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家做什么?

    上了岸;看见天津街头依旧熙熙攘攘;一片歌舞升平。到了北京,繁华更胜,小贩们叫卖声争奇斗 艳千啭百回,读书人施施然摇着纸扇漫步街头,几个八旗子弟提溜鸟笼说着闲话,浑似不知大清龙兴之 地已被他人据为己有。在他们眼里,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烦恼事!

    师生二人雇上几辆大车,拖着在国外采购的设备图书,直奔城外的经世大学。

    新学年,经世大学又招收了一届学生。附属中小学也有了些名声,不少开明士绅托人把子弟送来学校就读。张元济按照孙元起的意思。对于这类学生是来者不拒。

    但凡能大老远把孩子送来读书的,家里都比较殷实。父母兄长怕孩子在学校有个三长两短,少不得 在校外租个房子、雇个佣人保姆什么的,日常好有个照应。便是那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大学生,凭着奖学金、助学金,每月也能到校外打个牙祭。在“学生经济”的刺激下,咅种小商铺在校外官道旁应运而生。 那个位置;本来最先是山东籍校工搭窝棚的地方,后来大家有了积蓄;相继盖起了小院儿。去年。 老赵又从京城领了一大批人过来,那些人效法先辈,在稍远些地方也搭起了窝棚。就这样,百十户人家 ;再加上一二十家商铺。围着官道居然就形成了个小集镇。

    马车要驶进校门的时候;早有保安拦住。那群保安都认识孙元起,见孙元起走出来,连忙敬礼请安 。自有人招呼搬运东西。孙元起特赦了刘斌,那小子顿时像出笼鸟、脱辕驹一般,撒开脚丫子就往校园 里跑,分分钟就没了踪影,

    孙元起冲保安们摆摆手,自己一个人朝校园里走去。眼看着绿地上的捐赠石碑又多出一块,想来这 段时间又有不少人慷慨解囊吧。不过自从在上面看到袁世凯的名字之后,孙元起觉得,神马都是浮云!哪怕上面出现伊藤博文、饭岛爱,也不会觉得吃惊。

    过了风雨桥;迎面看到操场上有一个班级在踢正步。孙元起有些惊异:按照道理,为期一个月的入 学军训应该在九月底就结束了,现在都十月初了,怎么还有在军训的?

    人家在训练,自然不好打扰,却见远处树荫下坐着两人,其中一个居然是王阊运,连忙上前行礼

    本年年初的时候,学校接到王阊运的书信。信中只有寥寥几句:”王某前时冗事缠身,接诵大函, 未能及时奉答,愧甚愧甚!幸年来身体康健,手足轻便,偷得闲暇。或可外出访友。值此新春,祝诸君 大安。”看看人家,什么话都没说,可什么话都说了。想表达的意思一清二楚。

    孙元起不知道这位大牛突然抽什么疯,时隔一年有半。还能想到以前的邀请。不过人家既然长了牛头,自然有资格耍大牌。大牛既然要来;怎么也没有把人往门外推的道理。按照蔡元培的说法:”大学之大,非有大师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就是把建大楼的工程停了,也得省钱把大师请来啊。况且美国 十八万美元已经到账,咱们不差钱!;

    果然,寄了五百两差旅费之后没一个月,矍铄的老爷子就拄着拐杖出现在经世大学里。老爷子人不错,就是神神叨叨的,经常和孙元起说些有的没的。孙元起还不好和他犟嘴,最能当笑话听。

    要不这么说老爷子人不错呢?你看现在,孙元起给他行礼,老爷子一大把年纪还认真地答谢。就冲 这一点,孙元起就尊敬他。

    问礼之后,孙元起才注意到王阖运身边站着的中年人,四十岁上下,瘦,高,浑身筋骨像是干农活 出身的,可偏偏眉宇间洋溢着艺术家的气质一一他不是乡村非主流,也不是军大衣哥。他是谁?

    见孙元起不认识,王阖运连忙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弟子;姓齐名璜字渭淆;号白石山人;我们湖 南湘潭人。原是个木匠,老夫见他诗写得不错,便收为门下了。“

    姓齐、号白石山人,齐白石?孙元起觉得有些错乱,用不太肯定的语气问:”您是不是会画画?” 中年人一口浓厚的湖南腔:”见过孙校长。敝人是略通绘画,怎么,你听过齐某的名字?“心里却在纳闷:咦,怎么这个人初次见面,就知道我会画画儿?难道我的名声已经传到北京啦?不能啊!是不是 杨师兄跟他提到过我?

    姓齐、号白石山人、木匠、湖南人、会画画。。。。。。貌似所有的特点都能和传说中的齐白石对应上。也

    就是说,眼前这人就是齐白石?发达啦!发达啦!怀祖、念祖,老笆给你留啥名人信札呀,只要让这位 大神随意涂抹几幅,还不够你俩小子吃一辈子的!

