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擎国-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展出完整的初级代数!且总结出一堆高效实用的数学公式,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九九乘法表,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代表。有人可能会对这么简单的东西不屑一顾,这也算是高深的数学知识吗?有这个疑问的人不妨想一想,简单的乘法口诀如果换成英语该怎么读?oneonegetone、twotwogetfour……九九八十一怎么办?对于数学汉语有着先天的优势。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姜田把自己在后世掌握的数学知识套入到古代数学之中,然后发现中国古人竟然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足以震惊整个世界数学体系,而欧洲则只是在几何上有所建树,毕竟平面的点和线更直观一些,让他们抽象的思考各种数字有点强人所难。而之所以中国古代的数学没有欧洲那么多听上去很唬人的数学定律、定理之类的东西,除了性格上没有欧洲人那么厚脸皮之外,主要是因为中国和欧洲的科学研究起点不一样,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大多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研究数学完全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比如用开方计算精确音律。欧洲人在一开始则是自以为高大上的研究理论,结果弄得不伦不类之后卡住了,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波东学西渐的热潮,中国的各种实用科学传入西方,并解决了他们在基础问题上的各种疑问之后,才有了18世纪的科学大爆发。不过这帮不要脸的受惠之后就完全否定了东方的学说,并且还恬不知耻的称为自己的发明创造,可见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欧洲的角色有点像后世的韩国。

    可能有人要提出不同意见,西方的数学进步可以从微积分的出现开始算起,它奠定了现代高等数学的根基。虽然对于微积分的发明人这本身有争论,但不可否定的是欧洲人终于突破了代数的瓶颈才最终建立起现代数学。姜田以前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可是当他开始研究这些古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简直错的离谱,中国人既然能很早的就将圆周率计算出那么多的小数点,怎么会对几何与高等代数一无所知呢?而中国之所以没能诞生微积分,则是因为这根本就用不着!

    请有兴趣且有一定数学知识的人注意,以下出现的名词和概念可能会颠覆某些人对数学的固有概念。姜田发现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微积分的应用相当广泛,既然中国早于欧洲建立了先进的科技,那么离开精密复杂的数学计算是不可能的,而由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十分善于总结经验性的计算公式,所以在平时的使用中一般都是使用前人所总结的各种公式进行套用,所以才没有出现那么多用人名命名的定理。既然中国没有完整的几何学,那么遇到几何问题时怎么解决呢?答案是古人用以下三个定理就解决了绝大多数的难题:数值差分法(泰勒展开)、勾股定理、大衍求一术(同余问题求解)!中国古人将各种平面或立体几何问题用三角垛积术进行展开,把复杂几何拆成一个个直角三角形,接着就用勾股定理代入求解……是不是很像小学时那种复杂的平面几何,给出必要的求证条件然后要求算出某块面积或是某条边的数值?事实上中国的教育体系之所以有别于欧美,很大程度上跟继承了这种实用主义有关,回想一下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大多都是在教育学生们如何使用各种公式,而不用去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因为那是更高级的知识有需要的时候再教。

    算术算数!在中国的科学体系中算和术是两种东西,算是推导的过程,而术是最终的公式定理,后人只要掌握了术就没必要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就好像现代人会操作计算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知道计算机语言是怎么编写的。西方现代数学的核心是函数,可函数是几何学的推广,中国没研究完整的几何学,是因为咱们早早的就用杨辉三角代替了函数的作用,所以微积分在中国不仅出现了,而且应用的远比同时代的欧洲广泛的多。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发展,中国不仅发明了乐器(有考古证据)更是能用数学推动音乐走向巅峰。姜田不禁去想,如果当年满清没入关,或是没有东学西渐,那么中国是否能发展出迥异于西方的数学体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明末清初已经有很多西方几何学的著作进入中国,凭咱们先人的创造能力,这数学恐怕就要换个面貌了。

    至此姜田可不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再有一丝的不敬,他发现小觑古人的这个说法实在是太委婉了,自己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什么叫本事?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简单问题的能耐才叫做本事。虽然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更多更全面,但是与古人这种化繁为简的大智慧相比,简直是非常可笑。中国离开欧洲一样能发展出先进的科学,最多时间会慢一些。但是欧洲离开中国……呵呵……

    小心翼翼的合上这些珍贵的书籍,姜田仰天喟然长叹,满清啊,你怎么就那么不走运?难道真的是胡人无百年之运?就算你国祚得保却耗尽了中国在科技上的积累,最终还是逃不过身背骂名的宿命!或者说也正是出现了康熙这样的一流科学家,他惧怕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才故意扼断了科技进步的希望?当然这只是姜田一时义愤的想法,真实的情况是,到了18世纪,由于中国民本思想与无神论的大规模传播,导致教廷的巨大恐惧心理,才硬生生的中断了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使得中国科学界无法从快速发展的欧洲科学中得到借鉴,才最终落后于时代。这一点可以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各个思想大师的控诉中找到证据。

    大年二十九,大街上过节的气氛已经十分浓厚,一辆马车在雪地中飞驰而过,守卫皇城的侍卫早早的就看见了这辆车,但是他们不敢阻拦和盘问,因为众人都认识的姜大人举着象牙的穿宫腰牌风风火火的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大喊着:“十万火急我要面君!”

