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丐女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丐女小地主-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在树下等着,我上树看着,等拴住他们打了招呼过来,就告诉你,你跑回去报信。”吴小桐一边选中一棵槐树准备爬上去,一边跟身后的小满说。
  小满有些憨憨的,平时话也不多,听着吴小桐这般说,一把拉住她,瓮声道:“我上树!”
  “你跑得快!”说完,不等小满回话,吴小桐就甩开他的手,身子一纵,手脚并用,飞快地爬到树上去了。
  这一番警戒,一番安排,最后结果完全出乎了几个孩子的意料。来的人既不是兵不是匪,也不是流民……呃,或者他们在外头也算流民,但到了双溪镇就不能算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镇子上的人,之前出去逃难,如今又回来了。
  镇子上的人回来,自然有一番热闹。
  留在镇子上的人,都过来相迎,又帮着这些人打扫清理家园,收拾安置。
  吴小桐回家后,也让霍氏和徐寡妇多做了米饭,放上猪油炒了一盆子腌芥菜、一盆子雪里红。让拴住和小臭儿带着小满和水生给刚回来的人家送过去。
  这一次回来的有三户人家。
  这三户人家原本在镇子上家境都算不错的,至少衣食都是无忧的。可经历了一回大难,三户人家有两户的房舍家当被烧了,另一户没有被屋舍的,经过这一场逃难,再回来,房子闲置了一夏天也破败的厉害,屋檐墙头上长了一蓬蓬衰草,窗户上的窗纸都破了,屋子里一层厚厚的灰土……
  这一户房子破败、脏污,总归还有个落脚之所,另外两家却连个避身之处也没有了。
  眼看着几个面黄肌瘦的半大孩子在寒风里瑟缩着,吴小桐看着不忍,少不得暂时将他们带回酒肆里先安置着,避避风寒。老苍头则带着程充、徐褚和吴大壮几个,帮着那两户人家搭屋子……天气太冷,正经盖屋子是不成的,也就在原来的房屋基础上,将烧毁的废墟清理一番,借着原来的地基石头勉强搭起两间棚屋来,暂时有个遮风避寒的地方。
  这样的棚舍好搭,大家一起动手,到了天黑时分已经搭建完毕。吴小桐把自家的竹席子草苫子都搬过去,屋顶用了竹席和稻草苫子,又用了竹竿麻绳固定,一般的风雪是没问题了。门窗暂时没有,就挂了稻草苫子遮风。没有床,同样铺了厚厚的稻草,上面又铺了一床竹席子,倒也算防寒隔潮。
  眼看着三户人家破衣烂衫的,被褥一点儿没有,这么冷的天,怕是难熬。吴小桐又跟霍氏斟酌着,挤出三床铺盖来,一家送了一铺过去。有了这棉褥子棉被,至少老弱们夜里有个遮蔽处。再多的,吴小桐也拿不出来了。拿出三床来,她要跟霍氏、碧桃挤到一处,小臭儿和拴住也要挤一个被窝,还有被她抽调到跟前调理的梨雪和玉冰两个小丫头,也匀出了一床被褥。
  竹席子、草苫子,再加上三床被褥,都算救急了。
  但三户人家都没有余粮,差不多都是两手空空回来的。
  眼看着吴小桐还有心送些米过去,霍氏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姑娘心善,怜贫惜弱,可有些事,小恩小惠也就罢了,太多了怕是适得其反……”
  吴小桐怔怔地看着霍氏,看的霍氏声音渐渐低下去,有些迟疑着说不下去了,吴小桐却突然道:“嬷嬷说的,我懂。我也是看着不忍,一时没想到那许多……是我疏忽了。”
  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吴小桐还是知道的。还有句俗话,救急不救贫,意思也差不多。
  这三户人家,她跟镇子上的人帮着搭房子,送些应急的用品过去,已经是尽了邻里之谊了。收起来,她送过去的三床被褥已经很厚了,三床被褥,还都是新絮的上好棉布、棉花,一床怎么也得一两多银子了,就是好年景,在庄户人家也是大物件儿了,她一出手就是三床,差不多五两银子了,也算仁至义尽了。
  至于口粮,那三家都有青壮劳力,吴小桐琢磨了一回,跟霍氏商量:“嬷嬷,怎么着也不能看着那些人挨饿,这样,咱们拿出些粮米,却不是白给,让他们签下契书,以工抵债,依据借粮多少,确定做工的年限……你觉得如何?”
