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故作遗憾地说:“那就只好下次在万林县见面了。”
李青林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他拎着小林俊二的物品回到了来福客栈。
第九十章暗剑无声30
更新时间2011…6…6 14:04:39 字数:2078
确认李青林身后没有“尾巴”之后,潘可为将李青林领进了楼上的福字号房。
潘可为叫来那个会日语的年轻人,三个人开始检查小林的物品。
本来像这样的小事是不需要潘可为这种级别的人亲自动手,自从上次野川认错人之后,他心里就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想让李青林继续冒充日本人小林,让他打入日本人内部。但是这个计划的实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日本人很重要或者能够和特别重要的人接触,只有这样的日本人才是有价值的。
仔细检查完小林的物品,潘可为大为泄气。
小林的物品很简单,也不值钱,除了几件军队发的衣服,一点点积蓄,还有十几本日记本和相册,以及他从小保留下来的一些证件,再加上野川刚刚递给李青林的两个大信封。
两个信封被首先打开。一个装的是小林服役、退役的文件证明,从这些文件得知小林只是个普通士兵,退役前最高军衔只是个上等兵;他虽然是东京人,可他自小就是个孤儿,一九三一年被唯一的叔叔带到东北加入日本开拓团;小林后来入日本中国驻屯军服役,今年正式退役。
第二个信封装的是佐藤机关付给小林的报酬,那是一沓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
小林的日记本和相册是大头,看来他有很好的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从上初中开始一直记到现在。小林不是个文采很好的人,日记被他记成流水账,里面记录的只是一个普通日本人到日本士兵成长的过程。
翻完了所有的东西以后,潘可为确定小林是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这样的人就是回国或者留在中国,也只能做一个最普通的日本人,小林这个身份对于潘可为来说毫无价值。
潘可为极其失望,他不禁破口大骂:“Ma的,这个小日本一无背景,二无能力,怎么就被田中选中了执行任务呢?”
潘可为嘴上大骂小林,心里已经放弃了让李青林冒充他的计划。
李青林在一边听他大骂,还以为潘可为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而生气,要是他知道潘可为动过那样的念头,他今天打死也不会来领小林的物品。
李青林笑着对潘可为道:“你忘了他是有特长的,那就是国语和绘图能力,小林那一口流利的国语就是田中选他的理由。”
潘可为点头道:“对!执行这样的任务有这两条也就够了。”
见带来的那个年轻人还在拿着照相机对着那堆东西拍个不停,他一把夺过来并关了相机镜头,道:“这一堆垃圾有什么好拍的,纯粹就是在浪费胶卷!日本人说咱们国语比咱们还地道,这就是差距!回去以后我给你们找好的日语老师,你们以后说日语要比日本人还要地道!”
见潘可为已经想走的样子,李青林指着那一堆东西问潘可为;“这些东西和钱怎么办?”
潘可为手一挥,道:“这堆破烂你看着办吧。”
小林的物品里有点积蓄,还有佐藤机关刚发给小林一些报酬,但都是“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
一九三二年六月,为了从经济上控制中国东北以及从中国掠夺经济资源,日本在东北成立“满洲中央银行”。仅在一九三二年,伪满洲中央银行就发行3。2亿元纸币,这些纸币简称“中银券”。日本正是利用发行货币从中国东北掠夺了大量物资,从而将战争的费用转嫁到中国人民头上,事实上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
“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在本地等于是一堆废纸,李青林收着也没用,于是拿出来递给潘可为道:“你们有办法花出去,还是你们拿走的好。剩下的东西我收拾一下,等会就将它们带走。”
潘可为想了想,接过那一沓钞票道:“那我就收下了,就当着你花钱买这身行头吧。”
李青林和潘可为开玩笑道:“我今天帮你做事,你不付工钱也就罢了,现在竟然要我自己买衣服鞋子,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潘可为也笑道:“你要是再能找到几个日本特务,我给你发奖金。”
又要帮他找特务?这国民党特务的钱是那么好拿的么?
