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杏车桥"的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骊山"杏车桥"的传说-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甜凛冽,迷恋于诱人魂魄的憬致里,陶醉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季节里。能不情迷神迷人更迷地沉醉于红石榴的故乡里。
采一束鲜艳夺目的石榴花,把富贵,吉祥和火热的心,欣然遥递给美丽的你,捧一掬鲜艳夺目的令人馋涎欲滴的红石榴邮递于你,让你也感染憧憬于石榴花开红似火,石榴馨香飘红的季节里。
行者龙作于2006。9。25
忆苦思甜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回忆曾经的过去时,追寻已逝的历程路,常常会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会令人感慨万端,若有所思的。看如今忆从前,总是感觉到我们的曾经和过去,是那样的苦难清贫,是那麽的清纯天真,是那样的无知混沌。几十年的人生光阴,就这么不可思议的一步步的走了过来,面对着甜蜜蜜的生活,和谐融融的盛憬,也会重复絮叨起絮絮叨叨的絮语。
童年的往事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童年的旧事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童年的过去时总是让人魂牵梦萦。小时候,常常听到老人们总是不厌其烦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讲述着自己的苦难童年往事,描述的如痴如醉,情真意切娓娓而动听,但童年的我们总感觉到是在听梦幻天书似的,神奇的探求其动人心弦的故事。进而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幻境,甚感好玩。
不知不觉的我们也到了爱絮叨的年龄,也不例外的不由自主的向我们的孩子讲述起我们的曾经沧海,如云往事和苦难历程。这怕是遗传基因在代代相传作茧吧,忆苦是为了思甜,忆苦是情感的释放,忆苦是往事的怀念,忆苦是为了教育后人,听不听不要紧,我们的心依然如故。
在人民公社集体化合作化年代,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要做的事,就是全村男女老少好几百人,统一集中在一起,来一个忆苦思甜大烩餐。生产队用好大的豆腐锅做那麽一大锅,从饲养室领来的麦皮肤子,拌些白萝卜丝,和些油盐蒸熟,每人一大碗,说这叫忆苦思甜饭,看谁吃的香甜,吃的津津有味,说明你对无产阶级有深厚感情,对万恶的旧社会有刻骨的仇恨,吃不下去,证明你思想深处阶级觉悟有问题。谁都怕落伍而竞相咀嚼着,我们这些朦胧的孩童也好奇的跟着村民们大口大口的吞噬吞咽着苦涩而难以入肚的糠皮。边吃边听着贫农老大伯控诉万恶旧社会的血泪史,歌颂新社会的美好生活,每年都是那几个人在诉苦,第一次听得人感动的痛哭流涕,第二次听着依然激动人心,第三次听着有些陈旧乏味,再往后就跟着背天书似的鹦鹉学舌,并校正其中那里叙述故事情节严重扭曲失误了,甚或偷偷摸摸傻笑甚觉好玩起来。
其实那时的年月,在我们陕南陕北的山区,好多好多的人甚或连这样的东西也吃不到呢?小时候我曾经在陕南商州祖籍故乡住过一段时日,常年累月吃不到馒头的人们,整日喝的全是清澈见底的稀玉米籽稀饭,喝的人呀,肚皮几乎鼓胀的要撑破似的,但还喝不够,喝不饱,有好多次,我和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小表外甥,喝完稀玉米籽,两人对面坐在门框的门槛儿,大口喘着粗气,一动不敢动的,我表外甥对我说:“舅舅,我不敢说话,一说话肚子就痛”,我说我也不敢说话呀,因为我们喝清水似的喝的胃已接近极限了。不喝吧!肚子里饿的发慌难受。也有一种补充的东西,是用嫩玉米芯和稻糠皮,及麦肤皮研磨成面,把它炒熟,用软柿子混合而成所谓的“炒面”,用一点点开水绞拌成干团状的,水多了就分散成四散不粘合的什么也不是了,也就吃不成了,甜甜的特涩特涩的,实在难以下咽,但不吃鼓皮似的空胀胀胃腔确实需要硬料填充呀。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这救命的绝活怕早已失传了吧,又有几人能记起呢?
