要出售,她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家里的姐妹那么多,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甚至是不止一个,多购置一些房产总没有错,有备无患。
就算是暂时用不上,也可以租出去,甚至安排一些为自己家里打理生意的掌柜,入住其中,也能收买人心,让对方更加卖力的工作。
爵爷府虽然不小,自家老爷也是花钱买过来的,但终归是朝廷的产业,武则天的心里,并没有多少的安全感。
现在回头一看,这些房产的投资,都获得了极大的回报,地理位置绝佳的房产,价值翻了数倍的都有,不能不说这是一项意外的收入。
好不容易团聚一次,按理说,怎么也要在辽东呆上几个月,甚至李中华都想着,让武则天遥控指挥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武则天却不放心,就这么放任自家在长安的产业。
其实,长安还有一个女强人,那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