李青林忙摆手道:“找特务是你们的专业!我今后还是老老实实种地赶大车,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去。”
说话间李青林已经把那一堆东西捆扎好,他将那个包裹往肩上一背,然后向潘可为告辞回家。
街上依然很热闹,李青林沿着街道慢慢晃悠。有个店铺的门口摆着一台收音机,此时电台正在播送新闻,店铺为了招揽顾客将收音机的声音开得很大。
今天新闻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党立法院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现在电台正在加紧向全国宣传;二是流窜陕北的“**”在英勇的国军打击下,又向西“回窜”了。
这部所谓《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开始筹备宪政活动的结果,因为是在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正式公布,又被简称为“五五宪草”。这“五五宪草”虽然从文字和形式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其实还是强化党国一体,维护个人独裁,这理所当然会遭到人民反对。由于抗战的全面爆发和随后的内战原因,这部所谓“五五宪草”胎死腹中,直到国民党逃离大陆都未能成为正式生效的宪法文件。
李青林特别注意的是那“回窜”的新闻。从新闻中分析得知,东征进入山西的红军屡战屡胜,蒋介石急调陈诚指挥中央军沿正太路、同蒲路进入山西,中央军和晋绥军即将对东征的红军形成合围之势。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爆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蓄革命力量,五月一日至五日,东征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西渡黄河,全部撤回陕北。
李青林总算得到了红军的消息,历史的车轮仍然沿着既定的道路在前进。
夕阳西下时,戴礼帽、穿长衫、戴墨镜的李青林迎着满天的晚霞,背着包袱回到了小李村。
第九十一章暗剑无声31
更新时间2011…6…6 21:17:25 字数:2132
李万全和刘秀珍应该还在地里干活,家里只有姜美枝在干家务,李青林仰首挺胸进了家门。
姜美枝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听见有人走进家门,她从厨房门口探头看了看,是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礼帽和墨镜的人进来了,这个人很奇怪,进了门就直接往自己的卧房里闯。
乡间有一种盗贼,叫做“白日闯”。农家没什么财产,一般都不锁门,有老人孩子在家的一般让老人孩子看门,没老人孩子的人家往往将大门随便一掩就下地干活。“白日闯”的人假装是这家的熟人,趁着人家没人或者看门的孩子小不懂事,他们大摇大摆的进人家偷钱偷物。
姜美枝见这人不做声就进门,还若无其事的往里屋走,她心里一惊,莫非这人就是“白日闯”。姜美枝很紧张,大声喊道:“你这人怎么回事啊?进屋不说话还往人家里屋闯,你到底是谁啊?”
李青林停住脚步,转身对姜美枝“嘿嘿”一笑。他正要说话时,头上被人拍了一下,原来是刘秀珍他们从地里回来了。
知子莫若母,刘秀珍一眼就认出他是李青林,笑骂道:“臭小子,装神弄鬼做啥呢?”
李青林哈哈一笑,取下墨镜和帽子,姜美枝这才确认他就是李青林。李青林道:“我没装神弄鬼啊,我回自己的家没错吧?”