    孙元起紧紧握住齐白石的手:”听过!听过!太听过了 !您啥时候有空,给我画几幅画吧?润笔什 么的都好说!“

    齐白石口中连说“行行行”;孙元起还不放心:”一定记得画啊!隔几天,我就去找您啊!“ 坐下交谈之后,才知道去年齐白石应朋友夏午诒之邀,到西安教夏太太学画。翻过年,夏午诒入京 述职,齐白石也想见见黄河、华山、嵩山的壮丽景色,便与之同行。到北京后,夏午诒出于好意,想要 推荐他为慈禧作画,又提议为他捐个县丞,均被他婉言谢绝。该玩的也玩了,想看的也看了,齐白石想 就此打道回府。没想到老师也在北京,作为学生,然应该在左右侍奉;于是齐白石就到了经世大学。 碰巧学校缺少一个教美术的老师,张元济便找上门来。既可以陪伴老师,又可以赚钱谋生,一举两得, 齐白石半推半就,接受了学校的聘书。

    见齐白石在学校已经有段时日,孙元起便指着那群学生问道:”齐先生,这些学生怎么还在军训啊 ?军训不该九月底就结束么?”

    齐白石给孙元起解了惑:”哦,他们是在上体肓课呢。前些日子,学生们给张校长提议,说体肓课

    上教的东西有趣无用,不如改成军队训练。张校长征求大家意见后,便改成这样了。“

    孙元头称许:”好!这样也好!“

    既然回到学校;少不得和张元济、和全校师生见面交流一下。家就在学校,也免不了和薇拉、小念 祖一番亲热。薇拉天天奔波于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一个夏天,晒黑了不少,不过中国话却因此流利许 多,浑身上下透着干劲。看来她对这个任务全力以赴;真心投入。

    交流、亲热之后,孙元起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目前最紧急的任务,自然是《私立经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期的编辑出版。尽管在出国之 前,编辑部已经在正常运作,可是很多稿件能否采用,还是需要孙元起来拍板定夺。尤其是孙元起在第 一期的刊首语中提到”所有伟大的理论和思想,都是猜想出来的”;很多大、中、小学生大受鼓舞,写信 寄来了自己的猜想。

    这些猜想真是千奇百怪,有些学生连最基础的科学常识都没有,就开始闭门造车,什么”星球为生 物论”、”论重力乃人之错觉”、”浮力重力相对说”;看得孙元起冷汗直流:原来;民科的祖宗在这里啊!

    本来以为那堆信件中一无可采,结果在中间孙元起发现了令自己精神一震的文章,论文名字是:物质正反说。

    文章很短,从《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起,认为事物必然有正反两方 面。而正反又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太极阴阳鱼。现在料学发展,证实物质是由电子、光子、中子等微粒 构成。既然有这些粒子,从哲学角度推论,那就应该还有相反的粒子,并且构成一种未知的反物质。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七十八、廊外藤花开小红

    【文字】

    文章作者显然对最新的科研进展有一定了解,除了电子,甚至还知道中子和光子两种新发现未久的 粒子。在现在的中国,居然还有这样关注科学发展的人物,足以让孙元起感到惊奇。

    论文娟秀道劲的小楷字,倒不像是普通中小学生所写,难道是中国还有其他的高人?想到这里,孙元起急忙翻到最后一张纸,上面按照规矩写着作者简介:

    张贻惠,字少涵,光结十二年生,安徽省全椒县人,现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孙元起屈指一算:光结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如今才17岁。17岁的学生就这么关注物理学进展, 还能有这么卓绝的认识,绝对是一块浑金璞玉,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在科学界大放异彩。可江南高等学 堂,不过是京师大学堂的预备学校,类似于后世的高中,放任他在那里面消磨时曰,再没有名师指导,没准儿几年以后就变成了方仲永!

    想到这里,孙元起顿时生出爱才之心,拿出纸笔,给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张贻惠修书一封: 少涵贤弟左右:元起九月自海外归,拜读来函《物质正反说》,识见卓绝,不胜欢忭!以贤弟之大才,即于敝校谋一教职,非难事也。元起素疑宇宙本有反物质之存在,得贤弟之文而益确信焉。世间苟 存反物质,配以予前时所言之质能方程,则可妙用无穷矣。然反物质该于何处寻得?电子、中子等之相 反粒子如何生成、存在、湮灭?此旨属大可探究者。观贤弟所言;亦似言有未尽。元起因冗事缠身,不 便移动。如有闲暇,能否请贤弟移驾北上,作一欢晤?翘首南望,企盼曷极!并颂秋祺!经世大学孙元起顿首。

    写完后,孙元起自己看了一回,不禁有些自鸣得意:来清朝这么多年,终于也能沾染一点文气了!且不说读了无数来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文言文写信,关键还能了解一些旧文人的客套礼节。比如” 贤弟”二字,就大有学问。

    光从年龄上讲,孙元起比张贻惠大十岁;而且孙元起是大学校长,张贻惠只是某高中的学生;再说 ;孙元起算半个官员,张贻惠还是个未入宦途的读书人。按照道理,称他”少涵贤侄”;最是合适,也丝 毫不为过。可信的台头还是自降一辈。称他为”贤弟”。

