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海风云-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宿舍区的西方,是昨天夜里大家聚在一起玩耍的那栋两层高的木楼,木楼的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三个大字——齐心堂。除了寓意大家众志成城之外,也是因为李天养为了贩卖作坊里的产品,而在官府报备建立的一个商会,商会名字就叫齐心堂。每当有商人来找他们谈买卖的时候,这栋楼也会作为招待客人的场所,而在二楼更是留了几间客房,以防有客人前来需要留宿。要知道,谭门现在虽然也开始有了酒楼和客栈,但是你可别期待这个乡野之地里的客栈能准备什么像样的客房。

    这栋营地里最高的建筑就坐落在营地的最中央,再往西过去,就是一大片的作坊工场了。纺织作坊、腌蛋的作坊和制作牙刷的作坊就坐落在这里,每个作坊占用的面积不大,但是也不小。而像造纸作坊和饲养场这样污染较大,味道浓烈的作坊,则被李天养他们安置在了远离食堂和住宿区的北方,两者之间隔了一个很大的操场。有了这个操场的隔离,才既能把两个作坊给围在围墙之内,便于管理;又能不对大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操场的东方,是一个高出地面一截的看台,看台的背后,挨着围墙放了一面大鼓,早间的鼓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一个少年正双手拿着两个鼓槌,站在大鼓的面前。操场的西面,则是几间茅房,大家清理五谷废物的地方。

    这,就是整个营地的全貌,如果从天空往下俯瞰营地的话,整个营地就像一个不算规整的“园”字。而为了这一个营地,李天养他们整整投入了三年的产业利润,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住在营地里面,李天养他们就跟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充满了亲切的感觉。

    “咚!咚……”又是九声鼓点响起,这意味着早操的时间到了,一群少年一窝蜂地跑向了操场。等到李天养跟着吴杰他们跑进操场的时候,早已有许多的少年就位,开始做起晨训的热身运动了。

    关居雄盯着两只黑眼圈,早就站在了操场的看台上,盯着一群人慌乱地奔跑着。

    随着看台背后的少年再一次敲响九声鼓点的时候,早操就真是开始了。

    “报数!”关居雄长久以来练就的大嗓门,声音一出就传递到每一个少年的耳边。

    “1,2,3,4,5……170!”站在最后的一个人是李天养,当他报数完毕以后,小跑到看台前,向关居雄汇报:“报告教官,少先队应道194,实到170人,二十四人昨夜执勤,报告完毕!”

    “归队!”

    “是!”

    这是每日早操的例行公事,李天养当初设计这个,除了耍帅以外,也是为了显示当初自己跟少年们同甘共苦的行动,到如今,已变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了。

    接下来,就是半个时辰的运动:绕操场十圈慢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各二十组。随着大家的身体长开了,大家的训练强度也在慢慢加重。虽然强度加重了,可大家完成的时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有减少的趋势,要不然少年们又哪里会有那完美的六块腹肌呢!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则变成了三人一组的对抗训练。

    “接着,连长!”长生和得财一人递过来一块木盾,和一把有些大得惊人的木刀。

    接过长生递过来的武器,李天养用笨重的木刀轻松挽了一个刀花,然后举起木盾比划了一下,才对一起组队的长生和得财说了声:“谢谢!”

    木盾长三尺,宽一尺五,厚一寸;是李天养请木匠师傅用琼州特产的坡磊木边角料辅以普通木材拼制成的木盾。虽然没有铁器重,但是也比一般的木盾沉重结实,拎在手里,足有十多斤的分量。至于这把笨重的木刀,则是为了大家以后能习惯铁刀的重量,木匠师傅按照铁刀的分量给打制的,一把足有七八斤重。

    “准备!砍!”

    “嘶!”

    “举盾!档!”

    “嘿!”

    作为海盗,在大海里战斗,使用长兵器的概率要比短兵器要低,因为作为战斗场地的海船本身地势就不大,让长兵器根本没有放开施展的余地,真要被人家近身了,反而会因为空间狭窄的关系,会显得碍手碍脚。所以李天养跟家里的父亲取经之后,决定重点练习刀,盾,还有长弓。而且就算是是在陆地上去了,刀盾兵也并不是没有战斗力的。

    当然,长矛或者说长枪,这样普遍,而且还廉价实用的武器,李天养也不会真的就放弃了。只是比起前面几样来说,他们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都要相对要少一些。未来是火器的时代,如果到时候真有机会,大规模配备火器之后,那么到时候的近战拼杀则会更多像现代一样,使用一把组装在火器上的刺刀了,那李天养更是不可能因为当前的因素就放弃以后的发展的。作为跟迟到拼杀相近的长矛来说,现在让大家练习一番,也算是为以后打下基础了。

    (本章完)

第127章 陈叔礼的来历() 
李天养不是不想发展热兵器,可如今的他,连铁器都不敢大肆购买,更别说枪械这种管制兵器了。他也想要找些铁匠师傅,悄悄在暗地里研制,可是在看见他父亲的前车之鉴之后,他毅然决定,把热兵器的发展押后。

