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寒资料集- 第6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坑儒一事,史书的有关记载就值得研究一下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的记载是这样的:“(方士侯生、卢生潜逃后,秦始皇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御史是刑狱之官,诸生即儒者。御史把诸生捉来审问,诸生互相告密,秦始皇便亲自圈了犯禁者460余人,把他们活埋了。活埋以后,又告知天下,以示儆诫。从这段记载看,坑儒应该说也不是阴谋。因为所记御史问案,一则是奉旨行事;二则与一般的官府办案无甚差别,不像是秘密行为,不像是阴谋。坑儒之后,又告知天下,更显出不是阴谋。
但且慢。史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记载,所记的坑儒一事则完全是阴谋。这一记载见于《史记·;儒林列传》之张守节“正义”:
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诏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记载的大意是,秦始皇焚书以后,为镇服天下而对儒生进行了屠杀,其具体办法是先以官职引诱儒生,再以种瓜之计诳骗儒生,最后将儒生坑杀。这段记载中的坑儒过程,完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诡计。
从《秦始皇本纪》看,坑儒不像是阴谋;从《诏定古文尚书序》看,坑儒又是阴谋。那么哪个记载可信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可信度,不宜以一种说法轻易地否定另一种说法。理由是:第一,不能只重视司马迁的记载,不重视卫宏的记载。卫宏是东汉人,《后汉书·;儒林列传》中有传;从时代上说,他是晚于司马迁的,但不能因其晚,就说他的记载肯定不可靠。其实他的记载与司马迁的记载一样,其史源都是对前代史料的继承,尽管有可能他的记载的传闻因素重一些。第二,从秦始皇本人的特点看,他是个为了需要什么谋略都搞的君主。他贵为天子,口含天宪,所以杀起人来一般采取的是“明火执仗”的办法。此非阴谋。但他又深受韩非之“术”的影响,有很重的秘密主义的倾向,所以杀起人来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密裁”的方式。此为阴谋。第三,从《秦始皇本纪》看,所记载的坑杀过程很简单,只四个字——“坑之咸阳”,而《诏定古文尚书序》所记,则是坑杀的具体过程,因此,有可能两书所记的实际同为一事,后书是对前书所坑杀事件的具体记述(尽管某些细节未必准确)。也就是说,两书所记并不矛盾。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始皇坑儒,可以说就是使用了阴阳二谋。第四,两书所记可能实际上反映的是前后两事,也就是说,秦始皇坑儒可能不止一次。因此,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始皇坑儒,可能一次是阴谋,一次不是阴谋。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焚、坑的具体操作过程,不论是阴谋,抑或其他方法,都是非正义的、反文化的歹毒之谋。可以这样说,在焚书坑儒这一点上,秦始皇是理应背负万载骂名的。
沙丘疑案秦始皇死亡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沙丘疑案秦始皇死亡真相是什么
围绕着秦始皇的历史疑案确实太多了,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就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内外远近,事如山积。秦始皇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用称量竹简),每天有一定数量,处理不完规定的数量不休息。工作8月,三星与您漏*点奥运星迹争霸漏*点竞技海纳百川候车亭媒体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极度疲劳。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卜筮令,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很想外出游玩,请求随行,得到始皇允许。十一月,巡游到云梦,朝九疑山望祭了舜帝。由长江浮舟东下,观览籍柯,渡过江渚。经过丹阳,到达钱塘,登上会稽山,祭祀了大禹。又朝南海立碑刻石,歌颂秦国的功德……
