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是逢上大旱,这日子可没法过了
这天中午张二娘和大山依旧没有回家吃饭,海棠怕他们饿着,收拾了饭菜装进提篮,嘱咐桩子看好小弟弟,她便出了屋子,朝田间去了。
这时候正是饭点,以往出来,并不会见到多少人,田地离家近,许多农人都会回家歇口气,吃饭午睡片刻。
可今日却反常的很,海棠出来走了一圈,心里也跟蒙了一层灰似的,担忧不止。
地里隔山差五便能见到乡邻忙碌的身影,人人皆挑水往地里灌溉,玉米地里,黍米地里,裂出了寸大的口子,如同魔鬼的口舌,狰狞无比。
田埂上的野草,耷拉着脑袋,恹恹的没有一丝精神,稀稀松松也没见几颗,倒是枯黄的草梗子一堆连着一堆,可见都是被晒枯的
海棠的心沉下去
难怪她爹娘这么担心忧虑,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今年清水村不绝收便是不错了,真不用抱别的啥指望。
海棠心情沉重,总算能理解张二娘和大山的心思。到了地头,远远就瞧见自家爹娘一个担水,一个浇灌,忙忙碌碌,不得歇。
海棠在小路边择了个大树荫地儿蹲下,把装菜的篮子安放好。
抹一把额头上的热汗,这才扯着喊了一嗓子,让爹娘过来吃口饭再忙活。
隔得老远,大山大着嗓门应了一声,放下水桶,扶着张二娘,深一脚浅一脚的往田埂边走来。
自己地里的庄稼不精神,海棠瞅瞅别人家的,也没好到哪里去,不知不觉也跟张二娘一样,把担忧全挂在了脸上。
天上的太阳还是毒辣刺眼,小河沟的水眼见着落了下去,如果这旱天这么持续下去,这日子该怎么过才好?
未雨绸缪,海棠得替家里想想后路。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她一直都处于安全感缺乏状态,就算目前过的再安稳安逸,她心里也总会有隐隐的担忧,打有把握的仗,做好未来的一切准备,前一世是这样,这一世她还是会这样。
随遇而安,临时抱佛脚这一说法,那也是针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真面临大难关,也只有那些早早做了打算的人家,才能扛过去。
海棠突然记起上一世国人听信传言,往家里囤盐巴的事儿。上辈子交通发达,国力雄厚,还出了这样的事情,更何况现在?
这次旱情严重,持续时日又长,如果迟迟不下雨,到秋季这赋税缴纳不上去,镇上的粮食肯定会涨价,说不定还会出什么大乱子,前世看过的那些古书上写的农民起义,不都是因为饿肚子闹的吗?
海棠想到此处,不禁打了个寒颤。
如果粮食绝收,这乱子说不得就会来。现在这缺吃少穿的时代,谁家家里有余粮啊,还不得为了一口吃的拼命?
不行,必须早做打算,就算最终白忙活一场,那也比冒大风险强。
张二娘和大山上了小路,围着草篮子坐下来,泥腿子也没有多少讲究,拿了饭碗便大口吃上了。
短短一两个月时日,张二娘竟比以往都憔悴了,大山也没好到哪里去。
第170章:未雨绸缪
海棠从恍惚中回了神,看着面前囫囵吞咽的两人,心里有些凄楚。
为了一口饭,一片瓦,他们真跟那老黄牛一样,成日累死累活,付出了所有
天底下苦的永远是庄稼人,只怕一场干旱来,半年的努力都要化为泡影!