其实,人类社会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本来就是从初级走向高级,从原始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苦难走向幸福的。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必然会迈向更丰溢丰盈的时代,必然会创造出更美好的物质财富来。我们今天甚感美好的生活,过那麽几十年后,对我们现阶段的孩童来说,也会是苦难的童年旧事,也会和现今的我们一样,重复着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忆苦思甜方式,也会重复着絮絮叨叨的絮叨絮语。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过去时就是神奇不可想象的故事,对于曾经沧海的人来说,永远都有絮叨不完的童年旧事。
忆苦思甜是不会失传的!因为这也是故事流传下延的一种方式。
行者龙作于2006。6。3
诠释“绽绽”
    关于“绽绽”一词,原意“绽”为裂纹,裂开了缝隙之释,如绽放的花朵,绽开的花蕾等等的。
在普通话里绽绽是这样拼音的(zhanzhan),而在陕西方言中就被念作(zanzan)了,习惯成自然吗,口音的转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虽然不对也无可厚非的。
在西安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带,人们大量种植的石榴,每年到了秋季过了十月一的国庆节,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后,秦始皇陵墓一带漫山变野漫无边际的石榴就进入了成熟期,也到了销售量最大最旺盛之时,硕大晕红的石榴,晶莹剔透的籽粒,犹如白宝石镶锲于红玛瑙内的,也如一轮洁白的浩齿的诱人,细细地品尝,凛冽甘甜的犹如乳液般的韵味好让人回味无穷,因为产量高出产的特别多,此时的人们运用现代化的火车飞机,最主要的还是大功率的载重汽车了,尽快地最大程度上的运往全国各地销售,既满足了人们贪婪地食欲的欲望,也为丰收后的果农增添了更实惠的收入。
可此时的石榴,最怕连续多天干旱中的一场秋风秋雨,温热膨胀的石榴被冰冷的雨水侵袭后,内热外冷的迅速收缩,金黄色地外皮自然而然地就裂开了好大的口,露出了洁白如玉粉然酣红的籽粒,即然能绽裂的肯定就是成熟最好的了,采撷下来比那些没有绽纹的还要好吃味美呢,可无法保存和运输,吃吗!一时半会也吃不完,时间稍微一长就变质变坏了,卖给外地人人家不懂也不要,所以也就不值钱了,价格和没有绽纹的相差好几倍呢。人们没有办法,只能心疼地贱卖贱吃贱掷了,或者说全部交给收购商去榨石榴汁了。
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只要一提到绽绽石榴,就气不打一处来的奥恼怨恨了,有谁说到“绽绽”,就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贱货不值钱了,进而又把“绽绽”应用于评价贬低一个人了,属于形容词里贬义词的范畴。
“绽绽”贱货也。
行者龙作于2006。12。17
中年人生
    中年人生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人生中含垢忍辱最能负重肩头责任最重大的时候,任劳任怨的他们经历了社会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磨砺和人生磨难,从中历炼汲取了人生中最为精华的宝贵财富,已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无所不能的境地。但也到了谵养孝敬老人扶养儿女成才的最关键时刻,这时的他们也是工作最辛苦最劳累最得心应手之时,可以说中年人生是人生中最为漫长最耐人寻味的最辉煌亮丽富有魅力的成熟岁月。
大学篇“经文”章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超越三十而立之年,步入四十而不惑,径奔五十而知天命的中年人,在经历了人生中创意无限生机盎然的激情年代,升华了少年时代物格而知至时所研习探究的精华,此时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哲学观早已深入骨髓,定格成形于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里。
