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醒来,提起兵器,出了琼台,只见城里乱成一片,戎兵已经很少见到,抵挡不了,连忙上马,冲出西门,随行的只有几百人。出城不远,郑世子掘突横冲过来。眼看戎兵就要全军覆没,满也速带领残兵逃奔过来,拥着戎主拼命向西逃窜。郑世子掘突看到西戎虽败,兵马仍是自己的几倍。有了上次的教训,也就没有强追。 戎兵逃走,镐京恢复了正常,申侯举行宴会招待各位国君。卫侯年长,被推在上座,各位国君也都就位。 申侯说:“各位国君,老夫兵谏失当,犬戎不听节制,扰乱京师,劳动各位出兵勤王赶走了犬戎,辛苦了。我在这里向各位表示感谢。”他把目光转向卫侯,“卫侯德高望重,就请卫侯开席。” 卫侯把桌上的筷子向前推了推,站了起来:“虽然犬戎已经赶走,但是仍然是君亡国破,还不是庆功的时候。” 一听这话,众人都站了起来:“请卫侯放话,需要怎么做,我们听你的。” “国不可一日无君。”卫侯说,“我们必须马上拥立新的君王,现在新太子伯服被戎王杀了,具备继承王位资格的只有原太子宜臼。宜臼现在申国,我们应该把宜臼接回,奉为新王。大家意见如何?” 秦君说:“君侯这个意见非常正确,我们应该拥立宜臼继位周王,文王的事业必须延续下去。” 晋侯表示愿意出兵接回宜臼。郑世子掘突抢着说:“各位君侯鞍马劳累,应该在京师休息。晚辈年轻力壮,三人同行小的受苦,迎接的事应该由我承担。拥立宜臼为王,也是先父的愿望。” 申侯说:“我出300辆兵车给你做先导。” “好!”卫侯说,“既然大家意见一致,就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王。这事就这么定了。请诸位举杯,为迎立新王的成功干杯。”大家一饮而尽,方才重新落座开席。 席间,大家研究了迎接新王的具体事宜,小周公咺亲自起草了表章。 宴会散了,小周公咺、郑世子掘突、申侯分头去做准备工作。第二天一早,小周公咺陪同郑世子掘突领兵护驾开往申国。###15立新君封赏功臣
到了申国,人马驻扎在城外,掘突和小周公咺一起来到申侯府大门口,准备求见宜臼。一个丫鬟举着绯红色的遮阳伞,护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千金,在门里走过。掘突搭眼一看,喝!真漂亮!脚下放慢了步子。小周公咺和掘突正并排走着,忽然发现掘突拉后了。回头一看,掘突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顺着他的目光方向一巡视,哦,院里有一个妙龄少女。小周公咺对把门的士兵说:“请通报太子,郑世子掘突和小周公咺求见。一个士兵通报去了,小周公问另一个士兵:“刚才在院里散步的女子是谁?” “是申侯的小女武姜。”士兵回答。 掘突听见小周公打听那个小女子,心想,小周公咺见了美女也动心。 忽然,小周公咺问掘突:“世子夫人是哪里人?” 掘突不好意思起来:“还不知到岳丈姓啥呢?” 小周公想做好事,但是当着申国士兵不便说透,就说:“你如果能信着我,我给你介绍一个诸侯的千金。” 掘突笑了,“那就谢过周公了。” “好吧,等新王登基以后,我就给你办。” 自从申侯发兵去京师,宜臼心神不定,十分担心,难以猜测申侯出兵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人通报小周公咺和郑世子求见。宜臼来了精神,连忙说:“快请!” 小周公咺和郑世子掘突见到宜臼,互相施礼问候。宜臼接过五个诸侯联名的书表,展开一看,大惊失色,眼泪刷刷流了下来,哭着喊:“父王,父王,都是儿臣害了你,都是儿臣害了你!” 等到宜臼心情稍稍平静下来,掘突说:“还请太子节哀。” “我这将在世人面前背上不孝的罪名。”宜臼叹息说。 