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内可以走出这个地带。当然可以“因粮于敌”,但这种地方,去哪找可以供应七、八万大军的“粮”?

    这个情况,北军进军之前也是了解的。

    这次北上,后勤补给的情况和“向海洋进军”很像,接近无后方依托作战。萨凡纳虽然拿了下来,但没有任何经营,仓促之间和查塔努加不能比。更重要的是,“索科海克”是不通铁路的。

    铁路兜了个挺大的圈子,绕过了“索科海克”,通向查尔斯顿。

    虽然哈莱克对查尔斯顿咬牙切齿,但查城并不是这次进军的主要目标,再说,这条铁路现在也不在北军手上。

    但关卓凡和谢尔曼依旧有足够的信心。

    这份信心来源于两个军团的工兵部队。

    “在泥泞、多水洼甚至浅池塘的地段铺出可供部队包括炮车通行的路面”,正是谢尔曼工兵部队之所长,也是轩军新建立的工兵部队在谢部工兵骨干指导下重点训练的科目。

    、

    现在,正好学以致用。

    “路”几乎都是自己“筑”出来的,许多“斧头营”在前面开路,他们砍倒整片的森林,用来修筑“木条路”。水深的地方,就打下木桩,搭起简易桥梁。步兵固然可以通过,炮车也没有问题。

    宿营的时候,地上的水太深了,甚至可以在树上搭起最简单的“床”来,供士兵们过夜。当然,更简单的做法是在两棵树之间拉起吊床。

    总之,没有洪水和泥石流,这点雨,这点泥沼,是挡不住北军前进的步伐的。

    北军每天平均前进十二英里,这个进度,相当不慢。

    关卓凡天天都弄得浑身湿漉漉的,但心情却非常之好:这个工兵,真是好用!

    不过一个礼拜,部队就走出了“索科海克”。

    然后,开始“因粮于敌”了。

    南卡罗来纳州,房屋尽毁,狼烟处处。

    北军重施故技,左路军做出攻击西边的奥古斯塔的姿态,右路军做出攻击东边的查尔斯顿的姿态,结果使得南卡罗来纳州的南军“左右为难”。他们不得不把总共三万三千人的部队分散开来,保卫各地。兵力本来就少,这下子更是撒了胡椒面。

    北军乃得以中宫直进,轻松拿下了南卡罗来纳州的首府哥伦比亚。

    一切仿佛佐治亚州事重演。

    进入哥伦比亚的时候,关卓凡发现这个城市已经被翻得乱七八糟的了——这可不是北军干的,北军是想干,还没来的及动手啊。

    原来是南军败逃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城市洗了一遍。

    看来,这种事情中国美国都是一个德性。

    好吧,北军再来一遍。

    哥伦比亚奄奄一息,联邦士兵兴高采烈。

    华美的州府大厦上弹痕累累,穹顶的竖尖上星条旗重新升起。

    曾经喧嚣的市场已经成了一个废墟的空壳,它的尖顶倒了下来。在退出联邦时,邦联各州都敲响过的“退盟钟”,现躺在地上,一半陷在泥中。

    一个北军士兵在信中写到:“我们已经占领了这个傲慢不逊的州的首府,它煽动了叛国运动,引发了这场该死的战争……它应该得到更合理的惩罚。”

    这个“更合理的惩罚”很快到来了。

    和亚特兰大一样,哥伦比亚燃起了大火。

    和亚特兰大不一样的是,亚特兰大烧得是座空城,哥伦比亚火起的时候,城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哥伦比亚人葬身火海。

