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大革命-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诚摇了摇头。

    “这”陈华清无话可说,士绅们作为这个时代最基层的统治力量,连个稍微有担待的人都没有,看来真是烂在根子上。

    这儿陈华清想得有些偏颇。天启元年的明朝境内,除了山西、陕西两个天灾频繁的省份和战乱的西南诸省,其他地方倒也相对稳定,士绅们还牢牢地掌握着农村,不然明朝也不会坚持十八年。

    “那你当初是怎么组织村民迁移的?”没有强力的人号召,迁移几乎不能完成,但黄诚完成了迁移,肯定有其独特的方法。迁移不是逃难,除了注意人的安全,还要尽量保全财物。

    黄诚顿了顿,说道:“每五户结成一组,每五组结成一队,每五组结成一营。营头由村老担当,队长是宗族中有威望的人,组长由五户人家自己选。另外,每户算一个人头,十个人头用一头牲畜。”

    陈华清听了黄诚的话,拍了一下脑袋,暗道:“我真是糊涂了,村民们既然已经迁移过一次了,那肯定有自己的组织方法,再怎么好的方法都不如熟悉的方法,更何况自己还没有什么好方法。”

    “嗯,就按以前的办法来。”

    常言道,“破家值万贯”,得知要迁移的村民们纷纷开始收拾自己家里的财物。这次不再是上次慌慌张张地躲兵灾,因此每家每户都收拾得十分细致,除了把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当初盖简易棚屋用的铁钉都被起了出来。

    村民们在收拾自家东西时,陈华清让刘明声把从郑家抢来的牲畜按定好的人头数分给村民,自己则去见李明轩给自己推荐的人。

    一路上,李明轩把断后的事稍微说了一下,着重介绍了和自己合作的那名壮汉。

    两人来到壮汉的住所,也是一处棚屋。壮汉见李明轩和一个年轻人来自己家,不由问道:“先生,这是?”

    不待李明轩说话,陈华清笑道:“我是白杆兵主簿陈华清。”

    “啊,陈大人。”壮汉拜了拜,“家里面什么都没有,让大人见笑了。”

    “没事。”陈华清摆了摆手,随便找了个小凳子坐下。

    壮汉见陈华清不是那种讲究人,也放开了。

    三人闲聊了一阵,陈华清从闲聊中知道壮汉名叫石当,家中有老母和妻子,膝下暂无儿女。石当的祖上是以石匠为业,但到了石当这一代,却对武艺有了兴趣,整天带着村子里的一帮少年舞棍弄棒,好不安生。不过,后来石当娶了媳妇,也渐渐安下心来当起了石匠,直到陈华清号召村民攻打郑家,石当当时直接响应号召,靠着一身不错的武艺在青壮中有了不小的名气。

    “石当,迁到新地方后你有什么打算?”陈华清试探的问道。

    石当摸了摸脑袋:“也没什么打算,继续干石匠的老本行。”

    陈华清摇头道:“石匠,大材小用了。石当,迁到新地方后,会成立一支护卫队,我想让你当护卫队的教头。”

    “教头?不行不行,我干不了。”石当有些犹豫。

    “你不干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我替你决定了,到新地方后直接找我报道。”陈华清干主簿有一段时间了,身上也有了一股威势。看来,不论是什么时代,权力都是男人之胆。

    等陈华清和李明轩走后,石当的妻子李氏从门外进来,嗔道:“当家的,既然那位小大人让你做教头,你就去做,干嘛要拒绝。”李氏刚才在屋外把三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

    石当叹了口气:“世道越来越乱,吃官家的饭可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那你当初为何直接跟着大人打郑扒皮?”

    “那不是家里没粮了,我跟着去打郑扒皮说不定会分粮食,结果不是有粮食了。”石当辩道。

    “那咱种庄稼也不害怕遭了土匪,现在家里的十几亩地都没了,去了新地方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说着说着李氏抹起了眼泪。

    石当见不得女人哭,忙说:“好了好了,我又不是不去干。你没听见那位陈大人的话,我不干也不行。”

    李氏停止了抽泣,说道:“当家的,去了一定要好好干。我看这位大人给咱们分粮,不是什么刻薄的人,跟着这样的大人,说不定咱家可以过上好日子。”

    “嗯。”石当点了点头,“咱们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就这样,许多户人家和石当家一样,抱着对前路的迷茫和对生活的一丝希望踏上了去新家园的路。

    石砫,马钧带着白杆兵回来了,也带回了大胜的消息。留守石砫的马铃命人摆下酒席招待得胜回来的白杆兵诸将士。

    “哥,华清呢,他没跟你一起回来?”马铃到寨外迎接马钧,不见陈华清,有些奇怪。

    “陈兄啊,他在忙另一件事。”

    “什么事?”