小周公咺说:“这些应该暂时放下,还请太子以江山社稷为重,早正大位,安定人心。这是当务之急。” “事已至此,也只能顺应各位诸侯的心愿,择日启程。” 掘突迎接宜臼的兵车护卫着宜臼赶回镐京,申侯领着在京的诸侯和满朝文武大臣出城30里迎接,择定吉日入城。 进入城里,宜臼见到宫殿建筑残缺损毁,火烧的残痕,又闻听府库被洗劫一空,禁不住潸然泪下。稳定一下情绪之后,宜臼沐浴更衣,换上帝王的服装,到太庙拜祭祖宗,正式即位,称为平王。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新王即位,接受诸侯和文武百官朝贺。朝贺仪式结束,平王宣申侯上殿,恳切地说:“朕作为一个被先王废掉的太子登上王位,是外公的功劳。朕给你进爵为公,今日起称为申公。” 申侯说啥也不肯接受,他对平王说:“赏罚必须公正合理才能服众。镐京光复,大王登基,都是诸侯勤王的功劳。老臣兵谏失控;戎主不受节制洗劫镐京,杀害先王,臣有罪过,不应该晋封。” 平王劝说再三,申侯坚持不接受。平王无奈;只好说:“有功有过,功过相抵,维持侯爵。” 卫侯奏说:“褒姒母子因为过分受宠无端启动废立程序,使大王和申后蒙冤受贬;石父、尹球等人心术不正,蛊惑君王,陷害忠良,废立之事就是这两个家伙促成的:都应该处理。” 平王连连点头,接着平王宣布:“卫侯、晋侯、秦大夫嬴开、郑世子掘突、周公咺勤王有功,听封: 卫侯和进爵为公; 晋侯仇加奉河内附庸地盘; 郑伯友保卫先王,为国捐躯,追赐为“桓”; 郑世子掘突继承父爵,袭位郑伯,并赏赐良田千亩; 秦大夫嬴开进爵为公,正式列为诸侯; 封周公咺为太宰; 申后加封太后。 褒姒、伯服贬为庶民; 虢公、尹球、祭公功过参半,最后为先王而死,削去本身的职位,允许子孙承袭。” 接着在城内贴出安民告示,对京师被害百姓给予抚恤,在王宫举办宴会,犒赏功臣。 平王的庆功宴结束,申侯非常欣赏掘突的英俊勇敢、高强的武艺,就想把自己的小女许配给他。那时时兴诸侯联姻,讲究门当户对,而且都是父母包办。太宰咺凑过来对申侯说:“你家中最小的孩子几岁?” 申后边走边回答:“最小的十六了。” “是公子还是千金?” “女孩。” “婆家是哪国诸侯还是王公大臣?” 申侯一听,太宰咺关心自己的小女的婚姻情况,何不请他给掘突过个话,免得尴尬。就说:“还没有人提亲。太宰这么关心,就请给找个人家嫁了出去。” “申侯有没有看好的?我帮你传个信。” “我倒是看郑伯掘突不错,不知他是否已有夫人?” 太宰咺笑了,真是机缘巧合,他们都想到一块去了。连忙说:“据我知道,当前还没有。我就给你们撮合一下。” 就这样,一桩美好的因缘就结成了。 第二天早朝,诸侯向平王谢恩,打算回国。平王刚刚登基,没有心腹大臣,勤王的诸侯都是忠良,但是申国和晋国都临近西戎,申侯和晋侯必须回国主政,防御西戎的报复袭击。就决定留下卫武公和、郑伯掘突在朝中和太宰咺一起辅佐朝政。加封卫武公为司徒,郑伯掘突为卿士。就这样,申侯、卫侯领兵回国。卫武公、掘突留在了朝廷。掘突死后被谥号武公,后世称他郑武公。 戎主进攻镐京,得到了大批财宝,虽然损失了一些兵马,但是很快就招募扩充,比原来还多许多。他想,只要有了财宝,一切都好办。这一仗使他熟悉了进攻镐京的路径,得到了甜头,他还想有更大的收获。新兵训练得差不多了,他就试探着扰乱四邻。他不仅掳掠人畜和财物,还试探着占领地盘。先是占领了岐山的一些地方。岐山是西周的发源地,他担心西周发兵,原准备大军一来他就缩回,可是见到西周没有大的动作,也就继续占领着。看看占领岐山没有什么事,就接着占领其他的地方。西戎兵马步步为营,一寸一寸地蚕食西周的地盘,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逐步逼近镐京。###16怯戎患执意东迁