返回时经过吴县,由江乘渡过长江,沿海边北上到达琅邪,第二年7月到达平原津,车行沙漠中,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始皇在途中生病了,但是否秦始皇就因此在途中一命呜呼,尚令人怀疑。有的学者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身边的随从赵高。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一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在秦始皇这次出巡中,自然少不了中车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即职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秦始皇这次出巡,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可能是赵高的计谋。因蒙括当时正领兵三十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上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个绊脚石。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指责蒙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始皇之死,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的导演者就是赵高。李斯、胡亥是随从,扶苏、蒙括、蒙毅都是政变的牺牲品。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而他不能像后来支配秦二世那样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目前尚无定论,如果是被害,赵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缺页。所以,“沙丘疑案”是一个未解之谜。
本文节选自《皇朝密史》一书,由博集亮点文化公司特别提供内容授权。
秦始皇第一个走遍中国的旅行家
秦始皇第一个走遍中国的旅行家
秦统一六国,秦王赢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皇帝,然而您可曾知,在创立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王朝的同时,他还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大旅行家。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的第2年(公元前220年)便离开都城咸阳,外出巡游。从此以后直到去世,先后出门远游5次。他的足迹西到秦国西陲甘肃陇西一带,东达秦国的最东头山东半岛海边,北行至东起辽宁、西到内蒙九原的长城边境线上,南低长江中下游南部的广大地区。到公元前210年第5次出游时,病死在河北沙丘的旅途中,结束了他生命最后十年的全国之旅。
方便出行,完善旅游要素
出门长途旅行,最重要的是道路状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马上下令修建从咸阳辐射全国的“驰道”。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便于统治被灭的六国,驰援边塞。不过,为自己此后四处巡游提供方便,也是重要因素。
出门远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交通工具。秦始皇乘坐的车辆历史文献未见详细记载,但陕西考古工作者于1980年底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两乘铜车马,经考证是按原物缩小一半仿真制作的。前面的叫高车,是开道车。后面的叫安车,是秦始皇乘坐的“高级卧车”,设置精美豪华,可坐可卧,安稳舒适。车厢有一门三窗,门在车尾,前窗可上下启闭,左右两窗板镶在两个凹槽之间,可以来回拉动,象现在汽车上的推拉玻璃窗,既便于观览沿途景色,又可通气采光,“闭之则温,启之则凉”,可说是秦代的“空调”车。
出门旅行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便是下榻的住所。秦始皇先在咸阳周围及关中地区,广建离宫园囿百余处,统一全国后,又在关中之外的各地修建了大批行宫别馆400余所,均仿照关中宫殿建筑格局。
史书记载,秦始皇外出巡游时前呼后拥,文武重臣随行护驾作陪,大小车辆达80多辆,浩浩荡荡,煞是威风。
秦统一六国,秦王赢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皇帝,然而您可曾知,在创立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王朝的同时,他还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大旅
五次巡游,次次精选路线
秦始皇从22岁(公元前238年)开始亲政掌握大权,此后的近20年间忙于宫庭政治斗争和征伐六国,十分紧张繁忙,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到各地巡游观光。到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定天下后的第2年他40岁时,从从容容地开始了第一次长途出行。他去的是西部,从咸阳出发,沿经河西北行,经彬县折向北进入甘肃宁县、合水到庆阳,再向西到宁夏南部,越过鸡头山,又折向南进入甘肃静宁、定西、临洮,再折向东,经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西垂(天水),然后翻过陇山到陕西陇县,在歧洲离宫回中宫休整几天,经武功回到咸阳。这条环行路线包括了秦始皇祖先创业发祥地区,可以说是寻根之旅。
