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公子完虽然出生时占有储君地位,但是一直没有当上陈国的国君,只是平平安安地当了一个大夫。 齐桓公了解公子完,认为他是一个贤良之人,就要任命他做齐国的卿士。公子完不接受,他对齐桓公说:“我是一个旅居在外的小臣,有幸受到齐国的收留,免除了灾难,使我能够安逸地生存,君侯对我的恩惠已经是很大了,不敢再贪图那样的高位。《诗》说:‘翘翘车乘,招我以工,岂不玉住,畏我友朋。’给我点小活干就行了。” 齐桓公就安排公子完做了管理百工的“工正”。 齐桓公这样器重公子完,公子完非常感激。两人的感情基础很好,公子完就备办了一桌上等的酒席把齐桓公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很谈得来,酒喝的很高兴,从中午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觉得意犹未尽,就说:“点上灯,接着喝!” 公子完说:“我只对白天喝酒占卜是吉利,没有占卜夜里。不敢夜留主公喝酒。如果主公没有尽兴,改日主公有闲暇之时,臣下再请主公。” 桓公笑了,赞扬说:“公子知礼,懂理。寡人也不能恋酒哇。”高高兴兴地返回宫里。桓公敬佩公子完是个贤人,就赐给他一块土地作为食邑。 齐懿仲要把女儿嫁给公子完为妻,就请人占卜。占卜的结果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意思是,凤凰飞翔,和谐的鸣声有力响亮。有妫氏的后代,将在姜氏那里成长。五代之后有人做正卿,八代以后地位没人比得上。齐国是姜姓的天下,公子完的后裔将有大发展。于是,齐懿仲就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完。 公子完来自陈国,姓妫,大家记不住他的姓,就叫他陈完。陈完有了自己的田地,又有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在齐国安家立业,就改姓田,叫做田完。中国从此有了田姓,田完是田姓的鼻祖。后来田氏掌握了齐国,称王,是战国七雄之一。 鲁夫人文姜已经年老,气管有病,经常咳嗽不止。鲁国的名医都看遍了,没有人能医得了。有人推荐莒国的医生善于治疗咳嗽,于是就请来了一个莒医。这个莒医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医术比较高。把脉之后进行问病,亲自熬药为文姜治病,效果还真不错。文姜自从襄公死后就没有同男人皮肤上的接触,莒医多次给她把脉,文姜就动了邪心,留莒医在她的别宫住下来给她治病,两人就开始私通。后来莒医回国,文姜又以看病为名到莒国找莒医,住在莒医家里。莒医虽然身体强壮,但是文姜要求强烈,频繁。莒医招架不住,就有找来一个壮士替班。文姜仍然觉得这两个人都顶不上哥哥诸儿一个人。于是莒医和文姜就经常往返在莒国和禚地之间。 周桓王四年(前673年)七月,文姜病重,觉得自己活不几天了,就把鲁庄公召来。临终前对鲁庄公说:“我哥哥诸儿的女儿已经十八岁了,成年了。你应该尽快把她娶来,以正六宫之位。千万不要因为给我办丧事延误迎娶。那样的话,我在九泉之下也放不下心。” 鲁庄公含泪答应。 文姜又嘱咐庄公:“齐国正在谋求霸主,已经取得了方伯地位,你应该谨慎地支持齐国,世代友好。” 庄公是一个孝子,母亲临终说什么他都答应。就派使者去齐国联系迎娶事宜。使者刚走,文姜就咽气了。庄公按照礼制办理丧事,同时在大臣面前提出大婚的事情。大夫曹刿说:“现在鲁国是大丧期间,按照礼制不能着急娶亲,应该在三年守丧过后再去齐国迎娶。” 庄公说:“这是我母亲的遗命。