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敢骂我?我打―――”孙二宝隔着桌子就想找赵强麻烦。
“好了,听我说”杨智手一摆制止了嬉闹。
队员们一听杨智有话讲,也都安静下来坐到椅子上。“我们这次的任务是设法搞清楚鬼子春季攻势的详细计划,所以目标并不是杀一两个花木,拿到情报提供给我们前线的部队,使八路军及早防备避免损失,才是最重要的!下一步我们这样,张鹏你化妆一下,设法去摸一下情况,我们再作打算!”杨智吩咐道。
“好,我这就去”张鹏听到杨智的命令马上起身推开门走出去准备了。
杨智透过窗户看到屋外院子里的树上已经露出了嫩嫩的绿芽,想到日本鬼子的凶残,以及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国民,还有那些为了自由为了不做亡国奴,勇敢的拿起枪与鬼子展开英勇搏斗的战士们,不由得想起了岳飞《满江红&;#8226;登黄鹤楼有感》中的名句:“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第二十一章 摸清敌情(1)
“大哥,情况搞清楚了”张鹏穿着一身鬼子中佐军服跨进屋里道。
“什么情况?”杨智招手让张鹏到大伙坐的桌子这边问道。
“鬼子的春季攻势计划存放在花木司令部的保险箱里”张鹏一边用手解着军服扣一边答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孙二宝不太相信似的问张鹏。
“我们的张鹏可是神通广大”牛胜笑着看了看张鹏道。
“这没什么!我只是随便找个人问了问!”张鹏有点故意卖弄似的笑道。
“好了,别耍贫嘴了!快说说情况”杨智制止了队员们的嬉闹,他清楚张鹏乔装易容渗透的能力,再加上又会一口流利的日语,可以讲和日本人没什么两样。所以每次的对敌侦察张鹏从没让他失望过。
“大哥,我装扮成日本军官进了一家日本浪人开的,专门招待日本军人的日式酒吧。巧的很,喝酒的时候我和一个叫佐佐木的日本少佐认了老乡,他是第四师团的作战参谋,你猜日本的第四师团到开封是来干什么?”张鹏说完用有点神秘的眼神看着杨智。
“不会是走亲戚吧?”赵强在一旁挪谕道。
“好了,你小子快说!”杨智打了一下还想吊大家胃口的张鹏道。
“呵呵,好好我说!是来参加春季攻势计划的”张鹏说完大笑起来。
孙二宝和牛胜赵强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张鹏为什么一说起日本的第四师团会这么高兴!这小子也太不讲阶级感情了,怎么敌我不分黑白不辨,正想取笑他,杨智却也笑了起来,这下子可把他们搞糊涂了。
“你们笑什么?这有什么好笑的?”孙二宝他们问。
“第四师团是日本有名的第一窝囊废师团,它是日军中一只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所以我们才笑!”张鹏简单的给牛胜他们做了介绍。
杨智在苏联受训的时候,也听教官介绍过日本的军队建制以及各师团战斗力和背景,所以对日本的第四师团也是相当的熟悉。这时,杨智走到茶几前倒了一杯茶,缓缓的对大家道出了日本第四师团的来历。
在很多人印象中,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它就是号称“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的大阪第四师团。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走商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为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1937年,因驻华日军兵力吃紧,日军大本营将第四师团调到中国东北,划归关东军序列。怎样才能让这支部队焕发战斗精神呢?日军大本营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结论是指挥官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日军大本营先后调来几位名将整训该师团,例如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担任过师团长,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师团没办法。精训两年后,第四师团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即第二师团)接到命令后,强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与此相反,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的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联队长改行当大夫”的笑话也就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四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极怠工。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4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尽管出尽了洋相,但第四师团运气却相当好,因为当时侵略华中地区日军战事吃紧,急需增援,日本军部只好放弃追究第四师团,急调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摇身一变,又成了日军精锐的第十一军中的一员。
