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胡丽来敲陶天赐的家门。开门进来,胡丽十分有礼貌地说,老范有事要跟陶老师商量,请陶老师过去一下。
从家里出来,陶天赐心中一直打鼓。这张锅底脸实在狡诈得难以揣测。以前有事,都是叫他到办公室。这次他却不出面,而是派老婆来“请”到他家里,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大概又是批改作文的事吧?要是这件事,为什么派老婆来“请”……而且,他老婆来时又是那么客气有礼貌。
进了范家,范客气地请他坐。并亲自给他倒茶。今天看范的锅底脸好像不那么黑了,他那山字形的衣架肩膀好像也不那么凸起了。
品茶过后,范说:“这次评比,经过各校领导的充分酝酿、讨论,我校光荣地被评为省活学活用先进单位。我下星期三就要到省城去出席活学活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指定我在大会上作重点发言。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认真、严肃对待。发言前讲稿必先准备好。现在时间短,我的事又多,我想,只有你能够帮我的忙。希望你挤出两三个晚上的时间,帮我拟写一篇三千字左右的发言稿。”
陶天赐听后,一直在椅子上愣着,没有说话。
这时,在后面的胡丽走了出来,拿起茶壶给陶天赐添茶。说:“陶老师,老范这人你是知道的,他待人随和,倾听群众意见。不过,在工作队驻校那段时间,有些事往往不由得他。要是他有对不起你的地方,请多包涵。刚才他请你帮忙的事,希望你接受下来。能者多劳嘛……他的发言要是取得与会者的好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我县我校的光荣。当然,这里面,老范也不会忘记有你一份功劳。”胡丽见天赐坐椅子上一言未发,她就先发制人地出来说了这番话。一方面逼着天赐就范,一方面借此机会在天赐面前施展一下自己的口才。
老范说:“写时,要结合内容,恰当地插进有关语录……”
隐天赐回家来还未坐定,心直口快的符荣华焦急地问:“是否他又叫你重写?”
荣华以为天赐被校长叫去,一定是上星期交去的“汇报”不合要求,校长叫他重写。
陶天赐幽默地说:“他不叫我重写,他叫我替写。”
符荣华不明白丈夫的意思,急得直跺脚。天赐叫她坐了下来,一五一十地将事情说给她听。听完她安下心来,天赐对妻子说,他不愿意替那个衣架子作嫁衣裳。要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写,这样的文章肯定是写不好的。荣华却不同意丈夫的意见。她说:“这一差使你不愿意当也要当。你在他手下混饭吃,要是不顺从他,不给他出力,随时你都可以当曾弘第二,到那时候,老婆孩子背黑锅……天赐,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就迁就迁就吧!”看天赐没有说话,荣华又说:“你要面对现实,不要那么执拗,你因为这犟脾气,吃亏还不够吗?现在,多数人都在看风掌舵,都在混日子。而你却那么认真,怎么能不吃亏?历史的经验教训还少吗?他请你替写,你就写。反正到时候你交卷上去,他高兴,你也轻松,两全其美,不是好吗?”
陶天赐仍然没说话,低头想着什么。
符荣华努力劝着:“写这样的文章,是现代的八股文。不外是套语录,写活学活用例子,再套语录,再写事例,最后表决心,交红心就可以了。写这样的文章对你来说有什么难呢?”
天赐仍是没有说话。荣华不敢确定是否说动了他,他在生活上,多数依她。她煮干饭他就吃干饭,她煮稀粥他就吃稀粥,没肉,鱼也可以,没鱼,菜也行。但是,有些事他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丁就是丁,卯就是卯,她怎么劝说,他总是不依。
老范出身中农,一岁时父亲逝世了,他读书靠在吉隆坡的叔父支持。读一年高中后,因怕扣“海外关系”的帽子,断绝了与叔父的联系,他就退了学来山区当小学教师。当时山区的高中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一年后,入了党。第二年就当了小学校长。老殷出事后,他又调到中学任校长。可以说老范的官运是够亨通的了。这次他代表县文教阵线出席全省活学活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凭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感觉到自己还要升迁,心中乐滋滋的。为了能在全省的活学活用大会上得到一些政治资本,他只得委身去请陶天赐帮忙。想不到这个老“右”对这件事却冷若冰霜,他埋怨自己不该去求这样的人……
在符荣华的劝导下,陶天赐还是给老范写了一篇党八股,按时的给他送去。
第二十一章(3) '本章字数:1951 最新更新时间:2011…10…23 11:16:33。0'
月初发工资,天赐因病不能及时领取,胡丽将工资送到天赐家,还热情地请荣华有空到她家闲聊。显然,这是给天赐“替写”的一点回报。
星星在远远的苍白的天空上出现,半圆的月亮从枫树枝叶交错的网络里,露出了金黄的脸。一些树枝高高地向天空伸展着,它们好像在探听着宇宙的秘密。
符荣华吃晚饭后,给孩子们洗了澡,又把鸡笼门关上,就向胡丽家走去。校园里,草丛边的蟋蟀吱吱地鸣唱不停。操场那边的水稻田里,青蛙如泣如诉地叫着。荣华突然停下脚步来。她想,这个时候到人家里去不太方便。想转头回家去。又想范校长开会去了,胡丽一个人在家,应该也想有人和她聊聊,就直往范家走去。
到了门口,见竹门紧闭着,荣华用手轻轻在门上敲一敲,没有反应,以为胡丽睡了,转头要走,忽然听到有人在里面小声说话,声音粗壮低沉,显然是男人的声音。荣华感到奇(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怪,范校长到省城开会去了,怎么这么晚有男人在里面讲话?门又在闩着!