“爹,娘,我想跟你们商量个事情。”
海棠有了想法便不再拖延,早做打算,迟了还不知要出什么变故。
“啥事?”张二娘西里呼噜喝了一大口玉米面粥,含糊不轻问道。
“咱们下回赶集,去买些粮食囤起来吧,这天旱的厉害,老不下雨,粮食到秋天就得涨价了”
张二娘停下筷子,吃了一惊,与大山对望一眼,夫妇脸上都露出迟疑之色。
“她爹,你说说呢?”张二娘问道。
“买吧,闺女说的在理。我看这下雨是够呛了。”大山叹口气,端起碗呼啦一声把剩下的那点面粥都倒进嘴里。
“哎,就听你的,下回市集,让你爹去拉一车回来。”张二娘耷拉着眉眼,轻声对着海棠说道。
两人吃了饭,胡乱抹干净手脸,又急匆匆往地里去了。
海棠弯腰收拾了一番,空碗捡进竹篮,把水壶拿出来,放在田埂边上。
这水壶里装着烧开过的白开水,是专为她爹娘解渴用的。她已经知会了二人,放在这田埂头上也放心,不会有人提走的。
海棠站直身子,左右四处打量一番,见一切都收拾妥当了,她这才一步步往家赶去。
晃眼又是十来天过去,小河沟的水在不间断的担跳肩扛,太阳曝晒之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又降低了不少水位。
村里人人都开始恐慌起来,这样下去,别说庄稼地,就算人,也不定能吃上水了。
旱情得不到缓解,村长远松隔几日便要上一趟官衙,寻找解决之法,却次次都失望而归。这一次回来,还带了个坏消息,原来这十里八乡,大半个西河城现在都面临干旱情况,没有哪块地方能得老天爷眷顾,下一回半回雨水的。
听了这样的话,农人们愁苦之色更重了三分。
而就在这几日,海棠家早已经往家里拉了两趟粮食了。后院仓房堆的满满当当,别说是今年,就是撑过明年,只要一家人别乱浪费,也是足够了。
随大山一起拉粮食的老李头,还有二叔大河,皆效仿她家,把库房装满了。
现在镇上还风平浪静,粮价还跟往常一样,没有涨高的意思。
去年粮仓充盈,家家户户都还有余粮,但一旦今年断了收成,青黄不接,那就不好说了。
张二娘惦记娘家,催着大山去了张家村,游说自家老娘往家里屯粮食。
她又怕老娘把她的话当耳旁风,嘱咐大山亲自盯好了,临可在那边住上几天,也必要说服她娘家人。
如果不是家里有个小的,她也就亲自跑这一趟了,现在外面太热,孩子又小,出门也是受罪了。
大山黄昏就回了家,说丈母娘得了劝,当天就催着两个舅子去镇里拉粮食,他还跟着去帮了一把。
得了这样的消息,张二娘总算叹了口气,放下心里的大石头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家家户户都没了余粮,如果就自家仓里满实,那不是明摆着被当成案板上的肥肉吗?
这道理海棠心里明白的很,这一日她又游说爹娘去远松家说说,让村里人趁着镇上的粮食还没涨价,赶紧都买些回来囤着。
只要一个村的都饱着肚子,就算有外人来捣蛋,一村人也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大山不敢耽搁,当天就跟张二娘一起去了远松家,商量这事去了。
第二日,村里几俩仅有的驴车,便都急冲冲往镇上跑去了。海棠看着黄土路上一溜儿车队,心里又忍不住担忧起来。
这镇上粮油铺子的掌柜不是傻子,这么大手笔买粮食,他们也该警觉了。
但只要能够买到,就算价钱高些也值当了。
海棠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村里人这一趟能够顺顺利利出去,顺顺利利回来。
这一日上午,张二娘和大山下了地,她和桩子都没有闲着,姐弟俩人带着阿福,在葡萄院里挖蓄水池。
村里河沟的水眼看着少了,一些小沟渠更是早已经干透,这样的情况让人揪心,这时代还没有井水,如果河沟一旦干透,村里人就算有粮食,那也不能活命了。
海棠没有打井的技术,如何能够蓄水,她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法子。
如今也只能用土办法,往自家院子里挖个深深的蓄水池,等到哪一天这河沟真干涸了,她家不至于马上断了退路。
吃了早饭,姐弟两人便在后院忙活开了。
海棠希望自己瞎操心,只是白忙乎这一场,希望这断水日永远都不要来。她心里清楚,如果那一天这备用的蓄水池真派上用场了,那家里人也定然撑不了多久。
但不挖,还能怎样呢总不能坐以待毙,眼睁睁的渴死!
