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道-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杰唯唯诺诺,只得满足师尊心愿,将当年为尽之言与朱桃椎说了:“师尊,若是乾坤未改,如今该也还是靖康二年……”

    靖康二年(1127)、金天会五年一月上旬,宋钦宗第二次去金营即被扣留不放。

    二月六日,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钦宗为庶人。大臣萧庆催促钦宗脱掉皇袍,换上平民之衣,在场宋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只有李若水大声抗议,怒骂不已,并要钦宗坚持不换衣服。金人猛击若水面,至昏死过去。第二天,金军又逼迫宋徽宗及太后至金营,并下令凡宋各皇子、皇孙、后宫妃子、帝姬等全部去金营。

    靖康二年(1127)、金天会五年二月初,金扣留宋钦宗于金营的同时,放回翰林学士承旨吴开、吏部尚书莫俦回开封城召集宋廷百官,议立赵姓以外人为君主。根据金人旨意,以东京留守王时雍为首,并吴开、莫俦等提出立张邦昌为帝。

    金军攻开封,与康王赵构质于金,主张割地乞和,深得金人赏识。王时雍等以张邦昌姓名入议状,太常寺主簿张浚、开封士曹赵鼎、司门员外郎胡寅不肯签名,逃入太学。御史马伸、吴给联合御史中丞秦桧向金要求继立赵氏后嗣为君,揭发张邦昌罪行,认为不当立其为君主,金人大怒,执秦桧至金营。

    三月初七日,金人正式册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王时雍领先拜贺,吴开、莫俦、范琼等紧随其后。是日,天适风霾日晕,昏暗无光,张邦昌伪廷上群情沮丧,张邦昌亦做贼心虚,除拜百官都加权字。以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开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权佥书枢密院事。金人扶殖了张邦昌的傀儡政权后,就北还回朝。

    临行,张邦昌前去送行。张邦昌身着赭红色袍,张红盖,所过设香案起居,王时雍、吴开、莫俦等一批卖国贼紧随其后。观看的士庶军民对张邦昌的卖国行径无不咬牙切齿,痛恨不已。

    靖康二年(1127)、金天会五年三月七日,金人扶殖的张邦昌傀儡政权正式成立后,四月一日,金将宗望、宗翰带着被俘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钦宗和赵氏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宫女及大臣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归金朝。其中宗望一路带着宋徽宗及太后、各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与康王赵构母韦妃、赵构夫人邢氏由滑州(今河南)渡黄河北去,宗翰一路带着钦宗、钦宗后、太子、妃嫔及何栗、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大臣,由郑州(今河南)渡黄河北去。金军离开开封时,还把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太清楼、秘阁、三馆所藏图书连同内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搜刮一空,席卷而去。

    宋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大观元年(1107)五月生,宣和三年(1121)十二月进封康王。靖康元年(1126,金太宗天会五年)十一月,金兵入侵,钦宗派他出使金营、割地求和。他刚出京城,金兵便渡河南下。他到达磁州(今河北磁县)为知州宗泽和当地百姓所留,后来知相州(今河南安阳)汪伯彦来邀,又前往相州。闰十一月,金兵围攻汴京开封(今河南),宋钦宗派人持蜡书至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同时拜知中山府(今河北定县)陈遘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使尽起河北兵入卫。但是赵构开府后,只派少量部队南下,自己却率大队兵马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随即又往东平府(今山东),继而再逃向济州(今山东巨野)。

    是月二十五日,开封失陷,十二月初二,钦宗向金人奉上降表。次年二、三月,金废宋徽、钦二帝为庶人,册立张邦昌为楚帝,然后撤兵北归。金兵一退,开封军民和朝廷旧臣即不再拥戴张邦昌,同时各路“勤王”兵马纷至沓来,声讨张邦昌。张邦昌只得迎宋元祐皇后入宫、垂帘听政,并迎奉康王赵构。四月,元祐皇后手书至济州,劝康王即帝位。五月初一,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重建了宋王朝,史称“南宋”。