    “咱回去再说,站在外面怪冷的。”马钧搓了搓手道。

    回到寨子里,马钧把事情简单地说了一遍,包括村民迁移的事。不过,关于村民迁移的事,马钧也是在回石砫的路上遇到陈华清派出的人才得知的。

    “真没想到,华清他还真动员起佃户们打郑家。”

    马钧点点头,“若没有乡民们相助,光靠咱们还真打不下郑家堡。”

    对于迁移的事马铃没有多问。石砫人少地多,以前秦良玉一直想增加石砫的劳动力,包括吸引流民,但一直没多大效果,石砫穷山恶水的名声太响了,最后都不了了之。现在陈华清引进人口,虽说粮食方面暂时有些压力,但从长远看来还是得多于失。毕竟,在古代,人口也是一种财富。

    聚居点的村民们走上了迁移的路,除了一头头牲畜拉的货物,青壮们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挑着扁担,稍微大点的孩子手上也提着盆盆罐罐。女人们也没闲着,身体强壮的挑扁担,身体弱的背竹筐。队伍的另一边是老弱,由陈华清带来的白杆兵护送。

    迁移的队伍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倒也安稳,没出什么事,也没遇到什么盗贼。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山神庙,山神庙的溃败引起了很大震动,别的不说,起码在郑家覆灭后大半个重庆的土匪们不敢出来活动,生怕被白杆兵当作山神庙的同党给剿了。

    陈华清回到石砫后,马钧兄妹出外迎接。马钧一见陈华清,捶了一拳,笑道:“老陈,这次收获不小啊。”

    马铃见外面一大片人影,不由问道:“华清,你准备怎么安排这些人?”

    “具体的不好说,得先让他们安下心来,有个容身之所。老马、铃儿,你们可得帮我啊。”

    “好说。”马钧和马铃都表示没问题。

    用过饭后,马铃和陈华清谈起了他临走时安排的工作。两人一边谈一边朝当初划定的那块荒地走去。

    两人来到荒地,哦不,现在不能叫做荒地了。陈华清一眼望去,场地的一半堆满大小不一的石灰石,大约四分之一大小的地方堆着粘土,还有铁矿粉和粉煤灰。

    原材料收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生产了。陈华清问马铃:“咱这儿有多少会砌烧窑的工匠?”

    “工匠我不清楚,不过有不少陶匠,他们会砌烧窑。”

    “太好了,明天我让人把陶匠和泥瓦匠集中起来,让他们砌烧窑,工钱另算。”

    马铃笑了笑,没有说话。

    陈华清回到村民在石砫外的新家园,找到黄诚,让他把村子里懂得砌窑的匠人和有空闲的人找来,就说是有活干。

    村民们到达目的地后,简单地吃过了饭,便开始搭建简易窝棚,木料除了自己带过来的,剩下的是马铃让人送过来的,这也让村民们对石砫的人有了好感。

    新家园成了一块大工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盖简易的棚屋。陈华清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水泥的生产工作,一旦水泥生产出来,首先给村民们使用,解决他们住的问题。

    重庆府城,阿牙忽兵败而归,被留守重庆的奢寅好一顿训斥,不过阿牙忽带来了山神庙、二棍寨和陆家庄的人和粮,倒也没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

    “父亲大人传信过来,明朝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统领进川明军。他让我们守好重庆,进可攻成都,退可拖明军。从现在起,任何人不得随意出重庆府城。”奢寅对众将领下令道。

    “得令。”

第三十一章 成都() 
成都府城,巡抚府衙内,被朝廷紧急任命的四川巡抚朱燮元准备召集守城的诸将领议事。朱燮元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奢崇明暂时退兵了,没有像前几日那样疯狂地攻城。奢崇明的举动令朱燮元不解,要知道成都守军只有两千人,还多是老弱病残,而叛军有两万多人,兵强马壮,应该一鼓作气攻下成都才是,没道理退兵啊。

    朱燮元是个文官,对兵事不甚了解,便召集守城诸将前来询问对策。

    说到这,就得先介绍一下朱燮元。朱燮元,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十三年,朱燮元协助绍兴知府萧良干治山阴江北四都之水患;万历二十年,登进士,授大理评事,除山西豪绅,后出知苏州,整顿财税;万历二十九年,苏州发生大规模民变,其时已升川南道的朱燮元以“兵以御外寇者”为由反对用兵镇压,并亲自上场,恩威并施下,成功化解了一场潜在的暴乱。

    万历三十五年,因父母年高弃官归故里,侍养十载。四十四年,起陕西按察使。四十六年,转四川右布政使。从上可以看出,朱燮元的履历十分完美,为官时也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可小觑。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朱燮元是明末不多的干才。

    对于四川,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天启年间的明朝已有了几分乱世的景象,按照历史规律,四川已经开始乱了,这不,奢崇明叛乱了。而朱燮元,不仅平定了奢崇明的叛乱,而且维持了四川此后十年的稳定,足见其手腕之高超。

    “大人,召集我们来有何事?”赶来的几名将领以守备刘旺为首,率先问道。

    朱燮元先请几人坐下,才问那守备:“刘旺,现在城墙上局势如何?”朱燮元知道自己不懂兵事,因此几乎不插手军务,并且对众将领颇为尊重,这在极度重文轻武的明朝官场很罕见。

    “大人,成都城城坚墙高,守住七八日是不成问题的。”刘旺接道。

    朱燮元暗暗点了点头,“我已把文书发往各地卫所和土司,朝廷也已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算算时间应该都快到了。”

