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够狠的啊!”董策冷笑一声:“这是打着把咱们磐石堡的粮食给一网打尽,搜刮干净的主意啊!”

    耶律斡里和也骂道:“真真是其心可诛。那小崽子来咱们这儿,还全然不把咱们当回事情,言语中颇多辱骂不屑之处。”

    “成了,这事儿我知道了。”董策道:“这事儿你办的对。”

    他顿了顿,低低一笑:“王朴我现在惹不起,但王朴的孙儿,终归还不是王朴。”

    这话,耶律斡里和听到了,他隐隐约约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却跟蒙着一层迷雾一样,还不是那么清楚,想不那么真切。

    腊月的北京城,虽然正是寒冬,但每每此时,却是格外的繁华。

    因为快过年了。

    身为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居住了无数的达官贵人,无数的商贾豪绅,无数的士民百姓,加起来,起码上百万。

    所有的财富,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在此汇聚,让这座在这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之一,人口最多之一的城市,富庶无比。哪怕这是大明皇朝的崇祯年间,哪怕这个统治了中原大地二百多年的煌煌大明即将走上穷途末路,但北京城,繁华依旧。

    到年根子底下了,家在本地,外出做买卖的生意人该回来的也都回来了,而与此同时,数量不可胜计的外地商人也运送着数量庞大的年货抵达了北京,市面上似乎陡然间繁华起来,物资丰盈起来,各种平日里不是很多见的东西,这会儿也都能瞧见了。

    北京城的各大酒楼青楼,生意也格外的好了许多。

    而这几日,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略带浮躁喧嚣的期待和希冀之中。

    因为前来觐见大明皇帝陛下的察哈尔部众权贵们,即将抵达京城。

    察哈尔部归顺了大明之后,当初崇祯皇帝刚得到这个消息没多久,整个京城就都传遍了。从那会儿起,京城的大小酒楼茶馆之中,谈论这个话题的,便是不知道有多少。这几个月以来,一直都有人在说,而从宫里,从官府里,还不断有关于这个的消息传来。

    许多人都在期待着。

    而当察哈尔部那些权贵们已经启程的消息从甘肃镇被快马加鞭传到京城的时候,整个京城几乎都沸腾了。

    王朝末日,天下大乱,外有建奴,内有逆贼,有许多人冷漠麻木,但也有许多人,是真真正正为大明,为这个皇朝,为这天下而忧心的。很多人都明白察哈尔部归顺对大明有着什么样的深远意义,他们在此之前还担心这是不是假消息,空欢喜一场,或者是察哈尔部只是名义上归顺,实际上跟大明关系还是很疏远……但现在,他们都安心了。

    如果察哈尔部不是真心归顺,或者说,哪怕不是归顺的那么彻底,这些察哈尔部权贵们,也绝对不会来到大明王朝的皇都。

    因为心存戒备,内心疏远,所以就不敢自赴险地。而现在,他们既然来了,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和诚意。

    中原王朝最是重礼,而且大明王朝也素来优待外国使节,既然人家那边的贵人们不远万里,来觐见大明皇帝陛下,表达了这么大的诚意,大明朝自然也不能亏待他们。朝廷上上下下,难得达成了一次一致——这一次,必须要隆重对待。

    崇祯皇帝对这个也很是上心,他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登基之后,大明朝发生的这些大事,就没一件是让他脸上大增光彩的。要么是军队大败,要么是弃城失地,要么就是既打了败仗又丢了土地,要么是逆贼又壮大了……反正就没一件儿省心的,没一件儿让他有面子的。而现在,终于有这么一个又有面子又有里子,说出去好听同时又好处多多的事儿摆在面前,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大张旗鼓的办一番?

