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离开齐国,回到鲁国,直到他51岁的时候,才算被重用,从现在的市长职位一直提到代理宰相。他曾经治理鲁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城邑,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城邑的面貌大变,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在这期间,孔子发出了四十不惑的感慨,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五十知天命,就是五十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求结果。在这期间,孔子修整了诗书礼乐,以教给弟子。

    当时鲁国的国君为鲁定公,实际的政权却掌握在三桓手中,三桓指鲁国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三大家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鲁定公之前是鲁昭公,鲁昭公就是被三桓赶出鲁国,客死他乡的。孔子在任职期间,为了削弱三桓的实力,决定拆毁三桓所建的城堡。孔子不畏权贵,但城堡拆了一半就被迫停止了。后来,齐国送给鲁国80名美女,季氏全收,从此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鲁定公自知自己并无实权,惹怒了三桓,自己的下场会比昭公还要惨,因此,他做事自然得过且过。

    孔子55岁时,鲁国权贵不打算再任用孔子了,孔子也对当朝的君臣失望至极,决定离开鲁国,开始了自己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孔子明白,自己的思想和做为很难再让任何国家的君主重用。他想推行仁政,停止战争,可当时是春秋时期,只有通过不停地战争,不停地吞并,才能得以生存。他踏过卫、曹、宋、郑、齐、陈、蔡、楚等国的土地,目的就是宣传自己的思想。整体来说,各国权贵还是对孔子礼遇有加的,虽然没有国君重用他。每个国君都明白,孔子的思想会让国家强盛,但这个过程太漫长,现在的大环境也不允许,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邻国就会朝你万箭齐发了。

第8节 把孤单统统晾干() 
孔子是世界名人,但在当时的普通人眼里,他很傻,简直就是一根筋,所以才活得那么惨。孔子一生坎坷,暮年更像丧家之犬,他其实只需要卑微一些,就可以大富大贵。关于孔子的电影和电视剧,欣赏起来总觉得很堵得慌,可能是因为他的人生际遇和现在受到的推崇程度大相径庭的原因吧!我们仰慕孔子,是因为他留给后人像精神脊梁一样的财富。他总是微笑着,用行动证明着:活着,就是一种态度。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子孙后代,放下小我,完成大我。孔夫子,古今第一圣人!

    14年之后,孔子在学生冉有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自己的祖国。此时的孔子,已经经历了太多,内心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把这一思想延续下去。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巨星陨落。在大是大非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出现了太多的仁人志士,这种精神就来源于孔子。在危及时刻,正是我们有这样的脊梁,才使得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不倒,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不需要迷茫,只要找回应有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足以让世界为之自豪!

    3。万世师表

    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尽量都要有用,有分量;别那么容易就动气,大事面前也要很淡然,同时有自己的底线。人往往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有什么就不珍惜什么,失去之后才明白它的珍贵,等到彻底明白时也就永远无法挽回了。心态决定了我们的苦与乐,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成与败,找准自己的方向,确实比努力更重要。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曲折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多少道理。请不用操之过急,这个亘古常新的人间会帮你认清真正的人生。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在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在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在人微言轻时;情侣间的尊重,不在闲情逸致时,而在观点相左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在大难临头时。生活艰难,但时间也很短暂,遇到善良,我们就要学会付出;遇到微笑,我们就要学会分享;遇到挫折,我们就要学会成熟老道。心是苦的,人生便是苦海无涯;心是甜的,人生便处处是妙曼风景。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间事。人生是一段旅程,没有谁会事事得意,处处风光;淡然一些,看开一些,不纠结于现在,不忧虑于未来。人生有得有失,聪明的人懂得放弃与选择,幸福的人懂得牺牲与超越。安于现在真实的拥有,坚持自己找准的方向,世间没有苦与乐,只有自己。理想的生活,不是吃穿住得最好,而是自由自在,感觉不到有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被名利所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

    *********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从汉朝开始,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意识流派,自汉朝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孔子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弟子把儒学建构得更加完善,适应了各朝各代统治者的需要。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确立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中国文明史在经历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它所引起的危机严重地摇撼着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的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孔子也不得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成为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辩论。当时代表各个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思想交锋上,儒、法两家是最具代表性的。

    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在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民贵君轻的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在教育上,率先提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法家主张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即把权力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群体,一切决策、政治权利、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法家也有自己的特色:(1)反对礼制,突出法律的作用;(2)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法家提出“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意思是人喜欢得到好处,讨厌有害事物;(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即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4)“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制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加上当时的汉字并不成熟,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直到后来董仲舒强调要以儒家思想为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自此儒家思想终于成为了思想正统。而此时,孔子已经去世三百余年,他一生的心血终于得到了认可!