李青林出门的时候穿的是一身短打扮,现在这一身行头看上去价格不菲,穿戴上去以后整个人都大变样,姜美枝一时反应不过来,竟然没认出他来。
“嚯嚯!我说是哪里来的大财主呢,原来是咱家的李大少爷回来了。”难得李万全也有了幽默感,也和李青林开起玩笑来。李青林这段时间来钱如流水,李家人人眼花缭乱,早已见怪不怪了。
“这次又赚了多少钱?”李万全接着问道。
李青林苦笑道:“这次没挣着钱,只弄回来一身行头。”说着打开包袱将小林的衣服拿出来了。
刘秀珍对那一堆本子册子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那些衣服很欣赏。她拿起包袱里的衣服一件左看看右看看,赞道:“这细洋布的衣服就是好,青林穿着一定很排场。”
这些衣服都是日军外面军服和衬衣,日军军服当然不能穿出去,就是那些日本军用衬衫也是立领的,和中式衬衫有明显不同,就这么穿出去说不定有心人会认出来。于是他连忙说:“这些洋式外套在咱们乡下穿不出去的,还是收起来。爹也好几年都没做新衣了,要么你们把这些衬衣全都改一改,改好以后给爹穿吧。”
李万全身上穿的是无袖的土布坎肩,这件衣还是好几年前做的,早已补丁摞补丁不成样子了。现在有新衣穿,他自然很乐意。
刘秀珍拿着衣服瞥了一眼李万全,道:“嚯嚯!看我们家老爷多得意!儿子给他赚钱,给他挣大骡子大马,给他买旱烟,还给他买新衣服,美得都快冒泡了吧?”
得了便宜自然要卖乖,李万全“嘿嘿”笑着,拿出旱烟袋装上一锅旱烟,美美地抽起来。
晚餐吃的是红薯野菜玉米糊糊,菜很简单,就是腌蔓菁。去年李家红薯大丰收,因而直接提高了伙食质量,从去年秋收开始,李家一日吃三餐。虽然还搭着蔬菜野菜,但是那些蔬菜野菜只占少量,饭菜里玉米红薯占绝大部分了,并且能吃多少就煮多少,再也不定量吃饭了。
又到了麦收季节,吃饭的时候李青林问李万全:“今年不去做麦客了吧?”
李万全说:“干嘛不去?有钱不赚那是傻子。”
刘秀珍在一边打趣道:“你爹呀怕你们说他光吃饭不做事,只做大老爷呢。”
李青林笑道:“你年纪也大了,麦客的活太累人,咱家今年收入还可以,也不指望你挣的那点钱。再说今年春天到现在还没下过透雨,我看马上要浇玉米,咱家地里的活也不少,今年就别去了吧。”
刘秀珍在一边也说:“青林说的对!美枝也要人照顾,今年就不去了吧。”
李青林接着说:“前几天我给三丫他爸送药去,他最近身体好了些,但是还是恢复得很慢,我想过几天带他去正县铁路医院去看看西医。”
一九零六年京汉铁路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总局为方便铁路员工就医,首先在北京设立医疗机构。一九一五年总局在豫省正县设立京汉铁路正县医院,任命天津北洋医学校毕业的施秉为院长,上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许豫生为医员,这样的西医水平在此时县级医院绝对是第一流的,因此李青林要带卫三丫父亲到正县铁路医院看病。
李青林又看看在一边的姜美枝的脸色,接着说:“听说正州有个名医外号‘张一贴’,他独家秘制制的狗皮膏药对腰酸背疼特别有效。美枝的爹老是说腰腿疼,我正好去多买几贴带回来。”
姜美枝在一边说:“你要去就去,拿眼睛看我做什么。”话虽这么说,脸上却带着笑意。
卫三丫家也有农活要干,李青林要等卫三丫的父亲闲下来再带他去看病。随后的几天李青林随着家里人下地干活,有空的时候就拿出小林的日记什么的随便看看消闲。
小林的文化水平不高,日记文字写得很直白。小林可能是一个喜欢照相的人,他保留了从小到大的照片,并用精美的相册收集在一起。这些日记记录了一个日本男孩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并从军的过程,虽然没什么文采,但是很有生活气息。日记再配上那些黑白照片,就像将一个人的历史活生生地摆在面前,李青林看得倒是津津有味。