    当初李德从流民里收罗到两个据说会制炮的铁匠,那可是把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直把这两个铁匠师傅当宝贝一样供着,就希望他们能帮自己的船队打造出几门合用的大炮来。十年的时间里,师傅们也没有骗人,真的帮李德他们制造出了好几门大炮出来。按说,有了这样的利器,李德他们应该高兴才是,可谁知道第一次试炮的时候,就来了一次炸膛,差点把当时点炮的两个水手给送上西天去。

    最后,两个水手虽然没死,可也在病床上足足躺了半年的时间才能下地,到如今,他们两个只要一听炮响,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找个掩体躲起来,整个人算是废了。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两位师傅算是半路出家,当初学制炮之时,也只是在旁边打打下手,根本没法接触到真正的制炮技术。

    哪怕在这十年里,他们在李德的帮助下,浪费了成吨的铁器,总算掌握到一些制炮的技术。他们也只有一些把握制造出粗浅的虎蹲炮,像弗朗机炮,大将军炮什么的,那是想都别想了。到最后,死心了的李德才算放弃了自己铸炮的打算,改为跟澳门的洋人做交易,从他们手里购买铸造成形的大炮,才算解决了无炮可用的境地。

    因此,李天养才决定,在没有足够本钱的时候,不能浪费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样的无底洞中去。

    当然,虽然李天养暂时不会考虑配备火枪这种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武器,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队伍不能去了解和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就像当初他在连大炮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请了一位炮术官来教导大家学习如何使用大炮。同时还根据这个师傅的口述,总结归纳出一本有关炮术知识的书籍来,教给后面每一个加入到他们队伍中来的少年。

    全体配备火枪那是不可能,但是想点办法,从他们老爹的队伍里搞到几只合用的火枪还是没有问题的。火铳,鸟铳,三眼铳,各种杂七杂八的火器都被李天养他们收罗了几枝,还找到了一位枪技娴熟的老手来教导大家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家伙。

    而这位老手,则是当初被甘大彪一行人嫌弃,以为是个懒汉无赖的陈叔礼。当初陈叔礼总喜欢一个人喝的酩酊大醉之后,在海边发呆,全村上下都没有一个人喜欢跟他亲近的,除了李天养。虽然当初李天养接近他,完全是处于对他的同情,从来没有想过需要他的回报。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一念之仁,就为他带来了一个枪术精湛的老兵。

    陈叔礼是一个黎族人,说到黎族,那在这琼州府地,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反抗史。从当初的黎族首领符南蛇举起义旗,揭竿而起开始,黎族百姓就拉开了孜孜不倦反抗大明王朝的帷幕。一百多年来,大大小小的黎族起义不下百起,虽然最后都被明朝军队给镇压了下来,可他们从不知失败为何物,仍然不顾己身,一次次地拿起镰刀,跟武装到牙齿的军队赤膊相见。

    万里二十七年,陈叔礼当时刚刚三十,他们安定的黎族首领马矢,不堪当时的贪官和酷吏的压迫,依然跟随先祖,将手中的镰刀砍向了县官的脑袋。作为当时安定黎族一员,雄心壮志地跟随在了首领的左右,为他四处拼杀,卖命流血。可是一个少数民族,哪里是一个偌大王朝的对手,陈叔礼的队伍还没有蹦跶几年,就被明朝调拨来的军队给强势镇压。

    当陈叔礼拖着伤残的病腿从战场上死里逃生,跑回自己的故乡时,却再也看不到亲人们的身影了。整个寨子里的老弱妇孺,都被无良的大明军队当做军功,灭了个一干二净。可怜他年迈的祖父祖母、慈祥的双亲、妻子和还年幼的几个儿女,就这样成了堆堆白骨,遗弃在他们寨子的旧地上。

    备受打击的陈叔礼,从此一蹶不振,四处流浪,最后在谭门安顿了下来。所以,谭门才有了这么一个嗜酒如命,又不喜与人交流的废物。

    人家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十多年下来,再大的仇恨和悲伤,总有放下来的那么一天。再加上李天养时不时地跟他讲话、交流,看着李天养带着一群少年有模有样地锻炼身体,训练队伍,终于在某一天,陈叔礼开口跟他说话了。或许是以前李天养对陈叔礼的照顾起了作用,又或许是想开之后,无事可做的陈叔礼想要找份事情来做,总之,到最后,陈叔礼就成了李天养他们队伍里的枪术老师。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陈叔礼对于刀枪之类的武器并不陌生,比起一群连战场都没见过的生瓜蛋子,陈叔礼显然更有发言权。虽然陈叔礼当年最拿手的是火枪,可他其他的武器也并不陌生啊,特别是黎族人善于使用的猎弓,更是不在他枪术之下!有了陈叔礼这个在战场中拼杀了多年的老兵指导,李天养他们的训练动作也发生了改变。

    如今他们晨训的刀盾基本动作,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听从了陈叔礼的教诲,基本上连李天养他们有关于战斗方面的只是,都跟陈叔礼有莫大的关系。只是当初在战场上,陈叔礼受了很重的外伤,再加上这么多年来的自我摧残,如今已是半个残废,只能是在口头上给大家上课了,除了火器以外,其他的武器真要叫他武上一回都会要了他的老命了。

    “好!收兵!接下来三人一组对抗,大家自由训练!”关居雄看着底下肌肉横飞地一群少年,想到昨夜里李天养露出的那些心思,有些感慨,也不知道几年之后,这底下的这群熟悉的面孔,有多少会消失在大家的面前啊!

