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玩明- 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仁州是天花病毒的重灾区,这五年多来,大量阿兹特克人死亡,有一些小城邦的人不是死绝了,就是逃光了,阿兹特克帝国受此打击,国力也陷入了衰败之中,已经不足为患了。

    七月初五,大小东号在一个被命名为终远湾的深水海湾靠岸,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靠岸,是因为附近不但有银矿区,还有一个煤矿产区,甚至还能找到石油,是一个理想的港口城市。

    而终远港北部有一片还算宽阔的河谷,易于发展农业,四周还有高山,易守难攻。再加上终远港离阿兹特克帝国的国都——特诺奇蒂特兰并不算太远,日后安定下来了,随时都可以像尖刀一样杀入阿兹特克帝国的心脏。

    不得不说,阿兹特克帝国还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就拿特诺奇蒂特兰这座城市来说,它建立在一个大湖中的沼泽岛上,城内建筑面积十余万平方米,人口二十余万。城内不但建有宫殿,还有很多高大雄伟的神庙。

    与北平城一样,阿兹特克城街道与建筑规模设置得十分整齐,不但有三条十米宽的泥路与岛外相连,还有数条石造的引水漕往城市内引水,全城还有一条十几公里长的防水大堤,整个城市十分宏大。

    当然,阿兹特克帝国的强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跟大华民国一比,他们还上不了台面,不比其他,单比人口就不及大华民国的五十分之一,至于疆域、国力与军力,那就更没法比了,万磊自信能在五年之内灭掉它。

    万磊带着近五千移民者登陆终远港之后,就开始全面的开发工作,首先,最重要的是开发农田发展农业,毕竟吃饱饭才有力气搞其他。仁州所处的纬度与两广福建地区相近,气候也比较相似,大部分移民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只有少部分人出现了短期的水土不服,不过休养了几天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由于时值秋季,早就过了水稻的种植季节,万磊带人开出一些荒地种上红署,并积极开荒准备种植冬小麦。所有移民亦兵亦农,虽然生活过得比较艰苦,不过大家都是比较乐观积极的,因为万磊每天都跟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从七月一直忙到八月,荒地开出了近五万亩,如果都种上冬小麦,明年不出意外,粮食就可以自给了。万磊就暂停开荒,把军队召集起来四处打仗,目的是把附近的矿区控制下来,并捉一些奴工回来搞城市和道路建设。

    除了四处用兵,万磊也开始让技工把大东号仓库中的各种机械设备卸下船。这些设备都是重要的生产设备,主要用于重工业生产,特别是冶金业,万磊打算半年之内在终远港内建立一个小型的钢铁厂,并在两年之内实现钢铁自产。

    万磊之所以这么急,主要是因为海上交通不便,而大华民国对钢铁等重金属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他虽然当过大总统,但是也不想用这个身份是坏了国家的规矩,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就不破这个例。

    当然,除了尽量自给自足外,万磊还有意于开发仁州的银矿,用白银去跟大华民国交换一些轻工业产品,毕竟殖民刚开始,纺织造纸印刷酿酒等等轻工业行业在短期内还难以自足,需要大量进口。

    而仁州本就盛产银矿,用白银去跟中原交换日用品,这不但能拉动大华民国的经济发展,还能增加其白银储备量,这也是双赢,何乐而不为。

第479章 舍得(十四)

    华历十一年八月,中原桂花飘香,南洲却是冬去春来。按说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南洲应该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春耕景象才对,不过整个南洲却陷入了一片惨淡,因为朝廷派出的官军被“叛军”消灭在了中部荒原之中。

    早在七月末,马溥带领近万征讨部队被方中哲为首的义军用游击战术整得团团转,最后被一点一点地“吃”掉了。一万人中有近三千被歼灭,更有五千投降被整编,只有千余人狼狈逃回南京。

    义军取得反围剿战的胜利,方中哲发动拉人“神功”,从俘虏中改编出了两千多人,义军队伍一下就扩大到了四千人,声势大壮,随时都可能越过草原,直逼南明帝国的国都——南京城。

    义军发展壮大,这让朱允炆急得跳脚,气得马上让锦衣卫将损军折将的马溥抄家问斩。

    斩将虽然能出气,但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朝廷官军本来只有两万人马,折损了一万,再加上纷纷有逃兵出现,现在总兵力只有八余左右,在兵员数量上已经不占太多优势了。

    而义军随时都可能杀来,朱允炆自知无力抵挡,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壁清野,把散布在南京城附近各个聚居区的百姓全部召集进南京城内,然后据城死守,并拉壮丁训练成军,再图一举消灭义军。

    朝廷要搞坚壁清野,那些好不容易才定居下来的平头百姓们在锦衣卫的催促下,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并眼睁睁地看着锦衣卫放火把他们辛辛苦苦才建立起来家园烧掉,个别人不忿想跟锦衣卫理论,却落得一顿拳打脚踢,实在是凄凉。

