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恐怖档案-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还没有等王福点头,一个反对的声音已经冒了出来:“阎大人,天津末下,鞑子主力末损,急行军到京城太危险了,不如攻下天津再行军不迟。”说话的是黄得功,黄得功与清军交手数十年,深知清军的危险,哪怕眼下清军成了落水狗,黄得功依然不敢大意。

“靖国公说的有理,山海关已在我军手上,鞑子要逃也需从蒙古草原逃走,京城二十多万鞑子拖儿带女,哪有那么容易逃跑的。”翁之琪附合道。

“对,皇上,拿下天津再进军比较稳妥。”钱谦益也道。

“不对,等拿下天津,恐怕鞑子早跑了,皇上,末将愿为先锋为国杀敌。”看到同意黄得功建议的人一下子占了多数,羽林卫的各个将领顿时坐不住,王公略呼得一下起身,旗帜鲜明的支持起阎应元来。

“还得拿下天津比较好,京城鞑子又搬不走。”

……

一时之间,帐内意见分成了两派,黄得功的提议得到了多数文官和老成持重者的支持,阎应元的提议却得到羽林卫全体将领和一些年轻的将领支持。

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阎应元怕满人会逃走,主张急进,以明军急行军的速度,至多一天半就可以到达京城,不过,如果急行军,又要绕过天津,不能带火炮,如果清军埋伏在一侧,有可能让明军第一次遭到重大损失。

正因为如此,黄得功才主张缓行,拿下天津后,大军直接压上去,不管满人有没有埋伏,都不是大明的对手,即使满人当真弃京城而逃,以满人二十多万老幼,逃也逃不快,到时再追就是,实在没有必要冒险。

听到黄得功的分折,王福刚才的想法也动摇起来,若是解决了天津再进军,不管多尔衮放不放弃京城,有没有准备反击,多尔衮都毫无机会,若是留天津在后面,总是一个隐患。

以大明的攻击力,或许天津要不了两天就可以攻下,满人已经准备了六天,再多给满人两天时间又如何?

可是这两天的时间,说不定就能让满人多逃出上百里,到时追击入草原更是有着数不清的危险。

“朕决定……”听到皇帝说话,各人的争执马上停了下来:“明天大军攻城。”

呼,支持黄得功的各个大臣顿时喜形于色:“皇上英明。”

“且慢,朕还没有说完,李元胤听旨。”

“臣在。”

“朕给你五千骑兵,明天一早马上出发,朕许你可以直达北京城下,摸清鞑子的动向,记住,不可轻易与鞑子交战,若是发现危险,可以马上退回。”

“臣领旨。”李元胤大声回道。

皇帝又一次和了稀泥,王福发现自己的处理事情越来越向中间发展,不由暗自摇了摇头。

“轰。”二百多门大炮一字排开在天津城外,同时向城墙轰击,一股硝烟升起,整个城墙地动山摇,仿佛就要散架一般,等到硝烟散去,原本坚固的城墙已是一片沆沆洼洼,躲在城墙后面的清军脸色发白,只觉得两只耳朵嗡嗡着响,有不少炮弹落到后方,被炸中的清军肢体横飞,鲜血到处飘洒。

天色一亮,明军已经开始对天津的总攻,尽管城中的清军都作好了挨炸的准备,却没有想到明军的炮火会这么猛烈。

“哗啦。”数轮炮击过后,天津城的城墙已经开始出现了凹陷。

“杀啊。”无数穿着绿营衣服的汉军扛着云梯向城墙冲去,为了尽快攻下天津,皇帝下令蚁附攻城,蚁附攻城对进攻一方来说是损失最大,最不划算的一种攻城方法,一般不为将领所选,不过,数百年前,蒙古人这招却用得最好,他们完全驱赶敌军的平民攻城,血腥残忍而且有效。

明军的蚁附攻城同样没有用自己人,而是由昨天刚刚成为大明俘虏的汉八旗和绿营兵进行,这些人都是自愿加入蚁附攻城的行列,原因有二,一是他们成为满人弃子后,许多人对满人恨之入骨,二是入选蚁附攻城的汉军,只要活下来,他们的苦役就可以免除,那些没有入选之人,他们面临的至少是十年以上的苦役。

