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倾南北- 第4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历史上对于隋唐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的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已经分裂,半数投靠了李荩忱,而且初来乍到根基不稳,剩下的半个关陇世家和整个山东世家都还在北方。

    对于这些初来者来说,想要从原本的东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里抢下来一块肉,实际上科举反而是他们的助力。杨素显然就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把随同他前来江南的李渊送入了金陵书院。

    而李荩忱可以说又利用了徐陵和吴明彻等老人一手,既然他们主持创建了学院,那么就算是家族之中对于世家的存在感到威胁,也不可能真的对自家老爷子的弟子动手。

    当即姚察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吏部在年末已经审查考核了各地的中正官,等到年后,中正官就会前往各地选拔人才。一年之中我大汉拓地千里,已经绝非昔日巴蜀一国可比,因此今年除了考核留任的前陈地方官员之外,还需要选拔大量的人才来弥补缺口。按照吏部的计划,这些人才的主要组成为九比一,前一部分为地方选拔上来,而剩下的一部分则在已经建成的成都书院之中择优录取。”

    李荩忱微微皱眉,九比一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了,尤其是随着明年金陵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也要走出来,肯定这个比例还要上调到八比二甚至是七比三。

    但是这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撼动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成都书院有多少可用人才?”李荩忱径直问道。

    大堂上的臣子们顿时都竖起耳朵,陛下直截了当的问这个问题,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而鼻子灵敏的也早就已经在其中嗅到了风声,看来陛下是真的打算对九品中正制动刀子了,而九品中正制就是世家扎在朝廷身上不断吸血、甚至逐渐和朝廷融为一体的工具,也是世家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之一,这就是对世家下手啊。

    不过再想想也能明白,南朝这么多年为什么只能偏安一方,和南朝内部各个世家之间的压扎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不断有旧的世家和新诞生的世家之间爆发冲突,甚至是世家和朝廷之间的冲突,各个势力相互掣肘,集中全部力量北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晋人南渡,发出“风景不殊”的感慨,甚至王导还曾经发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的吼声,然而一直到南陈,南朝在北方依然没有立锥之地,反而完全偏安一方。

    西北之战中,只是一个天水梁氏拖了后腿,其余的世家好歹还算是糊弄了一下,再加上大汉本来在巴蜀的物资和兵马都雄厚,方才勉强支撑过了难关,可是谁能知道下一次李荩忱大规模北上的时候,背后还会不会有人拖后腿?

    西北之战若是败了,毕竟只是丢掉西北、退守巴蜀,而若是李荩忱的北伐败了,那大汉就完全丧失和北方争雄之力了,因此在北伐之前李荩忱必须要狠狠打压一下世家。

    这也在预料之中。

    想到这里,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把天水梁氏来来回回骂上几遍,这些家伙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也不看看当今坐在龙椅上这位和之前那些甚至还需要奉承巴结你们的地方官员乃至于小国君主能一样?

    “现在成都书院经过一年的培养,已经有可用之人百人,另外尚在读书之中、年龄有所不够的有两三百人。”宗元饶急忙站起来说道,“此次朝廷需要官员三百人,以九比一的对比算来,会录用成都书院人才三十人左右。”

    “那其余的七十人也都是出自成都书院孝穆公门下,难道没有可取之处?”李荩忱皱了皱眉。

    姚察也是当初成都书院的负责人之一,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成都书院的学生若是能够更多地进入朝廷,那肯定是好事。

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赞同() 
但是旁边的宗元饶的脸上露出些许难色。

    这九比一的比例本身就是各大世家、包括地方上的世家对于朝廷的妥协了,甚至还是看在徐陵的面子上。他宗元饶能不知道徐陵门下出来的都会是什么样的人才,若是真的让他选择的话,他宁肯把成都书院这些人全部都任用了。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把世家们都得罪到底了,毕竟在这些弟子之中,固然也有世家子弟,但是也有不小数量的寒门,世家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寒门如此光明正大崛起的。

    斟酌一下,宗元饶还是艰难说道:“成都书院毕竟成立时日尚短,培养出来的人才恐怕也会参差不齐”

    李荩忱眉毛一挑,明显露出来不悦的神色,而旁边的姚察急忙说道:“陛下,今年也只是在成都书院的学生之中择优取之,而成都书院之中按照原定的计划,每个人至少都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学习,现在能够选取其中只学习了一年的人,已经是破例为之,臣以为继续增加名额实际上有所不妥。”

    姚察这等于耍花腔把这个问题给回避过去了,至少是拖到了明年,但是实际上按照他这么说也等于把明年增加名额变成了定论。作为成都书院的创始人,姚察当然不介意偏向自己的学生。