在朦朦的月色下,万籁俱寂,符荣华转头向自己家走去。
回到家,荣华忙把这件事告诉给丈夫天赐。天赐问:“听得出那男人的声音是谁吗?”“辨不出是谁。声音很粗很低微……”天赐说:“这件事千万不要传扬出去。”
范校长开完会,回到苗寨来。他回来时,最引人们注目的是他的胸前口袋的上方,别上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像章。在这个山沟里,第一个佩上像章的就是他,这是多么的光荣啊!
范校长回来后对陶天赐的态度又冷淡了。他觉得陶天赐替他写的那篇讲用搞,偷工、减料,马虎应付。不然他讲用时,人们反应不会那么平淡。另一方面,他在省城开会时,学习了最新指示,学习姚文元写的文章,批评吴晗的《海瑞罢官》,批判三家村。陶天赐曾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文化大革命就是革这些人的命……因此,老范一回来就跟他的妻子胡丽说,叫陶天赐替写讲用稿的事,千万别向外张扬,他还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已在大城市里展开,运动的春风很快就要吹进我们这山沟来了。最后他又教训妻子,叫她说话要小心谨慎等等。
陶天赐对老范态度的变化并不奇(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怪。他深知他的为人,用你时,热情笑脸;不用时,冷眼相待。甚至将你踢倒在地,踩上一脚。
符荣华对胡丽态度的变化却没想明白,前天还是那么热情,范校长一回来,怎么她态度就变了呢?是那天晚上她站在她家门口,胡丽误会她有意偷听她的秘密吗?
陶天赐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课已花时间备好了,忽然上头通知下来,说这篇课文删掉了,忽尔,电话通知下来,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停授了……
教学生写作文,要求学生选定一条语录后,围绕着语录的意思,写一、两件事例,最后写上自己的感想……说得容易,学生作文时,却是困难重重,无从下笔。例如,学生选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条语录,他要写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体现出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绞尽脑汁却总是写不出来,因为学生从来没有这种体会,在家什么事情都由爸爸、妈妈来做,在学校,老师讲课好听就专心听,不好听就看别的书或想钓鱼的事。考试考得好更好,考不好也拉倒,反正他知道,二、三年以后肯定毕业。这有什么困难好排除的呢?毕业以后,不是上山就是下乡,广阔农村大有作为,他们本来就在山区,有什么“牺牲”可怕呢?正因为这样,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不出具体的例子来写,只得胡编乱造,讲假话、说空话、说大话。或者是拿报纸杂志来抄。我抄、你抄、他也抄,有时大家都抄到一块去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几乎每次作文都有出现。老师们啼笑皆非。
一天上午,陶天赐上完课,腋下夹着教案和课本,双手都是粉笔灰,从教室出来要回自己的宿舍去。在操扬边的拐弯处,对面正来着范校长,大家不冷不热地互打招呼就各走各的路了。走了不远,忽然范转过头来叫陶天赐,天赐停下脚步,转身面对老范。
范问:“自从提出把语录带进课堂,将语录贯穿于全节课的始终的教改方案以后,在教学过程中,你贯彻得怎样?感觉如何?”
这是一个难题,陶天赐一下子实在很难回答。要是说这个方案很好,自己十分赞成。这违背自己良心的话,他说不出来。要是说不行,自己却又没有这样的勇气。他想了老半天才说:“这是个新生事物,以后大概是会慢慢适应的。”
“现在教改的任务很重,语文科又是教改中的重点。学校考虑到你的家务很重,准备让你把语文课交出来,给你教较为轻松的课程……”
听了老范这么说,陶天赐表面十分平静。不过他觉得,老范的这番话,是对他的不信任,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想当面顶撞他几句,但又觉得,顶撞他不是时候,还是忍耐为好。
老范见天赐没有说话,又说:“你考虑一下,除语文以外的任何一科,你都可以挑选”。说后老范又觉得这样说逻辑性仍欠严密,他又补说了一句:“政治这科是校长教的,你就可以不要考虑了。”说罢他就扬长而去了。
回到宿舍来,陶天赐坐在椅子上一直没有说话。手上的粉笔灰也懒得去洗掉,只是痴痴凝视着门外那条长满荆棘的弯弯小路。
第二十二章(1) '本章字数:1890 最新更新时间:2011…10…24 10:01:43。0'
陶天赐不教语文后改教地理,地理课两个班每周仅四节课,作业不多,这样,他就有较多的时间搞“自留地”了。
在这段时间里,他搞“自留地”时,往往会走神,想到别的事情上去。文化大革命,顾名思义,就是革文化的命,革封、资、修文化的命。什么是封、资、修文化?好像没有人认真想过,也没有看过公开文字作过具体的界定。报纸、广播天天都在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批判三家村,批判《燕山夜话》,也许《海瑞罢官》就是封建文化了。三家村《燕山夜话》就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化了。革封、资、修文化的命,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昵?邓拓、吴晗他们是大人物,他们著书立说,有东西给人家抓住。我们有什么呢?又想,文化大革命这里有个“大”字,大是大大小小包罗万象。上至中央、下至平民百姓,他们的命都可能要革,不然怎么叫史无前例呢?