第2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出潼关东行,经洛阳、开封,折向东北山东济宁,然后先上邹县峰山,再登泰山,在两山上勒石刻碑,歌颂自己的功德。下泰山突遇暴风雨,他到树下避雨,故封这些树为“五大夫”。然后东行,直抵秦国海岸线的最东端??荣成成山头,接着又去烟台,再向南到胶南。后来沿海南下江苏海洲、折向西到彭城(徐州),向南入安徽渡淮河,过凤阳,又转向西,经河南南阳,南下入湖北汉阳,过长江到湖南岳阳、湘阴、长沙等地,归途经沙市、江陵、襄阳,过武关,入陕西商县,回到咸阳。这次巡游路线很长,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第3年,秦始皇走北线第二次去山东半岛沿海游览,刻石留念,返回途中经河南原阳县博浪沙遇刺,韩国公子张良倾家产千金,雇一壮士以120斤铁锥行刺,因车辆过多,难以辨认,误中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下令搜捕十日未抓到人,泱泱不乐的败兴而返。
博浪沙遇刺使他巡游计划中断了2年,到公元前215年才恢复出行,从潼关北之大荔过黄河入山西永济,到河北邯郸,折向北到诼县,再向东抵秦皇岛海滨小住,然后出山海关,到辽宁绥中海滨游览,秦始皇从这里返回时巡视了长城线上的河北蓟县、密云、怀来,进入山西过代郡、雁门,度黄河,经过陕北榆林、延安,回到咸阳。
秦始皇的第5次出巡在公元前210年10月动身,11月到达湖北、湖南,遥祭虞、舜,在长江乘船东下,经安徽、江苏折入浙江杭州,东去绍兴,登会稽山,祭大禹,刻石颂其功德,然后向北再次到山东,又登泰山、铎山,下山去曲阜,此后便感身体不适,到7月行至河北广宗县沙丘时病情加重,终至身亡。随行的赵高与胡亥、李斯共谋,秘不发丧,匆匆起程,在尸体旁放置臭鱼,以掩盖尸体臭味,一到咸阳便发动宫廷政变,逼太子扶苏自杀,
寻仙求药,首创保健之旅
作为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始皇在初定天下后的10年间,之所以不辞辛苦地频繁外出旅行巡游,仍有其政治目的,那就是要臣服被灭的东方六国,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其统治,故到处树石树碑刻文,批判周以来的旧制度,宣扬秦之新秩序,对六国遗民进行示威和安抚。
除此之外,他出巡还有个重要的个人目的,那就是寻访仙人(或者是能和神仙打交道的人),取得长生不老的灵药。从特种旅游角度看,似乎可以称之为保健养生旅游,这也是他多次到山东半岛海滨的原因。像他第一次东行时,为什么在琅琊台一住3个月,原来这里有个方士徐福,上书秦始皇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上有长生之药,他信以为真,让徐福去寻访,徐福没法交差,便编造出是海中鲛鱼在捣乱,故而去不成。于是他亲自携弩去海上寻杀鲛鱼,从琅琊到荣成都未找到,到了芝罘才射杀一条。后来他又让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徐福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据说是到了日本。
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到了辽宁绥中,找到了方士卢生,又让他去找仙寻药,后来卢生一伙没法,便走了。秦始皇发现受骗,使众多儒生受到株连,发生了“坑儒”事件,这些使他身心受到伤害,只活到50岁便病死旅途。他妄求长生而进行的访仙求药之旅以失败告终。
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在晚年马不停蹄的进行了5次远游,累计行走的旅程之长,行经地域之广,耗费时间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大大超过了后来的隋炀帝、乾隆等皇帝,与民间旅行家徐霞客相比也毫不逊色,不愧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旅行家。
(载自《陕西旅游》王兆麟)
为建华宫触国殇,只因秦王念阿房
为建华宫触国殇,只因秦王念阿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历史上,阿房宫几乎是秦朝所有罪恶的整体象征。当西楚霸王的一场大火,让阿房宫永远停在了历史的遥想里时,那座辉煌雄伟的宫殿,是否如同它的主人一样,有着深深的叹息?
它的主人洒尽自己的鲜血,没能换回始皇一统六国的决心。而始皇为了纪念它的主人所修建的阿房宫,更是成为世人苍生痛苦的深渊。六国的怒火烧掉了大秦帝国的阿房宫,也烧掉了那段战火烽烟中的爱情传奇……
阿房宫,它是因为前殿建在一个名叫阿房的地方而得名,还是因为始皇帝心中那个惟一爱过的女子而存在?
我选择后者。
尽管翻遍正史也不见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