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势- 第5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工作的主力已换成了“阶级敌人”和“政治异己分子”,苏维埃可以提供源源不断且不必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力补充。

    除了生活资料以外,各类“奢侈品”输入也不能少,诸如雪茄、卷烟、烈性酒、高档小汽车的输入亦伴随而行,甚至于北方集团最新研制成功,价格堪比同重量黄金的透明长筒丝袜也让俄国人狠狠抢购了一包去,至于用于孝敬哪个大人物,则是“国家秘密”。在国内反响一般的西凤酒、老白干在俄国居然赢得了不小的名头,倒是颇为令人意外。

    与此同时,上海、北京、天津的高档拍卖所里,几乎每个月都会组织一场拍卖会,大部分都是具有斯拉夫和东欧风情的艺术品,少部分赫然还有罗曼诺夫家族的钤记。来参拍的无一不是衣冠楚楚的上流人士,大家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地不过问货品来源,只管看准了出价,很多在欧战期间发了财、娶了小妾、渴望附庸风雅的资本家也出现在了拍卖场,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考虑到参拍人员的多样性,会场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美元、黄金和华元具有同等支付效力,央行发行的国债、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基本建设债和北方集团发行的企业债可以根据上海交易所公布的贴现率折算成华元,其他货币就只能先兑换然后再交易了。

    到1923年2月底,国际舆论界一致的观点认为,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世界进入了新的和平时期,除了苏俄不让人省心外,没有哪个能再构成对“自由世界”的冒犯了。

    ——他们压根就不明白,世界局势的变迁才刚刚拉开帷幕!

    。。。

【第038章】 特别演习() 
1923年3月,南方已有了早春的迹象,但在东北大地上,依然是冰雪覆盖、寒风凛冽。

    就在这样的恶劣的气候下,由中国国防军东北军区司令长官周羽上将担任总指挥的“东特演”却徐徐拉开了帷幕。

    在欧战结束、北方战争胜利凯旋以后,外界曾普遍认为中国国防军将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缩期。最初的迹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数以万计的国防军官兵脱下军装复员,这些解甲归田的老兵有些回家乡当了公务员——警察、体育教师是人数最多的领域,有些则远赴边疆垦荒——按照军人优待条例,军人在服役满3年以后,可以获得50亩土地,服役时间每延长一年,可额外增加5亩,以100亩为上限。100亩地一般是没人拿得到的,因为国防军自辛亥革命以来满打满算也就是13年的时间,假设真有服役满13年的士兵,哪怕刚进去时是最最低级的大头兵,13年下来如果还呆在军队里,起码也是连营长一级了,早就成了职业军官,是舍不得离开部队的。

    但是,这种收缩期只是假象,随着军人优待条例的正式颁布执行,特别是北疆土地被切实分授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几万人退伍的背后,是几十万新增报名参军的人数,各处都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现在不用动员,谁都知道当兵的好处了——要么是吃皇粮的公务员,要么能拿到免费的土地分配。

    这些土地只要耕作满5年。就可以转为个人财产并可以转让或继承,如果一直是原领取者耕种,则额外可以多享受3免7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享受优待的条件,他们必须承担组织当地垦荒农户农闲时的军事训练任务。因为除了退伍军人授田屯垦、伤残军人的荣军农场外,更具代表意义的还是移民实边政策。任何居民家庭只要愿意赴边疆垦荒,都可以按照人口多寡获得荒地开垦,5年内免除税收。只需要缴纳1元1亩的注册费,考虑到贫苦农民一时间凑不齐手续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农业开发银行提供放贷,除注册费以外。还可由农发行提供农具、种子等小额实物放贷,实际连续耕种满5年后转为私人所有并正常纳税,实在是方便至极了。

    与东三省相比,北疆距离更远、冬天更冷、条件更艰苦一些,因此条件也更实惠一点。政府不仅提供农具、种子等必需品。甚至还考虑到许多一贫如洗的家庭无法支付长途交通费,还额外提供火车票,当然同样一并纳入农发行的放贷范围。

    对这样的优渥条件,南方的地主乡绅自然是恨之入骨。在工业化浪潮兴起后,贫苦农民多了进城打工这条渠道。地租已不能再像往常一般任意提高了,而移民实边政策的深入推进。更是深刻改变了南方农村人多地少的激烈矛盾,自然也触动了地主乡绅们的利益。闯北疆成为闯关东之后的新动向,连带搅动了整个农村的宗法与氏族关系,并形成了清晰可见的人口迁移动态,贯穿在数个五年计划期间。

    北方战争获胜的成果在为民众分享到之后,秦时竹政权和人民党的威望空前高涨——这可不是国民党那种夸夸其谈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而是切实推进的社会变革、经济变革,中国原本尖锐异常的土地问题,因工业化与移民实边这两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政策而得到了缓解。而从国防安全的形势上来说,南方移民的到来也巩固了对领土的实际控制,使这片从俄国收割而来的广袤土地真正内化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人口的聚集与工农业的开拓,又对苏俄剩余的亚洲部分构成了极大的威慑。