    火起之前,轩军已经开出了城。后来,谢尔曼也不承认火是他下令放的,北军统一对外的口径是:火是溃逃的南军留下的奸细放的,目的是把北军赶出城去。

    关卓凡的心情变坏了,他隐隐有了离开这个国家和这场战争的冲动。

    这个时候,华盛顿传来消息:国会以119票对56票,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

    几乎所有的美国士兵都在欢呼,所有的黑人和几乎所有的白人,白人里面应该还有不少种族主义者,但他们也在欢呼。哥伦比亚城的火光映在他们狂喜的脸上。

    关卓凡被震动到了。

    这是导致他们加入这场战争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他们打这场仗的各种目的里最高尚的一个,而达成这个目的手段是他们自己的肢体和生命。

    现在,这个目的达成了。

    这场大火,就当是一场炼狱之火吧,是报应,也是涅槃。

    美国的法律,除了宪法,其他的都可以在某种条件下改变。时移世易,总统、国会、最高法院,都有可能撤销废奴宣言。因此,真想彻底废除奴隶制,必须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原先为拢住肯塔基等几个蓄奴州,一直不敢真正废除奴隶制,弄了一个《解放黑奴宣言》来充数。现在胜利在即,那几个州就算脑子全烧坏了也不敢叛变。林肯和共和党人开始推动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

    参议院共和党占多数,修正案通过了;但众议院民主党占多数,修正案被卡住了。

    林肯乃寻找对手的薄弱部位下手。

    某众议员有在邦联军队中服役的亲戚做了联邦的俘虏,如果投了赞成票就可以释俘。

    某众议员开了间公司,先查一查有没有偷税漏税。如果有,不消说了,一定会投赞成票的;如果没有,要不要政府合同呀?

    终于,凑齐了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票数,比三分之二最低有效票只多三票。

    整个联邦一片欢呼,人们把林肯比作摩西,带领美利坚走出了埃及。

    关卓凡想:现在,我才可以真正算是米娅口中的“奴隶解放者”了罢。

    哥伦比亚在查尔斯顿以北,哥伦比亚既失,查尔斯顿的后背便卖给了北军,后路随时会被切断,情形仿佛萨凡纳和梅肯,坚守既不可能、也无意义,南军统帅部下令查尔斯顿守军弃城北撤。

    查尔斯顿人感觉大祸临头了。他们早已知晓了亚特兰大和哥伦比亚的命运,也清楚自己在北佬心目中的“地位”。

    和撤离的军队前后脚,查尔斯顿人开始大逃亡。

    北军分出一支兵马,占领了不设防的查尔斯顿。

    临行前,统兵的将领请示:该怎么处置查尔斯顿呢?仿亚特兰大例?哥伦比亚例?还是……更进一步?

    关卓凡:仿萨凡纳例。

    他的口气很严重:查尔斯顿未做抵抗,如果北军予以残酷报复,以后就没人“不抵抗”了,我军无谓的伤亡肯定会增加,什么都没有弟兄们的生命重要。你如果不严格遵守命令,不用上军事法庭,我亲手就“处置”了你。

    谢尔曼没说什么,在查尔斯顿“大操大办”当然爽,但关卓凡的理由——减少伤亡、顺利结束战争,确实更重要。

    于是,查尔斯顿逃过了一个本不可避免的大劫。

    “挽救”查尔斯顿,是关逸轩在美国后世的史评中免于和谢尔曼并居“恶魔”之列的最重要原因,查尔斯顿人尤其感激,为他建起了铜像,称这位中国贵族将军为“查尔斯顿的解救者”。

    哈莱克一班人幻想的类似亚述屠城、王莽京观的美妙场景没有出现。

    查尔斯顿事件是一个分水岭,从南卡罗来纳州进入北卡罗来纳州之后,北军减少了对南方的大规模的破坏,“征集军粮”当然力度不减,但不再烧房子了。

    北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确定查尔斯顿不会被报复之后,萨姆特堡向联邦海军投降,这根引发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熄灭了。

    *(未完待续。)