    御营使司,简称御营司。靖康之变,“三衙”禁兵溃散,从各路来投随赵构的部队如王渊、杨惟忠的河北兵,刘光世的陕西兵,张俊、苗傅的帅府兵及降盗兵等都互不相统,缺乏统一的指挥机构。建炎元年(1127)五月,高宗即位后,遂另设御营使司以“总齐行在军中之政”,统一编制诸军为前、后、左、右、中五军,称御营五军,其首脑御营使和副使由宰执分别兼任,属官有参赞军事、提举一行事务、都统制、五军统制等。御营司之设,不仅机构愈加重复,而且兵权转归宰执,使枢密院形同虚设。同时后来部队扩大,又增设了御前五军不受御营使统辖,也需要一个更权威的统兵机构。于是,建炎四年(1130)六月,乃诏罢御营司,兵权仍归枢密院,接着又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御营五军为神武副军,其将佐并属枢密院。

    “至此……康王赵构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自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黄杰说道此处,便也静静来看师尊,朱桃椎听完之后却是面露笑意,正襟跌坐后,与黄杰道:“听得此番天机,为师无憾矣!好徒儿,天命在天,天机在你,当好自为之!”

    言罢,朱桃椎溘然闭目,就此与世长辞。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九章 【问罪】() 
朱桃椎的离世,对黄杰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不眠不休守灵七日之后,便也按照朱桃椎的遗言,将遗体火化。所得骨灰一半抛与长江,另一半便也葬在了龙山上的一个风景优美之处。

    之后,黄杰没来由的发了一场风寒,足足病了月余才好,等回过神来时已经是十月末了。这期间,西、北两线也没生出什么事端,西面的种师中坐镇兰州,李乾顺那厮根本就不敢过来讨野火,反倒是学着当年宋廷的做法,在河东八馆一线大修土木玩地堡战术。

    只不过这等招数拿来怼以往的宋军还成,真要碰上了黄杰支援西北的炮兵部队,估计就会死得很难看,而种师中得了火炮之后没急着进攻估计也是在忙着吃透炮兵这个新兵种的特性,这老厮当真跟他兄长一样,光靠一个“稳”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而北线的种师道比起他老弟来,自然更是“稳之又稳”的典范,得了黄杰从黄州支援的工匠后,他直接就在雄州背后的莫州(今河北任丘)秘密建造了一座火炮铸造工场,然后直接将以往不科学的仿造技术全部推翻,听取黄州工匠的意见来大力铸造。

    然后又动用了一切手段,直接把河北路出产的硝土都包圆了,一个劲的是死命爆兵的做派看得便是黄杰都暗中咂舌不已。

    至于燕东一带,老种也是心黑手稳,在派出了大量的工匠将燕京等城池大致修缮后,他并没有急着向这些地方迁民,而是让工匠们就地工改农,开始将城外已经抛荒的土地重新拓荒,而拓荒之后的田土一不种粮二不种麦,反倒是种上了马不能食的各种蒿草和少量的瓜菜。

    并且在重新拓荒的同时,更是加大力度翻修原先的灌溉用农渠,生生将一些原本只有两三丈宽度的灌溉沟渠给挖成了七八丈甚至十几丈宽,能够跑船的大渠,硬是将燕东的北方沃野改成了江南水乡。

    由于老种这一手实在太狠,等到依旧窝在檀州的完颜宗弼回过神来,派出探子查出要从檀走去往雄州城下,除掉白沟河这条界河不算,至少还要横渡十七条十余丈宽的大渠,否则就要绕行至少二百余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悔之晚矣。

    转眼到了十一月初三,这日一早,赵桓身边的近臣吴敏又千里迢迢跑到了黄州,直来见了郑太后道:“上皇思念甚紧,太上皇后可北归焉?”