    (本章完)

第128章 阵形() 
三人配合对抗,是李天养一直以来思索出来,未来战斗的标准组合。

    李天养没有接触过军事,也根本不了解当今以及后世的军事管理和战斗模式。但是好歹经历过众多军事题材小说和电视剧的摧残和洗礼,多多少少还是对这些东西有点认识的。更别说,这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这份事业做着准备,绝大多数的心思都花在了这个上面,如果再没有一点心得,那真的只能说他是一个白痴加笨蛋了。

    海上战斗,地形狭窄,不可能有足够的空间来让彼此的部队铺展开。所以他跟父亲和张冲他们取过经,知道他们的战斗在没有接舷之时,都是靠些远程武器施加一些压力,最好能让对方直接投降;而当真的进入接舷战以后,大家则是一窝蜂地冲上去跟人肉搏,而没法挤进去的,则是站在一些相对高点的位置上利用弓弩等远程武器做些支援。

    但这在李天养看来,那样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逞匹夫之勇,完全没有一点章法,欺负一下那些海商船夫还可以,可要跟人家大明水师一斗,立马显出原形。所以,他才不会让他的这只队伍走跟他父亲们一样的道路。看过那么多的小说和电视剧,虽然上面实际上并没有告诉过他练兵之道,但总算是告诉了他一些基本的道理。

    一只有纪律,知进退,懂得彼此配合的队伍,才能勉强称之为军队。那么李天养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他们队伍的战斗力必然比他们的父辈们的队伍要强悍。

    最后,在跟张冲、陈叔礼这两个人请教许久之后,李天养才决定这样一个三人小组的战斗阵型。古人早就有过三才阵这样的组合,那么李天养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再稍作一些调整,就有了今天的三人阵型。

    说了这么多,搞得好像这个阵型有多么NB一样,但真要解释起来,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所谓三人阵型,也就是三个人配合作战,考虑到狭窄的地形,三个人中,一人持刀盾位于中间,两人则持刀位居左右;持盾者负责保护三人的安全,并从旁协助攻计,而只持武器的两人则是专门负责攻击的。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一样,但实际训练起来确实困难重重。三人彼此之间,不但要保持步伐一致,更要培养出足够的默契,否则的话,三人不但无法配合作战,反倒会变成彼此的阻碍,拖累彼此。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大家不是彼此打的兴起,脱离了组合,就是三人你想攻击的时候,却被队友一个盾牌给挡在胸前,无法动弹;或则刚刚举起盾牌,就被队友一把给推开,放到让自己的中门大露,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直到这么些年来,持之不断的训练,才让大家熟悉并完全掌握了这套阵型。所谓熟悉、掌握,并不是李天养的说的大话,那是真的事实:随便从队伍里拉出三个人来,随意组合,总是会看到一组步伐一致,进退有度,攻守之间总是那么协调的队伍来。虽然没有比试过,但李天养却是深信,如果把他的队伍跟他父亲李德他们的队伍拉出来比试一番的话:一人之间的战斗,李天养他们直接完败,毕竟少年们才多大年纪,力气和战斗意识根本跟这群吃这碗饭十多年的汉子没法比;三人之间的战斗,李天养他们会战败,但那会是在少年们的力气耗尽之后,而对面的壮汉,最少也会被李天养的队员击杀一人,其余两人也会受伤;而规模只要上了十人以上,那就完全反过来了,人数越多,李德他们就败的越快。

    就连李德的军师张冲见了李天养他们队伍的训练之后,也是赞叹不已,说他们这队伍已深得战阵之精髓,比之大明卫所的军队,也不遑多让了。虽然华丽多少有些夸张之意,但是其中的赞扬,也是实打实的。甚至张冲还带着李德他们来观看过李天养训练,强烈建议李德他们也使用这样的阵型,可是早就已经习惯了自由战斗的一群悍匪,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这些陋习的。李德他们倒是听从了张冲的建议,带着队伍坚持锻炼了几回,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究其原因,还不是下面的兄弟们,一个个觉得碍手碍脚,反倒不如当初一窝蜂上来的爽利。其实更多的,则是为了训练这套阵型,大家每日还得花费些功夫和精力进来,这哪里是散漫惯了的海盗们所能容忍的。有这功夫,还不如在床上睡个大觉、跟好友喝上几口、跟大伙儿赌上几把呢!!

    当然,三人阵型是基础,只是李天养为了海上战斗而苦心设计的方案,在他的计划里,未来的战斗还是离不开陆地之上。所以他在三人阵型之上,又设计了六人阵型和12人阵型;而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