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辽东钉子户-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帮人看来,朝廷的面子最为重要,因此皇太极摆出了最谦卑的姿态,甚至同意取消国号,让出辽沈,甘心接受明廷册封,充当边疆的屏障。

    如此一来,就给了朝堂诸公一个和平解决辽东问题的希望。能不用武力,就取得如此胜利,正是天朝赫赫武功的展示,正是明君贤臣在朝,四夷宾服的证明。是足以彪炳史册的大功业,简直比打了胜仗还让人兴奋!

    要知道打仗就要花费无数粮饷,打赢了要犒赏三军,要升官进爵。自从张恪崛起之后,光是总兵就多了十几位。要是让这些骄兵悍将继续发展下去,把建奴彻底灭了,那还不得封王!

    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武夫又会再度左右朝堂,这是大多数文官都不愿意看到的。就连阉党内部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向魏忠贤进言,反对动武,主张议和。甚至提出派遣大学士前往辽东,主持议和事宜。

    当然官员们也学得聪明了,他们没有把矛头对准张恪,只是说朝廷如蜩如螗,国库空虚,兵民疲惫,一旦开战,兵连祸结,全胜最好,可是一旦受挫,损害朝廷威名不说,还会让辽东的事情继续糜烂下去云云……

    面对朝堂上的论调,可是气坏了一批人,他们就是以洪敷敎为核心的辽党成员。陈民情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他的祖籍是在沈阳,就在他考中进士的前一年,沈阳失守,全家人狼狈逃窜,一路上丢弃了所有家当。伯父和两个叔叔被杀,好不容易跑到了广宁,父亲又一病不起,躺在街头等死。

    多亏了当时张恪和王化贞果断采取措施救济,陈民情的父亲才保住一条性命,得知陈民情是举人身份,张恪又特别出钱,资助他们进京考试,和邓文通一科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辽东出身的进士数量有限。就算张恪不惜买通主考,到了目前为止,也只有十几个人,但是辽东的进士都背着国仇家恨,和那些醉生梦死的同学不一样,他们熟悉军务,用功刻苦,一心想要光复故土。对于辽东的形式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陈民情站在大家的中间,强压着满腔的怒火。冷静地说道:“据我观察,皇太极所谓的议和,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他如今后方不宁,平辽公又准备起兵征讨。内忧外患。他毫无胜算,就只能抛出议和之说,根本就是缓兵之计。”

    另一位新科进士张国臣赞同地说道:“的确如此,只能朝廷鬼迷心窍。光想着不打仗就拿回辽东。”

    “那是痴人说梦,皇太极奸雄之性超过乃父,岂会轻易认输!议和何等大事。公文往来,互相讨价还价,没有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别想成功。就拿本朝和俺答汗议和来说,从嘉靖朝一直到了隆庆朝,前后二三十年,直到俺答汗死了,才算安宁下来。鞑虏没有一丝廉耻信义,一旦开启议和,我方束手束脚,他们反倒如鱼得水,趁机占尽便宜。”

    陈民情说完,冲着洪敷敎躬身施礼,说道:“大人,您老该拿个主意才是!”

    洪敷敎没有说话,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送到了陈民情的手里。

    “你们大家伙都传着看看吧,这是永贞给我的密信。”

    一听说平辽公送来的消息,大家伙都凑了过来,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说根据情报,皇太极派遣岳托护送两个女儿前去面见林丹汗。大家都不是笨蛋,稍微一想,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可怕。

    “洪大人,难道说皇太极要和林丹汗结盟?”

    “没错,他们都败在了永贞的手里,如今义州兵越来越强,此二獠联手也未必不可能。”洪敷敎叹道:“以老夫观之,所谓议和,恐怕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而已!”

    “果然如此,老大人,我们这就上书,坚决反对议和!”

    在场的十几位进士异口同声说道……

    相比京城辽东官员的愤怒,在辽东大地之上,一股更强大的怒火燃烧起来。

    “朝廷要和鞑子议和!”

    “乡亲们,大家再也回不去故乡,都要给鞑子了!”

    “朝廷把咱们出卖了,无耻怯懦的狗官,向鞑子下跪了!”

    ……

    辽东大地之上,有一两百万的民众,他们背井离乡,逃到了广宁等地,虽然得到了田地,能够暂时安家。可是仇恨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们,随着义州兵的连续胜利,他们对回家的执念就越来越深。

    有的田庄百姓依旧住在木房里面,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把卖粮食打工的银子都藏起来,一点点苦心积攒,等到回家之后,再盖一个新房子!

    更多的百姓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到军中,田地上只有老人和女人在耕作,他们什么苦都能承受,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想重新回到故乡,叶落要归根,几千年的执念,谁也不能剥夺!