    在场的其余人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不过巴蜀世家本身就有不少子弟在成都书院之中,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坏事,要真的说选贤举能、考核才能,他们这些商贾世家出来的子弟是肯定没有办法和东南士族的子弟相比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关陇集团,杨素早就在之前便意识到了学院的重要性,所以很干脆的让李渊以及其余的一些家族的年轻子弟都进入书院之中,未来大汉的选贤举能肯定会越来越偏向于在这些书院之中做出选择,更大程度上选择真正具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才。

    那么剩下的就是东南士族了,一道道目光都集中在刑部尚书沈君高的身上。

    朝堂上的东南士族出身的官员也并不在少数,比如户部尚书骆牙和礼部尚书孔范,而要说最德高望重的,除了身为宰辅的顾野王之外,肯定是历经三朝而不倒的沈公沈君高。

    现在陛下还只是把问题落在尚书们身上,自然还轮不到顾野王开口,再看看闭目养神一般的顾野王,便知道这个已经坐在宰辅的高位上的老人也并不怎么愿意为了世家而做出头鸟。

    历史上的沈君高前往岭南之后因水土不服而得病,最后英年早逝。不过显然在这个时空之中,沈君高的命运也被改变,他在岭南停留的时间并不久,很快就随南陈归降,入大汉为刑部尚书,主掌刑罚,也是六部之中在东南士族里地位最高的。

    沈家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方豪门,有陈一代,荣宠不断,而沈君高继承其兄长沈君理的位置执掌整个沈家,话语权也是毋庸多言。

    不过沈君高这个时候似乎也在思考什么问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投在他身上的目光。

    沈君高不说话,其余的几个人,骆牙的出身也不是非常好,其父祖辈不过是担当了小小的王府参军,只能算寒门出身,而孔范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南陈佞臣,能够留住性命也是因为他“弃暗投明”的比较早,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引火上身。

    一时间御书房中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沉默和安静。

    “那诸位臣工都认为姚卿家所言在理了?”李荩忱微笑着说道。

    “臣附议!”工部尚书吴凭和商部尚书唐正良同时站出来说道。

    他们代表工商的利益,当然书院给了工商子弟一个除了继承祖辈的手艺之外另外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甚至是拼搏向前的选择,所以他们不介意为此而发声。

    “启禀陛下,”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顾野王终于开口,“老臣以为吏部尚书所言在理。而如何增减也应该有所定论,以鼓励莘莘学子得以发奋读书,老臣窃以为今年是‘九比一’,明年可以调整为‘八比二’,以此逐年递减。”

    朝堂上的臣子们顿时惊讶的看向顾野王。

    顾公这是什么意思?

    这岂不是代表顾公本身同意了李荩忱的计划?

    而意识到什么的沈君高和骆牙等人这个时候也起身:“臣附议!”

    李荩忱眉毛一挑,说句实话眼前的骤然变化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实际上在李荩忱的设想之中,顾野王若是理智一些的话应该会保持中立,更或者会让沈君高等人开口,而若是他真的意识到了书院对世家的威胁所在,那应该会直接开口反对。

    可是李荩忱怎么也没有想到,顾野王和沈君高竟然会直接同意了。

    不过旋即李荩忱也明白过来,顾野王的同意是带有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按照他刚才所说的比例来一年一年的向前,这就意味着如果李荩忱想要让朝廷兴办的学院彻底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选贤举能的唯一渠道,那么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

    并且刚才顾野王说话也分明是留有余地的,他根本没有说这个比例到底应该下降到哪里,或许五年之后当这个比例变成五比五的时候就会收住了。

    这等于双方各退了一步,东南世家愿意打破原来的垄断人才上升渠道的方式,但是朝廷的政策调整也必须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沈君高还是顾野王,应该也都意识到了推行这件事之中李荩忱本人是最支持和最坚持的,而现在巴蜀世家和关陇世家以及众多的寒门、工商都站在了李荩忱这边摇旗呐喊,若是东南士族揪着这个问题不放的话,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这对于东南士族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更何况大汉现在已经吸纳了各地的势力,不仅仅是巴蜀和关陇,还有巴人、南中各部、岭南各部等,若是东南世家想要和他们在朝堂上全面爆发冲突,那东南世家真的不一定会占据便宜,更不要说军事上了。

    相比之下东南世家对于自家教书育人的本事还是有信心的。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一七九章 引领思潮() 
这学院教授的东西虽然更加繁杂高深,但是归根结底其运行的方式和私塾有着无数的相似之处。所以接受过正统私塾教育的东南世家子弟,未必就不能在学院之中崭露头角。