母亲的丧事刚刚开始,喜事应该快办,如果丧葬完备,喜事应该推后。我们就在丧期中间办喜事。” 这时齐国国老高傒代表齐桓公来到防地,要和鲁庄公会面。鲁庄公就来到防地和高傒相会。和高傒约定,明年去齐国迎娶。 高傒回国汇报,齐桓公说:“鲁国正在办理丧事,喜事丧事不能同时办理,三年守丧过后再办婚事吧。” 就这样,鲁庄公的婚事推迟了。 周惠王六年(前671年),齐桓公已经当上了霸主,国力也比较强大,有识之士纷纷来到齐国投靠齐桓公,各国的商人都来齐国做买卖。齐桓公看到这蒸蒸日上的景色十分欣慰,他要庆祝一番。他找来管仲商议。管仲建议:“可以搞一次社祭,一来是祭祀土神,祈求风调雨顺;二来招徕商贾,搞活齐国的经济。” 桓公问:“具体怎么搞法?” 管仲说:“具体的搞法,古礼都有说法。请太史说一下吧。” 太史说:“社祭有官社和民社之分。官社有天子为百姓搞的‘大社’,或者天子自己搞的‘王社’;有诸侯为百姓搞的‘国社’,或者诸侯自己搞的‘侯社’;大夫以下搞的‘置社’。大社、王社、国社、侯社都是官社,大夫以下搞的都是民社。大社、王社祭祀土神的祭品用牛、羊、猪;国社、侯社祭品用羊和猪。” 桓公说:“我们就搞国社。寡人是天子承认的方伯,地位在诸侯之上天子之下,祭品用牛羊。” 太史说:“社祭的时间分春夏秋冬。” 桓公说:“我们就在夏天搞,远近的黎民百姓前来观社方便。” 管仲说:“社祭的地点选在郊区,不仅要设立祭祀坛,而且周围要开辟集市贸易。祭祀之后组织民间秧歌会和艺人演出。” 桓公说:“寡人还想搞一次阅兵。场面威风热烈。” 就这样,社祭方案就定了下来,内容有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商业贸易活动,庄严盛大的阅兵式。向周边各国诸侯国发了邀请。 夏天,齐国的风景怡人,百花盛开,瓜果遍地,齐国大办国社,对周边各国的百姓都有很大的吸引力。鲁庄公接到齐国的邀请,就打算去齐国观赏社祭。曹刿听说了,就劝谏说:“主公不应该去。礼是对下属、对百姓制定的规矩。先王规定诸侯每年都要朝拜诸侯,但是五年之中必须亲自朝见一次,其他的年度可以派使者朝拜。朝见之后天子要把他们集中起来讲习礼仪,用以厘正上下尊卑的位置,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怠慢。现在齐国废弃他们的始祖太公望制定的法度,让大家去观看社祭,你作为诸侯去别国观看社祭,这是没有先例的,有失国君的尊严,今后怎么训导百姓呢?春天举行社祭是祈求农事方面得到上天的赐福,冬天收获以后举行社祭是为了向土神贡献五谷。现在齐国组织社祭让大家去观看阅兵,向诸侯显示军威,这不是先王的法度。天子祭祀上帝,诸侯参加助祭是要听受政令;诸侯祭祀先王先公,卿大夫要襄助料理并接受任务。我从来没有听说诸侯之间相互观看祭祀啊,况且这祭祀又不合法度。主公去了就等于尊齐侯为上,低他们一等。国君的一举一动都要史官记载下来。这样不合法度的事情记载下来,后世子孙将会怎么评价?” 庄公说:“我想不了那么多,我只知道齐国有邀请,不能不给面子。”于是庄公去了齐国观赏社祭。鲁国史官认为这是耻辱,把这件事记入了历史。###78封方伯伐卫问罪
周惠王七年(前670年),鲁庄公母亲文姜的三年丧期已满,和齐侯议定秋季迎娶。这时候,鲁庄公已经在位二十四年,年龄已经三十七岁。 为了让齐女高兴,鲁庄公婚事大操大办,铺张豪华。又想到自己的父亲被齐襄公谋害致死,现在又娶齐襄公的女儿为妻,心里很不安宁。于是重建“桓宫”(鲁桓公庙),要求把厅堂柱子涂成红色,椽子锛成方形的,椽头雕刻,尽量美观一些,用来安慰父亲的亡灵。同时也是为了齐女到来夫妻共同拜祭父亲,让齐女看了美观高兴。这样修饰祖庙历史上没有先例,木匠师傅都觉得不恰当。