    朱允炆迁民入城,也派人去使馆区,想劝服徐钦为首的驻南明使团也进入南京城,不过遭到了徐钦的拒绝。徐钦并不傻,朱允炆如此热心,一是想拉大华民国下水,二是打藏在使馆区的人的主意,特别是方家,朱允炆早就想把方家老小都控制起来,让方中哲投鼠忌器。

    徐钦拒绝接受南明帝国所谓的“保护”,朱允炆奸计难逞,恨得牙痒痒的,却也不好发作,毕竟现在叛军都快打到城下了,再得罪大华民国的话,那就真的是自寻死路了。

    徐钦之所以敢不接受南明帝国的保护,是因为根本不需要,且不说方中哲不会对使馆区用兵,就算是使馆区真的遭到了攻击,里面驻着的数百维和军可不是吃素的。

    而且南洲的外海上还有一支舰队在巡弋,如果使馆区真的被战火波及,载有数百海军陆战队的战船能在两天之内开抵,到时候可不会再说什么:大华民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了。

    南洲局势紧张,北平军海军司令部对此也早有准备,把原先在南海巡逻的第四舰队南调到香料岛一带,还加调了近四千海军陆战队员南下,随时侯命,更是加运了大量军用物资到马六甲一带。因为军委决定,这一次就算不打南洲,也会在近期内对印度半岛用兵。

    其实,自从接任大总统一职之后,周天寿依旧照着万磊预定的计划施政,在军事扩张方面,也继承了万磊的理念。

    这不,这半年多来,他一直在加强镇南军区的军队建设,并从华南与西南两大军区中抽调近十万兵力,与镇南军区十二万军队一同集结在缅甸西北部与印度交界处,随时准备出兵印度。

    除了陆军大调动之外,海军也在大调动,东海舰队移到印度洋,与本就在印度洋坐镇的印度洋舰队合师,两大舰队有六十多艘战船,还配有大量海军陆战队员,准备好与陆军协调作战。

    水陆共二十七万大军,全部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之师,作为周天寿就任大总统以来的第一战,征印一战是不战则已,一战就必须定鼎的。而由于北平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印度战场,南洲之边还真不想插手。

    当然,不想归不想,如果南明皇帝或者说义军真的敢动使馆区,那就是严重挑衅,就算是两线作战,北平军也会毅然出兵的,这是原则问题:大华民国的尊严不容挑衅。

    八月十一日,南京城头上,守军看到了由北向南而来的一片滚滚烟尘,烟尘中有数百骑兵疾驰而来,这些骑兵个个明盔亮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耀眼,守军不用问,也知道这是义军来了。

    数百骑兵并没有直接冲到城门前,而是在离城四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随即就扯在大嗓门对城内劝降。当然,劝降的对象并非皇帝,而是城内的百姓,而且在将一堆金灿灿的金条摆在最显眼处,大叫着说谁如果生擒了皇帝,就给与皇帝等重的金条作为奖赏。

    与皇帝等重的金条!城头的守军都不由得暗咽口水,特别是城头的守将,他是有幸上殿见过皇帝的,脑海中更是不停地浮现出朱允炆那略显肥胖的身躯,怎么说也有一百五十斤吧。

    一百五十斤的黄金,对于坐拥大量金矿山的朱允炆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不过对于那些苦逼的南明官兵而言,这可就是一笔巨款了。要知道,现在一两黄金就能买到十石精米了,一百五十斤就是一千五百两,可以换一万多石米,这可是一品大员十年的官俸了。

    动心归动心,城头上的守军将不敢就此造反,因为他们的身后还有监军的锦衣卫,他们若敢乱动,锦衣卫肯定手起刀落。

    那几百人见劝降无果,却也一点都不泄气,打马绕到另一边的城门前,接着劝降,而非常奇怪的是,这些人摆出金条后,就一直摆在哪里,并没有带走。那一堆黄金在阳光下散发着黄灿灿的金光,照得城头上的守军的心头直颤。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眼前摆着一大堆黄金,没人会不心动,城头上的守军中不免有人暗忖着要不要冲出城去,把那一堆黄金占为己有。而在离南京城不远处的一座山头上,一名寸发男子正微笑地看着这一暮。

第480章 舍得(十五)

    一大堆黄金摆在眼前,任谁看见了都会动心,又见那些扔金条的人去而不返,南京城头上的守军就恨不得马上开门出城搬金子,只是怕出城会遇到埋伏,所以一直不敢开门,不过那颗心啊,总是痒痒的,难受啊。

    这些金子就这样摆在原地半天都没人动,眼看眼天色渐晚,城头上的守军就起了侥幸之心,一些要钱不要命的军士开始交头接耳,都想偷遛出城取黄金。这不,一通串连之后,就有十几名军士放下吊绳,如猿猴一样窜下了城墙,接着就如饿狼一般向那堆黄金扑过去。

    远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包上,方中哲正带着几个在藏在草丛中,借着暮色看着这一幕,嘴角不由得向上翘起。

    “方先生,要不要狙杀?”一个架着狙击枪的男子低声问道。

    “不用,这些人都是小兵,不值一杀。他们想要金子,就让他们搬。”方中哲无所谓地说道,仿佛被搬走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一堆沙子。