    谁知郑太后却是笑问道:“上皇在龙德宫居得可随心呼?既然思恋本宫甚紧,何不亲来?”

    顿时将吴敏闹了个大红脸,随后吴敏又去见赵福金,却是被拒之门外,恼怒之下便来寻了黄杰,劈头盖脑便道:“汝不放太上皇后北归,是何居心?”

    黄杰听得无语,便也笑答道:“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黄某如今欲挟太上皇后以令诸侯,如何?”

    顿时便将吴敏怼得没了脾气,只得悻悻然而去,不过黄杰这句“欲挟太上皇后以令诸侯”却是很快就从汴梁城中传播开来,在如今天下人皆知赵桓将他亲老子赵佶软禁在龙德宫中的大背景之下,黄杰这句看似“玩笑话”的“玩笑话”,无疑是再一次打了赵桓的脸,而赵桓偏偏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将黄杰贬黜,随便流去江南某地,然后伺机接回太上皇后的建议,赵桓非但没有采纳,还把提出这个建议的倒霉蛋给流去了岭南。

    说实话,若要论起赵桓此生最为害怕的对象,如果金人排第一的话,那么排第二的铁定就是黄杰这个亲妹夫了!

    到了这年的十一月(冬月)十五,估计也就是吴敏赶回汴梁,将没办法哄了太上皇后北归的消息传给赵桓之后,黄杰的便宜大舅哥便也只能悻悻然下诏,将一拖再拖的泰山封禅付诸实施。

    赵桓最终确定的节礼是冬至,十五这日的大朝会上便连下了十二诏书,一股脑的将汴梁城中的皇亲国戚和各国使臣,包括被软禁在龙德宫内的赵佶一块打包上路,以捧日、龙卫和御车三军为护卫,浩浩荡荡往泰山行去。

    这次负责护送去往泰山的捧日、龙卫和御车三军共计十万人,而赵桓一行去往泰山封禅观礼的人也不过区区万余,这般的护卫人手自然是够了,加上近年来赵桓暗中也是多次彩排,并且还命人将汴梁去往泰山的官道多加修缮,诸般准备怎么看都是万无一失的样子。

    而冬月十八的时候,黄杰这个名义上本朝唯一的上柱国外加便宜妹夫也接到了赵桓发来的诏书,要求他带上赵福金和太上皇后同去泰山观礼,自然黄杰依旧选择了封还,理由还是自己病体未愈,太上皇后和赵福金偶感风寒。

    黄杰又不傻,自然也就没兴趣跑去什么山高水远的泰山看赵桓弄的封禅闹剧,再说赵桓对郑太后的打算大伙又不是不知道,三番两次来骗都不曾给他得手,如今又怎么会给他送上门去。

    只是,待到冬月二十八,先听得赵桓的封禅队伍刚抵达了曲阜,祭祀了孔夫子并将孔家第四十八孙孔玠封为衍圣公,便就得了种师道的八百里飞递,称探得金军一路过万人马突然自檀州往西经儒州(今延庆)、弘州(今阳原)抵达了应州(今应县),动向不明。

    到了二十九这日,种师道的后续情报便也传来,却是金国派了使者抵达了雄州,向大宋兴师问罪而来。

    而金使所问之罪,一共到有三条:其一、大宋未按升平之约将余下的赔偿如期交付;其二、未曾如约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给金国;三、临潢府守备右都监耶律余睹作反使得耶律敖鲁斡攻破城池,并使得弃城逃走的谙班勃极烈完颜杲被活捉,后经查实搜得耶律余睹与南朝(大宋)书信十余封,其中两封是之前童贯意图策反耶律余睹的书信。

    这三条罪中,前两条自然是赖不掉,毕竟大宋这边没有履行“升平之约”是国策,板上钉钉之事如何推脱?

