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这是典型的道家学派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纯美自然的挚爱。苏轼学佛多年,他的知心朋友也是高僧佛印;他在作品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感叹生命短暂,人太渺小,同时引出了人活一生的意义;他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一味地索取只会深陷苦海,不如安安静静地享受清风明月,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这是佛家的离苦离乐的思想。还有明清个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表述的**道德,无一不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享受一下“儒家十三经”带给我们的智慧吧!

    第二章永恒经典,文化根源

    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秋天,多姿多彩。静美的秋,含韵婉约;丰韵的秋,欢颜愉悦;深邃的秋,遐想无限;高远的秋,博大浩渺。秋天少了几分欣欣向荣,多了几分硕果累累;秋天少了几分五彩缤纷,多了几分深沉厚重;秋天少了几分生机勃勃,多了几分敦实干练,但秋天的辽阔与静美,又是任何季节都无法比拟的。秋天,大自然收获了很多,可是,有人依旧满怀希望地耕耘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他总是喜欢走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花开花落,阅月圆月缺,体会过喧闹,但终究在其中找不到自我;体会过幸福,但往往因为现实的很多东西,扰乱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平和的心境。突然感觉这样的文学好寂寞,但我又很喜欢寂寞,我愿意把寂寞写出美感,与人共鸣的同时,安抚内心最柔弱的伤痛。这样的人生,这么多匆匆的脚步,谁会窥到你淡淡的感伤。一个人伫立尘世一生,最后化为乌有,关于他的记忆,就像被月光清洗过的海水,深蓝,没有任何斑驳。我好想告别过去的一段经历,轻拂衣衫,给自己一个转身,可能现在的我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洒脱。

第18节 述而不作的意义() 
一程山水,一段心路,流年巷口,还能遇到多少赏心悦目的风景?生活,由点点滴滴变得丰盈;文字,由洒脱自在变得深沉厚重。我们选择了故事的开端,却掌握不了故事的结尾,这可能就是生命持久永恒美丽的原因吧!时光剪影,若隐若现,温润情意,若即若离;掌心开花,心湖涟漪,时光深处,难诉过往。感伤完了,还得笑着面对生活,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踏着晨风,收集大自然送给你的最宝贵情意。生命的际遇,都是我们命中注定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开开心心地生活就行了,别让畏惧在心里站下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告诉我们,做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哪怕路途遥远,也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一步步地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是踏实的。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人活着总得有个目标,没有目标,就散乱不堪了。虽然人活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方向指引的。没有方向,可能终其一生,还是回到了原点。有了目标,我们就不再是浮萍,哪怕周围的环境并不让人有安全感,但目标让我们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归属感。

    1。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的。述而不作是孔子的一贯学风,什么是述而不作呢?就是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述”,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思,保留传统文化,就所知道的,把它流传下来;“著”是指自己创作。孔子作为教育家,深知述而不作的重要性。因为能保留下来的精华,不需要过多地演绎,直接放心地教给学生就行了,如果过多地添加自己的东西,一旦是片面的,反而误导了后人。

    其实教师就是个典型的述而不作的行业,老师的任务就是把经过时代筛选的、正确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学到这样的知识。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要把最珍贵的文化知识承前启后地教给下一代人,任重而道远。但这也同时对教师有了严格的要求,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想法强加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导。所以无论教育怎么创新,怎么改革,一定要保证把对的一面教给学生。

    论语全书一共20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中都有体现。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在内容上是十分广泛的,多半涉及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归宿,同时论语中阐述的义利观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价值导向。

    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大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的文字含蓄隽永,表达的义理深刻,就像孔子的为人一样,充满智慧,并且一点点地渗透给世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有的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有的启**辩,侃侃而谈;有的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它与易经、老子、庄子同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论语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古代圣贤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和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后来经过统计得知:鲁国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有20篇,齐国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有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有21篇。西汉末年,丞相张禹把论语精心整理了一遍,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这本论语成为了当时的权威读本。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做了论语注,为论语定本。

    现存的论语有20篇,总共512小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的言语大概有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的言语有48章。论语的内容多为对话,言辞简约但义理丰富,也有些语句、篇章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动态描写,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考虑他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出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例如,同是弟子问仁,孔子就有不同的回答,回答颜回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回答冉雍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回答司马牛是“仁人说话是慎重的”。颜回学问修养高深,所以孔子回答他“仁”学的纲领,对冉雍和司马牛则回答具体的条目。

    再比如,同样是请求去做一件事情,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怎么能想到就行动呢?因为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孔子加以抑制;回答冉有,让他马上去做,因为冉有遇事畏缩,所以孔子鼓励他。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问题,其中更饱含了孔子对于弟子们的高度责任心。

第19节 关于仁的一些解释() 
从文学角度来看,论语没有使用多少技巧,基本上都是平铺直叙。但它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很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做人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的。孔子认为,做人一定要正直磊落,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够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在孔子看来,做人只有正直磊落,心中才会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来推理的话,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关于做人,孔子说的第二个重点就是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人要特别亲近,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再多读一些书了。孔子还说: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是没有什么用的;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也就不用再谈礼乐了。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齐景公是一国诸侯,齐国是千乘大国,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权有势,他去世的时候,百姓却没有人称道他,因为他没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齐是商朝时的贤人,周族得到天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们称道。被后人记住的,不一定是有钱有势的,只有拥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这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与力量。

    那么,怎样做才算仁呢?颜回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时,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都会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说得详细一点,那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能够自己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自然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那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拥有这几种品质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同时,他还提出实行仁德的五项标准,那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才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地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他还总结了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借助仁德的人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脚,也使别人有立足之地,自己希望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会帮助别人达到这样的高度,任何事情都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还有就是君子重视自身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按时温习了。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孔子说:志向要合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人做好。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关系。孔子说: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的事业成功。所以,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绝对不是单一的,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表现在整体气场上。其实这样的例子是有很多的,练武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的名医书法堪称一流,明明是企业家,歌唱得特别好。前人成功的经验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论语中几句关于做人的句子。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君子看重的是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这句话也就是说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不昧着良心喜欢让人厌弃的人,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里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只惦记的是自己乡土里的那点东西。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从来都不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那些小恩小惠、小便宜。孔子说:君子说话时会很谨慎而行动起来却非常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断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内容,下面写一些关于人格塑造的东西。论语中许多的篇幅都谈及到了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以及道德的修养要求。

    第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只有单方面的作用。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的要求去实行,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用忠诚的信念去完成它,做不到这些也就谈不上君子了。

第20节 四十五度忧伤地仰望() 
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的修养。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就不懂得怎么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它,那就永远不会摆脱了。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按照仁德的标准去做事。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要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就是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第三,君子需要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外,还要重视用“戒、畏、思”这三项标准来严格地要求自己。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之间的争斗;等到年老,血气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