之所以他们的苦役要比济南时投降的绿营兵要长,是这些人比起济南的绿营兵为满人效力更长,而且没有战场反正,十年苦役,人生又有几个十年,能够免除十年苦役,明知危险,许多汉军还是愿意以命相博。

第三卷 大明再起 第274章 移驾

天津城下炮声震天时,一只五千人的骑兵悄然绕过天津城池,如同卷起一阵风云,向北京方向急驰而去。

此时整个京城戒备森严,虽然没有到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地步,只是通往东、北两个方向的主要街道全部被封锁,满人所居的内城更是不准任何汉人进出,即使是朝中汉官同样如此。

数天前正在前线与明军作战的皇父摄政王、庄亲王等人率着大军从前线突然返回,接着就传来各种令人惶恐不安的消息,有人说皇父摄政王在前方大败,明军马上就要打过来,大清已经决定放弃京城,重新返回满洲;更有消息说山海关已经被明军夺了,满人就是想返回满洲也不成,只有死守京城,满人已经决定与京城共存亡;还有消息说满人不会死守京城,决定从蒙古草原北返……

对于投靠满人的汉人官员来说,无论哪条消息都不是好消息,如果满人死守京城的话,说不定到时玉石俱焚,如果满人要走,他们怎么办,跟到满洲去,先别说数千里的行程能不能达,就是到了,他们在满洲干什么,也学人挖参打猎吗,那岂不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山雨欲来风满楼,经历过五年前京城两度皇旗变幻情景的百姓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要改朝换代的紧张气氛,主动减少出家门的时间,幸好这几天天气睛朗,新粮刚收不久,城外的粮食大量涌了进来,本来价格高涨的粮价得予下降,让百姓惶恐之余,却也安心了不少。

天色刚亮,内城安定门城门大开,城门内外街道上,每隔数步就有一名满人士兵笔直的站着。

安定门又称生门,内城九门,其余八门在瓮城内建的都是关帝庙,唯有安定门建的真武大帝庙,真武大帝为道教守护神,又是兵戈之事的主持者,军队出发时一般从此门而过,而归来时刚是从不远处的德胜门进城。

辚辚的车声传来,一支庞大的队伍赶着各种车辆从安定门出来,队伍中男女老少都有,许多女子还怀抱着婴儿,经过安定门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扭头后望,眼望中流露出不舍的神色。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下令将内城的汉人全部迁出,内城就成了满人的居住地,内城本来就是大明达官贵人的居住地,里面房屋华美高大,一座普通的宅院就可以和沈阳皇宫相比,这样华美的房屋才住了五年,他们当然会不舍。

想到泼山涉水回到满洲后,又要住着低矮的破房子,大雪纷飞之时进山打猎,没有人向他们进贡柔软光滑的绸衣,只能穿着兽皮做成的衣服,人群中满人女子小声的缀泣起来,接着像受到传染一样,整个队伍都传来一片哭声。

“额娘,额娘,我不走,我要住大房子。”一辆牛车上,站着一名四五岁的男孩,正在大声哭喊,若非被一名妇女紧紧抱住,这名男孩大有从牛车上跳下去之势。

这个男孩名杰书,现在已是多罗郡王,是代善第八子祜塞的第三子,祜塞于顺治三年时病死,当时年仅十九岁,杰书才刚刚二岁,历史上,这个杰书在三蕃造反时,授封为和硕康亲王,临危受命,为清廷力挽狂澜,将耿精忠打得大败,最终逼降耿精忠,杰书也成为康熙时期权势最大的二名亲王之一,与安亲王岳乐并驾齐驱。

如今岳乐已经死在山东,而这个刚刚才五岁的杰书不得不离开京城,杰书出生时就在北京,对于满洲毫无映像,自然不愿意放弃这里去什么满洲,听到儿子哭喊,博尔济吉特氏连忙安抚自己的儿子:“三儿乖,在满洲也有大房子。”

“真的?”杰书问道,他这几天从下人那里没少听到满洲艰苦之事才会吵闹。只是母亲的话让他半信半疑起来。

博尔济吉特氏重重的点了点头:“当然真的,额娘难道会骗你吗?”