    “那为何叛军退兵了?”朱燮元问道。

    刘旺说道:“全凭大人治军有术,那火器威力巨大,叛军不敌。”这话倒不完全是奉承,朱燮元入川以来,给成都守军配备了不少火器。

    旁边坐的一个协守也说道:“叛军虽有攻城器械,但无工匠维护,弓箭也不多,几日下来,攻城力度越来越弱。想必他们暂时退却是去补充给养,”

    “可惜兵力不足,不然我带一支兵去杀他个措手不足。”说这话的将领自然没人把他的话当真,守城一方的最大优势就是倚靠城墙,去城外野战就他们这点人还不够叛军塞牙缝的。

    “对了,马将军呢?”朱燮元半天不见马祥麟来,有些奇怪。

    秦良玉在得知奢军要攻打成都时便让马祥麟赶到成都,助朱燮元守城。

    刘旺身边的一个协守应道:“大人,马将军得知秦老将军带兵前来,便迎接去了。”

    按理说,马祥麟离开成都应该和主官朱燮元打声招呼,现在一声不响地离去,那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叛变投敌,二是白杆兵遇到了棘手的事。不过依朱燮元对秦良玉的了解,第一种可能微乎其微,多半是秦良玉遇到了不好处理的事。

    果不其然,朱燮元的幕僚朱胜派人传来了消息:“城外有传言,匪首奢崇明派使者招降秦良玉。”

    朱燮元听完后,冷声道:“哼,奢贼使的好诡计,不论劝降之事成与不成,都会影响白杆兵协防成都。”

    幕僚朱胜派过来的人问道:“大人,该怎么办?”

    “静观其变,让朱胜继续收集情报。”

    马祥麟在得知奢崇明遣使劝降白杆兵时,便赶紧趁着奢崇明退兵的功夫出城,去见秦良玉。奢崇明叛乱后,明朝廷就对土司极不信任,在这紧要关头,若白杆兵对叛军的使者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麻烦。

    待马祥麟骑马赶到白杆兵营地时,见营门外的旗杆上挂着一颗人头,十分显眼。营门处的兵士见是马祥麟,便上来牵马。

    “那人头是谁的?”马祥麟心底已大概猜到了那人头的主人,但还是想再确认一番。

    “是叛军的。听说那人要招降咱们白杆兵,被秦老将军给砍了。哼哼,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咱们招降他们还差不多!”兵士打心里底就瞧不上叛军。

    到了主帐,马祥麟拜见了秦良玉后,把成都的情况简单地说了一遍。

    秦良玉听后沉思了一小会儿,“这么说来,成都还能坚持一段时日。”

    “确实。”

    “我刚得到军报,登莱副使、安锦副使已率兵赶来,不日将到成都。我拨给你三百战兵,其中有一百弓兵,去助朱大人守城。待我跟两位副使汇合后,我们在城外打一场,减轻城内的压力。”秦良玉大体的计划便是这样。

    秦良玉这次带来了六千白杆兵,要让这么多人进成都城,不惊动奢军是不可能的。一旦被奢军堵在城外,进退不得,那就相当被动了。况且,秦良玉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论自己怎么对待叛军使者,城中的人也不会彻底信任自己,如果自己再让全部白杆兵进城,迎接自己的可能就是刀剑了。

    “还有,走的时候把营门口的人头带上。”秦良玉补充道。

    马祥麟得到命令后便带人走了,时间紧急,谁也不知道奢军下次攻击在什么时候。

    奢军大营,奢崇明和女婿樊龙、部党张彤商议战事。“敌人火器威力实在出乎我所料,不知二位有什么破敌之计。”奢军是吃够火器的苦头了,一开始遭遇火器时,奢崇明这边的兵士跟阿牙忽那边的一个反应,以为是神灵发威,逃的逃跑的跑,差点引起大溃退,不过奢崇明这边有不少见多识广之人,很快弹压住兵乱并普及了火器知识。此后奢军虽不忌惮火器的“灵威”,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抵挡火器,只能用人命去填。

    成都守军的火器可比郑家堡强多了,光火铳、三眼铳就有近百杆,虎蹲炮也有二十多门。

    “王上(奢崇明自称大梁国国主),我听人说这火器不耐用,用得多了就会炸膛。”樊龙说道。

    张彤也接道:“王上,或许我们可以让攻城的士兵穿得厚一点。”

    奢崇明摇了摇头,说道:“主簿来报,军中箭支数量不足,攻城器械被火器损坏众多,需找匠人修护。粮食不足,铠甲武器也有破损,都需要补充。”

    “王上,重庆方面如何?王子在那儿应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了,不如给重庆发书一封,让他们送过来一批粮食。”张彤建议。

    “还有工匠。”樊龙补充道。

    奢崇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便道:“行,给重庆发书。另外,让人时刻注意城中动静。”

    樊龙、张彤领命后出账。二人离开后不久,部将罗乾象进入奢崇明的营帐。

    “白杆兵怎么回复?”奢崇明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