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5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国内造船领域发生的动荡,叶海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了。北美舰队第一艘快速巡洋舰金山号。也是大明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二千二百吨,配备两门150毫米主炮,六门75毫米副炮,还有十八挺蒙蒂尼机枪作为补充火力。全员三百三十六人。

    这是当今大明快速战舰中最为凶残的存在,最高航速能达到11节,巡航速度8节。任何一艘风帆战舰,都跑不过它。整个结构上,还是木制为主,但是在外表包了一层一厘米厚的铜皮,采用的是全新的炮塔结构。可以说是最新技术的集合。相比之下,之前那一条三千五百吨的战舰则被淘汰了,海军经过论证,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一艘更加凶残的战舰正在设计中,而且是作为未来二十年大明海军主力战舰设计。标准排水量四千五百吨,全钢铁制造。这艘战舰的设计图属于大明的高度机密,怎么来的谁也不知道。如果不是铆钉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水准,这艘战舰的计划提都别提。

    现在的大明海军,主力还是风帆战舰,蒸汽动力的木壳船,则主要集中在货轮方面。海军尽管一直在闹腾,要求新式的战舰尽快增加,但是内阁和国会迟迟没有通过。前年,为了改变当今风帆船在追击中不具备绝对航速优势的局面,海军才拿到了两艘新式巡洋舰的计划。就这么两艘,还都是尼玛北美舰队的补充,真是没地方说理去。现在第一艘建成下水,试航完毕,各种补丁都打上了,算的是一艘合格的战舰了,结果冒出一个叶海来。

    身在军营内,叶海一直在熟悉这艘新战舰,带着属下的人等,每天都在忙碌之中。战舰对于海军而言是大老婆,家里那位排第二。三十五岁的叶海,在军中属于新锐。在海上转了一个星期回来,立刻接到服役的命令,叶海不得不让人给家里去信,告知这一情况。并称:忠孝不能两全。海军的忠诚,是针对国家的,而不是皇帝。

    一早起来,叶海简单的梳洗之后,四处看看,战舰正在保养,每个细节都不能错过。这时候士兵来报,有人来找叶少校。火箭式的提拔在海军内部很少见,但是一艘新锐战舰的舰长,怎么也得是个少校吧?

    匆匆下舰,赶到自己的宿舍,看见白发苍苍的母亲和妻子一起站在那里,忍不住热泪盈眶。男人要有志向,叶海觉得自己的志向与一个合格的儿子与丈夫相悖,内心深感愧疚。

    大步上前,叶海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叩头三响道:“一大早的劳动母亲大人,儿子罪过。”母亲叶氏一脸骄傲,上前虚扶道:“我儿大展宏图在即,何须如此儿女情长。昔日你父亲常年不见一面,娘也把你带的这么大。倒是你这个媳妇,如果可以,就带着她一起上任。”

    叶海起身道:“上战舰是肯定不行了,军中有规矩。不过可以随补给舰出发,只是儿子这一走。身边也没个照顾的人,如何使得?”叶氏道:“家中仆役百余,还能照顾不周?只是我那孙子还小,我舍不得。”

    既然母亲开口,叶海便答应了下来,送走母亲和妻子后。去了驻地司令部寻求帮助。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次伴随金山号出征的蒸汽补给船一艘,可以携带家属一起出发。

    出征前一日,陈平赶到海军基地,舰队司令闻讯亲自出迎。没法子,得罪谁都可以,不敢得罪大明第一大金主。听说陈平的来意,舰队司令大为震惊,急忙派人去请叶海。

    兄弟二人年龄差距较大。相见之时,陈平主动道:“你我兄弟以前很少接触,你心里应该很清楚原因。眼下海军这一摊子,只有你一根独苗,今后需要帮助,尽管开口。”

    叶海沉默少卿道:“我晓得,记下了。”没有多说什么,尽管很多事情他不愿意去做。但是现实如此。血脉割不断的前提之下,利益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等会谈结束。海军最欢迎的客人周昊到了,兄弟三人在舰队司令的办公室里见面的事情,海军内部都很少人知道。

    毫无疑问,三人都是杰出人物,也都没有去说一些没意义的话,相互之间的承认。不仅仅是建立在血脉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地位。

    “北美陈璞,虽然是晚辈,但是前途不可限量,此去北美。不可怠慢之。”陈平再三交代,匆匆而去。留下的两位互相苦笑,这一条迟早是要来的,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而已。

    动用秘密线路通报国内,直接上达天听的事情陈璞已经做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必要遮掩了。不等国内答复,直接打开仓库,带着戴志远进来参观一番。戴志远之前想的已经很牛叉了,但是真的来到仓库内,看着堆积如山的装备时,还是发现自己小看了铁路公司的能力。