杰书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听到博尔济吉特氏的话,顿时停止吵闹,安静的在牛车上坐下。看到儿子安静下来,博尔济吉特氏却是眼中一酸,她虽然是礼亲王的儿媳,可是年纪轻轻就没有了丈夫,儿子还幼小,孤儿寡母,到了满洲,不要说大房子,有一间房子能存身就算不错了。

安定门城楼上,济尔哈朗正注视着下面行军的队伍,刚才杰书的哭闹正看在他眼中,问道:“那是礼亲王家老八家的婆娘吧。”

“主子好记性,下面正是和硕惠顺亲王祜塞的遗孀。”一名戈什哈回道。

“记性好又怎样?小时候,礼亲王曾对本王多有照顾,可惜本王却无法回报,只能祝愿礼亲王长命百岁,他们孤儿寡母才不会受欺负。”济尔哈朗黯然的道。

对于主子的黯然,戈什哈却不知如何安慰,济尔哈朗已经被受命镇守京城,任谁都知道,此时留在京城九死一生,不过,为了拖住明军,京城不能不守,而且要留下一位重臣才行。

这次大军从天津撤回,十余万汉军全部丢掉,大清不得不暂时迁都,多尔衮威望大跌,让济尔哈朗留下来守京城,多尔衮可谓一箭双箭,即可以保证京城不会让明军轻易攻破,又可以去掉这个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庄亲王。

明知如此,济尔哈朗却无法推辞,大清人才调零,如今在京城算得上重臣的除了济尔哈朗又还有其谁,总不能叫皇父摄政王留守吧。

济尔哈朗失去说话的兴趣,城楼上顿时一片沉默,下面队伍的哭泣声一直传来,让戈什哈都有一点心烦意乱,与下面那些人相比,他们更可怜,想走也走不了,只能陪着自己的主子同生死。

“皇上和太后怎么还没有启程?”半响之后,济尔哈朗仿佛自言自语的道,今天是议定顺治和皇太后一起出京的日子,他来城楼就是为给皇帝和太后送行。

“主子,要不奴才去看看?”一名戈什哈道。

“嗯,快去快回。”

“是,主子。”那名戈什哈咚“咚、咚。”的跑下城楼,向皇城的方向跑去,过了差不多小半个时辰,刚才的那名戈什哈气喘息息的跑回,道:“王爷,皇上不肯移驾,他说汉人的皇帝可以死守京城,自己也决不逃跑。”

“胡闹,胡闹。”济尔哈朗听得差点要跺脚,没想到这个时候小皇帝犯起了性子,他连忙问道:“那太后了,皇上不是一向对太后言听计从吗?”

“太后正在对皇上相劝,不过,皇上将自己关在书房,谁也不见,如今百官正在跪驾,只是这次皇上好象铁了心,太后与百官的话都不愿听。”

“皇上一定是受到那些书呆子的影响,这些书呆子也不知教了皇上一些什么,连太后的话也不听,不行,时间不能再耽搁了,走,本王去看看。”济尔哈朗说完,带着戈什哈从城楼下来,匆匆向紫禁城方向而去。

皇宫中,顺治御书房前,溜溜的跪了一排满蒙大臣,至于汉人官员,则只有廖廖几人,满人撤走是秘密进行,从街道到城门全部封锁,大部分汉官根本没有得到消息。

“请皇上移驾,请皇上移驾。”济尔哈朗一进来就听到各个大臣敦促的声音,可惜对面御书房的门一直紧闭,连皇太后布木布泰也被关在外面。

“庄亲王,快劝劝皇上吧。”看到济尔哈朗过来,各个大臣都满脸喜色,除了皇太后外,如果说小皇帝最敬重的人,就非庄亲王莫属了。

“奴才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济尔哈朗先向布木布泰拜道。

布木布泰一身盛装,显得雍容华贵,此刻这个美丽的皇太后却一脸苦笑:“庄亲王,免礼吧,皇上还是小孩心性,让庄亲王见笑了。”