    “方先生,真让他们搬走?那,那可是一千多两黄金啊。”另一个男子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没事,他们不过是搬运工而已。而黄金不过是一种货币,进行商品交换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咱们把城围起来,他们根本就出不了城,有再多的金子也是白搭。”方中哲耸耸肩,作为做大事的人,他还真不把这些金子放在眼中。

    “那倒也是,不过是让他们过过手而已,等到城下之时,他们还不得都吐出来。”另一个男子低声笑道。

    “其实这些金子能不能拿回来都无所谓,它们的作用已经起到了。”方中哲冷笑一声,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堆金子进了城,只会加速南京城的灭亡。”

    方中哲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自信过度,而是对于权谋与人心的一种洞识。这些金子被这些军士搬进城,城里面的皇帝也好,守将也罢,肯定不会让这些军士占有这些金子。而朝廷一旦强占了这些军士的金子,那势必引起军士的离心。

    二桃杀三士,用的就是这一招,那些金子就好比潘多拉的盒子。

    “走吧,今晚肯定没事,回去让弟兄们好好休息,为大仗做好准备。”方中哲从山坡上退下来,那几名随从也忙跟上。

    其实,在这些随从的眼中,方中哲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多智近妖了,自从起事以来,几乎每战必胜,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再加上方中哲总是以部下们以弟兄相称,打仗的时候总是肯带头冲锋,这也让部众更加崇拜他。

    方中哲身上的这些品质,不但与万磊相似,而且还是学自万磊的自传《大华梦》,几乎可以说是万磊第二了。不过这确实有效,特别是在处理与部将的关系上,方中哲可以与所有部将都保持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义军内部也是十分团结。

    其实,义军之所以能团结,除了方中哲个人品质的原因之外,还因为方中哲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哥命宗旨,那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当然,方中哲并不是开空头支票,还拿出了实惠,他许诺推翻帝制之后就给将士分地,但凡是参加过义军的,按功劳多少分地,每人最少一千亩,而且全部是水土肥美的好地。

    有地可分,这一条最具鼓动效果。要知道,南洲在南明帝国的统治下,还是沿用旧的统治政策,不但地是皇帝的,就连人也是皇帝的,百姓不但要交皇粮地税,还要按人头服徭役,甚至还要忍受贪官污吏的盘剥,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义军上下同心,南京城内就不一样了。南京城内虽然有几万人,不过并没有同仇敌忾之心,小百姓甚至是恨官军多过怕义军,因为官军强把他们拉进城也就算了,还不妥善安置,很多小百姓露宿在街道上,连个遮风挡雨的地都没有。

    百姓饥寒交迫,朝廷非但不发赈济,还借此机会拉壮丁,那些出壮丁配合守城的家庭才给粮食,不肯主动出壮丁的,就是强拉,赈济也不给。

    不只是那些被强迁入城的难民惨,城内的居民也好不到哪里去,锦衣卫拿着所谓的驾贴,不停地敲开那些富商与大户人家的家门,不是要粮就是要钱,如果不给,直接拿绳子就把家主给绑走,让家属拿钱一赎才放人。

    如此一来,整个南京城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在高压统治之下,南京城就好比是一个火药筒,只要有一点火花,说不定就会引发一场大爆炸。

    朱允炆也知道这样搞下去迟早会把城内的百姓也逼反,不过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想早一点把城外的叛军打败,巩固自己的威权。

    其实,朱允炆这是赌徒心态,之所以如此,是不舍得退一步,不只是他自己不舍得放下皇权,也是以他为首的一群特权阶层不想就此放下特权。所以,他们就只能裹挟百姓,用无数百姓的命来豪赌这一场。

    赌胜了,他们手上的权力握得更紧,不过,他们没想,也不想去考虑赌败的后果。十年前被赶出中原,这一次如果再被打下台,他们还真无处可去了,而且他们也不敢肯定,眼前这批造反者会像以前那个万磊那样宽容大度,还会给他们留一条生路。

    为了不至于被人赶尽杀绝,朱允炆可以说是拼尽一切了,他指使锦衣卫大肆收刮民财,目的是想从大华民国那边进口一批大威力的枪支,以增强武力。虽然徐钦总是表示说枪支为非卖品,不过朱允炆还是认为徐钦是想借机多要钱。

    只要保住了权力,钱没有了还可以再挣,朱允炆砸锅卖铁要买枪,锦衣卫一听说有人从城外弄回来一批金子,岂有放过之理。这不,那些出城去捞金的军士刚一回城,就被锦衣卫直接拿下,金子自然也被收走了。

    冒着生命危险弄回来的金子被人强拿走,那几个军士自然不服,大声叫骂着,引来大批围观的军民。而这些人被锦衣卫欺负得狠了,本能上就厌恶锦衣卫,纷纷起哄,对那几个军士表现声援。

    锦衣卫见事态有些不妙,马上拿布把那几个倒霉军士的嘴堵死再拖走,更有几个锦衣卫亮了刀子。民众摄于锦衣卫的威势,纷纷退去,不过暴力可以吓得退民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