恍然间的大彻大悟,了然于胸的人生哲理是他们更加成熟和丰满,知道了什么叫天命所归,领悟了人的一生其实是干不了几件大事的,所干之事不外乎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吧了。人到中年万事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年人生就是人生中最成熟最富有魅力,最风流绨荡,最潇洒活脱之时。中年男人一朵花,风光旖旎骄艳妩媚,豪光四射磁力特强,自信心十足光彩照人,所向披靡。中年女人徐娘半老,早已摆脱了一把屎一把尿的抓儿养女岁月,心情轻松舒畅的轻盈的神采奕奕的性感的裸露出令人羡慕的馋涎欲滴的丰满风韵的身肢。此时此刻的他们早已渡过夫妻间情感的磨合期,成熟的不能再成熟了,聪慧的再也不能聪慧了,妩媚的不能再妩媚了,达到了他们的人生高潮。
把握住人生中最佳机遇,拽曳住人生中最妙时刻。挥洒好人生中最辉映的风景,享受好人生中稍纵即逝的艳丽。开拓胸怀放开思维,迈步径奔人生的天堂。去广袤无垠的风光旖旎的花团锦簇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中,陶冶我们的情操,极目感受原野中天香国色之翠绿映红,聆听天赖之音传感于花草树隙之中的妙韵,畅饮汲吮汩汩涧缝里润浸的凛冽溪水,采撷蕴含着日月精华天地灵气的仙果,放荡不羁放浪形骸我们坦荡的情怀。荡漾在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雨绵绵春满人间的春日里。
行者龙作于2006·;4·;22
关于“婵”的故事
    知了,知了……
每年到了夏季,也就是夏秋交接之时,一场透墒好雨适时而至,坚硬而干涸的土地,被雨水浸润的面团般柔软蓬松起来。
藏匿在深土里,孕育酝酿了长达17年之久的蝉蛹,待夜幕降临不久,月光倘末铺地,天敌倦怠归巢入穴而栖息。趁此绝佳的机遇,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来到人间。迅速爬上一棵棵大树,在树腰处稍作歇息,脱去裹穿了17年之久甲壳似的外衣,金黄般卷屈的肢体,舒展成了白发魔女,被大自然稍加洗理,摇身一转,好一个柔媚的黑发秀女,呼吸着鲜润的天地灵气。
漂漂亮亮的来到大树顶端,寻觅着细嫩的枝丫,伸出锋利的尖嘴,刺进树心,从中尽情地吮吸着大树的乳汁。当晨曦铺满大地,霞光魅力四射之时,已吃饱喝足的它们呀,嫣然好似标准的倩男靓女。
到了中午,也就是一天中最炎热的酷暑时分,劳累的人们想午休,或者在浓郁而茂密的大树底下避暑纳凉,聊天喝茶。但是,无数的雄蝉,在远近高低左右的三维空间里,拚命似的合奏着一曲曲繁杂的交响奏鸣曲。歌喉最优美声音最嘹亮者,才最有可能获得女友的青睐和暧昧,因为嘹亮的歌声发出的是求爱配偶的信号,胜利者成了白马王子,洞房花烛孕育新的生命。
失意者更加努力寻觅,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正中午最酷暑炎热之际,也是它们婚配繁育的最佳良辰。被蝉鸣声捣的心烦意乱的人,也无可奈何!满世界只是热闹的无休无止的知了,知了……
儿时的我们,放了暑假,既没有作业,也没有电视电脑广播收音机等等可玩,一大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无忧无虑的,随心所欲的玩着自己喜爱的游戏。
每当太阳当头高照,烈日炎炎,蝉鸣最热闹之时。我们就去芦苇荡里砍些细长细长的苇子杆,扒光了叶皮。从扫帚里抽出一根细长的细竹棍,加长在苇杆顶端。捕捉的工具有了,再从家里偷一捏小麦,放进嘴里使劲咀嚼,咀嚼一会,取出来用清水洗涤掉肤皮,放在嘴巴里再咀嚼,再洗涤。就做好了粘知了用的,胶粘性极好的面筋。把它粘贴在细竹棍前端,长度大约有五六米左右。选一个爬树能手,爬上蝉最多的大树。坐在半腰部分叉处,举起苇杆,屏住呼吸,慢慢的,轻轻的,巧妙的,从下部靠近鸣叫的蝉翼,让面筋粘贴住蝉翼,受惊而扑腾乱飞的蝉,被面筋紧紧拉住,拚命挣扎鸣叫着,就成了我们的猎物。取下一个后,又对另一个下手,一会儿几十个就到手了。
然后,我们一群小朋友就把它拿到避静的地方,用水土和些泥团,包住一个个猎物,拾些干材,架起篝火,尽情的燃烧起来。不大一会儿,香喷喷的蝉肉烧好了。大家兴高采烈的,扒开外边焦灼的干泥巴,你一个我一个的论功行赏,吃着鲜美的蝉肉,在那个没肉可吃的年代,你说还有什么比吃这更香,更惬意呢?嫣然全都是饕餮的品味家了。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其实晚上刚出土的蝉肉才是最鲜嫩最美味无穷的呀?可惜那时的我们傻乎的什么也不知道哟!