卫三丫的肚子已经很大了,自从知道李青林决定带父亲去看西医,卫三丫心里非常感激。她悄悄从罐子里拿出去年李青林给他的那五块大洋,说当做父亲的药费。
李青林推辞不要,说:“你这几个钱还是留着自己用,治病的钱我早已准备好了。”
卫三丫很坚决地塞进李青林的手里,说:“就算治病的钱有了,你路上总得花钱吧?俗话说‘穷家富路’,你多带点总不会错。”
见卫三丫如此坚决,李青林笑着收下了,心里还是决定不用这钱,等看病回来就还给她。
第九十二章暗剑无声32
更新时间2011…6…7 14:29:42 字数:2282
地里的活总是干不完的,等卫三丫父亲那边农活稍微闲一点,李青林带着他从万安火车站坐火车去正县看病。
平汉铁路自满清以来运行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时代变迁,战火灾害不断,加上各级官吏处处盘剥,平汉铁路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万安县火车站在县城以北,车站有一个大广场,大广场使用木制栅栏围起来的。栅栏出口正对大路有几间平房,平房墙上写着“平汉铁路万安站售票处”。售票处以东一百米处还有几间平房,那是站长室行车室会议室等,这里就是整个车站办公区。
李青林重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坐火车。火车还没到,李青林二人买了票进了大栅栏。大栅栏里地面凹凸不平,他本以为可以在候车室休息一会,进来以后才知道只有候车区而没有候车室。所有等火车的人就像赶庙会一样蹲着或者站着,有人实在坚持不住,就直接坐在地上。
万安车站是一个小站,铁路边只有一个水泥修的客运站台,站台下两条铁轨延伸向远方。李青林仔细观察一下,信号灯、铁轨、道钉、道夹板等都打着外文,甚至最普通的螺帽也是进口货。整个铁路上只有垫道的石头渣和枕木是中国产的,可那些垫道的石渣大小不一,铁轨下的枕木明显就是小树锯成,根本就达不到标准。李青林很担心,火车在这样的枕木上运行会不会出轨。
广场上没有东西遮挡,地面气温很高,上午的太阳晒在身上,等车的人汗流浃背。李青林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那就是没有带水。
好在大栅栏有空隙,一些做生意的早就准备了一些吃食和饮水在外面叫卖。李青林隔着栅栏从一个小贩那里买了两个装满水的葫芦。葫芦是一种蔬菜,农人常常将它留到老熟后在加工制作成各种用具,来盛酒盛药盛水,李青林买的就是掏空以后装满了水的葫芦。
终于一个蒸汽火车头带着的列车到达了万安车站,一个穿着制服的向导员出现了,他边摇着手里的铜铃铛边喊:“到站了到站了。”周围等待的旅客一拥而上,跟随向导员往车门方向走去。此时的向导员也是检票员,所有旅客上车都必须通过他检票。
万安是个小站,火车停靠的时间很短。一阵忙乱之后,“呜”,蒸汽火车一声鸣笛,车车头喷出一股蒸汽,火车“嘁哩喀喳”开动了。
李青林乘的所谓客车其实就是一个大闷罐子车,里面没椅子凳子,旅客要么坐在自己的行李上,要么蹲着,要么直接坐在车厢板上。车厢里没有电灯,只在最里面有一盏点煤油的马灯照明。车上也没有厕所,实在内急的人就站在门口解决。铁路路况不好,蒸汽机车功率也小,所以速度很慢,并且每站都停。
火车慢慢腾腾终于到了正县,李青林二人随着旅客人流快速出站。
正县虽然不大,但是绝对是个交通枢纽,此地不仅有南北方向平汉铁路通过,还有东西方向的陇海铁路经过,因此客流人流非常多。
此时的火车往往都是客货混装,行包房、货物都混在一起,货物或者堆在股道里,或者放在站台上,货主都是自己自拿自取、自上自卸,车站非常难以管理,因而特别混乱。为了加强管理,车站只设立一个进出口,所有的人员和货物只能从大门进出。
从站台到大门出口需要过一个两空三梯铁制天桥。铁制天桥上面铺着木板,以便行人通过,天桥下边就是铁道和火车。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