    “新式步枪两万支,十个基数的弹药,全部在这里了。本来是打算组建护路队之用,现在交给总督大人了。”陈璞说的干脆,戴志远也不能不承情,立刻表示道:“多谢帮忙,该多少钱,总督府一个子都不会少。只是,现在的马匹不足,只能组建纯步兵了。”

    陈璞点点头道:“没问题,先暂后奏都做了,没那么多讲究了。三个月内,我希望看见一个步兵师沿途推进,保护铁路向东延伸。”

    交易达成,陈璞觉得回去,北美铁路公司方面,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夺权行为,没人敢有异议。反正将来国内追究,也算不到大家的头上。陈璞夺权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筑路计划,原定的两头动手,改为单线往前修筑的同时,另一头尽量的修筑陆基。

    随后,陈璞从仓库里调出一辆火车头来,找了一堆技术工人,关上临时修造厂的大门不知道在鼓捣什么。整整忙活了一个月,陈璞才从临时的修造厂内出来。跟着他一起亮相的,还有一辆奇形怪状的列车。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在列车上用螺丝固定了一层钢板在外面,还弄了好多射击孔在车厢上。看着这个列车,整体感觉就是一个“丑”字,等到护路队上去之后才发现,这玩意真是太可爱了。

    首先有速度,一旦需要,时速六十公里有保证,随时增援铁路沿线。其次有火力,陈璞从总督府弄来的两门山炮,一前一后装上去,还有二十四挺蒙蒂尼机枪。满载战斗人员一个步兵连,这玩意在北美已经不是横行了,根本就是无敌的存在。

    不能不佩服这家伙敢想敢干,有了这个玩意,在铁路的两侧,谁来捣乱遇见这玩意,简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很快北美铁路公司的高层就得出一个结论,太少了,这种好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为啥会这么想呢?很简单,这帮人谁都有出巡任务,沿着铁路四处巡查的时候,乘坐这么一辆家伙出发,安全指数大大的提升啊。

    这帮家伙煽动之下,陈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给国内提交采购车头的报告,一方面动手把仓库打开,三个新车头全部都用上了,仓库里的各种物资也都调用改造火车。这一下人力和技术力量就不够用了,陈璞再次做主,招募一批学徒工,跟着后面学吧。还是有人力不足的感觉,干脆开一所铁路技术学校吧。

    原本看着很普通的陈璞,突然爆发出来惊人的魄力。穿上特制的唐装后,整个人变得高调无比。任何事情以前都是大家表态,民主为主。现在反过来了,说个三五句,就拍板干了。胆子越来越大,反正大家都这么理解。

    一次例会之后,陈璞当着众人表示:“我们要修的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往盐湖城的铁路,而是一条通往北美东海岸的铁路。没有这种觉悟,就不是合格的铁路员工。”这时候,陈璞内心的真实野心才算暴露在众人的面前,真的可以做到么?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陈璞毫不犹豫的回答:“大明和欧洲各国,必有一战。”

    戴志远的动作一点都不慢,从护路队挑选五百多人的老兵和退役军官后,北美陆军第二、三两个步兵师的组建工作非常的快。本来就在组建当中的第二师,在一个月后就完成了。然后直接叫来陈璞道:“这个步兵师先上了,你们的人跟着往前修就行。”

    陈璞还有点疑问:“土著怎么办?”戴志远霸气的一挥手:“铁路沿线二十公里范围的土著,必须服从也必须纳入大明北美行政区的体系,接受服从我们的管理。大明给他们带来了文明,他们必须做出回报。如果有部落不肯就范,那就等着灭亡吧,铁路上的奴工,军队包了。”一番杀气腾腾的话说完,沿途几十万土著的命运注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那一套以和为主,打击为辅的手段,在戴志远看来,已经不适用了,或者说他已经失去耐心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八章筑路(六)

    第八百七十八章筑路(六)

    北美要发展,离不开资本。在就是北美铁路公司的底气所在,八百万元的投入,满世界你都找不到这么大一笔投资。但是铁路集团就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可见家底之厚。还没等国会就北美增加地方军队编制的问题审议通过呢,铁路集团的大动作又出来了。

    这一次更凶残,拉上辽东重工在内的八个公司,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各公司在北美的投资计划。钢铁、造船、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进行全面的布局,要把北美打造成第二个辽东的口号都喊出来了。

    这些大企业,一向都是国内投资的风向标。北美那个地方有啥可贪图的?除了地方大一点,是不是值得投资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金山的繁华是因为发现了金矿,现在这些大企业一窝蜂的都去了,目的何在?什么原因谁也分析不出来,但是这帮孙子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各种猜测的文章都出来了,写什么的都有。甚至连发现北美土著的宝藏说都被写的跟真的一样。

    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陈燮给这些大集团的负责人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他们大举进军北美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并且重点强调,北美这个地方,发展工业需要的任何资源都有。甚至很露骨的表示,国家不能做的事情,资本可以去做,只要做出样子来,国家就认账。