    从这个由冀北兵备道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大人联名发回的奏章被确认之后,朝廷便开始大张旗鼓的弄这件事情了。

    跟这个有关的一些衙门,像是礼部、会同馆这种衙门,这些时日也是忙活起来。这些衙门,都算的上是冷僻,会同馆就据不用说了,整日价都没多少事儿——本来事儿还不少,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那会儿大明朝国力兴盛,四海来朝,前来觐见的小国使节甚至是外国的君王,那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些衙门都快忙死了。但是崇祯朝,国力衰弱,连年打仗,来的使节可是少得多了,而且朝廷都不愿意人家来。为什么呢?

第975章 九九三 到来

    人家来了,你得赏赐吧?可是国库已经空虚到为了辽东战局要接连三次加征赋税的程度了,为了节省银钱皇帝陛下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以身作则了,哪里还拿得出多少银钱来赏赐这些外来的使节?

    可是不能不给吧?也不能给太少吧?不然朝廷颜面何在?

    真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是这一次,朝廷是真高兴了,也真想着好生招待招待那些察哈尔部的权贵们,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明天朝上国的风采,让他们对大明真心钦佩,让他们感受到大明朝对他们的重视。

    银子流水般的撒了下去,倒也真做出不少事情来。

    一切都准备妥善,只等这些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到来了。

    而今日,就是他们到来的日子。

    昨儿个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已经抵达了北京城十五里之外,在当地宿下。之所以在离着京城这么近的地方睡一宿而不是进城,就是为了今天时间能宽绰一些,不至于紧赶慢赶。

    早在这一支队伍刚今日北直隶地界儿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派了人过去,引导着他们前进。这也是未雨绸缪,派去的人是礼部的,还要负责教授这些贵人们一些礼节,免得等见到皇帝的时候惊慌失措,君前失仪。这会儿察哈尔部已经是大明朝的了,真要是君前失仪,那是丢的所有人的脸面,未免不美。

    北京城西十五里,一片荒地之中,此时凭空拔地而起了许多蒙古包,跟一朵朵雨后的蘑菇一般。这样的蒙古包,数量足有上百,住在其中的人数,怕是已经数百近千了。

    其实这片荒地就在一座小镇边儿上,但这些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却是选择了荒野宿营住蒙古包,一来是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二来则是,他们感觉即将进入北京城了,这会儿应该维持一下自己的风俗习惯。

    这会天刚蒙蒙亮,还没亮的那么彻底,有点儿擦黑的意思,但这片营地之中,已经热闹喧哗了起来。

    各处帐篷旁边都放置了许多火盆,里头火焰熊熊燃烧着,既起到了照明的作用,也给人们带来了几分温暖。毕竟已是寒冬,北京城周围还是很冷的。

    贵人们都已经起来了,不过这会儿出来的基本上都是男的,察哈尔部的那些女权贵,尤其是那几位太后,都还没露面,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几位都是女子,还是要梳妆打扮一番的。而如她们这般地位,衣着服饰,头面收拾,乃是于妆容,都是极为的讲究,同时也是极为的繁琐,收拾起来,自然是比较麻烦,耗时较长。

    不过这会儿也早,时间也宽绰,倒是也不太着急。

    冀北兵备道刘若宰已经起来了,他素来是极为严谨庄重的性子,在这种时刻,自然是不会出什么差池。事实上,从四更时分,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凌晨两三点左右,他就起床开始收拾了。此时的刘若宰,衣服整齐,头发整齐,浑身上下,无一处不符合礼制,无一处不端庄严谨。

    在他身边,则是两位礼部派来接引的官员。

    这二位大人年纪都不小了,年轻点儿的那个,也有五十多了,岁数大的那位,更是已经年过古稀,须发尽白。这两位是整个礼部中,对外来藩属觐见皇帝陛下的礼节最为精熟的两个人。这一次礼部派他们二位过来,也足见重视。

    他们两个官位都不是特别高,跟刘若宰差相仿佛,不过他们两个,对刘若宰神色都是颇为的恭敬,隐隐然是把他们看做官位比自己高许多的上官的。

    这会儿朝廷上下,甚至是北京城的市井之中,谁人不知,这一次冀北兵备道刘若宰大人立下了大功,陛下极是喜悦,对他连胜夸赞?谁又会猜不到,这一次察哈尔部的贵人们觐见完毕之后,刘若宰就要大用?就要升官?