周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周朝大王是天下各国的天子,但是自己还有一个周国,主要是武王伐纣之前周国的地盘。岐山是文王担当西伯侯时期的国都,就是老根据地。西戎占领岐山,朝廷本身的周国无力反抗,使得西戎更加猖獗,得寸进尺,不断试探着向前进攻。近期一个月内西戎多次袭击镐京周边,镐京极不稳定,周平王坐卧不安。放眼城内,自从西戎洗劫之后,宫殿残缺,残垣断壁,十分凄凉;西戎侵犯,兵微将寡,扩充军队又需要大量银两;府库空虚,没有能力重修京城,没有能力招兵买马,又不想向各个诸侯国征集资金,不想加重百姓负担。平王愁肠百结,就产生了迁都洛邑的想法。早朝上,平王对文武百官说:“最早王祖成王定都镐京以后,又修建了一个洛邑,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回答说:“洛邑是天下的中心位置,四方诸侯向朝廷进贡,远近相当,所以成王安排召公勘测风水,选定位置;又派周公组织施工,按照镐京的样式修建,所以宫殿格局和镐京一模一样,作为陪都。每年天子都要到那里巡视,住些日子,接见诸侯,召开诸侯大会,各国诸侯减少了去镐京朝见天子的路途和时间,都感觉非常方便。” 平王说:“这么说,洛邑也是一个都城,只是每年诸侯大会期间才使用,平时那么多的宫殿都闲置,这是一种浪费。现在犬戎逼近镐京,安全隐患非常严重。朕打算迁都洛邑,不知是不是可行?” 太宰咺说:“现在京城宫殿被犬戎破坏严重,府库空虚,修复宫殿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会引起民怨。而且犬戎摸清了道路,熟悉了地理环境。就像狗一样,吃惯了嘴儿,跑惯了腿儿,可能经常来犯,镐京已经不是安全之地。迁都洛邑完全可行,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文王百官都是吃俸禄的,在那工作都一样。尤其经过上次西戎烧杀掠抢,都胆战心寒。一哄声地说:“大王和太宰的意见很对,我们赞成迁都洛邑。” 见到这种局面,司徒卫武公和长叹不止,低头不语。平王发现了,就问:“老司徒为什么不说话?” 卫武公晃了晃脑袋,回奏说:“老臣已经年过九旬,君王不嫌弃我年老,把我放在六卿这样高的位置上,是让我为朝廷担负责任。迁都这件事很大,应该慎重考虑。老臣有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不同,大王点将让我发言,我很为难。如果我不说,那是对朝廷不负责任,是失职,是不忠;如果说了,和满朝文武的意见相左,是对他们的不随和,不友好,不和谐。礼制和道德发生了矛盾,只能重大义,得罪各位同僚和朋友了。平王点我表态,我不得不说了。现在的京师镐京,地理位置非常好,左有殽函,右有陇蜀,山水环绕,沃野千里,旱涝保收,是个宝地。山河可以阻挡来犯之敌,沃野提供足够的粮食。这里风水强盛,是天下最好的地方。洛邑虽然地处中央,但是一马平川,发生战争没有遮挡,四面受敌之地。而且常患旱灾,黄河改道又易发洪水。那里风水衰弱,对帝王不利。最初成王建造两都,那是有原因的。武王临终前,曾经让周公旦继承王位,周公旦不肯,执意要辅佐成王即位。武王建议要在洛邑建立一个陪都,等待成王成年亲政,成王坐西京统管全国;周公坐东都协助朝廷管理东方事务。武王驾崩当时东都还没有兴建,成王亲政才落实武王遗命,建立东都。因此说西都为主,东都为从。今大王要弃“主”就“从”,恐怕王室将衰弱呀!请大王三思。” 平王说:“现在犬戎侵占岐丰等地,势力猖獗。况且镐京宫殿损毁,破烂不堪,有损朝廷形象。东迁洛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卫武公说:“犬戎是豺狼本性,当初就不应该把他领进卧室的角门。