    侍卫们虽然不敢阻拦,但是也早有人跑回去禀报,他们谁都没见过一向儒雅的姜大人如此邋遢,蓬乱的头发好像许久没洗了,胡子也长出了足有半寸,衣服虽然还算整洁,但远远的就闻见了一股恶臭,肯定是长时间没有洗过澡。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能让讲究养气的中国文人慌乱成这样,难道是外寇入侵已经兵临城下了吗?

    张韬看着姜田的造型也有些瞠目,心想你终于还是将基本礼仪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干什么?听说你从宋老那趸了一车书,这几天一直在闷头看书,看傻了?”

    一脸大胡子蓬头垢面活像犀利哥的姜田点点头:“看傻了!但是我傻之前,你必须禁止任何一本科学类著作流出国境!”

    君臣两人在御书房内就“禁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一整天的时间俩人谁都没走出这个房间。这里的一整天是真真正正的二十四小时,从大年二十九的早晨一直到大年三十的上午,太监们除了送饭之外,就只是送了一桶洗澡水进去,也就是说姜田在御书房里一边洗澡一边和皇帝讨论!这待遇恐怕也是前无古人了,知道点内情的人也只能感慨,看来姜大人汇报的事情太过紧要,以至于陛下虽然忍受不了他的体味,但也要让他边洗澡边汇报,这就更让人感兴趣是什么事情如此重要?直到第二天心力交瘁的姜大人被抬回了自己家睡觉。当时没人知道这俩人究竟说了什么,而且当时由于敏感的政治环境,很多人还以为这是皇帝打算武力解决某些问题的信号,搞得一帮人连年都没过好。不过海关很快就收到了一份新的命令,那就是出口货物中暂时禁止书籍类产品出关,同时要求盘查传教士之流的行李,除圣经以外的任何书籍均要备案审查,凡涉及科技类的内容一律没收!

    许多人对此摸不着头脑,搞不懂皇帝和姜田究竟想干什么,不过好在这个命令对国人的影响几乎没有,所以紧张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也就放松了心情好过年。只是后世并不知道姜田和禁令之间的关系,以为这是张韬听了汇报之后自作主张的结果,所以没将扼杀知识传播的罪名扣在他头上。姜田的疯癫闯宫被史学家史学家冠名为醍醐灌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超过了阳明格竹,并宣称最伟大的科学宗师在这一刻正式诞生……

    =======

    谨以此篇献给祖国,也让那些没事喜欢抱怨祖宗的家伙好好看看。

第一百三十六节、耶稣会登场() 
姜田在自己家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直到天黑这才起床,不过可能是睡糊涂了,睡醒之后竟然大喊着:“书!书……”

    全府上下看着有点抽风的姜田又一头扎进了书房,心想着古人说的书痴也不过如此了吧?但是姜大人什么时候发痴不好,非要在大年夜犯病,那大家伙可怎么守岁过年呢?最后还是心月与夕芸也追进书房,这才让姜痴呆回过神想起来今天是春节。

    “让大家见笑了,今天是过年还是仿照去年旧例,也就别分什么主仆了,大家尽兴就好……”恢复正常的姜田还是那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可是府中的下人们看他却有点不一样了,原先那种得过且过有点混吃等死感觉的老爷忽然变得神采奕奕,好像解决了心中某个十分重要的难题,神清气爽的简直判若两人。