    甚至有些消息灵通的,都已经模模糊糊能知道刘若宰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了。

    当然,具体要走到哪一步,他们是不清楚的,这等事情,知道的人也不会随便透露。

    但是,大伙儿能确定的一点是,刘若宰要大用,那是肯定的了。

    刘若宰今日似乎有些心事,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这两个礼部的官员也是很守礼的那种,刘若宰不说话,他们便也不主动搭话,三个人就在那儿站着。

    营地外面也喧闹了起来,一支队伍过来了,队伍里头人很是不少,都是提着大大小小的食盒。这些人,是来给大伙儿送饭的。察哈尔部前来朝觐天子的贵人们路过,对于任何一个州县来说都是大事,有很是热情的,也有鄙夷不屑的,还有暗地里派人监视提防生怕这些人在自家辖地内闹出什么事情来的,怎么做的地方官都有,但无论他们私底下怎么想怎么做,在明面儿上,有一点他们却是必须做的——沿途供应吃食用具等一应东西。

    这是崇祯皇帝下的圣旨,又是这种时刻,无人敢不从。

    今日顺天府地界儿之后,顺天府尹也是亲自下了命令,甚至派了顺天府推官出京,察哈尔部的队伍到哪儿,推官大人就跟到哪儿,敦促当地的地方官提供饮食热水等一应所需。

    这一路上,察哈尔部众人的日子过得可是很不错,生火做饭什么的都不用了,每日到了点儿,就等着饭菜送过来就成。

    饭菜都是刚做的,还热乎着呢!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软,这会儿人人都说大明的好。

    这会儿也才刚五更多一点儿,为了准备这些饭菜,旁边镇子里的所有厨子都是早早的被叫起来拾掇,这会儿才算是能及时供应上。

    刘若宰等几位官员是不吃的,他们早就吃过了。当然,那会儿也没饭菜,只是塞了些点心先垫吧垫吧,免得肚子里空空难受。

    约莫一刻钟之后,刘大器过来禀报了,言道大伙儿都已经吃饱喝足了,无论是察哈尔部的众人还是一路护送的大明军兵们,这会儿都已经准备好了。

    这一次随着察哈尔部贵人们过来的,文官只有刘若宰一个,剩下的都是武将,甘肃总兵刘大器,那位被董策起了个雅号名为‘大开碑手’的嘉峪关游击将军种大梁都来了。董策本来也是能来的,他不来是因为他不想来,但也有人想来却没能来。

    比如说王武略。

第976章 九九四 算计

    他也想来,但是被刘若宰婉言拒绝了。刘若宰是很瞧不上他的,毕竟刘若宰等人去大草滩的时候,王武略却是在后头躲着,什么力气也没出。后来大事办妥了,分润给他一些功劳已经是让刘若宰很是不悦了,这会儿他还想来,刘若宰便没同意。

    王武略自然很不高兴,只不过他也拿刘若宰一点儿招儿都没有。刘若宰听说他私底下还去找了甘肃巡抚白贻清,想让他在刘若宰面前给说几句好话,但是让白贻清给推辞了。最后,王武略还是没能去成,刘大器和种大梁带着一千精锐军兵护送这些察哈尔部贵人们赶往京城。

    说来也是挺悬的,幸亏刘若宰让董策提前走了,董策正好赶上了在湫头镇李自成设下埋伏算计曹文诏的那一战,也幸亏董策和曹文诏于李自成一番大战之后洪承畴帅兵赶到,李自成不得不退走。若是没有董策提前一些时日离开这件事儿的话,董策便赶不上曹文诏和李自成的那一场大战,曹文诏所部将会接近全军覆没,而李自成也就很有可能不会离开真宁县附近。如果李自成不离开真宁的话,那么刘若宰等人在路上有可能就会被李自成麾下给撞见。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真就呜呼哀哉了。