  霍氏眼中的忧心散去,转成欣慰:“姑娘此法甚好。只是,这借米不能咱们上赶着去……嗯,此事交给徐褚吧,散布消息什么的,他最拿手了。”
  吴小桐笑着点头:“此事就有嬷嬷受累铺排吧。用谁,怎么处置,嬷嬷尽管放手做去。”
  这件事交给霍氏,吴小桐也就不理会了。
  第二天,小臭儿和拴住跑去找其中一家的孩子玩耍……之前,他们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爬树下河的,都是从小玩大的伙伴。小臭儿和拴住还拿了两个烧饼过去,那个叫石头的小子一口气吃完一个半,才想起家里没饭吃的爹娘和姐姐来……然后小臭儿和拴住趁机给石头出主意,说胡家收了不少稻谷,胡家大少性子很平和,不如让他们爹娘去求求胡家大少,借些粮米度日。
  那小子犹犹豫豫地揣着半只火烧回去了,到了下半晌,天色都有些暗了,石头的爹爹才来到福顺酒肆里,求见胡家大少。
  也没用胡元辰出面,徐褚出面跟他说了几句话,就让他甘心地签了契书,他给胡家做两年长工,借了三百斤糙米回去。
  吴小桐知道的时候,石头爹已经签字画押按了手印,连米都借了这里的一辆平板车拉回去了。
  “这,是不是有点儿少?”
  石头家大小四口人,冬季里活儿不多,吃的相对少一些,每人每天一斤米的量差不多就够了。四口人就是四斤米,三百斤米只够他们一家吃两个半月的。这会儿刚进十一月,两个半月也就刚刚过年,连正月也没出,石头家就会断粮了。
  吴小桐这话音未落,霍氏跟来送契书的徐褚对视了一下,都笑起来。
  霍氏上前安抚着略显尴尬的吴小桐,笑着道:“姑娘不用忧心。那胡清泉既然给咱们家做长工,自然是要管饭的,就省了他们家一口人的口粮。”
  吴小桐眼睛一亮,心下已经明白了。
  既然胡清泉,也就是石头爹来做工,在这边吃饭省口粮,过年过节,给长工们发些粮米用物,也就正常了,如此,也就不用担心石头家真的断了粮挨饿了,至少,明天春天不会断了粮。等开了春,山上的野菜什么的长起来,又有河里的鱼虾,最难的日子也就过去了。
  而之所以没有给太多粮食,一来,长工的身价就在那里,二来,也算是施恩适度,救命不救穷的意思。人要活下去,总得自己努力才成。
  有了石头家的例子,另外两家也在第二天上了门。
  同样以两年三百斤米的价钱签了身契。因为其中一家人口更多些,有两个青壮,身契也就签了两份,如此,胡家支出去一千二百斤糙米,添了四名长工。
  冬天,地里没什么活计,四个长工过来,就跟吴大壮三个一起,挖沟开渠,维修水利。
  胡家原来的四百亩田,靠近河边的浇水比较便利,远一些的,水浇条件就差些了,因此,产量也每每都有些差异。而且,没有水利工程,万一下大雨,田里还容易积水。
  吴小桐跟胡元辰商议之后,借着冬闲,让一群壮工去挖沟开渠,将河水引到田里去。
  又让人在镇子东头的河边挖了一串小鱼塘,都用青石砌底,然后把山溪水引入,让其中的水始终保持着流动状态。活水养鱼,而且山泉活水养鱼,出产的鱼虾蟹子都跟自然生长没有两样,想吃的时候捉起来却方便,拿网子一捞就成了……
  挖沟开渠的活儿累,冬天做也苦,吴小桐就叮嘱徐寡妇和霍氏,每日用荤油打底做些咸汤,做的菜也多用荤油炝锅,给那些青壮劳力们提供更多的热量。
  家里添了许多人手之后,霍氏就不让吴小桐再上山了。
  只允她照料照料家里的菜园子,或者去地里拔拔菠菜什么的。上山砍柴、放牛这些活儿,就都交给拴住、小臭儿、小满、水生几个小子。