“母后,朕已经长大了,这次就让朕作主一次行不行,朕不要做一个逃跑的皇帝,在史书上留下污名。”一直沉默不语的顺治突然隔着房门回道。

济尔哈朗与布木布泰两人顿时面面相觑,没想到小皇帝现在就将名声看得如此重,皇帝爱惜名声是好事,只是用在这里却不是什么好事。

“福临,这不是逃跑,只是明军势大,我们暂时到草原避避风头,你十四叔和十数万将士还在关内与明军作战,等打败了明军,我们还会回来的。”布木布泰道。

“庄亲王,你说,大清真可以再打回来么?”

济尔哈朗一愣,他很想说可以,只是这样的可能性实在太渺茫了,皇帝虽然年幼,其实什么也都看得明白,只得恳求道:“皇上,我们满人本来就来自满洲,如今再回去也没有什么丢脸,以前我们在关外时又何尝想到可以占据大明京城,只要皇上回到满洲励精图治,一代不行就二代,二代不行就三代,总有打回来的时候,大清不能没有皇上,皇上也不能没有大清,还请皇上马上移驾。”

“请皇上移驾!”其余大臣也连忙重复道。

第三卷 大明再起 第275章 心思各异

只是面对济尔哈朗和众大臣敦请移驾的声音,里面的小皇帝再也不肯吭一声,济尔哈朗抬头看了看天色,脸色着急起来,向布木布泰道:“太后娘娘,皇上不肯移驾,如今只有强请,还请太后娘娘恕奴才无礼。”

布木布泰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庄亲王,只要不伤到皇上,无奈你做什么,哀家都不怪就是。”

“太后放心,皇上是天子,奴才又如何敢伤到皇上。”济尔哈朗应道,直接走到御书房门前,向里面高声喊道:“皇上,奴才得罪了。”

说完,“砰。”的一声,济尔哈朗双手用力一推,咔嚓,御书房的门栓已经断为两截,房门顿时趟开,济尔哈朗径直走了进去。

外面的满汗大臣都是一片愕然,心中却是佩服起来,庄亲王到底是庄亲王,可惜……

后面的可惜自然是因为济尔哈朗要镇守京城的缘故,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庄亲王这番很难活命,也许正是如此,庄亲王才会这么大胆。

“你……”小皇帝指着济尔哈朗说不出话来,他同样没想到自己御书房的大门竟然会被人撞开。

“皇上,奴才无礼了,还请皇上移驾。”济尔哈朗跪了下去,口气却不容置疑。

布木布泰也迈步走了进来,嘴唇微动:“福临,别闹了,随额娘走吧。”

看到布木布泰,顺治仿佛如斗败的公鸡,自己一心要学大明皇帝死守京城,也好在史书上留一个忠烈之名,没想到在额娘眼中,依然只是胡闹,他心中对多尔衮更是怒火万丈,若非多尔衮无能,他又何必如丧家之犬的离开京城。

“好吧,母后,福临跟你回草原,庄亲王,好好守着京城,即使是守不住,也不要放火破坏,这紫禁城仍是汉人数百年心血的结晶,朕即是满人皇帝,也是汉人皇帝,将来朕的子孙还要回来,继续住在这里。”

济尔哈朗愣了一下,在多尔衮给他的命令中,如果京城守不住时可以纵火大焚,宁愿将京城烧成白地也不要留给明军,不过,口头答应却是无妨:“臣遵旨。”

最后抚摸了一下自己的书案,顺治才恋恋不舍的道:“母后,走吧。”

将皇太后和顺治送走后,济尔哈朗松了一口气,随后几天,整个内城,除了留守的清兵外,满人二十多万老幼走得一干二净。

外城一座巨大的宅院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轿子,门口,不时有官员进出,单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家院子的主人身份不简单,大门匾额上,刻着“冯府。”两个大字。

这是大学士冯铨的宅院,冯铨是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此人历经三朝,屡次起伏,每一次罢官多因贪污被人弹劾,只是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