    不仅如此,在日常交往中,除了辈分明确、不好**的,一般上官给下级、长辈给晚辈、老师给学生写信,亲近点的都会用”贤弟”来称呼。这是一种抬举,表示尊重。可下级、晩辈、学生回信时,还是得乖乖用”大人””前辈””先生”之类的尊称,不能傻呵呵地来个”某某仁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不识抬举。

    这;就是清代的一种礼节。也是来了很久之后,孙元起才渐渐明白的。这个时候中国,有着一套自己的交往游戏规则,还没有被西式礼仪所同化。

    当信封上写地址写到”张贻惠“这个名字的时候,孙元起忽然灵光一闪 :张贻惠?貌似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名字?好像、大约、似乎和张百熙还有些联系或类似。难道仅仅因为都姓张?停笔思忖良久,仍没有头结;只好作罢。

    没错,张贻惠和张百熙确实有点类似,因为他们都当过孙元起母校的校长。本来就仅在校史上见过几回。再加上时间久远,孙元起一时半会儿哪能回忆得起来?

    话说张贻惠这人确实很牛。他父亲是进士,曾做过内阁中书,结果几个儿子的志向都不在四书五经 八股文上。张贻惠和弟弟张贻侗、张贻志更是喜欢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奇技淫巧”。即便如此,也不 影晌张贻惠在科举道路上的突飞猛进,人家12岁就中了秀才!

    可惜张贻惠志不在此,十五岁到南京应乡试,看见江南高等学堂招生,心里痒痒的。偷偷报名考入了这所学校。学习两年后,他又考取安徽留日公费生,随后进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学习。毕业回国, 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出任校长。;

    随信并附上二十两银票,算是稿酬。也算是旅费。等老郑把邮件送走,孙元起又在《物质正反说》 下面加了一大段评点引申,包括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的重要作用、发现反物质的可能途径等。

    张贻惠的论文本来就短,孙元起再一发挥。等写完,就发现自己的评点甚至是原文的三四倍长。比梁启超给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还夸张__人家不过是序言和正文一般多而已。__对了 ;梁启超写的那篇序言,就是后来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

    有心把自己的评论撤掉,可没有了评论的《物质正反说》根本不像一篇论文,倒像一个谈空说玄的 哲学论断。没有办法,只好吩咐编辑部把《物质正反说》作为本期学报重点推介文章,印刷的时候字体 大一号;至于自己的评论,就字号小些,免得喧宾夺主。

    孙元起是这么想的,可历史不会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原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反物质的队伍,几乎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会引用他的那个评论,反倒张贻惠的这篇论文很少有人提到。 导致后世论及反物质时,把反物质的发现权也归结于他。真真是喧宾夺主了 !

    自从学报第二期开始,孙元起决定每期的发刊词;都向读者介绍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比如文科第二期,就是请孙诒让阐述新鲜出炉的甲骨学。至于这期理科的发刊词,孙元起则请自己的太太薇拉操刀,介绍化学肥料的功用与生产工艺。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验,薇拉对于化学肥料的整体情况已经有 所了解,由她来执笔,最是恰当不过了。

    在忙着编辑理科学报的时候,东北形势也日趋紧张:

七十九、使我一生心事了

    奉天城内,一片萧索;半晌午的大街上竟然空无人迹。

    前些日子,沙俄兵突然斩关落锁,进城拘禁了盛京将军增褀。陡然见城墙、街角站满扛枪持刀的丘八,把城里的居民吓得够呛。传闻三年前,这些大鼻子在北边大开杀戒,一口气杀了上万人,直把黑龙江水都染红了。谁知道这回他们会不会再发疯?有些关系的,早拖家带口出城投奔亲朋好友去了,城内只剩下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各家各院都本着小心无大过的原则;关门掩户,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孩子哭也得捂着嘴儿。

    国家再乱,升斗小民也是要讨口饭吃的。见街上没啥动静,有些胆大的开始出门讨活儿。眼瞅着进了腊月,本来以为日子会就此平稳下来;结果沙俄兵又突然四处抓壮丁。说是到城外挖沟给粮食,真实

    到底是啥,谁能说得清?没准被卖到哪矿上当猪仔呢!二次受惊的人们,就像吓破胆的兔子,躲进屋里再也不肯出来。

    没几天,就有了确切消息,说是小日本要和老毛子干一架,他们抓壮丁是到城外挖战壕的。万一打仗,躲着城里还不得跟着倒霉?这一下,不管出城有没有着落,大家都挖空心思往外跑。城里大街上就更没有什么人了。

    在城南张家大院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蹑手蹑脚地走进跨院,看看左右无人,闪身进了存放粮食的仓库。小二打扮的少年没有在成堆的高粱米附近逗留,而是绕过谷囤,在靠近南窗下放杂物的地方停下脚步。

    他刚想轻轻挪开虚掩的苇席,就听到里面有人说道:”聂帆聂子远,你来干嘛?”

    ”你怎么知道是我?”那个叫聂帆的少年有些挫败感;掀开苇席就走了进去。只见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坐在椅子上,就过窗户透进的阳光正在读书,在他左右,摆着几摞书、毛笔白纸砚台,还有个算盘。

    一个放杂物的地方。经这么一收拾,看上去倒像是个私人小书房。

    看少年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