  最初几天,吴小桐倍受约束,但她毕竟是成年人,远没有真正的孩子那般好动贪玩,很快就适应了,就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练字,跟着老苍头研习药材炮制、制剂等等诸般,偶尔,也跑去厨房跟霍氏、徐寡妇一起了,做些好吃的解馋,竟也日日忙碌而充实。
  不再上山的好处也很快显现出来,皮肤一天天细腻白皙起来不说,一手字渐渐有了样子了,之前的字帖描完了,已经开始描随中秋节礼送来的那些了。照这样的进度,吴小桐揣度着,用不了一年,她就能临帖了。
  这么着,冬月一眨眼过去了,喝过腊八粥,年节就一天天近了。
  这一次,吴小桐没等着裴家来人,就将给裴家的节礼备好了。
  进了腊月之后,程充和徐褚终于带着几个孩子上山狩了几回猎。
  这一回不再是低级的绳套、陷阱,程充和徐褚都带着弓箭,程充佩剑,徐褚使得则是一杆长枪,而且,程充和老苍头合作,也给孩子们一人做了一张弓。虽说工艺简单了些,箭也粗陋了些,但拿在手里,孩子们还是一个个兴奋的小脸胀红先后上了两回山,收获倒是颇丰,野兔山鸡不用说,狍子、岩羊、鹿也得了十几只,另外还射了两只狐狸和一头野猪。另外还捉了两只小鹿和三只小狍子。
  林林总总运下山来,别的不说,过年的肉是不缺了。
  小鹿和小狍子都让吴小桐养起来了,从最初的惊恐警惕,渐渐的也熟稔放松下来,不久,几个小家伙就跟吴小桐混熟了,远远地看见她就跑到围栏边等着。
  两张狐皮处理好了,加上两头鹿两头狍子,再加上秋日里吴小桐自己酿制的山葡萄酒,又有松子、榧子、各色果子蜜饯等等,就是吴小桐给裴府备下的节礼。
  另外不得不说的,自从石头三家人回乡后,又陆续有外出逃难的人碾转回到了双溪镇。双溪镇人口多了,热闹了许多。这许多人中,有的衣食无着,自然照例求到胡大公子面前,少不得也救济一二。也有的,从外乡回来,尚有些银钱粮米,大家也帮衬着收拾整理一番安置了。
  日子一天天有条不紊地过去,腊月十二这天,裴家送年礼的车队到了双溪镇。
  这一次来的不仅是外院管事和婆子,还有裴家二公子,裴依依的二堂哥裴昉。
  说起来裴家大房有三位公子,皆是大夫人杨氏所出,一母同胞三兄弟,同样仪容出众、风姿不凡外,性格却称得上天差地别,各不相同。
  老大裴旸自幼习武,热衷玩弄刀枪棍棒,在裴家长辈的支持下,自幼拜了名师,倒也习得一身好功夫,马上马下的功夫都极好,而且有一手堪称百步穿杨的好箭法。只不过,上次从双溪镇回去,裴旸就被景王重用,直接封为正五品威武将军,进军营带兵去了,不得闲暇了;老二裴昉则心思奇巧,善计谋,长机变,是兄弟们读书读的最好的,而且自小爱研习兵法、易经诸般杂学。长相上,裴旸英武俊朗,裴昉则文雅清俊,如莲如玉。
  老三年纪最小,才十五岁,算是长的最好的,也很聪明,偏偏他不爱经书也不爱舞枪弄棒,从小最爱的就是挣钱。别看小小年纪,已经自己开了两个铺子了。也因为爱经商,性格看上去是最好的,称得上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这一次,来的是裴家老二裴昉,那纤尘不染,清俊出尘的模样,看的吴小桐也暗暗赞叹,只不过,转眼,她就没心思赞叹了。这个神仙一般的二哥也就张皮能看,接触之后就知道,这就是腹黑!而且是个极品龟毛的腹黑!
  本来欢欢喜喜迎接的吴小桐,在看到裴昉的两个俊秀小厮犹如变魔术一般,拿出整套的旧窑茶具来之后,也还罢了,再看那两个小厮又拿出来一只青玉香炉,一盒香丸,又有拂尘的羽毛,又有香箸,又有煮水沏茶的红泥小炉、紫砂水壶,又有专门用在红泥小炉的橄榄炭……吴小桐已经看傻了,脸上的笑早就散了个干净,只剩下一脸发青的呆滞!