风声越来越紧。“5?16”通知刚出台,接着又有“马列主义大字报”发表。大报社论一出,地方各报抢先全文转登。范校长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宣布停课闹革命,叫大家要把全部精力投入这场触及灵魂的大革命中来,除认真学习“毛著”和两报一刊的社论及有关文章外,每人每天还要写大小字报50条。
学习“毛著”、学习文件或社论,陶天赐觉得这还算可以,反正人家在那边读着,他就在这边听着。不打瞌睡,不做别的事情就可以了。而难的是写大小字报。写一二张,随便都可以写出来。每天写50条,哪里有那么多东西写?要写,也不是所有的人的缺点、错误都能写,特别是像陶天赐这样的人对领导的缺点、错误不能写,对党团员的缺点错误不能写,对出身好,社会关系好的人的缺点、错误不能写。当然,没有文件规定对这些人不能写大字报,也没有一个领导这么说过,然而陶天赐有自知之明,他吸取了57年的教训,他不能引火烧身。农谚说,锄头找软处挖。天赐这把长锈了的钝锄头,也只能向软处挖。他写大字报的对象,也只能是那些“软”的教职员。不过,这依然很难。这些人即使天天干坏事,一天也很难做出50件坏事来,这怎么写?这是“煮豆燃豆箕”,这是怂惑同类,互相残杀……
老叶读语录“下定决心……”的“下”写读成“杀”字,态度十分不严肃。(汕头人讲普通话,把“下”说成“杀”。老叶是汕头人)
老王上厕所时脸色滞呆,缺乏农民意志……
老张在忆苦思甜会上,吃忆苦饭时,愁眉苦脸,没有无产阶级感情。
老李从未下村去家访,不执行民族政策,不支持教育革命……
当然,这里的老叶、老张、老李都是学校“软”教员,陶天赐写的大字报只能写这些人。
晚上,全校革命师生开大会,陶天赐不得参加。他和逃台家属老张坐在办公室的小板凳上,听着范校长的训示。“一场史无前例的触及灵魂的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的人,要正确对待革命,认真学习,改造思想,脱胎换骨。”老范又说,“革命群众的革命行动,要正确对待,积极支持。即使在革命行动过程中,有某些看不惯的地方,我们也要相信党,相信群众……
陶天赐回到宿舍,爱人符荣华问他会上说了什么,他一言不发。荣华料想老范跟他谈的一定不会有好事,看他脸色那么苍白,两张嘴唇闭得紧紧的,荣华也就不敢再问了。
第二天起来,校园里的大字报专栏上、墙壁上、树干上,全都贴满了大字报。幽雅的校园,一夜间却变成了一个肃穆的灵堂。大字报在西北风中沙沙作响,像孝子手中的幡旗在寒风中哭泣。
陶天赐昨晚听了老范的发言,已经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火药味,今早起来又见校园里满贴着大字报,他意识到一场灾难就要临头。本来他打算躲在家里,不出去。但为了了解“新动向”,以便心中有数,他还是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向校园走去。天赐的衣领拉得高高的,帽子的下沿直拉到眉毛间。这样的穿戴看来是为了防寒,实际上是为了“防人”。
大字报形形**五彩缤纷。有诗、有文、也有漫画。有一个专栏是专写陶天赐的“罪行”的。什么“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呀,什么“老右派企图翻案”呀,什么“利用社会主义的讲台贩卖资
本主义的货色”呀,什么“航母事件”的总后台呀,等等,等等。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通栏大字标题下面,摘录着他前年在省文学刊物《杜鹃》上发表的文章。前面还加上“按语”,后面贴几篇不伦不类、不值一驳的批判文章。最后这些文章给他扣上了吓人的帽子:
陶天赐写反党文章和邓拓、吴晗遥相呼应。北有三家村,南有陶家店。
看大字报后陶天赐回到自己的宿舍来。一进门槛,就嗅到一股清香味。这芬芳的味道。很清很纯。像是熟透了的芭蕉的香味,又像是切开了的红苹果的芳香。哪儿飘来这香味?是山坡上,还是河岸畔?不是。现在是寒冬腊月,百花调零,草都枯了,哪来花香?是香水的香味?也不是。这样的年代,香水是属资产阶级的东西,谁人用它?
第二十二章(2) '本章字数:1915 最新更新时间:2011…10…25 17:44:05。0'
天赐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