申侯借兵失策,开门引贼,导致犬戎肆虐,烧毁宫阙,杀害先王,这是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大王应该振奋精神,立志自强,节俭爱民,抓紧练兵,增强国力,效法当年先王南征北战,讨伐犬戎,活捉戎主用来去太庙祭祀先祖,洗雪先王的耻辱。如果一味地忍让退避,放弃镐京搬迁到洛邑,犬戎会以为朝廷怕他,得寸进尺,更加骄横晒脸。我退敌进,恐怕被占领的就不止岐丰了。从前尧帝舜帝居住土屋,殿堂是土台阶;禹王宫殿矮小简陋,他们都不在乎。帝王的威望不在宫殿的华丽。请大王三思。” 掘突觉得卫武公说的很有道理,帝王可以调集天下各诸侯国的兵马,拿下犬戎不成问题。但是一想自己刚刚接班,年轻没有资历,就没有吱声。 太宰咺不同意卫武公的说法:“老司徒讲的都是些传统的道理,适应不了现在变化了的情况。老王荒怠朝政,昏庸无道,杀身之祸是自己招来的,现在就不能深究了。新王登基,革除弊端,拨乱反正,刚刚稳定。现在的情况是百废待兴,府库空虚应付不了。朝廷兵力不足,犬戎兵马强盛,难以抵抗。百姓心有余悸,一旦铁骑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谁能担当这个责任?” 卫武公孤掌难鸣,但是还不甘心,他想到申侯调兵抗击犬戎,就退一步说:“当初申侯能够招来戎兵,就一定有退兵之策。大王何不写信问问他的意见。” 君臣正在商议之时,申国送来告急文书。平王展开一看,上面写道:“犬戎不断侵扰申国,百姓不得安宁。近几天兵力加多,进攻猛烈,申国国小兵少,难以抵挡,恳请大王发兵救助。” 看罢,平王拿定了主意,宣布:“现在犬戎进攻申国,申侯自己顾不了自己,更顾不了朝廷。朕现在决定迁都洛邑。太史占卜一下,选择吉日东行!” 平王已经决定东迁,卫武公只得服从。卫武公建议说:“我的职位是司徒,要为朝廷负责,也要为百姓负责。东迁是一件大事,对镐京百姓震动很大,必然人心惶惶,应该张贴公告,让百姓周知。” 平王说:“好,就由司徒办理” 早朝结束,司徒卫武公就命人书写公告,派人四处张贴。张贴处,百姓围拢着争先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大王决定迁都洛邑,百姓愿意随驾东迁的,抓紧做好准备,一同启程。……” 平王又安排祝史撰写了祈祷文稿,写明迁都理由,亲自到太庙祭奠祷告,禀告列祖列宗,历代先王。 吉日到了,东迁动身之时,大宗伯抱起七个祖宗神位牌,用黄布条捆在一起,坐在第一辆车上走在最前面。接着秦襄公领着秦国的兵马护卫着平王的辇车,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紧跟在后,黎民百姓扶老携幼跟随东迁移民的不计其数。东迁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几十里。 至此西周结束。 周平王到了洛阳,看见市井繁华,殿宇壮观,宫殿和镐京没有什么两样,心中十分高兴。 因为过去都城是镐京,在西部,所以东迁之前的周朝称作西周;迁都洛阳以后,因为都城在东部,所以后人就习惯上称作东周。迁都这一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自此开始的周朝称作东周。 迁都洛阳,早已惊动各国诸侯。平王到达洛阳第一天起,各国诸侯纷纷上表进贡表示祝贺。只有南方的荆国没有来人祝贺,周平王很不高兴,上朝时,提议要对荆国发兵问罪。 东迁刚刚结束,朝野刚刚安稳,都不想打仗。大家纷纷说:“荆国开化较晚,不懂礼数,不服约束。宣王亲自征讨,才表示归顺。现在迁都刚刚结束,人心还不太稳定。再说现在还不知他是归顺还是叛逆,如果出兵,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