  偏偏,那一身月白衣衫,风淡云轻的神仙哥哥,无比优雅,无比出尘地开口道:“这都是依依妹妹喜欢的,也不知道哥哥准备的这些妹妹能不能看上眼,若是哪里不合心意,妹妹尽管说,哥哥回去再替妹妹寻摸去……终究是有些做不到的,妹妹最爱梅花瓣儿上的雪水烹茶,哥哥前几年倒是攒了几坛子埋在梅树底下,奈何离开睢宁的时候太急,好些物事没能带上,那几坛子雪水也落在睢宁了。不过,妹妹别生气,金陵的宅子里也有好几棵上好的百年腊梅树,等下了雪哥哥就让人收去,埋在梅树下过一个伏天,也就能入口了……”
  吴小桐听得一阵一阵牙根发酸。她在心里大吼,谁来给她根金箍棒,把眼前头这个唐僧打飞啊啊啊……
  
  ☆、第八十六章风流
  
  而真正让吴小桐恼怒的是,这位神仙哥哥絮絮叨叨念紧箍咒一般,说的除了点茶就是焚香,要不就是琴棋诗画,诸般雅趣儿,每一个细节都讲究到了极致……可吴小桐想说,这些玩意儿又不能吃又不能穿,跟她有毛的关系啊?
  心中恼怒着,愤懑着,吴小桐表面上还不能发作,甚至连一丝不快都不能表现出来。毕竟,人家神仙哥哥表现的可是兄妹重逢,骨肉情深的戏码,演的这般卖力这般投入,她不捧场……不说裴昉带来的人不答应,就是她身边的这几个小到柳叶儿,大到吴大壮的老娘,都不会同意!
  这位神仙哥哥风姿卓绝,芳华绝代,一露面就已经折服了所有雌性……除了吴小桐!
  对面的人越是卖力表现,吴小桐越不想看他脸上的兄妹深情,转开眼,目光随意扫过,不经意间落在裴昉袖口处露出的一角内衫衣袖上。
  这些日子,霍氏每每见缝插针地教导吴小桐许多丝绸、珠宝之类的常识,珠宝也还罢了,现代的珠宝切割镶嵌工艺不是这个时代能比的,倒是丝绸,许多精湛的织造手艺失传,加上现代化纤织物的兴起,丝绸织造被冲击的严重,现代女人已经对丝绸所知甚少,充其量也就知道个真丝双周、乔其纱,或者香云纱、真丝缎……再诸如织锦、缂丝等工艺繁复的丝绸精品却只有博物馆或者还能见到一两件历史遗存的旧物了。
  所以,吴小桐对这个时代的丝绸织物很感兴趣,每每霍氏提及,她也听得比较认真……霍氏察觉到这一点,也就分外用心,前两日恰好提及一种湖水碧的丝织物。此物出自一种碧玉蚕,蚕体比一般桑蚕小三分之一,吐丝量也较少,却天然呈现一种湖水浅碧之色。仅仅是天然着色也还罢了,这一种碧玉蚕丝最大的好处还在于,此丝织成绸缎之后冬暖夏凉,夏季穿此遍体无汗,冬季穿着此物,数九严寒,也不觉寒冷。只是此物产量极少,而且仅在湖州之祉泱一地出产,每年不过得十几斤丝,织成衣料,不过十匹……如此珍贵之物,裴昉能穿在身上,也看得出裴家圣眷正隆。
  看来这位裴二公子不但龟毛无比,还真是深谙一个‘低调奢华’的精髓啊!
  哦,不,人家大概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
  是了,那些能够侃侃而谈,谈古说今,论朝堂议天下,又有哪个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要讲究‘真名士之风流’,自然更少不了家境豪富、甚至大家子弟,否则,只能先顾着营营汲汲,糊口活命了,哪里顾得上这许多?
  吴小桐眼睛一转,脸上的笑意舒展了许多。
  一直面带微笑地听裴昉絮叨到口干舌燥,吴小桐才笑着招呼:“二哥这般处处挂念着我,着实让我心中感动,还是二哥最疼我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