一个夏季,我们要这样的会餐好多次呢?真是有趣有味,开心极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早已没有孩子玩这个了,回想起童年的往事和快乐,真是慨叹万端,悲喜交集,真的好想好想重温那天真烂漫幸福可爱的童年旧梦。
行者龙作于2006。2。9
怀念家乡的打麦场
    犹如落叶一样地漂泊于它乡异地的游子,对生养和哺育了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缕缕永远也叙说不完的深厚情谊。记忆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那些熟悉的早已离开人世的面孔和久远淡淡的往事,如随风飘逝地落叶,一点一点地从视线中慢慢摸去。可每当于风月苍茫的夜晚,心情寂寞的伫立于窗前,千头万绪的思绪和萦绕于心的怀念,仿佛要穿透这迷雾茫茫的寰宇星空,回到熟悉的儿时的故乡,飘浮于眼前的那种悠淡的如梦似幻的感喟,往复地刷新着古迹斑斑的尘封的画面,如一泓甘泉般凛冽地润泽着逐渐枯萎也涸干地心田。勾勒出思绪无限的情结,家乡打麦场的曾经总是那么地难以忘怀。
家乡的打麦场和星罗棋布的遍布于其它各地的打麦场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销声匿迹的不复存在了,但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且年龄稍长一点的人,都知道乡村的打麦场是怎么回事了,那种苍凉地空旷地遥远地缥渺地感觉和记忆,每每念及都会有一种由然而生的感怀,都有叙说不完的动听的令人心酸的也心醉的神奇故事。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改革开放和土地的承包下户,演义中国历史近三十年的打麦场,就那么由兴盛到衰退地,风光荣耀地消失了。
在那个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且接近于原始人类耕作方式的年代,机械化的吼声还不曾震撼肥沃而黑呦呦的神州土地,打麦场确实为农业合作化后的农民,提供了集中便利地收获碾打场所,集体所有制下几百人共同拥有几百亩土地,每年收获回来那么多的麦子,平摊在偌大的打麦场上,用牲畜拉着石碌碡一圈圈的转悠着,把一粒一粒的麦粒从穗杆里碾压出来,然后借风扬长,除去皮糠,就剩下园光滑润,飘散着清新淡淡地粟香,令人神情颤抖也心醉的麦粒了。
把碾压后纤细柔软的象粉皮一样光亮鲜洁的麦桔杆收集在一起,选寻有技术的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如用柔和如细丝一样的珍丝,编织精美地鸟笼似的,斯斯文文的条理清晰地一层层地往复重叠,一匝匝一层层地编织成一朵朵酷似蘑菇似的麦垛,还有如乡间农夫瓦舍房屋那样的形状,远处眺望,犹如精雕细刻的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农民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令远道而来的城里人,感觉到神奇的不可思议,也倍感舒畅心慰地赏心悦目,要不然一旦下雨水从顶端灌了进去,就会腐烂变质的,几十头牲畜一年的生活饲料来源也就泡汤了。
随着电和电器化的逐渐出现和普及,一种用电动机带动石碌碡转动的电碌碡逐渐替代了牲畜拉车转磨的方式,而且效率要高几十倍甚或几百倍的,还有一种电动脱离机的发明,更加加速了人们对夏收的进程,就这样,每一个生产队每年的夏收季节都需要近二个月的时间呢。   
  几百人不分昼夜地就这样既忙碌着秋种,还要忙碌于偌大的打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