    心月猜到了这可能和那些书籍有关,她对那些东西其实也不陌生,甚至在传统算术的领域还超过姜田,可是她却觉得姜田引进的阿拉伯数字十分简便易行,算起题目来直观迅速,在档次上已经超过了传统算术,所以才塌下心来认真的从头学起,可是看现在的样子,姜田好像是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而像发现了宝物一般兴奋莫名,这东西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与她的疑惑不同,府中的其他女眷尤其是有可能给老爷暖床的那些人,想起这毫无进展的一年则是唉声叹气,看来这姜大人真的是好书超过好@色,尤其是看他这几天的表现,扎在书房之中几乎忘了时间,更别提眼前这些美女他连碰都没碰过,难道真的要自谋出路吗?姜田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自打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世界科学史的真实脉络之后,一直就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自己原先的时空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工厂了,因为中国工程师在骨子里已经印下了老祖宗的痕迹,一切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活学活用各种现成的公式,最终使得中国工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追上了世界的脚步,不过也因为太过实用了,以至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一直没有显著的进展。不过在二十一世纪初,除了一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科学之外,大多数工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加工水平的极限。在基础科学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之前,中国可追赶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二十一世纪一直都在酝酿着新的工业革命,只可惜直到姜田穿越前,虽然各种新奇的玩意层出不穷,但是都还没能脱离经典物理学的范畴,计算机徘徊在生物系统与量子系统之间(中国在量子领域很有实力),机加工领域3D打印虽然方兴未艾,但至少还不能代替数控机床(最大的钛合金打印机在我国),新能源也看不见有谁能完全代替化石燃料(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属于世界前列,并且是最大的太阳能与风能系统的生产国),医药领域虽然落后于主流,但是由于中医的确在某些领域弥补了现代医药的不足,也使得中国人对养生的认识迥异于世界。航空航天领域落后于美国,可国家投入极大,正处于小步快跑的阶段,最重要的是中国是唯一还保留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所以怎么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具备了挑战工业革命的技术积累,就是不知道这次的革命发端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最终会带领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姜田在看过这些中国古代的知识之后,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体系将会大放异彩,谁让在理论阶段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天花板,而注重工程实现的现代工业则不关心理论上的各种定理定义,只要能最终得到合格的成品,你怎么做到的又有什么关系?

    姜田还兴奋的设想到,从现在开始他的学校要向后世看齐,在高中以前尽量不讲解各种推导过程,只交授各种实用的公式,以期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最后再优中选优的着重进行大学教育,不止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而这些大学生可以尽量向本国学生倾斜,使他们在起点上高于那些留学生,这样就算日本人、朝鲜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就算完成了高中教育也不可能发展出太多的科学家。就算真的出现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吸引他们留在这里为我所用。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不会比咱们更完整,资源也不会比咱们更多。

    与姜田的兴奋不同,这个世界上没几个人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所以也就不知道对于世界来说这次的禁书令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这个时代还真有一些人对这个禁令产生了危机感,这些人就是来华的传教士们,自打汤若望意外殉职以后,耶稣会就一直没找到一个能替代他的角色,现有的传教士大多主修音乐、绘画,这些东西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不大,耶稣会一直想找个懂科学的修士来重新和中国朝廷的高层建立联系,可这种人才就是在欧洲也不多见。历史上直到南怀仁来到中国才算是满足了需要,但是对于清朝的八旗贵胄来说,科学这种东西却不是太受欢迎了。对于耶稣会来说他们也不喜欢科学,却是现在欧洲科技进步的领导者,教廷应该不在乎中国是否和他们交流科技成果,但是却害怕热衷科学的中国人中断他们的传教活动,这会使得稍稍有点起色的工作直接回到原点。要说中国和其他异教徒地区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中国无法靠武力来征服,也就是传教士和他们的骑士们无法靠刀剑与火枪逼迫中国人信仰基督教,更别提新教那帮异端还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他们对禁令的危机感也十分明显,当他们第一时间从某些“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之后,马上就将其认定为中国将会关闭传教的大门。

    也难怪他们一个个风声鹤唳,原先明朝的时候就是用科学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得中国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开始接纳他们。也让江南一带有了一定的传教基础,现在中国自己出现了一个比他们还懂科学的皇帝和科学宗师级的大臣,他们传教的合理性便开始大幅度的降低,更别提教旨中还含有大量与中原主流文化相冲突的内容,若是不能重新获得中国高级贵族的欢心,那么他们将会很悲剧的带着“上帝”离开这片富饶的让人发指的土地。所以即便是大年夜,即便是可能会暴露自己的“朋友”,他们还是选择在第一时间跑到姜府来拜年!

    “大年三十来拜年?”姜田听了门子的禀报之后有点转不过弯来,心想自己和这帮神职人员没有交往啊?当初的确是想通过他们来了解欧洲的科技发展,可是当知道汤若望在攻克北京时意外死亡之后,就没打算再和这帮上帝的狗腿子有来往,现在他们跑来拜什么年?

    姜田本想拒绝他们,可是又一想到正在海上颠簸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的南怀仁,就觉得还是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比较好。他对基督教或者说对所有信仰上帝的人有成见,这是因为他在穿越前居住的那个城市里,教会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发展了一堆老头、老太婆信教,你自己信也就罢了,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