第八十二章 大势已去() 
约翰斯顿赶到了北卡罗来纳州。

    他面对的是一个很绝望的局面:全州兵力加在一起,只有北军的一半多一点,而且,自己也明白,战斗力和人家不能比。

    约翰斯顿分析形势,认为唯一的生机在于北军的已愈来愈少的给养。

    关卓凡和谢尔曼持相同的看法。

    南、北卡罗莱纳被我、敌两军反复搜刮,真的没有什么“余粮”了。约翰斯顿窥视于榻侧,北军也不可能像在佐治亚州的时候那样子从容不迫。必须尽快解决后续补给的问题,不然很难再往前走了。

    北卡罗来纳州的港口新伯尔尼,内战爆发以来,一直控制在联邦海军的手里,如果能够打通一条通往新伯尔尼的道路,补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谢和约翰斯顿都把目光投向了戈尔兹伯勒。

    戈尔兹伯勒离新伯尔尼不远,如果北军拿下戈尔兹伯勒,可以在那里接收新伯尔尼的运来的给养。为此,特地把结束了纳什维尔战役的昆布兰军团一部调到了新伯尔尼,由托马斯率领,专门负责维护这条粮道。

    同时,戈尔兹伯勒还是北上弗吉尼亚州的必经之地,拿下戈城,等于封死了南军南下和从北卡罗莱纳获得补给的道路,形成对弗吉尼亚和里士满的“关门打狗”之势。

    戈尔兹伯勒布防的重心,在其西南十英里的班顿威尔。关卓凡和谢尔曼分工,松江军团的兵力较为充裕,负责进攻班顿威尔;孟菲斯军团兜个小圈子,从东面做出威胁戈尔兹伯勒的姿态,呼应松江军团。

    约翰斯顿兵力远不及对手,同时对付两路北军肯定是不行的,幸好这里有一个时间差,北军的左路军行军路短,先抵达班顿威尔,右路军行军路长,后抵达戈尔兹伯勒,如果可以在班顿威尔先击败松江军团,再回过头对付孟菲斯军团,还有一线胜机。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但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约翰斯顿手上就这么点人。

    约翰斯顿曾经建议罗伯特。李放弃彼得斯堡,南下和他合兵,先打败关卓凡和谢尔曼,再掉头对付格兰特。

    这是一个很隐晦的说法。

    放弃彼得斯堡等于放弃里士满,约翰斯顿的真实意思是,南军全军退入己方的腹地,和北军打运动战,甚至是游击战。

    这个不是罗伯特。李可以决定的。而且,这么做就能挡住北军了吗?自己的国土上反复过兵,人民会支持吗?

    对约翰斯顿的这个建议,罗伯特。李只能报以沉默。

    我还想你北上支援我呢。

    所以,人手就这么多,班顿威尔战役只能如期打响。

    松江军团赶到战场的时候,约翰斯顿已经严阵以待了。

    关卓凡一看,约翰斯顿大叔的工事修得一如既往得好,赞叹了一番,然后下令:咱们也修,筑胸墙,挖战壕。

    约翰斯顿一看,什么情况,你居然不进攻?你不是来打班顿威尔的吗?

    关卓凡可以耗时间,约翰斯顿不能,再拖下去,右路的孟菲斯军团就到位了,这点宝贵的时间差就没有了。

    只好攻守异势,南军从工事中钻了出来,发动了进攻。

    结局毫无悬念,约翰斯顿在损失了三千人马之后,撤出了班顿威尔。北军左、右两路大军从容会师,戈尔兹伯勒几乎不攻而下。

    班顿威尔战役是东线的南军对北上的北军最后一次有意义的阻击,之后,邦联最后一块地盘——弗吉尼亚的大门彻底地向关卓凡、谢尔曼打开了。

    彼得斯堡的对峙也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罗伯特。李属下的北弗吉尼亚军团,逃兵的情形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

    从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寄来的家信,毒蛇般噬咬着士兵们的心。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开小差,最过分的一次是一个旅一起逃跑。