    至于这第三条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当初童贯暗中策反耶律余睹就算是真,如今也是时过境迁,再说那耶律余睹后来作反也没有叛了大宋,反倒是投了北辽的天镇帝耶律敖鲁斡,这如何能算到大宋的头上来?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十章 【天意不可违】() 
消息传到黄州时,黄杰也是一脸的莫名其妙。

    按理说,前不久那天镇帝才搞了一把胜利大偷袭,不但打破了临潢府,还把金国的智囊完颜杲(斜也)也给抓了,就算不是打断了脊梁骨一般的伤害,至少也得算是个断爪之痛,这个时候金国没道理跑来找大宋开怼才是。

    其次,从之前得到金军派出一队过万的人马西行迂回去往应州的动向来看,这次金人显然不是什么虚张声势,而是摆明了要开战,就不知道对方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最后再来说“升平之约”这事,当初赵桓与金使吴孝民的确签订了“犒军费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绸各一百万匹,牛马各万匹,割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给金,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退兵”的条约,白纸黑字倒也抵赖不得。

    只是赵桓在汴梁城中大势搜刮了一番,拿出了几百万两银钱的首期之后,就对后续履行约定的事情百般抵赖,到了如今的确是一没给钱,二没给地,真要摆在桌面上谈,的确不够丢人钱的。

    而紧接着,赵桓对此事的反应倒也不出意料,身在泰山脚下的他此时绝然不能被这事给扰乱了封禅的大事,因此急忙下诏再次派出了张邦昌加李邦彦这个二人组前往雄州,准备在此施展忽悠大法将这事给忽悠过去。

    谁知道,转眼腊月初五,代州(今代县)便也传来发现大队金军南下的消息,而这时“张李二人组”才刚刚走到德州境内。

    到了此时,也就毫无疑问的看出,金国派出使者去雄州兴师问罪不过是障眼法,派往应州的这支部队南侵大宋才是真正图谋。

    当即,种师道急命折可适、姚平仲二人率领精锐步骑三万前往真定府阻截金军南下,又命杨可世、辛兴宗领轻骑一万直奔太原府增援,又令王禀领精锐步卒两万南下回援大名府。

    然而,种师道这时的判断明显有误,他还是惯性的认为金军这次南下一如前次那般主要战略是以劫掠、抢夺粮草钱财为主,认为金军避开雄、霸而走,绕路走应州南下,战术目的应该还是以袭击太原府和真定府为主,所以在调遣兵力方面依旧以堵截为目的,只是往三路派出了五万人马,而自己依旧坐拥十余万大军在雄州,以防止金军的大部队经渝关(山海关)或古北口南下。

    对此,黄杰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也只是认为金军极有可能二次围攻东京,而在听说此次南下的金军也就一万多人不足两万的模样后,也不认为这股金军真有胆子来攻东京,或许真如种师道判断的那样,不过是寻了借口南下来打打草谷遛遛弯。

    然而,形势的发展却是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腊月初六,代州南面的忻州(今忻县)传报发现金军队伍;初八,辽州(今左权县)传报发现金军绕城而走;初九,大名府北面的洺州传报发现金军队伍向南急行;到了初十这日,开德府(今濮阳)便也发出急报,称发现大队金军往东面的濮州方向急行而去。

    由于黄杰所得的军报,多是从雄州转发而来,因此当他得知初十这日金军沿途绕城急行,一趟子跑到了开德府附近时,已经是腊月十五的下午。

    而这时,就算是个睁眼的瞎子,也能看出这股金军南下的目标非常明显,可不就是如今正在泰山搞封禅的赵桓!

    这期间种师道倒也在初九、初十连续传书给赵桓,要他赶快结束封禅仪式返回东京,至于赵桓到底听是不听,却就没人知道了。不过从后续传来的消息看,赵桓应该还是听了种师道的意见,于腊月十一从奉符(今泰安)起驾,先是前往龚县(今宁阳),又连夜赶往兖州还把新任衍圣公孔玠一家也接到了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