带着满腹心思,海棠和桩子都挖的很快。
得亏了自己站桩,现在干这样的重体力活,脸不红气不喘,轻轻松松干到底。
桩子开始还能勉强跟上海棠的节奏,等到越挖越深,他的速度便越来越慢了。
到底还是只有十二岁,站桩日子不长,哪能跟她比。
挖了小半个时辰,桩子只剩下喘气的份儿,汗水湿透了衣裳,头脸上也全是热汗了,
海棠催促他赶紧到树荫下歇着。
小阿福很乖顺,这些日子,村里人的担忧焦虑似乎也影响到了他,这时候海棠一个人忙活,他就跟桩子乖乖坐在树荫下,不声不响玩大山给他编的小竹马。
这挖蓄水池的事,海棠也让大山通知了全村人。
她事事想到村里人,倒不是自己有多博爱,还是担心全村没水,光她家这一个蓄水池,到时候便是想护都护不住。
太阳一点一点爬高,这一年的气候诡异的很,明明只是刚刚进入五月,这日头却跟七月骄阳有得一拼,晒得人头晕眼热。
海棠又坚持挖了半个时辰,热的实在受不了,喝了一碗水之后,还是热汗淋漓,再这样下去便有中暑的迹象了。
海棠后怕,赶紧爬出大坑,在树荫下歇着。
第171章:旱情(一)
前院传来打闹嬉戏的声音,小阿福清脆的咯咯大笑声格外明亮。
海棠莞尔。
身上的热汗慢慢褪去,人也清爽许多,缓了过来后,却还不能歇着,海棠又拿起竹篮上了前院。
堂屋门外,阿福呼啦呼啦把木盆里的水往桃树下拍打,笑的跟朵花一样,玩的忘乎所以。
“阿福,过来姐姐这里,衣裳湿了,娘回来要打小屁股了。”
海棠赶紧喊了一声。
“阿福帮大哥哥干活儿,小树口渴了,要喝水”
小家伙抬头看了海棠一眼,嘟哝一句,手却没停下。
他拍一巴掌水,水花四溅,泼洒到他嫩生生的小脸上,他便乐得哈哈大笑一声,再接着拍水。
旁边菜地里,桩子正站在田垄处给青菜浇水。
这可不,有样学样了,海棠摇摇头,这野孩子。
她去东屋找了件干净衣裳,赶紧把玩的正高兴的阿福抱开。
小孩儿哪有听话的,被海棠这一阻拦,阿福生气了,嘟着嘴嚷嚷,使劲儿倔着,手脚乱动,就要往外头去。
“再不听话,娘回来把屁股打开花”海棠吓唬他。
阿福最亲张二娘,却也最怕张二娘,往日只要一说娘生气,他便不敢动弹了。
今日也这般,终于老实了。只是那小嘴瘪着,眼睛里含着一泡泪,嚷嚷道:“姐姐坏,姐姐坏。”
海棠乐了,抱着他狠狠亲了一大口,说道:“姐姐大坏蛋,姐姐还是喜欢你,哈哈哈”
换好衣裳,她带着阿福玩耍了一会儿,孩子忘性大,总算把这茬事忘了,重新笑弯了眼角。
桩子从菜畦里走了过来,海棠把阿福往他身旁一递,嘱咐他带好弟弟。
时候已经不早,该做午饭了,她必须早早做好饭食,给地里的爹娘送过去。
忙碌到一半,张二娘和大山居然回来了。
海棠疑惑问道:“爹娘,今日怎么回来的早了?”
张二娘满脸都是汗,前额的头发贴服在脸颊上,显得她劳累不堪。
拿过陶碗,她咕咚咕咚一口气灌下去大半碗,抹了抹嘴角的水沫子,闷声道:“别谈了,日日夜夜把这庄稼地当祖宗伺候着,今日居然枯死了小半畦。”
“哎!”大山跟着长叹一声,脸上的愁苦之色浓郁
“怎么会这样?”海棠惊愕,前几日不还好好的?这才多长时间,难道这灾情这般严重了?