    在实打实的才华上面,一向注重诗书传家的东南士族也真的没有怕过谁。

    所以与其把争斗放在朝堂上、放在太多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那倒不如拿出来放在明面上,让陛下看看,东南世家不管怎么样都是大汉朝廷必须要依仗的力量。

    这是阳谋,也是赤果果的宣战。

    想明白其中关窍的杨素、唐亦舜等人都是脸色微变,不过不管怎么说一向自视甚高的东南士族终究还是在这上面退了一步。

    只是顾野王等人或许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对于李荩忱来说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实际上只要学院可以办下去,那么李荩忱就不怀疑这些学院以及其所带来的科举考试的选贤举能方式会最终导致整个世家的分崩离析。

    当然这个分崩离析并不是说的妻离子散,而是说世家不再作为传统意义上把持朝政的一个庞大家族团体而存在,毕竟在注重礼仪教化和家族传承的中国古代,就算是有科举制度,家族的文化底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也依然会有接二连三的人才涌现。

    而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尊师重道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而随着学生在学院之中学习的理论的增多以及时日增加,他们对于学院和整个时代的归属感自然也就会越来越浓,而对于家族以及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世家执政的方式的认同也就会越来越少。

    看上去这些人还是出身于世家,但是到时候他们心中所想的肯定和现在的世家子弟完全不一样,而是会更倾向于他们的学院、他们的师尊和师兄弟,以及这个他们即将服务于的大汉。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背叛自己出身的人,而往往很多时候也正是这些人最终在改变这个时代上起到关键作用。

    这并不难理解,当这些人意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所学习的道德和正义甚至是将要组建的新的秩序和自己原来的出身截然相反的时候,往往都会坚持前者,因为他们不想成为没有灵魂的僵尸,单纯的为自己出身的家族、为本来就应该被丢到废纸堆之中的旧秩序买单。

    而当包括顾野王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李荩忱开设的书院只是为了传授学生四书五经等和私塾之中差不多一样的东西的时候,李荩忱实际上已经打算在学院的教学里加入更加有用的内容,让学院之中的士子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在读书,到底要把自己的这些才华施展在什么方向上。

    至少在这个时代,要想结束这样的乱世,避免再有这样的乱世出现,高度的中央集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世家把持朝政只可能会让分裂和割据变成一次又一次没有休止的循环。

    当这些学院之中的士子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李荩忱相信他们会做出对朝廷而不是对他们的家族有利的选择。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李荩忱必须要尽最大可能的小心操控,他需要改变这些士子们的想法,让他们更清楚的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更倾向于做出和他们的师长们一样的选择,但是又不能任由这一股思想潮流纵横恣肆,否则就有可能缔造出来诸如“东林党”这样的怪胎。

    年轻人是最容易冲动的,但是也是最容易引领着改变的。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站出来并且逐渐充斥整个朝廷的内外角落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也就更容易拧成一股绳,通过维护皇权和维护中央集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主动把世家扫进垃圾堆。

    不过至少从现在看来,任重而道远。

    “那便这么定了。”李荩忱淡淡说道,“明日就是新年了,诸位爱卿辛苦,每人赏赐蜀锦十匹。”

    旁边的袁大舍急忙答应。

    “臣等谢陛下!”

    顾野王等人纷纷拱手谢恩告退。

    而李荩忱轻轻松了一口气,看向旁边的黄琦:“也辛苦你了,今天早点儿回家去吧。朕已经让御膳房准备好了一些牛羊肉,代表朕问候一下家中老夫人。”

    黄琦是南陈名将黄法氍的次子,黄法氍虽然去世,但是黄家在东南世家之中威望仍在,李荩忱如此主动的问候黄老夫人,自然也有深层次的意思。能够活到这个岁数也都是人老成精了的,李荩忱相信黄老夫人应该明白。

    而黄琦也感动的一拱手,这个时代牛羊可都是实打实的社会生产力,除了皇家之外除非赏赐否则是很难吃到的,即使是皇宫之中也不能顿顿都吃,也就是隔三差五的过过嘴瘾,毕竟皇室也不能太奢侈了,否则只会引起朝野民间的反弹。

    陈叔宝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此时御书房外,顾野王不慌不忙的穿过宫门,他几乎落在了着急回家过年的群臣后面。

    “顾公。”沈君高不知不觉得也放慢脚步,最终甚至落了顾野王半个身位,“今日御书房之论”

    “可有问题?”顾野王微微眯眼。

    沈君高低声说道:“虽然晚辈觉得我们是和陛下各退一步,但是以陛下的性子,竟然如此爽快的答应了,倒是有些奇怪。”

    沈君高应该也算是看着李荩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对于李荩忱绝对称得上了解,李荩忱什么时候是那种遇难则退的人了?按理说他应该会强硬的表示自己的不满才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