    北军对此大加赞赏,甚至玩了这么一个损招:出资购买南军逃兵的枪支。

    逃兵抓到会被处死。南军的指挥官杀红了眼,有一次派了一支二十四人的行刑队,把一个开小差的倒霉鬼轰成了碎片。

    但这些吓不住逃兵们,他们大多数安全回到了家乡,有的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

    北弗吉尼亚军团减员已近一半。

    而罗伯特。李没有兵源补充。

    征兵的年龄提高到五十岁,还是无人应征,邦联的警察开始当街抓壮丁,而邦联的公民们毫不犹豫地予以武力还击。

    本来还是有一处兵源的:战俘。

    南北双方对于战俘的习惯做法,是签署了不再参战的承诺后就地释放,或者换俘。战俘营里的战俘其实并不算多,因为都不想浪费宝贵的粮食养活这些人。

    释俘有的回家,有的回到原部队继续服役,无论如何,总算一处兵源。

    但格兰特宣布:以后不释俘了。

    于是双方的战俘营人满为患,北军俘虏在南军战俘营的遭遇尤其悲惨,因为南军自己都喂不饱,哪有余粮喂饱战俘?

    但格兰特顾不得了。

    于是南军这最后一处兵源也断绝了。

    李要求,将奴隶武装起来保卫邦联。

    好讽刺啊。

    邦联议会经过热烈的辩论,终于通过授权,组建黑人部队。

    里士满《观察家》报指出,这和“应不应该、有没有需要组建黑人部队无关”,只是“国家不会拒绝李将军可能提出的任何要求罢了”。

    有用吗?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来。

    可这是“国家”唯一能给罗伯特。李的东西了。

    没有兵源,也没有补给。

    彼得斯堡内,士兵们在吃老鼠,到了后来,老鼠也没有了。饿肚子的包括统帅自己。罗伯特。李的夫人为两个挨饿的女儿向丈夫要吃的,罗伯特。李能够拿出来的,是一个干柠檬和几个青苹果。

    营养不良造成疾病普遍流行,战斗力进一步降低了。

    似乎也不能怪政府。

    在里士满,以邦联发行的纸币面值计,一桶面粉的价格是一千两百元——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它的话;一根火柴的价格是五元。

    当时南军士兵的月薪是十八元。就是说,一个士兵的月收入,可以买三根半火柴。

    各州紧着添乱。北卡罗来纳州州长只允许家乡子弟兵穿他囤积的九万两千套军装;佐治亚州州长威胁要退出邦联——真心受不了了。

    邦联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大难临头各自飞,再正常不过。

    戴维斯跟林肯说:南方取消奴隶制,咱们讲和吧。

    谁搭理你呀。

    格兰特开始动作了。

    北军向两翼无休无止地延伸战线,罗伯特。李只好跟着延长自己的战线,不然就会被北军从侧翼包抄。

    结果,彼得斯堡周围的战线最终被拉长到五十三英里以上。

    格兰特有十二万五千人,罗伯特。李只剩下不足三万五千人。

    南军的防线千疮百孔。

    罗伯特。李情知最后的失败就将来临,但他还想做最后一搏。

    不是想打垮北军——根本没有任何可能,而是为了争取时间,将剩余的人马安全地拉出战壕,向西南方向运动,和北卡罗来纳的约翰斯顿会合——就像约翰斯顿当初建议他的那样。

    不要总统和议会批准神马的了。

    里士满当然保不住,提前通知政府撤退就是了。

    夜幕降临,北军阵地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亚伯拉罕。林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林肯是应格兰特的邀请,来“参观战场”的。

    几天前,林肯一觉醒来,突然半身不遂,把第一夫人玛丽。林肯吓坏了。

    但医生检查之后说,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总统先生操劳过度引起的应激性反应,总统需要休息,需要度假。

    *(未完待续。)

第八十三章 河流皇后会议() 
果然,没过多久,林肯就慢慢恢复了正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