    自然,人民党的支持率在江南富庶之地的地主乡绅中有所下降,可事实上一党独大的人民党根本就不害怕这些,因为移民成功后的垦荒农民很快就会拥有选举权,从日后的情况来看,他们选举的代表要么是垦荒二代中的佼佼者,要么是垦荒运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国防军退役官兵——这都是人民党最坚实的票仓基础。

    对这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记录与描述,统称为边疆,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日后成为著名军队作家的徐惠生就在自传中就写道:“我的童年是在北疆渡过的,那段岁月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充实、美好,让人难以忘怀。我父亲是一名国防军装甲兵,参加过中日青岛战争、中俄北方战争,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弹片削去了右手2个指头,因为负伤,不适合再驾驶战车,他不顾上级多次挽留,毅然以上尉军衔从军中退伍回了家。按照国防军优待条例,分到了近100亩土地,在他的动员下,我在苏北农村的叔伯、舅姑全体都移居到了北疆,不过他们获得土地的原因不是因为参军,而是靠了移民实边的政策。

    北疆天气寒冷,土地却异常肥沃,很多时候一把抓下去仿佛都能捏出油来,农忙时,父亲就驾驶着拖拉机耕种,右手的伤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困难——事实上,我们这片所有的拖拉机手都是父亲培养出来的,对战车兵而言,摆弄拖拉机那就太简单了。农闲时,他拿出在部队里当连长的劲头,负责组织青壮劳力训练,态度一丝不苟,仿佛不是在训练民兵,而是在训练新兵蛋子一样。各家各户的小孩,一过了9岁,便被编入了童子军——国家大力倡导军国民教育,在边疆地区执行是最彻底的。

    边疆虽然人烟稀少,但日子却充实而有滋有味,我印象中几乎每户人家都过着小康的日子,没有特别冒福的,也没有特别穷困的,我们家或许算是日子最好过的那一部分,

    母亲有时候埋怨父亲不该从军队中出来,20年代的装甲兵可是国防军中顶尖的技术兵员之一了,父亲当时负的伤不算严重,有好几位父亲的战友,资历、军衔与父亲相仿,二战后都成了身居高位的将军,曾经多次来探望父亲。如果父亲不退伍,那么说不定她后来就是将军夫人了,每到说起这个时,父亲总是豁达地笑笑,丝毫不以为意,有时候唠叨得多了,他就回答道:你只看到了我当将军的战友,怎么就没看见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呢?我总算也是全身而退了,只少了2个手指头,很多战友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别说尸体,连两根骨头都不见得能捡回来”

    因为优厚条件的鼓励,国防军的数量依然在持续扩张,各期国防建设稳步推进,各类新锐武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军队中去,甚至于超过原先国防建设大纲的设想——以海军为例,压根就没有想到会迎来吨级的战巡,光是这一项就紧急扩充了近万名人员编制。外界普遍惊呼,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持续进行军备扩张的大国唯有中国。

    对“东特演”感受最深的,自然莫过于日本。北方战争结束后,漠北军区的精锐部队大量内调,东北军区一跃成为全国武装力量最强的军区,陆军实力占国防军三分之一以上,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装备的数量、质量,都能与日本陆军常备师团相提并论,考虑到日本陆军分散在北起桦太、南到台湾的广阔范围内,直接面对东北军区的关东军、朝鲜军更是如鲠在喉,难受异常。

    由于穿越组的干涉,导致山本权兵卫内阁倒台的“西门子事件”并没有发生,因此日本海军获得了比历史上更大、更多的话语权,将陆军压制得死死地,一直醉心于与美国争夺海权,直到中日关于关东州的交涉深入以及限制军备条约的签署,才如梦初醒,着手准备扩充陆军。

    东特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中国真的是不惜一战还是只是摆开架势,力图压迫日本在关东州问题上让步?对这个问题,在接到有关东特演情报后,日本内阁、日本陆海军之间已经吵翻了天。原因无他,中国方面的阵势太吓人了点。

    从东北军区摆开的架势来看,拉得确实很足了:陆军方面出动了14个步兵师、21个旅外加2个中央师,空军方面出动了8个最强的联队——集中了中国空中力量50%以上,海军方面北海舰队倾巢出动,在渤海湾的航母特混舰队尤其引人瞩目。

    日本军部当然也有明白人:与日军满编率低下的情况不同,中**队,特别是其一线部队,满编率可是在9成以上,差不多就是战时编制。真的交手起来,关东州乃至于朝鲜还能保住么?