于是匠师庆亲自找到鲁庄公,劝谏说:“我听说先圣王公有功绩受封赏的建立家庙,遗留给后人的是法度和传统,让后代不学坏不做邪恶之事。他为的是让后代光大前人的好名望啊,使得长久地有鉴于世,因此能够保持牢固不懈以久长。先君的美德是节俭而你如今让他的庙堂显示奢侈豪华而不是庄严肃穆,这是掩盖了先君的美德呀。” 庄公说:“我这样做也是想赞美他。” 木匠师傅回答说:“这样不会给您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泯没先君的美德。所以我建议差不多就行了。” 庄公不听,还是要坚持丹楹刻桷。木匠师傅叹息说:“为了取悦夫人,贬低了父亲的美德,不应该呀。” 丹楹刻桷不得当,荒唐的事情接着还有。夏季,鲁庄公亲自去齐国迎亲,齐姜到达鲁国,立为夫人,后人谥号为“哀姜”。哀姜是正夫人,来到鲁国,本家同姓的大夫及其夫人都应该进宫拜见。拜见尊贵的夫人应该携带礼品,正常的风俗习惯是女眷拜见夫人应该应该带些吃的用的礼品,庄公为了让哀姜高兴,就让一律带钱币。庄公同宗同姓的夏父展认为这样做过格了,就找到庄公提意见说:“过去没有这样的的规矩。” 庄公说:“国君可以创制规矩。” 夏父展回答说:“国君的创制合乎礼就可以成为规矩,违反礼制也将在史书上记载他违规。我的职务是有司,要服从自己的职守,生怕这违礼的事情被记载下来传于后世,所以不敢不告诉你。女人进见的礼物不过是枣、栗等干鲜水果之类,用以表示诚敬。男人进见的礼物则有珠玉、丝帛、禽鸟之类,用以表明尊卑不同的身份和等级。现在女人拿金钱一类的礼物,男女之间没有差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礼节,不可以没有的啊。” 庄公不听,于是拜见哀姜的女流之辈都是拿着金钱宝玉做礼物。哀姜一过门就收获很多财富,作为私房钱,非常高兴。齐国人来探望,哀姜表现的非常满足,齐国人非常高兴。 自从哀姜来到鲁国,齐鲁两国关系更加密切。齐桓公同鲁庄公合并打徐国、打戎国,两国都臣服于齐国。这对诸侯影响很大。 周惠王十年(前667年)郑文公看到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害怕齐国,就派遣使者向齐国请盟。齐桓公就召集宋侯、鲁侯、陈侯、郑伯在幽地会盟。自此北方诸侯都听从齐桓公的节制。齐桓公从幽地回来,大宴群臣,庆祝胜利。期间大臣们纷纷向桓公敬酒,鲍叔牙端着酒杯来到桓公跟前,桓公说:“今天这酒喝得真高兴!” 鲍叔牙敬酒说:“君子说‘明主贤臣虽乐不忘其忧’,臣相信主公没有忘了当年逃奔莒国,管仲不要忘了坐槛车回国,宁戚不要忘了放牛之日。” 齐桓公觉得这话提醒的非常及时,说得很有道理,就站起来说:“寡人和各位大夫都永远不能忘记这些,这是齐国社稷之福哇!” 这天君臣都喝的非常高兴。 第二天,有人报告周王派遣召伯廖来到齐国。齐桓公亲自迎接安排在驿馆。召伯宣布周惠王之命,赐齐桓公为方伯,恢复过去姜太公的职权,有权征伐有罪的诸侯国。这样,齐桓公受天子之封,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东征西讨合法化。召伯廖带来周惠王的原话:“卫侯朔过去曾经出兵支持王子颓反乱自立,支持反叛,大逆不道,朕忌恨十年了还没能讨伐问罪,请方伯舅父为朕出气!” 齐桓公听了不觉脸红,当年周惠王被赶跑,郑厉公出兵平乱,送周王复位。自己是方伯,力求尊王攘夷,这尊王的头功让郑伯抢去了,真是惭愧。这次必须向卫国问罪,就答应了周王,好生招待召伯廖。安排年后立即出兵伐卫。 周王十一年三月(寅月,夏历正月),齐桓公亲自率领兵车征伐卫国。这时卫国支持王子颓反乱的惠公朔已经死了三年,他的儿子赤继承侯位,后世谥号卫懿公。卫懿公看齐国兵马来到卫国,也不问缘由就领兵对打。