其实,第四师团的名声,中国军队早有耳闻,早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四十万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中国军队突围后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因为部队已十分疲惫,中国军队发现敌军后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奇怪的是,过了很久都没有日军追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日军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由于刚刚跳出日军包围,形势仍十分危险,中国军队只好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竟一路平安。事后,南进支队的部队长却以“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为由向上级解释道:“没有得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消息传到中国军队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就流行开来。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十一军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自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只好让第四师团专心在后方“待机”了。
曾有一次,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守长沙的国民党军队是薛岳所部精锐,也只有阿南这种榆木脑袋会用第四师团当主攻。鉴于长沙会战中的表现,第四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要它,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这下第四师团的兵有的吹了:“老子当兵就在甲种师团,开战时属于关东军——精锐,仗打起来在十一军——还是精锐,最后十一军装不下我们了,只好改大本营直辖……”“保命最重要”成时髦道别语。第四师团虽说窝囊,但毕竟是甲种师团,老兵多。由于日军作战损失很大,急需补充老兵,便不时抽调第四师团官兵补充到其他师团。当时,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师团,战况较好时就说“武运长久”;情况不妙时就说“九段坂见”(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师团的官兵告别时,却常说“御身大切”,翻译过来,即“保重贵体”、“身体第一”,或者干脆就是“保命最重要”。
后来,日军在进攻衡阳和芷江时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一开始,来自第四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消极但合理地拒绝作战。当负伤的日军士兵到医院的时候,那些“养病”的第四师团“前辈”们还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啊?”当被问到自己为何不愿意参战时,这些“病号”却豪气冲天地说:“听说这次出击我们是担任佯攻的,这很没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喽。”大阪商贩蔑视皇权,不愿充当战争炮灰。
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
第二十一章 摸清敌情(2)
“哈哈哈……”听了杨智的介绍孙二宝、赵强、牛胜还有刚才进来的张丹露都笑的前仰后合。
“这些小日本也怕死呀!”
“哈哈,怪不得你们刚才笑”
“这么说,这些小鬼子岂不是好的了?”队员们你一嘴我一嘴的道。
“呵呵,从某种角度讲,他们是比别的鬼子好点儿。美军因此还送给他们师团一个‘爱好和平的’称号!”杨智笑着给队员们讲,他也想借着这个机会给队员们介绍一点日军的相关情况,这对今后的对敌斗争是有帮助的。
“大哥,他们战斗力这么差,还装备的那么好真是可惜了!”牛胜有点嫉妒第四师团的装备。
杨智笑着说:“你觉得他们的装备好,可和世界上的强国来比,小日本的装备算差的!这是资源决定的,也是他们必败的原因之一”。接着杨智有给队员们介绍了日本军队的大概情况。
日本陆军的装备和美国、德国、英国、苏联等强国相比差的不是一点,让人都怀疑这是一个世界上一流国家的陆军,为了节约资源,日本陆军一直装备着三十八年式单发步枪,因为根据测算,步兵若使用半自动步枪,弹药的消耗是单发步枪的六倍,日本人真是一个“节俭”的民族呀!只可惜他们节俭的真不是个地方。
他们也不想一想,使用自动步枪的军队比它们的陆军的火力要强上六倍!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其实一直不太注重陆军的建设,就出现了现在这样一种“一流的海军,三流的陆军”之说法,不过日本陆军的二十个常设师团(近卫第二师团加上一到二十师团,缺十三、十五、十八师团,后来又恢复了十三和十八两个特设师团)和十个预备师团(第一零一至一一零师团)和训练水平和士兵和战术素养确实很高。
日本士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甚深,大部分士兵若是战败,基本上都会在战场上阵亡。不过日军的这些主力师团现在大多不在中国境内,原来的主力师团第五师团和特设十三师团被全歼,一零三和一零五师团被打残,剩下的我方打败的日军都是属于一些乙种师团和丙种师团,象我军在台北全歼的三三一师团竟属于丁种师团,其战斗力确实极差。
日本陆军师承德国第二帝国,与北洋陆军的建制是一样的。第二帝国的陆军以师作为战略单位,每师1。8万人,其中步兵1。2万人,其他兵种约6千人。而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陆军,为了节省军费,把其他兵种的兵额也放在步兵人数的编制之内,所以一个满师才1。2万,小于西方一个师的编制。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21…100之间的师团是抗战之后陆续增加的,有的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有的是新兵,属乙或丙或丁种,没有一定的规律。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