    。。。

【第039章】 临时政府() 
ps:最近有点卡文,更新不畅,请谅解。

    在东特演如火如荼的展开中,中日关于关东州地位的谈判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对于谈判的前景,各国舆论与媒体都持有十分悲观的态度,日本想要继续无条件占据关东州,中国想要无条件收回,双方的立场大相迳庭,根本就不可能达成妥协。而东特演的举行,更引起了外界的猜测:中国国防军究竟纯粹是为了炫耀武力还是已经在为武力收复关东州做好了准备?

    从英法各国的本心来看,是盼望着又一场中日之战的,在欧战中流尽最后一滴血后,两国虽然维持着世界霸主的架子,但内瓤却是越来越虚弱了,中日两个地区强国在欧战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果有一场彼此消耗的战争,对英法霸权的维持,对远东局势的稳固当然是有利的。当然,这种发自内心的“肮脏”念头是不会表露出来的,无论是列强政府公开的声明还是被蒙在鼓里的报界舆论来看,则无一不是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调子,原因无他——华盛顿谈判刚刚结束,中日两国本身就是非战公约的签署国,英法美作为条约的见证国,自然要维持这点面子。因此,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外交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是一脸郑重,口口声声希望“中日两国不要做出破坏世界和平、威胁远东稳定的举动来”,甚至还像模像样地递交了外交信函,还说要派出“斡旋特使”。

    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一个国家毫无根据地侵占另一个国家土地的时候,被侵略的国家居然还被勒令不能反抗,以免“破坏国际秩序,危及世界和平”。这种腔调在中国国内居然也有一部分市场,一小部分士绅以及与日本、关东州有较为密切商贸联系的资本家同样持有这种观点,认为解决关东州的问题不能靠打,要靠“谈”,谈不下来怎么办呢?

    ——总有办法。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一年不行两年。

    还有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或是被蒙蔽。或是关注一点不及其余,只单纯看到了一旦爆发战争对关东州中国居民带来的破坏,在报章上以“悲天悯人”的姿态大放阙词,仿佛只有他们关心民众、关注关东州居民似的。

    徐升、高齐涵掌握的国安力量早就对此洞察如悉。知道背后少不得又有国民党和一些小党在背后捣鬼,早就想予以惩处,却被葛洪义制止了,批复只有6个字“慢慢看、不着急”。因为葛洪义的秘密布局还没有最后完成,他所关注的焦点。在于长白山计划。

    在中国方面提供秘密支援后,朝鲜境内在1914、1919两次掀起过武装斗争的高氵朝,除了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复**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打着其他旗号的游击队,甚至于“韩国临时政府”也在中国方面的默许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不过这个临时政府与复**是两套人马,实际领导者依然是老资格革命家金九。

    从金九真实的态度来看。当然是对中国政府有所不满的。在他看来。1914年的抗日复国高氵朝其实是朝鲜帮助了中国牵制日本力量,但最后中日达成停战协定后中国方面又在事实上停止了对朝鲜的支援,使得朝鲜的**运动夭折;而1919的**运动,虽然不存在中国因素,但因为复**与其他武装力量的明争暗斗,又使得朝鲜内部的局面复杂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当局显然是难辞其咎的。不过,从两次武装斗争先后失败的过程中。金九等人也清醒过来,由于日本压力太过于强大。依靠朝鲜内部武装力量**斗争是不现实的,朝鲜唯一能够指望得上的外部援助,还是在于中国,不取得中国的认可与帮助,朝鲜永无出头之日。

    有时候这位老资格的革命家静下心来想想,也觉得不能全怪中国方面,因为是朝鲜有求着中国,而中国对朝鲜的态度却要受制于中日关系的“大局”,中国采取灵活立场当然是对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不能因为这样就指责中国的“背叛”——别说中国没有这个义务,就是中国有,也轮不到朝鲜来指责。况且,中国也并没有完全抛弃朝鲜,朝鲜复**不照样发展得好好的么,临时政府在复**中有**的情报眼线,知道复**近10年来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接受来自中国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军官指导。现在,中日关于关东州争执再起,他似乎又看到了请求中国援助的希望,不过首先要统一内部的想法。

    在法租界一处外观寻常的房子中,“韩国临时政府”召开了秘密会议,这是一种必要的保护策略——虽然中国政府已足够强势,但谨慎的朝鲜人并不愿意授人以柄。

    金九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

    “同志们,方才我回顾十年来**运动的全过程,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中日关于关东州问题的交涉,中国当局的态度无疑是坚定而且强硬的,对我们**运动的开展与壮大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临时政府各成员都是确信的,无非是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中国方面在“利用”完朝鲜革命志士牵制日军以后,会不会又与日本达成妥协,反过来“出卖”朝鲜?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这并非没有可能。现在的中国政府,早就不是明清两代打肿脸充胖子的“天朝上国”,处处以本国利益为先,透露着精明的现实主义,交道难打的很,临时政府不止一次吃了闭门羹。更何况,外部还有复**这个组织存在,虽然中国方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