齐国兵强马壮,卫国自然不是对手,大败而回。齐桓公带兵直逼卫国国都,派使者去见卫懿公,宣布周惠王讨伐卫国的命令,宣布卫侯朔的罪状。卫懿公承认先君犯过这样的罪过,但是先君已经去世,自己难以承担。就派长子开方,带着五车金银玉帛去见齐桓公,承认先君的罪过,愿以财宝赎罪,请桓公原谅现在的国君。 桓公说:“先王规定,罪不及子孙,卫侯朔的罪过不能让他的儿子承担。寡人这也是执行王命,奉命行事,本人对卫国没有什么所求。寡人可以报告天子,卫侯已经知罪并请天子赦免。这些礼物,寡人就不收了。” 公子开方早就听说齐桓公公正大度是一代明主,又看到齐国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非常羡慕,就对桓公说:“小子非常佩服方伯,恳求收留,情愿在君侯麾下谋事。” 齐桓公很诧异:“你本是卫侯的长子,论次序应该是卫国的储君,将来可以做国君,为什么甘心一辈子做臣下,去侍候人?” 公子开方说:“主公是天下有道明君,贤德君侯,小子能够跟随左右,就是牵马坠蹬,也是非常荣耀的。当国君也没有这样的好心情。” 齐桓公听了这话非常高兴,认为开方真心敬爱自己,当即就拜开方为大夫,同竖刁、易牙一样宠爱,时时不离左右,被齐国人称为“三贵”。 为了讨好齐桓公,开方又向齐桓公说自己的小妹妹如何如何美丽。桓公本来就好色,立即派人送去聘礼,向卫国聘娶卫懿公的小女儿。卫懿公不敢推辞,就把小女送到齐国。先前,卫惠公曾把女儿嫁给齐桓公,称作卫姬,被齐桓公宠爱。这个小女来到,同样受到宠爱,被称为小卫姬。她的姑姑就被称作大卫姬。###79楚成王袭兄即位
楚文王去世,长子熊囏(jian)继位,被称作庄敖。但是熊囏只有九岁,还是个孩子,需要大臣们辅政,老令尹斗伯比已经年老。文王的弟弟王子善,字子元,作为大夫参与国政。子元觉得,楚文王去世,自己年富力强应该继承哥哥的王位。但是老臣斗伯比、鬻拳、保申等人非要扶持熊囏上台。如果这些老的都没了,这天下就是我的了。他无时无刻都在谋划夺得王位。他不仅想得到王位,更惦念着嫂子桃花夫人。 熊囏顽皮贪玩,性情粗鲁,没有正事。他的弟弟熊恽性情文雅,才智过人,善于交际。老臣们都很喜欢熊恽,桃花夫人对他也偏爱。老臣们分成了两派,斗伯比从礼制出发支持长子熊囏,但是多数大臣都看好熊恽。子元一看这有缝就能下蛆,就时不时地挑拨熊囏哥俩的关系。对熊囏说:“你母亲偏爱熊恽,将来可能接替你为王。” 熊囏也也察觉到母亲对弟弟比对他好,也注意到许多大臣和熊恽很亲近,就开始挤兑熊恽。熊恽发觉哥哥对他不好,就处处躲避。子元就对熊恽说:“熊囏也太不像话了,仗着他是老大当上了大王,还处处欺负你,真不像话。你不要怕他,和他对着干,他要杀你,你就杀他。” 子元希望哥俩打起来,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样他就可以施展手脚。 兄弟俩的矛盾越来越大,熊囏就想找个机会杀了熊恽。他领着一帮人带着刀枪木棒追杀熊恽,恰巧被老令尹斗伯比和老将斗廉看到给予制止,把熊恽保护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斗伯比就到后宫找到桃花夫人说:“大王小哥俩感情不合,恐怕日后要生乱子,不如把二公子送到随国,免得兄弟相残。” 桃花夫人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说:“这事就按老令尹说的办,让他的叔叔子元把他送去吧。” “好吧,”斗伯比说:“就让我的儿子,他的老师斗谷於菟一同陪着他。”说完就去安排。 子元送熊恽去随国,途中对熊恽说,“这个熊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