    而且再三强调了一点,北美人少地多,不像印度。地方虽然大,但是人口也不少。

    内阁很快就对北美的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地方太大,一个总督府管不过来,另设洛杉矶总督。其次是北美兵力不足以控制那么大的地区,这一条颇有争议。但是在国会辩论的时候,某议员跳出来叫嚣,“从南京到广东,只有一个师的兵力,你能顾的过来么?”就这一句话,谁都没法反驳。对啊,人家北美就是大。于是这条也过来,最后一条比较凶残,大意是这样的。据调查。北美土地适合种棉花,未来将大力发展种植园经济,为此推出一项政策,北美土地售价最低只要二元,最高五元,单位为亩。而且确定移民之后,该分的地一分不少。当然了,要买地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北美户籍。

    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后,东南沿海各省沸腾了。南方缺什么?土地!缺到什么程度呢?因为纺织业的高速发展。整个东南的粮食缺口巨大,每年大量从暹罗等地进口稻米。什么湖广熟,天下足都是屁话。大明本土人口,现在已经超过了三亿,算上朝鲜、日本等海外领地,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亿。大明土地的价格。以江南为例子,每亩地都涨到二十五元一亩了,就这还是最低价。土地涨价的原因何在?一个是高附加值的种植产业,一个是工业用地的增加。

    还有就是海外领地的土地,其实也是紧巴巴的。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土地就没有够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粮食缺口同样也是存在的。

    北美土地如此低价,跟白送有什么区别?而且这一新政策,不仅仅是针对大明本土的,同时涵盖了朝鲜和日本两个新的省。这一家伙闹腾起来,整个大明的领地内到处都是准备打包去北美的人。这么便宜的土地,去慢了买不到了。也有议员就新政策表示了担忧,认为大量的人口移民,会导致大明本土的人口减少,影响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这个提议,就像一个肥皂泡,风一吹就消失了,没人在意。大海无数波浪中的一朵都算不上。

    当然,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尤其是资本家们感觉到了压力。劳动力出现了缺口,想闹腾的人不是没有,但是陈燮执政的时期,这种闹腾的资本家搞不出任何动静来。无奈之下,很多东南的小资本家,只能转移方向,干脆去北美或者印度发展。大资本家则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降低对人口的依赖。由此引发的诸多变化,就算是陈燮也想不到。毕竟陈燮的初衷,就是要抢在欧洲人之前占领北美。

    最先行动的不是什么东南的资本家,而是大批的东南自耕农。卖掉家里的土地,去北美当一个大地主不是梦想,而是就在眼前的现实。一个新的移民潮的起源地意外的不是大明本土,而是东瀛和朝鲜这两个新附的省份。大批两国农民,找到当地移民机构询问后,发现移民确实能买到便宜的土地,甚至可以拿着证明在银行换取一张船票(贷款不给钱给票)。无数农民带着可怜的家当,去移民机构领取一份证明,去银行换取一家人的船票,登上了北美之旅的客轮。

    1675年的冬天,太平洋航线变成了最繁忙的航线。获悉这一消息的北美殖民地立刻做出了应对,刚刚出任洛杉矶总督的夏完淳,居然派人到金山码头蹲点,跟金山总督抢移民。金山总督府不甘示弱,开出各种优惠条件,目的都是要把人留下。

    感觉到了危机感的戴志远,一边跟洛杉矶抢移民,一边还要对付土著。以前那一套温吞水的模式明显不适用了,戴志远直接来狠的。把一群基本被同化的土著召集起来,让他们作为信使,通知各路土著部落。传达一个消息,要不就离开这一片土地,要不就选择归顺,按照大明的方式生活,接受大明的管理,期限为一个月。

    这也做法在北美土著中间引发了剧烈的动荡,土著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强迫性的改变真的很难。巨大多数的土著是不会接受这个条件的,但不是全部的都是,一些明智的部落首领,在对比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以及战斗力悬殊的现实后,选择了归附。

    更多的土著选择了反抗。主要原因不是什么生活习惯,而是那些掌握了权利的土著首领和萨满们,他们不肯放弃手里的权利,归顺并按照大明人的管理方式生活。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要过去了,绝大多数土著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从金山到盐湖镇这一条遥远的通道上,到处都是北美土著袭击殖民点的事情在发生。短短的一个月不到。各地汇报来的数据统计结果为三百三十六次,平均每天都在发生十次还有富裕。

    这个时候,预先做出的防范效果出来了,首先是沿途各地的殖民点进行了收缩,组成一个又一个更大的居民点。修筑坚固的围墙,囤积足够的粮食和军火。这些居民点要做的事情就是固守待援,他们其实是被当做诱饵来使用的。

    北美行政区作为一个大区的历史过去了,现在是金山总督府和洛杉矶总督府并存的阶段。两位总督做出的反应完全一致,北美生涯告诉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化”这个东西永远需要一个基础,那就是作为强势的一方。绝大多数时候,言语上的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