第9节 漂流着就有了答案()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礼治要求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安定与混乱,取决于等级秩序是否稳定。儒家的礼其实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如果有人违反了礼的规范,就会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重点在于德治主义,就是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一个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良改变,知道耻辱而没有奸邪之心。这是最根本教人为善的方法,不是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如果说德治强调一个教化的过程,而人治则偏重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儒家相信人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在德治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提高为政者、为师者的水平。儒家思想曾为封建社会服务,但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封建思想。儒家思想是没有时代约束的,在当代社会,它依旧充满勃勃生机,并且服务于全社会。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因此他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在世界上,孔子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可见孔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其他的九位分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弗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可能有些名字我们不是太熟悉,他们都是哲学界的大亨,拥有深厚的哲学底蕴,为世界创造了很多珍贵的财富。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重要影响是,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一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收获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光辉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把封建社会应该具备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收获了灿烂的文明成果,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的思想精髓不在于它的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当时社会的制度外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思想,它的一个理想就是社会和谐有序,这和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相呼应的。儒家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它会在逐步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慢慢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优越性。

    在“仁义礼智信”上,儒家有自己的观点。仁,就是仁义的意思,指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仁者爱人。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义字前面的主体是我,这个我在行义的时候,一定是头脑清醒的,就是说我们要清楚地明白什么才是义举。礼,自己弯腰就会抬高他人,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意思是说:只有真正有德行、有才华的人才懂得谦虚礼让。智,从知从日,把平日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是智。信,人言也,是从人类言语中总结出来的东西,言必信;别人用生命或者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信,如果我们不信,可能就会吃亏的。

    有义,就有不义。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对父母不义,就是父母有错,做儿女的不指出,就是陷父母于不义。比如父母喜欢抽烟喝酒,儿女不但不劝说,反而给买,就不太合适了;为人子女犯了错误,父母开导,可以恭听,如果父母开始动用暴力,做子女的不跑开,也是不义。对待朋友,使朋友遭别人唾弃,这是陷他人于不义。另外,还有一个词叫“不义之财”,不义之财就是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物,不义之财是应该返还的。儒家还有一句话比较耸耳: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说,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会自食其果。

    4。中道中国

    中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核心名词,中字是由一个“口”和一个“丨”组成的,“口”是大道的体,代表德,代表修养;“丨”是大道的用,代表才,代表能力。一个人有体有用才符合中道,意思是德才兼备,才能称为中。中代表了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的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中道思想,是很多学派的主要思想,现在我们可以来尝试了解一下。

    (1)儒家的中道:处世的最高哲学

    中庸认为:内心平正,不偏不倚称为“中”;喜怒哀乐已发,但合乎法度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与和是一回事,因此可以用中的标准去把握和,也可以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曾经说:把执政原则可以转化为道德原则乃至日常的思维法则。其实这就是中庸精神的一个体现,因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道理都是一样的。而孔子说,最高的处世之道,大概就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群,那中庸就不能称为道了。

    正确的理性原则必须适用于实际,接受实际利益冲突的考验,也就是说中道之所以能称为道,是因为它在社会实践中绝对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其实,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在现实利益的考验面前,中庸之道会表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一个人遵从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很多考验面前,就能做到头脑清醒,保持自我,不被环境改变。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扩展到自然领域,使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地和谐相处,这便有了中和之道。

    中和,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但在和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有原则的,应以礼为标准,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纳入礼的规范之中,说话做事都完全与自己所处的位置相符,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和谐共处。

    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对于那些为了和谐而和谐,却不用礼来把握和谐的行为,这样就叫跑偏了。和谐就变成了和气、和顺、做老好人的作风了,这也是不行的,这只是在打着和谐的旗号,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处处不和谐了。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