    百姓们压根不信皇太极会让出辽东,多半就是苦苦哀求,不惜给朝廷下跪磕头,反正尊严在他们那里,一分钱都不值。

    张恪这么多年的宣传,老百姓对建奴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谁都知道野猪皮能向杀父杀祖的仇人磕头,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每天都有无数的百姓聚集起来,前往各地的衙门请愿,上万民书。就在天启五年的三月份,上千位乡绅耆老,各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聚集在了平辽公的府门前。他们打着白色的旗号,上面写着血字,手里捧着血书,哭声震天。

    所有人大声疾呼,求见国公爷,可是府中一点声音都没有。

    众人默默跪了下来,黑压压的一大片。

    阳春三月,天气依旧寒冷,很多老人颤颤哆嗦,嘴唇青紫,鼻涕眼泪一起流,却分毫不动。

    就这样一直跪倒了中午时分,很多人摇摇欲坠,紧闭的府门终于打开了。张恪一身布衣,眼圈通红,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乡亲们,大家都起来吧,张某当不得大家一跪啊!”

    “国公爷,您就是大家伙的指望了,朝廷无能无耻,您可要答应大家伙打回老家去啊!”

    张恪微微抬头,望着天空,泪水顺着眼角流下,从嘴角里吐出一句话:“乡亲们,你们是逼着我抗旨不遵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   战争债券

    自从提议收复辽沈,张恪身边的人就不断进言,他们也是反对出兵,只是这些人不是想着议和,而是想养寇自重!

    大明朝功高爵显的武将众多,但是真正能威胁朝廷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如同戚继光,李成梁一般的悍将,只要一道旨意,就得乖乖回家。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朝拥有完备的监督体系。

    不光以文驭武,还有宦官监军,武将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贪墨无度,甚至可以庸碌无能。唯独不能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对武将的限制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作为牺牲品!

    但是这帮人用尽心思围堵,偏偏就漏掉了一个人——平辽公张恪!

    也要感谢野猪皮,他摧毁了大明朝在辽东的秩序,给张恪的崛起扫平了障碍,没有文官限制,没有宦官添乱。张恪大刀阔斧建立田庄,编练军队,通商开埠,发展工商。将财权,军权,民政大权集于一手,俨然最大的军阀。

    等到朝廷再想制衡张恪,已经失去了时机,只能白白看着张恪做大,这就是天启,魏忠贤,乃至满朝文武最大的无奈……

    但是作为对立面,张恪同样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首先大明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庞然大物,在每个军民心底深处,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是最近朝廷对辽东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对一些将领大肆封赏,加官进爵。诸如满桂、周敦吉、秦民屏等人,他们虽然听从张恪命令,可是在心头,说不定更看重紫禁城里的皇帝。

    其次辽东施行的是战时体制,一旦长时间和平安宁,军队失去进取之心。贪图安乐,就未必会跟着张恪出生入死。

    第三,别人不清楚,可是张恪心里有数,天启能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了。不久之前,他接到了张晔十万火急的密信,天启在临幸妃子的时候,竟然昏厥过去,显然天启的身体出了问题。一旦如同历史一样,崇祯继承皇位。那可是一个刚愎自用,又看不清形势的家伙。天启不敢动张恪,可是崇祯没准就一道圣旨,想要解除张恪的兵权。

    闹到了那个地步,双方除了撕破脸皮,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

    所以部下建议养寇自重,而张恪则是判断时间紧迫,必须拿回辽沈,扩充实力。应付未来的挑战。结论迥异,不是参谋水平差,而是他们没有穿透历史的眼光。

    张恪要借助这次大战,扩充地盘。凝聚人心。除此之外,他还要使辽东的百姓和明廷离心离德,彻底站在自己一边!

    本来张恪还没找到着力点,结果明廷糊里糊涂赞同议和的主张。给张恪绝佳的机会。

    他立刻动员手下人将消息传递出去,而且还编排戏曲,让说书先生到处讲书。大明朝可不是咨询发达的后世。虽然有邸报,可是那只是官员和士绅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普通百姓对历史,时事的知识,多半都靠着戏曲和小说。

    当百姓们听到议和两个字,根本不会在乎朝廷的条件,只会想到又要抛弃他们。原本他们就对朝廷失望到了极点,如今更是多了无穷怨气!

    听到张恪说要他“抗旨不遵”时,有几个年轻读书人带头跳了出来。

    “国公爷,朝廷什么狗屁圣旨,鞑子杀我们的兄弟,抢我们的土地,试问辽东的百姓,谁和鞑子没有血海深仇?我们要报仇,偏偏朝廷一群软骨头的懦夫,竟然想着议和!亏他们能说得出口!倘若朝廷真要敢追究国公爷的罪责,小人们愿意承担!”

    他们的叫嚣,得到了不少人的掌声,可是也有一些持重的老者忧心忡忡。

    “国公爷,小人们全都支持您。可是一旦朝廷不让出兵,不给粮饷,我们还能不能打得过建奴啊?”