    因为可以想见的是,这区区一千人,是绝对不是数万闯军的对手的,而且官军这边还带着这么多的察哈尔部贵人们,这么多的物资,这么多的马车,想跑都难。而若是察哈尔部权贵们被李自成给抓住的话,那可就闹了大笑话了。

    举国上下,朝廷上下,正在翘首期盼这察哈尔部众人的到来,结果却没想到,半路上竟是被这些流寇给俘虏了!

    那大明可就是狠狠的挨了一个大巴掌。

    而且可以想象,这些人若是落到闯贼手中的话,下场肯定是好不了。万一那些察哈尔部的权贵们受辱,那么也会极大的影响大明和察哈尔部的关系,说不定刘若宰等人过去几个月的努力就会尽数付诸东流。

    董策在洪承畴大军抵达三水县之后,也是给刘若宰去了信,着亲信快马加鞭送去,告诉他闯军的事情,请他一定小心。

    刘若宰收到信之后,也是出了一身冷汗,他在抵达了宁州之后便命令队伍暂时停下,而后联络上了洪承畴,请他派大军护送,在洪承畴麾下大军赶到之后,方才重新启程。

    这个功劳,刘若宰替董策记下了。可能这个功劳暂时朝廷是给不了封赏,甚至这个功劳都是不能说出来的,但刘若宰记下了,那就自有回报。

    刘大器今日也起得很早,约束手下士卒,让大伙儿把察哈尔部随着那些贵人过来的随从军兵等人都招呼起来。

    他们为了这一日,也是坐了极多的准备。

    士卒们兵器都擦得锃亮,战马也拾掇的干净,衣甲都是擦拭的跟新的一般,尽力做到仪容整齐,威严肃穆。

    饭都吃好了,也都准备好了,军兵们纷纷从营帐中涌出来,在营地外面集合,察哈尔部其它贵人们也都带着自己的随从上了马,就连那几辆华贵的马车也都被收拾好了,现在万事俱备,只等着几位太后现身。

    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中,窦土门福晋已经投奔建奴了,董策等人去往大草滩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在大草滩了。大草滩上的七位福晋,这一次过来了六个,而且林丹汗的继承人,现任的察哈尔部大汗,额哲也来了。

    带着额哲,是囊囊太后的主意,她知道,她自己是必须要去大明的,而她既然要去大明,她就绝对不会允许苏泰太后和额哲留在大草滩。

    苏泰太后是整个察哈尔部中权势仅次于她的人,而额哲又是名正言顺的大汗,她估计,若是自己把这俩人留在这里,只怕自己回来之后,这察哈尔部就变了样子了,自己就要被架空了。

    所以额哲和苏泰太后,她一定要带着。

    唯一留下的福晋是乌云娜福晋,而且阿布鼐也留下了。

    乌云娜福晋能够留下,是因为囊囊太后觉得她没什么威胁,而且这段日子,乌云娜附近和她走的很近,很明显的表露出来对囊囊太后的支持,甚至有几次隐隐约约的提到她认为阿布鼐才是最合适的大汗人选,额哲实在是太贪玩了。

    这让囊囊太后很是高兴,也就对乌云娜福晋另眼相看,而且还让她掌握了一些权柄。这次,她让乌云娜福晋留下,是因为她已经把乌云娜福晋视若心腹。她让乌云娜福晋留下,又把阿布鼐留下,也算是为了让乌云娜福晋照看一下阿布鼐。

    而且她走之前暗示乌云娜福晋了,让她可以趁着你囊囊太后不在的日子,多多拉拢一下察哈尔部那些权贵们。

    其用意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