她爹娘每日没夜,时刻不得消停,把这几亩地伺候的比祖宗还用心,怎么还成了这样?
这可怎么办才好?
张二娘的话如同千斤重石,压得海棠喘不过气。这下好,真没啥指望了,那点侥幸心思也得歇了
哎!
张二娘难受着,絮絮叨叨说了许多。
原来大部分庄稼地都出现了她家这样的情况,今日男人们都去镇上买粮食了,女人们有些受不住惊吓的,当时就在田地里哭起来了。
村里人绝望,张二娘和大山也心灰意冷,这不,今日也不在地里吃饭了,横竖都是枯死,何必把自己整的那么累,还不如回家吃饭,歇口气去。
没了收成,就算家里的粮食够数,那也让人担忧惶恐。中午饭吃的很压抑,桩子大了,晓得爹娘心情不好,很老实的吃饭,吃菜。
饭桌上也唯有小阿福还在咿咿呀呀说话,全然不识愁滋味。
黄昏时分,驴车一趟趟往村里来了,板车堆的满满当当,拿厚厚的茅草掩盖着。
赶车的男人们脸上带着笑意,看样子,这一趟采购,应该是顺利的。
大山和张二娘下地担水还没回家。
海棠依着篱笆门,听村里男人们和留守张望的老人叙话。
这一趟出门,村里的男人们几乎把镇上粮铺里的粮米买光,买粮的人多,掌柜的便要了高价,比以往翻了个倍,原来一文钱一斤的粮食,现在卖到两文了。
坐地起价,奇货可居原本就是商人的本性,幸好村里人占了个先,在粮商还没有回神过来时便采购完了。
村里这两年买卖干果,家家户户得了实惠,家底不说十两,五两的存银是有的。这回买粮,虽然涨了价钱,倒没多大的影响。
采购的顺利,让一村人都露出了笑脸来。
粮食有了保障,肚子不会挨饿,比什么都强了。相比起附近的许多村落,清水村算是独一份了。
阴霾多日的村落总算露出了些微的笑脸。
夏天来了,太阳一日比一日火辣。
海棠抹了抹额头的汗,虽然是初夏,可这大热的天气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
后院的蓄水池已经挖好。为了预防这次旱灾,李大山和张二娘是拼了老命,把后院能挖的地方都快挖空了。
整个蓄水池面积很大,深度赶得上她爹大山的个头了。池底和四壁也处理的妥当,拿砖块和着粘泥,把里头砌的光光溜溜,结结实实,比家里的地面都要平整。
一家人花大半个月的心思弄这池子,也是迫不得已。性命攸关,谁都不敢马虎。
池子挖好之后,张二娘便和大山夜以继日担水,花了两日工夫才把这水池子蓄满。
这一番折腾下来,张二娘和大山都累的不轻,肩膀胳膊和腿脚都生疼,但看在家里粮仓满实,吃水充足,短时间内没有后顾之忧后,他们也觉得这份劳累万分值得了。
现在这蓄水池里已经灌满了清水,为了防止水分挥发,也为了家里孩子们的安全,大山用长竹竿撑在池面上,拿草帘子把蓄水池遮盖住了,还在上头铺了一层厚厚的茅草。
张二娘也仔细叮嘱,让阿福不要在这跟前玩闹,海棠跟着吓唬了他几回。
不知是哪个人说的话起了作用,阿福每次到后院来,都要指着蓄水池奶声奶气告诫大家,让人都别靠近了,把一家人都乐的不得了。
干旱带来的影响慢慢扩大,日日太阳毒辣,烤的柳树叶子打卷,老黄狗焉巴巴的吐舌,连树上的蝉鸣都显得格外恼人。
人也因为这份燥热,没了一丝精气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