    此话一出,大家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张恪身上。一双双恳切的眼神,都盼着国公爷能拿出办法。

    “诸位,辽东这几年也有些积蓄,军队的粮饷军械都够打一场大战!建奴更不是我们子弟兵的对手!”

    “好啊,说得好!”

    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等到掌声停下来,张恪却面带忧虑。

    “虽然军械粮草不缺,可是在建奴治下,还有无数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成了最可怜的农奴,朝不保夕。就算光复辽沈,这些人也必须及时赈济,若是不然,他们肯定会冻饿而死。本爵上书朝廷,就是希望朝廷能征集粮食,解决战后抚恤事宜……”

    张恪没有把话说下去,可是大家伙都听明白了,朝廷要议和,显然不会出粮食了。可是别忘了,那些沦陷区的百姓,他们很多都是在场众人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怎能不顾忌他们的生死!

    一道难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很快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大家伙都吵不出办法,不过对朝廷越来越不满,甚至破口大骂狗皇帝的都大有人在,正是张恪想要看到的结果!

    “咳咳,大家安静!”

    “国公爷有办法了?都听国公爷的!”场面瞬间平静下来。

    张恪清清嗓子,苦笑道:“我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大家伙都知道,有人借钱盖房子,有人借钱看病,有人借钱赶考。打仗缺钱,是不是也能借钱呢?本爵想发行战争债券,大家自愿购买。”

    是让大家伙出钱啊!

    不少人就为难起来,最初说话的几个书生毫不客气,从怀里掏出了所有散碎银子,有个十几两的样子。

    “什么债券不债券的,打鞑子,我们愿意把命捐了。我们身上就这些钱,等着回家去取!”

    他们这一带头,不少人脸上都红了,嘴上说的好听,可是到了拿银子的时候就退缩了,还要不要这张脸了?大家纷纷掏银子,可是张恪却伸手拦住大家伙。

    “战争债券可不是让大家捐钱,本爵要和大家说明白了,我们打仗,抢回了土地。这些土地以后有了产出,就要交税,其实算起来,打仗是赚钱的,至少本爵打了这么多仗,还没赔过!”

    张恪笑道:“既然战争有赚头,凡是买了战争债券的,等到打赢之后,就能得到分红。保证比大家存在银行里面赚得更多!”

    有人说自从发明了战争债券,战争的目的就不再是保家卫国,而变成了赚钱,变成了为资本服务。

    这东西当然是邪恶,甚至罪恶的,可是这就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一个疯狂追逐金钱的时代。只要能赚钱,别说是战争,就算是杀光印第安人,贩卖黑奴都是小菜一碟。

    果然就在张恪宣布之后,在辽东掀起了一轮风潮,百姓争相购买债券。只是他们并没有在乎收益!

    有一个车夫把几年积蓄的二十两银子都买了债券,转过头,就把债券撕得粉碎,扑通跪在了银行前面。

    “俺没福气当兵杀敌,想捐这条贱命都没资格,俺就把银子都捐了!军爷们,替俺们多杀几个鞑子!”

    车夫说完之后,掉头就走,在他的背后骤然响起了嘶啦声,不绝于耳……

    辽东百姓对战争债券的理解很简单,国公爷别逼得走投无路,大家伙做人不能没有良心!

    可是同样的战争债券,在江南却遭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甫一推出,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自从松江建立市舶司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在黄浦江两岸崛起一座规模惊人的城市,所有人急着跑马圈地,投资建作坊,船厂,从事海外贸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而江南银行也发行了不少债券,用了圈地建设。因此江南人对债券不陌生,只是战争债券却还是头一遭。

    难道打仗还能赚钱?就在大家伙还在犹豫的时候,包士卿宣布认购一百万债券,紧随其后,高家和叶家分别认购一百万,徐家认购八十万,其他各大家族纷纷跟进!

    这下子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这些大家伙可不是傻瓜,要不是大有赚头,谁会轻易掏钱。

    尤其是熟悉辽东情况的人做出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辽东土地肥沃,地广野丰,物产丰饶。

    除了人参、皮草、鹿茸,东珠之外,广袤的黑土最适合种植大豆,而大豆是榨油的最好原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来民生必需品都是暴利,特别是如今的炒菜还是以猪油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舍不得吃。如果能产大量的豆油,让美味的炒菜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何等巨大的市场,又是多大的暴利?

    很显然,想打入辽东,就要看平辽公的脸色,凭什么让平辽公青睐你呢,毫无疑问,就是战争债券!

    在众多商人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向财富的通行证。

    自从战争债券发行之后,东南的购买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甚至逼得张恪不得不连续两次增发,就算如此,还是供不应求,黑市上到处都是加价收购债券的人。

    ……

    “启禀国公爷,统计出来了!”杨廷筠拿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清单,到了张恪的书房,清单送到了张恪面前,张恪放下了手里的毛笔,拿过来一看,顿时眼睛瞪得溜圆,甚至怀疑多看了一个“0”。

    “娘的,这些钱够把朝鲜都打下来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军云集

    三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